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880863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1 一、概论一、概论1 二、项目的主要经济指标:二、项目的主要经济指标:1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四、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2 五、建设规模五、建设规模2 六、研究范围六、研究范围3 七、项目建设期及资金筹措七、项目建设期及资金筹措3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第三章第三章 XXXX 市现状市现状8 一、城市概况一、城市概况8 二、二、XXXX 市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市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9 第四章第四章 道路的设计、建设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道路的设计、建设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2、 18 一、道路管理规划现状一、道路管理规划现状18 二、道路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二、道路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20 第五章第五章 建设方案建设方案 .32 一、道路一、道路32 二、桥涵工程二、桥涵工程32 三、绿化工程三、绿化工程33 四、排水工程四、排水工程34 五、照明工程五、照明工程35 六、交管设施建设六、交管设施建设36 七、动迁工程七、动迁工程37 2 第六章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40 一、环境质量现状一、环境质量现状40 二、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二、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42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43 第七章第七章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44 一

3、、项目建设招投标一、项目建设招投标44 二、项目实施的各阶段二、项目实施的各阶段45 第八章第八章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46 一、投资估算依据一、投资估算依据46 二、投资估算二、投资估算46 第九章第九章 结结 论论.48 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48 1 城北街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城北街道路基础设施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建设地址:XX 市 XX 区 项目建设单位:XX 市 XX 区经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二、项目的主要经济指标:二、项目的主要经济指标: (1)总投资 4088 万元 (2)总占地面积 37605 (3)绿化行道

4、树 550 株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5)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6)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7)市政共用工程设计文件深度规定 (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2 (10)XX 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11)XX 市十一五城市总体规划 (12)省政府关于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四、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 近年来随着 XX 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步伐

5、的加快,市民收入水平逐年增高,带动了 XX 市多项商业项 目和大型房地产项目、大型工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新的商业区、 大型居住区及工业园区已经初步形成,如大商城市广场、鹏欣水 游城等大项目的建设如火如荼,香港恒大、东方银座、广东美的 等知名企业也云集 XX,与此同时一些工业集聚区也吸引一大批 项目进驻发展。目前,XX 市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从南到北,辽 滨水城、大洼温泉城、兴隆台新城、辽河新城、盘山新城五个生态 新城展现了新的风貌,滨海大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XX 正 加速向枢纽城市迈进。为了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城市道路、新区内部路网的完善已经势在必行,与此相配套的市 政设施的

6、建设更是需要同步跟进。虽然 XX 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近 几年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与近一二年 XX 市在建的大型开 发项目、工业项目的建设相比,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 配套建设还是较为滞后,有些区域大型开发项目已经展开,但与 其配套的道路、桥梁及市政配套设施却没有同步进行,造成交通 运输堵塞等系列问题。 辽河新城位于 XX 市 XX 区西部,占地面积 7.64 平方公里, 3 在高速公路修建以前,该区域是 XX 市通往沈阳、辽中的必经之 地。该区域位于 XX 市老城区的边缘,原有大片密集的平房区和 农田。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及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该区域 已经成为靠近城区良好的居住用地之

7、一,该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和区域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建成高品质 的大型示范居住区,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成为交通便捷、各种 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社区。 随着辽河新城项目的启动,该区域的大量平房也将拆除,整 体规划及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已经形成,部分地段已经开始开发建 设,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土地开发利用的步伐, 提升土地的价值,鼓励外资的引进,政府决定利用企业资金推进 辽河新城几个主要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期达到合理投入资金、 促进城市改造及经济发展的目标。 城北街位于整个辽河新城的北部,东西向贯穿辽河新城。目 前辽河新城与城区联系的道路只有东风街一条道路,该道路是

8、 XX 市与高升镇、台安县、辽中县、沈阳联系的唯一道路,交通流 量较大。城北街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城北街两侧土地的合理开发 利用,加强辽河新城与城区和环城东路的联系,而且可以大大缓 解东风街的交通压力,改善其交通紧张的现状。 城北街现状用地为荒地、沟渠和部分农田等。其两侧均为待 开发的居住区用地。本道路建成后可以加快道路两侧土地的合理 开发和利用,能很快改变此区域的交通环境,推动高家区域平房 4 区的改造,也方便了城市周边区域与城区的联系,配合林丰北路 的建设,使辽河新城与新老城区、与油田、与环城东路的联系更 为便捷。 五、建设规模五、建设规模 城北街西起经一路,东至林丰路。该段道路长 1253

9、.5 米,规 划红线 30 米,其中:机动车道 16 米,双向四车道,两侧非机动车 道各 7 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混行,道路两侧绿地宽度各为 15 米。 六、研究范围六、研究范围 对城北街的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管理设施、 建设及征地、拆迁和线路整理等进行论述,对主要工程量、投资 估算和社会及经济效益做详细说明。 七、项目建设期及资金筹措七、项目建设期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的建设周期为 4 个月,具体工程施工 3 个月,2011 年 7 月 1 日开始做前期准备及勘探设计,2011 年 8 月 1 日开始 施工,2011 年 10 月 31 日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估 算 4

10、088 万元,资金来源由企业自筹。 5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促进沿线土地资源使用开发利用 本项目位于 XX 市 XX 区的西部,道路途经的区域主要为荒 地、沟渠和部分农田等用地,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较差,规划拟将 区域建设成为 XX 市 XX 最具规模的高档居住区。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1)2010 年,为了合理调整城市总体布局,拓展城市的发展空 间,协调土地利用,形成高度集中的城市结构,XX 市政府制定了 控制性城市发展规划。根据规划,XX 西部区域以商业、办公与生 活居住区为主,建成 XX 市高档的住宅居住小区,由于此区域功 能的全新定位,可以

11、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入住区内,此 区域的交通量会显著增加。城北街工程建成后,对改善城市交通 环境,实现“大开放格局”的总体规划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同时本项目建设对促进将 XX 市加快 XX 市城市化发展 进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善 XX 市对外交通条件,增强中 心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XX 市城市化进 程加快,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的快速扩张,必然会导致交通 需求总量的增加,对 XX 的交通系统必将产生更大的压力。同时 机动车快速增长对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 年2007 年,XX 中心城区机动车年均增长率达 20%,而同 期道路面积的

12、年均增长率仅为 5.1%,远远落后于机动车保有量 6 的增长速度。该工程的建设将建立新城区与老城区便捷的联系通 道,大大促进新老城区以及周边的区域的开发建设,同时该区域 周边的居民对外交通也更便捷,可快速与外环路、305 国道、沈 大高速公路和哈大电气化高速铁路站点实施对接,直达周边城市。 3、促进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城北街工程将带动西北部城区的发展,促进已建、在建、新 建小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推动周边平房区的改造,为未来 XX 市的发展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 XX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向枢纽城市迈进的发展战略。 工程投入运营后,将改善新老城区与西区之间

13、的交通条件, 加速西部城区的社会发展。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对外联系的加强, 将带动新城区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亦将提高 XX 市人民的经济收 入和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 济活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讯等事业的发展,这将最终提 高 XX 市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4、拟建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改善的要求 道路交通环境问题主要是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景观影响 等。 工程建成后,车辆行驶造成的交通噪音将会相对增大。可采 取如下措施减小交通噪音: 7 1. 交通工程中设置全线禁止鸣笛标志,减少汽车鸣笛噪音。 2. 路面和桥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减小行驶噪音。 3. 道路两侧范围内采

14、取绿化设计等措施来尽量吸收噪音污 染。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汽车燃料所产生的废气和不完全燃烧的 物质势必增加,同时也会导致车辆装载物的漏撒及气流等裹带的 尘埃污染,这种污染可以通过对周围空地采取绿化设计、及时清 除路面积尘等措施,尽量对污染物质进行稀释,保持周围空气质 量,减少尾气和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工程建成后,可设立监 测点,禁止排污严重的车辆上路,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减少道 路运营期的空气污染。 通过在沿线绿地及边坡种植草坪进行绿化处理,形成鲜艳醒 目的植物景观。利用各类植物、不同层次、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 灌木、乔木的搭配栽植,使道路与周边绿化、建筑相协调,成为城 市中新的风景线。 8

15、 第三章第三章 XXXX 市现状市现状 一、城市概况一、城市概况 XX 市是 1984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市区距省城 沈阳市 155 公里;北距阜新市 160 公里;西距锦州市 102 公里;南 距营口市 65 公里,鲅鱼圈港 146 公里,大连港 302 公里;东距鞍 山市 98 公里。地理坐标在北纬 40404127之间,东经 1213112228。总面积 4071 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 积的 2.75%,辖 2 个区、2 个县,即 XX 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 洼县,总人口 128 万人,城镇化率 65.2%,城市人口占比超过 50%, 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环渤海地区的

16、重要石油化工城市,是 辽宁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地区生 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位居省内中上水平。 XX 市自然条件优越,属新生代沉积盆地,温带大陆性半湿 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8.6,无霜期 170 天,年平 均降雨量 627 毫米,年日照时间在 2700 小时以上。地势平坦,河 渠纵横,植被繁茂,资源丰富,生态底蕴深厚,2000 年被国家环 保总局正式命名为生态建设示范区。 XX 也是我国主要油田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以石油开 采、加工为主要产业。截至 2007 年末,境内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 量 23 亿吨,可采储量 5.22 亿吨,剩余可采储量 1.02 亿吨

17、;累计 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1,978 亿立方米,可采地质储量 974.47 亿立 9 方米,剩余可采地质储量 110.31 亿立方米。辽河油田是国内最大 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共 开发了 33 个油气田,投产油井 1.8 万多口。2005 年辽河油田采 用新技术对采用传统技术基本达到极限状态或者已达到废置条 件的老油田再次开发,最大限度获取地下石油资源。辽河油田已 初步评价适合“二次开发”的石油地质储量为 12.46 亿吨,占整个 油田动用储量的 18%,全面实施后将增加可采储量 2.4 亿吨。到 2020 年,辽河油田新探明的可采储量约亿吨,加上现有的剩余

18、 可采储量 1.02 亿吨,共计约 5 亿吨可采储量可以使辽河油田较 长时间保持年产“千万吨”的规模,对 XX 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较 为可靠的基础。石油化工是 XX 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包括石油炼 制和石油化工两大产业。2006 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对 XX 市的辽宁华锦化工集团(以下简称“华锦化工”)进行了改制重组, 使华锦化工成为其石化领域重要的成员企业。 XX 还是辽宁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大米出口基地,并且 拥有苇田 8 万公顷,是世界最大的造纸原料和建材原料基地及国 际最重要的湿地之一。XX 被国家列为生态农业试点市,境内盘 山、大洼两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生态农业试点县。XX 已经

19、成 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特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二、二、XXXX 市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市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 XX 市是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点 一线”沿海经济带经济战略构想是辽宁省委、省政府 2005 年为贯 10 彻实施中央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十一五”发展规 划中提出的。在中央的支持下,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 家战略的工作进展顺利。 “五点”是包括 XX 船舶工业区在内的 5 个重点发展区域;“一线”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XX、葫芦岛 6 个沿海市所辖的 21 个市区和 12 个沿海县市组成,长约 1,400 公里,宽约 305

20、0 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1/4,人口占 1/3,地 区生产总值占近 1/2,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外贸出口总额分别占 东北地区的 20%和 55.7%。 XX 市也是国家批准为首批 12 个资源型经济转型城市之一, 成为其中五个在资源稳产期进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城 市之一。XX 市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把“海向型”发展作为主攻 方向和战略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打造世界级石油装备制造 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重油加工和道路沥青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 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中小型船舶生产和配套 产业基地等四大基地。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 XX 市将连续 4 年获得国家财

21、政转移支付,将对 XX 市的经济转 型提供有力的支持。 2004 年,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并结合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XX 市制定了XX 市接续产业 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确立了以石化、装备制造、 新材料、绿色有机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接续产业作为经济转 型发展的方向。目前,接续产业已形成迅猛发展态势。其中:石化 11 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原油资源,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道 路沥青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2007 年和 2008 年 共完成项目投资 115.9 亿元,是 2006 年的 13.6 倍。目前规模以 上企业已发展到 366 户,20

22、08 年共实现产值 423.9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了 41.5%。石油装备制造业依托辽河油田的市场、资金、 技术和人才优势,成功吸引了辽河宝石钻机、中石油辽河海工基 地等龙头项目和一大批配套企业进驻,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 到 40 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 8 家),2008 年共实现产值 51 亿元,是 2006 年的 10.6 倍,正在朝着建设世界级石油装备制 造基地的发展目标快速迈进。船舶制造业在零产业基础上起步, 重点发展 5 万吨以下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建设我国环渤海地区重 要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仅仅用了 3 年时间,就已 引进造船企业 6 家、船舶配套企业

23、31 家,目前已形成总造船能 力 100 万载重吨,共计签订船舶生产订单 46 艘,已有 7 艘下水 (其中 2 艘已交付使用),另有 19 艘正在建造之中。2008 年,全市 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有机食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 89.3 亿元、28.5 亿元、7.3 亿元和 9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0.1%、87%、66.4%和 15.8%;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华润万家、乐购超市、苏宁电器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进驻发展, 2008 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988.2 万人次,是 2006 年的 2.2 倍, 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日趋活跃。石化和精细化工、石油装备 制造和船舶

24、修造等接续产业快速发展,为 XX 资源型城市转型奠 12 定了基础,为城市经济发展摆脱单一产业的限制、发展地方经济 提供了条件。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相继动工建设。比如,总投资 143 亿元的华锦集团乙烯扩建及油化扩建工程项目,已累计完成投 资 104 亿元,地下管线施工、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均已接近尾声, 计划 2009 年底前竣工投产;总投资 50 亿元的辽河海工基地项目, 被中石油集团确定为三大海工基地之一,其中的船舶制造园已完 成投资 10.5 亿元;总投资 20 亿元的辽河宝石公司钻机生产项目, 已完成投资 5 亿元,部分钻机已出口到多个国家,达产达效后将 建成全国最大的钻机成套装配

25、基地。此外,规划总投资 115 亿元 的振兴集团造纸工程、总投资 100 亿元的和运集团卤化丁基橡胶、 总投资 110 亿元的宝来石化 150 万吨/年改性沥青等一批立市强 市的接续产业重大项目也已于近期相继启动建设。未来几年, XX 市还将有一批项目投入建设并建成受益,持续产业发展的规 模化和集群化正在加紧形成。 目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社 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一是经济增长打破了“九五”以来低速、沉闷的发展局面。 2008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增 速十二年来首次跃升至两位数,比 2006 年的增速提高了 4 个百 分

26、点。2010 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 950 亿元,同比增长 18%;主要 经济指标增速走在了全省前列。 13 二是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千万元以上项目引进 213 个, 开工 520 个,竣工 205 个。 1工业集群快速成长。千万吨炼油、百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 开始启动,世界行业领军企业台湾长春集团加盟 XX,华锦扩建 工程达产达标,XX 正加速向全国石化基地迈进。石油钻采设备、 海工装备等大项目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即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五大产业集群”拉动工业增长 25.4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 加值增长 30%。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大商城市广场、鹏欣水 游城等大项目加快建设

27、,香港恒大、东方银座、广东美的等知名 企业云集 XX。湿地旅游树起崭新形象,珠海天沐温泉城等大项 目签约落地,旅游总收入增长 48.5%。新开工房地产 560 万平方 米。物流、会展、文化等产业蓬勃兴起。 3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开工新建六和肉鸭加工等大项目 23 个,建成设施农业 5 万亩,新改建畜牧小区 500 个,新增水产 小区 30 个,养殖大蟹 15 万亩。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战胜低 温寡照、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达到 105 万吨。 三是辽滨新区建设如火如荼。辽滨新区总体规划面积由 110 平方公里扩大到 545 平方公里,成为辽宁综合改革试验区,石油 化工、石油装备和海洋工

28、程三大园区跻身省级产业基地。新区产 业迅速壮大,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宝来石化、振奥橡胶等重 大产业项目发挥了巨大的集聚效应,港口、铁路、公路、大学、医 14 院等重大基础工程全面建设。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滨海生态新 城开始形成。 四是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城乡一 体化格局加快形成。 1产业集聚区建设迈出新步伐。规划了“2+7”经济区(园区), 加大了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吸引一大批项目进 驻发展。县区经济强劲增长,实现三年倍增目标。 2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力推进铁东老区、中央商务区等区块 改造,新的城市空间正在形成。竣工中华路、泰山路等 12 条道路, 加快

29、中心医院、数字化城管、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推进绿 化美化亮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田家、高升等中心镇建设步伐 加快。城市化率达到 65%。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 高。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 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资源加快 向农村延伸,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五是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8 年全市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完成 34.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比 2006 年增加 了 9 亿元。2010 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80.6 亿元,增长 49.7%。 经过五年的奋斗,XX 开启了向海

30、发展的新征程。 1.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辽滨沿海经济区从荒滩上拔地而起, XX 迎来了崭新的海洋时代,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热点,成为辽 15 宁大振兴的焦点。 2.大城市框架迅速拉开。从南到北,辽滨水城、大洼温泉城、 兴隆台新城、XX 新城、盘山新城五个生态新城展现了新的风貌, 滨海大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凝结着几代人梦想的 XX 海港开港通航,沿海亿吨大港正成为现实。营盘客专、疏港铁路、 沈盘铁路等加快建设,辽河大桥建成通车,向海大道全线贯通, XX 正加速向枢纽城市迈进。 经过五年的奋斗,社会建设呈现出和谐奋进的新局面。 1.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攀升。城乡

31、居民收入分别达到 21035 元、9700 元,是 2005 年的 1.9 倍。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分别 达到 13923 元和 5014 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3.96 万元,居 全省前列。 2.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显著加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140.4 亿元,占总支出比重达到 44.6%。就业、居住、养老、医疗等民生 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科教文卫和社会管理等工作显著进步,XX 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根据 XX 市市委、市政府“建设滨海新 XX”的战略部署,XX 市将搭建三大发展空间,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南部,把 54

32、5 平方公里辽滨沿海经济区作为战略支点, 建设“一城、一区、一园”。 16 一城,即:130 平方公里辽滨水城;一区,即:315 平方公里产 业区,包括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海洋工程、高新技术四个产业园 和大洼临港工业区;一园,即:100 平方公里大型生态湿地公园。 中部,以向海大道为依托,重点建设“五园、四城”。 五园,即:25 平方公里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25 平方公里 XX 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35 平方公里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 20 平方公里石油化工产业园和 20 平方公里 XX(高升)现代农业 开发区; 四城,即:50 平方公里盘山生态新城、40 平方公里 XX 辽河 生态新城、

33、50 平方公里兴隆台生态新城和 68 平方公里大洼温泉 城。 西部,以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为依托,建设 968 平 方公里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和 239 平方公里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 区。 到 2015 年,XX 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全省前列,力争综 合实力进入辽宁第一方阵;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初 步建立,质量、效益、速度同步提升,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 发展示范区;“五个城市组团”初步建成,四通八达的大交通体系 基本确立,城市化率达到 80%,成为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滨海 生态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城乡居民人 均收入保持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一年更比一年好。 1

34、7 18 第四章第四章 道路的设计、建设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道路的设计、建设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 决城市道路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 道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995 年的北京宣言:中国 城市道路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道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路的 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 为了保证城市道路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 市道路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道路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 土地利用、城市道路结构、城市道路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 层次,

35、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管理工作是城 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道路管理规划也就显得 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道路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 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 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中要求必须 进行城市道路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 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道路需求分析计算、道路管理方案(含 道路需求管理措施、道路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 证及政府发布实施等。 一、道路管理规划现状一、道路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道路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 19 二战后至二十世纪

36、 70 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 80 年代至现在。 重点在公共道路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道路、道路信号控制以 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道路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 6070 年 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 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道路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 说明了我国在道路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 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道路状 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道路管理设备和先进的 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 济南、杭州等城市的道路管理工作

37、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 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道 路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 2000 年全国 “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 138 个城市中,42 个城市的道路管 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 11 项要求中的 5 项要求,20 个城市 仅满足 4 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道路管理规划方面远远 滞后于现代道路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道路的运行很复杂,产生道路问题的因素 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道路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 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 20 个城市路网上道路运行情况的

38、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 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 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 会引起整个城市 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流量和车速的改变。 因此,道路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 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道路管理需要做规 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 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二、道路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二、道路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道路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 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

39、管理策略实施后 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建设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 巨大损失。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道路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道路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 用资料、道路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道路量及 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 特征资料、现有道路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道 路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道路规 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 21 视,认为只要在原有道路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 即可,以至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

40、操作性差。这 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道路、道路管理设施 及现代化程度、道路秩序、道路质量及道路安全以及道路管理体 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道路及管理现状进 行分析、诊断。 (3)城市道路需求分析 通过道路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 节讨论),获得道路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 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 OD 矩阵,为后期道 路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道路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道路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

41、 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道路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 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道路系统管理 策略,如结点道路管理、干线道路管理、区域道路管理。 (5)城市道路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道路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道路流的,预 测道路管理措施实施下的道路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 标。 22 道路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道路管理方案抽 象化、道路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宏观道路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道路发展政策,影 响、优化道路结构。优化城市道路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 源的利用,它通过道路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

42、强 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道路网络已建成的情况 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道路网络的道路流量,均 衡道路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道路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 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 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道路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 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道路管理方案设计是道路管理最基础的 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道路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 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 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道路绿化 为发挥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

43、丰富城市景观中的 作用,避免绿化影响道路安全,保证绿化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道 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化,提高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水平。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 23 裸露土壤; 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 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 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不适 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 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 保护; 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 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

44、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 流失; 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 (1)道路绿地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 为道路绿带、道路岛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道路绿带 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 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分车绿带 :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 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 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24 行道树绿带: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 主的绿带。 路侧绿带: 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 的绿

45、带。 道路岛绿地 可绿化的道路岛用地。道路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 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中心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 导向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 立体交叉绿岛 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 道路、停车场绿地 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 百分比。 园林景观路 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 市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 装饰绿地 以装点、美化街景为主,不让行人进入的绿地开 放式绿地 绿地中铺设游步道,设置坐凳等,供行人进人游览休 息的绿地。 通透式配置 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

46、道路面高 度 09m 至 30m 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 25 配置方式。 (2)道路绿化规划: 道路绿地率指标 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40; 红线宽度大于 50m 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30; 红线宽度在 4050m 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25; 红线宽度小于 40m 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20。 (3)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道路绿地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 1.5m 主干路上的分车 绿带宽度不宜小于 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 1.5m; 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

47、带和道路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式绿 地; 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 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路侧绿带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 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时,宜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 件较好的一侧。 道路绿化景观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确定园林景观路与主干路的绿化 26 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 并与街景结合;主干路应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风貌; 同一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 可有所变化; 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 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 毗邻山、河、

48、湖、海的道路,其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突出自 然景观特色。 树种和地被植物选择: 道路绿化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 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寒冷积雪地区的城市,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种植的乔木, 应选择落叶树种。 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 城市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 种。 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 树种。 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 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尚应选择萌蘖力 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色

49、期长的种类。 27 (4)道路绿带设计: 分车绿带设计: 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 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 0.75m。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 面高度 0.6m 至 1.5m 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 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 5 倍。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 1.5m 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 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 车道上方搭接。分车绿带宽度小于 l.5m 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 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采取通 透式配置。 行道树绿带设计: 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 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在行人多的路段,行道树 绿带不能连续种植时,行道树之间宜采用透气性路面铺装。 树池上宜覆盖池箅子。 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 距应为 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 075m。 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 5cm,慢长树不 28 宜小于 8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