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82471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 .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鹤峰华龙村五星大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51.1项目简介51.2项目建设年限61.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61.4项目建设投资及来源61.5项目财务指标71.6环境保护控制性指标81.7能源资源利用指标:81.8项目土地转用控制性指标81.9项目建设单位概况81.10项目建设依据91.11可行性研究依据91.12可行性研究范围101.13结论10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112.1项目区域自然资源背景112.2项目区域经济背景132.3社会发展背景172.4旅游产业政策规划背景19第三章 市场分析243.1旅游市场发展态势243.

2、2市场预测283.3项目SWOT分析31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344.1项目选址344.2建设条件344.3土地征用情况38第五章 建设方案385.1建筑规模及内容385.2平面设计415.3设备方案43第六章 公用辅助工程456.1 给排水设计456.2强弱电设计476.3电梯安装516.4暖通设计516.5防雷设计556.6消防566.7防震抗震58第七章 节能607.1 设计依据607.2 设计原则617.3 资源利用分析617.4能耗分析627.5 节能措施63第八章 环境保护658.1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658.2 环境保护标准668.3 项目主要污染源678.4 项目建设与营运对

3、环境的影响分析68第九章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729.1设计依据729.2劳动保护措施729.3安全生产739.4卫生74第十章 招投标7510.1招标管理7510.2工程实施进度7810.3项目物业管理办法81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8211.1投资估算范围8211.2编制依据8211.3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8411.4建设期利息8511.5流动资金投资估算8611.6总投资8611.7项目融资87第十二章 财务效益分析8812.1销售收入8812.2成本费用8912.3盈利能力分析8912.4不确定性分析90第十三章 经济社会评价9313.1经济影响评价9313.2社会影响分析93第十四章 结论与

4、建议94附表:1、建设投资估算表2、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3、流动资金估算表4、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5、总成本费用计算表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7、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费估算表8、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10、项目还本付息计划表11、资产负债表1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附件:1、企业营业执照。2、组织机构代码证。3、税务登记证。4、鹤峰县人民政府与华龙置业有限公司关于华龙半岛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协议书。5、规划选址意见书。6、用地预审意见的函。鹤峰华龙村五星级大酒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简介 1.1.1项目

5、名称:鹤峰华龙村五星级大酒店。 1.1.2项目地点:鹤峰县容美镇杨柳潭新区。 1.1.3项目业主:鹤峰华龙村置业有限公司。 企业性质:其他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刘晓顺。 总经理:朱?煜 电话: 组织机构代码:58821548-2 工商登记代码:422828000013026 注册资本:人民币2380万元 股本构成:恩施华龙村置业有限公司出资2142万元,出资比例90%;鹤峰华龙置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刘晓顺出资238万元,出资比例10%。1.2项目建设年限 本项目基本建设期为18个月(2012年7月?2013年10月)。1.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0264.2?,建筑占地面488

6、0?,总建筑面积58425.4?,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8161.2?,地下建筑面积10264.2?。 2、停车位400个,其中:地上停车位150个,地下停车位250个。 3、房间800个。 4、建筑高度:72.7m。 5、建筑密度:48%;容积率:4.69;绿地率25%。1.4项目建设投资及来源 建设投资:项目总投资27947.6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3735万元,建设期利息1212.62万元,流动资金投资3000万元。总投资计划表序号项目金额1建设投资237351.1土建工程178051.2其他费用27301.3预备费用32002建设期利息1212.623流动资金30004合计27947

7、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8亿元,项目资本金追加到5888.86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9957万元,其他权益投资2154.14万元。1.5项目财务指标主要财务指标表项目名称数据项目总投资27947.62其中建设规模总投资25847.62建设投资23735建设期利息1212.62流动资金3000其中铺底流动资金900年均销售收入12211.54年均总成本费用5264.04年均销售税金及附加136.85年均增值税1710.59年均息税前利润7319.25年均利润总额6810.65年均所得税1702.66年均净利润5107.99财务内部收益率(%)21.17财务净现值(I8%)25141.11全部投资回

8、收期(年)6.15资本金内部收益率%40.311.6环境保护控制性指标 1、水土流失防治面积:生活废水排放170万吨。 2、大气污染控制指标:二氧化碳:31930t/a。1.7能源资源利用指标: 1、电耗:137.3万kW?h/年。 2、水耗:170万m3/年。1.8项目土地转用控制性指标1、征用土地:10264.2平方米。2、临时占用土地:300亩(含后期开发“康岭新城”土石方堆场)。1.9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业主情况。鹤峰华龙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月,注册资金2380万元人民币,主营酒店管理、房地产开发、装饰装修、建筑材料销售、门诊部及疗养院筹建。目前,公司员工已发展到43人

9、,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9人。已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土地收储、三通一平和华龙半岛前期工作等。 2、企业法人代表情况。公司法人代表刘晓顺同志,1967年11月生,大学文化程度,从事企业经营20余年,具有丰富的房地产、酒店管理经验。 3、控股股东情况。恩施华龙村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注册资本为12899万元,主要经营酒店管理、房地产开发、装饰装修、医疗疗养等。恩施华龙村在建的五星级酒店位于州城施州大道机场路入口以东,按园林式仿古建筑群建筑风格设计。项目规划用地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湘、鄂、渝、黔4省市边区最大的集休闲、旅游、度假、

10、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动中心。1.10项目建设依据 1、鹤峰县容美镇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鹤峰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3、鹤峰县人民政府与华龙置业有限公司关于华龙半岛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协议书。 1.11可行性研究依据 1、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鄂发201011号); 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条例; 3、鹤峰县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片区扶贫攻坚规划; 4、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用版)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5号); 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6、建设部房

11、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7、鹤峰华龙酒店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协议书; 8、鹤峰县国士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确认书; 9、鹤峰华龙半岛规划设计方案。1.12可行性研究范围 1、项目建设的背景; 2、住宅市场分析及营销战略; 3、建设条件; 4、建设规模及方案设计;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效益评价。1.13结论 1、符合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符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鄂发201011号);2011年2月16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条例;符合鹤峰县“十二五”规

12、划。 2、完善旅游产业服务功能。能增加旅游酒店服务面积58425?,服务人数358人,游客接待能力12万人/次,推动鹤峰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3、促进国民收入增长。本项目建成后,实现销售收入12211万元,提供国家税收1702万元,企业利润5107万元,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4、环境指标影响轻微。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0264.2平方米,属于建设过程中的暂时性流失;生活废水排放17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31930t/a,属于换位性质排放,不增加排放总量。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2.1项目区域自然资源背景 1、地理位置。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角,地处东径1094

13、5至11038,北纬2938至3014之间。东毗湖南省石门县,南邻湖南省桑植县,西接湖北省来凤县、宣恩县,北抵湖北省巴东县、建始县,东北与湖北省五峰县相连,西北与湖北省恩施市接壤。县城距省会武汉市603公里,距自治州首府恩施市176公里。境内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67公里,版图面积2872平方公里。 2、地形地质。鹤峰县地处中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东部的延伸部分,是武陵山脉石门支脉上的一个山区县,境内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境内地质结构较为简单,地形复杂,地貌千姿百态。山高谷峡,切割深,高差大,海拔最低的铁炉乡?江口194米,最高的下坪乡?牛池2096.3米,平均海拔1147米,平均切割

14、深784米,平均地面坡度24.1度。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占17.6%;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占42.8%;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39.6%。 3、水文概况。县境内溪河遍布,流域面积大。年平均径流深1223毫米,径流总量35.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径流量为122.3万立方米,四季分配不均。据鹤峰县水文站实测?水河洪枯比为2333?1。最大径流深高达1980毫米,最小径流深只有656毫米。 4、气候概况。鹤峰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春季天气复杂多变,阴晴不定;夏季多雨湿热;秋季凉爽;冬季较为干燥寒冷。从低山到高山依次表现出低热中暖高湿寒的气候特点,垂直差异

15、十分明显。平均年降雨量1734.9?,蒸发量1028.5?,无霜期296天,平均温度15.8,日照时数1216.4h,10的积温4892,干旱日数87天。 5、土壤概况。境内土壤呈典型地带性分布和地域性分布,土壤类型复杂,种类众多,地带性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微域土壤千变万化,星罗棋布,点辍于各个生物气候带中,且多数土壤深厚肥沃,酸碱度适中,质地良好,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共有10个土类,23个亚类,65个土属,169个土种。其中林业用地土壤8个土类,16个亚类,29个土属,87个土种,在8个林业用地土类中,分布最广的是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4个地带性土类。 6、森林植被。鹤峰地处鄂西山区,地形

16、地貌高低起伏,微域气候及土壤种类多样,植物资料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共有171种,645属,1264种。全县林业用地344.98亩,人均占有林业用地15.8亩,全县活立木蓄积448.34万立方米,人均蓄积20.5立方米,植被覆盖率82.97%,为鹤峰林业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2.2项目区域经济背景 1、经济概况 (1)经济结构。2010年,实现县城生产总值26.26亿元,“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7.3亿元,平均增长9.2%;第二产业10.32亿元,平均增长19.5%(其中工业8.5亿元,平均增长15.2%);第三产业8.6亿元,平均增长15.5%;三次产业

17、结构比由2005年的31.8:36.8:31.4调整到2010年的27.9:39.3:32.8。县域经济呈现节约、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的良性态势。 鹤峰经济结构一览表 科目单位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县域生产总值万元124378142070156420181600215000262600第一产业万元395964646049290559006400073260第二产业万元4576849403576506470081000103200其中:工业万元412224388051370547007100085000第三产业万元3901446207494806110070400861

18、40 (2)农业产业化水平。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亿元,农人均5376元;粮食总产达到9.3万吨,农人均达到490公斤;牲猪出栏23万头,农人均1.2头,农业内部形成了茶叶、烟叶、箬叶、蔬菜、畜牧等5大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过亿元的产业。茶叶面积17.8万为亩,产量1.51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52亿元;烟叶面积8万亩,产量1.01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35亿元;箬叶采摘面积30万亩,产量1.1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12亿;商品疏菜面积6.3万亩,产量12万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0.96亿元;出售商品猪9.6万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1亿元。 ?绿色食品。以山野菜、高山蔬

19、菜、茶叶、酿酒等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25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为80%,其中薇菜产量500吨,居全国第一;茶叶产能1.2万吨,列全省前茅。以箬叶、厚朴叶等为原料的绿色包装加工业产值达到1.3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为21%,其中箬叶产能1.1万吨,成为全国绿色包装第一县。 ?市场主体。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80多家,总资产5亿元,总产能6亿元。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2家,总资产4.8亿元,从业人员3300人,2008年实现产值4.3亿元。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一家(长友公司),5000万至1亿元的企业1家(白果茶厂),1000至5000万元14家,500至1000万元的企业5家。被列入国家级农

20、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3家,列入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资产总额近3.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资产比重为70%,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为59%。截至2010年底,全县农产品商标注册108件,占全县注册商标的57.75%。在注册商标总数中,实际使用的商标有83件,使用率为44.38%,实际使用农产品商标73件,占实际使用注册商标的87.9%,在农产品商标中,农产品加工品牌注册商标有37件。其中荣获省著名商标的有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长友”商标、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翠泉”商标、

21、鹤峰县骑龙茶业有限公司“骑龙”商标、鹤峰县白果茶厂“白果”商标。获州知名商标的有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八峰”商标和“土王宫”商标、鹤峰县金阳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鑫丰” 商标、湖北省鹤峰县葛仙米开发有限公司“葛仙米”商标。有14家获QS认证,4家获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6家企业获绿色食品认证。 ?农产品基地。全县经已形成各类农产品基地面积123.3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比重达到28%。 茶叶基地:全县茶园形成面积17.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6.3万亩。白果民族茶厂木耳山基地获南京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有机茶认证,长友公司、翠泉公司、金阳公司、骑龙公司、龙福公司等5家

22、企业的茶叶基地获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白果茶厂和长友公司所属基地获国家出口基地备案。 烟叶基地:全县烟叶总面积8万亩,形成了25个专业村,33个重点村,1645户种植专业户,烤烟专业户户平种植面积达到9.86亩,白肋烟专业户户平种植面积达到3.78亩。专业村、重点村烟叶种植面积占全县烟叶总面积80%,总产量达到14.5万担。全县拥有4万担规模的乡镇1个,3万担乡镇2个,2万担乡镇1个,1万担乡镇3个;全县50?100亩连片区58个,100?500亩连片区41个,500?1000亩连片区8个,1000亩以上连片区7个,连片总面积达3.7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燕子乡建立了5000亩高规格烤

23、烟科技示范园,五里乡形成了40公里烟叶种植长廊,中营乡实现了万亩烤烟大连片。全县共建大棚2058个,其中塑钢大棚448个,竹木中棚1610个,可供移栽面积占总面积的82%。漂浮育苗面积占全县烟叶育苗面积98%,建标准化晾房4640间,农民新购置烟叶机械295台(套),其中,起垄机89台,播种器25台,剪叶机15台,喷雾器163台。 蔬菜基地:全县蔬菜加工原料基地面积6.3万亩(不含薇菜、食用茵等森林蔬菜面积),其中高山蔬菜面积3.5万亩,魔芋面积2.8万亩。 林产品基地:全县林业产业基地总面积95万亩,其中:日本落叶松、杉木为以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30万亩;以厚朴、木瓜等木本药材为主的中药材

24、基地23万亩;以板栗、柑橘、核桃、桃、李等为主的干鲜果基地9.8万亩;天然箬叶可采摘面积30万亩,人工栽培面积0.53万亩;香椿等森林食品基地2.5万亩。 畜产品基地:全县畜牧业基地按照公司化、大户化、区域化的模式稳步发展,现已形成1个万头生猪养殖区小区(长新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太平小区),3个3000头生猪养殖小区(鹤峰经济开发区生猪养殖小区、燕子乡启盛牧业生猪养殖小区、燕子乡兴旺牧业养殖小区),10个“150”和100个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大户。 ?规模以上工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14亿元,“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2.9亿元,平均增长1

25、8.5%。清洁能源工业2.68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1.6%;绿色食品工业实现产值11.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1.3%;水泥、木工板等建材工业产值3.2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3.8%;药化工业实现产值2.01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6%;矿产化工工业3.3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4.2%。规模企业总数达到64家,以江坪河、淋溪河、核桃湾等绿色能源工程当年完成投资9.8亿,占当年工业固定资投资比重为86%。2.3社会发展背景 1、行政管辖。7乡2镇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即铁炉、五里、燕子、下坪、邬阳、中营、太平等7个乡,容美、走马等2个建制镇及鹤峰经济开发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

26、,205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364个村民小组。 2、人口结构。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2.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9万人,占32%。乡村人口15.06万人,占68%。以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人口13.8万人,占62.3%。 3、道路交通。2010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2132公里,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507万元,占第三产业的13.4%。旅客周转量17261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0100万吨公里, 客货周转量41826万吨公里。 4、邮电通信。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05万元,通电话的行政村205个,固定电话装机29847部,其中农村电话装机17

27、763部,电信、移动基站285处,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 5、教育事业。2010年末,各类学校68所。其中,普通中学17所,中等职校1所,小学50所。年末全县在校学生23352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0654人,小学在校学生11104人,在园幼儿3414人。专任教师1602人,其中,中学专任教师661人,小学专任教师824人。 6、医疗卫生。2010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2个,其中,卫生院9个;拥有病床564张,其中县级医院拥有病床235张,农村卫生院拥有病床329张。卫生技术人员623人,其中,医师256人,注册护士239人。 7、民族文化。鹤峰古称容米、柘溪,有2000多

28、年文明史,末代土王世袭相承800余载,管辖8000多平方公里;土地革命时期,有2.5万人参加革命,近4000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木林子20838公顷原始生态群落结构、董家河“世界坡立谷”地貌保存完整,民俗、红色、生态文化底蕴厚重,文化保护与传承取得积极成果。 文物保护: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容美土司遗址、满山红革命烈士纪念园、五里坪革命旧址群,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傩愿戏、打溜子、红色革命系列遗物。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柳子戏、满堂春、鹤峰山民歌等。 文化机构:鹤峰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乒乓球协会等文化协会组织发展到5个,容美艺术团、老年管乐团、老年艺术团、五里满堂音艺术团、夕

29、阳健身队、长寿健身队、走马官鼎村篮球队等文体团队发展到25个。 文化创作:退役军犬、最后一只白虎、远去的诗魂、巴国俪歌等作品分别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4旅游产业政策规划背景 政策背景。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鄂发201011号)中指出,到2015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培育3?5家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家以上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

30、到100家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8家以上;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达到40个以上;湖北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优先打造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清江和荆楚文化为依托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旅游强县和名镇名村名街、一批旅游商品研发项目、一批高档次饭店项目、一批游艇俱乐部项目。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充分发挥我省舞台艺术精品突出的优势,整合和推出观赏性、互动性强的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项目;借助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建设工

31、程,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旅游项目工作进程,尽快建成一批旅游项目,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库,策划遴选储备一批旅游项目。 2011年2月16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条例中明确,“自治州、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级财力状况,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旅游资源保护、推介宣传和表彰奖励。自治州、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西部开发等政策,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自治州、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建设力度,改善与旅游业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景区绿化、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32、”“车站、机场、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应当设置公益性旅游信息平台,主要交通干线应当设置旅游景区指示标识。旅游景区应当设置停车场、公厕、环卫、通讯、安全保障、医疗救护、紧急避险、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等必要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在醒目位置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规范的说明牌、指示牌、警示牌。” “旅游景区及旅游宾馆饭店、餐馆、度假村、农家乐等实行等级、星级评定。评定范围、标准和程序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鼓励农家乐、休闲山庄的经营者按规定向旅游主管部门申报旅游服务项目,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对申报旅游服务项目的经营者提供旅游规范服务等方面的免费培训。” 2、规划背景。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

33、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省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到2015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5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培育3-5家国内知名

34、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家以上旅行社进入国家“百强”行列;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00家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8家以上;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达到40家以上;湖北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 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末,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3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占全州GDP的7.5%,其中入境旅游创汇2500万美元,国内旅游总收入19.4亿元。对城区内的低档次饭店改造升级,全州每县市改造建设二星级以上宾馆2-3家。全州新建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6家,

35、三星级饭店8-10家,争取2010年星级饭店床位达到5000张,星级饭店达到35家。 鹤峰县在湖北武陵山少数名族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规划总提出:依托厚重的生态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机遇,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期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左右,带动城乡就业1.8万人。 (1)重点景区景线。按照“一个中心(容美组团中心)、两大板块(走马组团板块、木林子组团板块)”旅游发展布局,建成2条旅游精品线路和三大核心景区”。 容美组团旅游精品景区。充分发挥中心县城地理区位、交通网络、综合经济等优势,以浓缩武陵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

36、民俗文化为主题,精品景区主要有容美亲水走廊,满山红烈士陵园,屏山容美土司文化公园,八峰森林公园等。 走马组团旅游精品景区。充分挖掘东南片区人文历史、发展风采等成果,以追寻革命遗迹、弘扬鹤峰精神、开发生态经济为主题,精品景区主要有走马休闲农业观光,江坪河水上乐园,铁炉白族文化,五里红色遗址群等。 木林子组团旅游精品景区。依托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构完整、董家河世界坡立谷地貌、中营生态茶叶品牌等影响力,以追寻自然清新为主题,精品景区主要有董家河坡立谷自然风景区,中营生态农业观光长廊等。 (2)旅游精品线路。以容美为核心,分别向两片特色旅游板块延伸,串联重点精品景区,形成两条精品旅游回路。

37、由容美出发,串联江坪河水上乐园、五里红色遗址群、走马休闲农业观光、铁炉白族文化,经桑植五道水温泉、太平林业科技产业园,回到容美的生态经济观光旅游回环路线。 由容美出发,经屏山容美土司城、董家河坡立谷自然风景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中营生态农业观光长廊回到容美的生态安全观光环路线。 (3)旅游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江坪河航道、五龙山索道、走桑二级公路等生态经济观光旅游景线断头交通建设;重点加快屏(屏山)清(清湖)公路、下(下坪)清(清湖)公路、中(中营)龚(龚家垭)公路、马腊公路等生态安全观光旅游景线断头交通建设。重点加快容美五星级宾馆、乡镇三星级以上宾馆、董家河会馆等旅游设施建设,重点加快精品景区范

38、围的农家乐、生态农庄的旅游设施建设。加强精品景区经营的顶层设计,培强市场主体,培育1家武陵地区知名的旅游企业,进入全省百强。 (4)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品景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形成20处特色民居一条街;大力培置旅游产品市场主体,支持建设茶叶专业市场和文化产业园,设置奇石盆景、烙画书法、土族食品、工艺编织等专卖小区。第三章 市场分析3.1旅游市场发展态势 1、全国发展态势。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26亿人次,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9万亿,同比增长21%。城镇居民旅游人数和旅游区消费稳步上升,占国内旅游收入的3/4,初现转型迹象。2011年,中国出

39、境游市场规模为69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6%。旅游产业从政府刺激进入常态发展、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发展,中西部入境旅游与东南部入境旅游的差距呈缩小态势。 2、湖北省发展态势。2011年,湖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92.89亿元,分别增长29.53%和36.45%,继续保持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第一方阵。武汉、宜昌、十堰、襄阳、咸宁、恩施、荆州、荆门、黄冈等9个市州接待游客人数过千万。其中,武汉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旅游业成为武汉市第四个“千亿元产业”。湖北省5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位列全国第五位。湖北省2000-2011年旅游人数、收

40、入情况统计年份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入境旅游人数 (人次)外汇收入(万美元) 2000 5478 270.31 450805 14572.13 2001 6064 337.18 667818 20075.16 2002 6670 384.24 1024312 28390.95 2003 5684 331.60 405214 13626.93 2004 6849 394.22 611859 19240.41 2005 7630 450.76 825700 27636.30 2006 8459.78 514.24 1055752 32000.38 2007 10134.

41、53 609.40 1318179 41264.00 2008 11678.26 713.43 1187549 44255.31 2009 15065.18 969.63 1334634 51020.22 2010 18953 1460.00 2165000 56100.00 2011 21600 1992.00 5400000 64515.002009年湖北省旅游收入项目构成 项目国内旅游入境旅游 收入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比重(%) 收入总额(万美元)比上年增长(%)比重(%) 总计: 969.63 35.9 100 51020.22 15.3 100一、长途交通 165.81 43

42、.8 17.10 21275.43 16.1 41.70 1、民航 65.75 71.3 6.78 8724.46 23.2 17.10 2、铁路 55.56 8.9 5.73 4540.80 4.7 8.90 3、汽车 41.30 74.9 4.26 2602.03 167.3 5.10 4、轮船 3.20 40.4 0.33 5408.14 8.8 10.60 二、住宿 170.85 26.1 17.62 5459.16 4.5 10.70 三、餐饮 163.09 13.2 16.82 4336.72 19.5 8.50 四、景区游览 117.23 31.1 12.09 2091.83 3

43、5.1 4.10 五、娱乐 53.52 97.4 5.52 2551.01 44.1 5.00 六、购物 207.79 44.5 21.43 9336.70 16.6 18.30 七、市内交通 22.98 71.4 2.37 1377.55 24.5 2.70 八、邮电通讯 7.08 41.9 0.73 1020.40 -11.3 2.00 九、其它 61.28 53.4 6.32 3571.42 2.2 7.003、鹤峰县发展态势。2011年,全县旅游累计接待人数68.74万人次,同比增长128.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206万元,同比增长83.8%。年 度年游客规模万人次)年增长速度%2

44、0069.69200710.59200821.49200925.49201030.112201168.7128.33.2市场预测 1、客源地域结构。根据有关资料,鹤峰县游客地域结构,近期在旅游资源未充分开发前,其主要客源仍以州内游客为主,约占60%,武汉和其它地区约占30%,省外周边地区约占10%,而且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可见鹤峰县游客地域结构受空间地域影响较大,但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结合后的大旅游资源却十分丰富,在国内游客市场潜力很大。当红色旅游开发起步并逐步形成大旅游格局后,其游客地域结构就会随之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以州外游客为主的状态。这须

45、要大力挖掘,近期主要挖掘距离较近的国内市场,重点依托湖南张家界、宜昌三峡、恩施旅游市场相临、相近和市场成熟的优势,做好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旅游收入分布结构。2011年,鹤峰县国内生产总值304330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945万元,同比增长20.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1%。旅游收入19206万元,住宿收入3265万元,占旅游收入的17.07%。 鹤峰县近四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表序号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第三次产业比重%12005年12810024.822006年1431003232007年16189030.642008年18100030.852009年21540032.762010年26262932.872011年30433034.1 收入结构与分项收入成本比例单位:%科 目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其他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19.5617.0714.1319.6018.105.316.23各项收入的直接成本比例2030526582035 3、住宿收入预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