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882753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4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蔬菜)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可研报告编制时间:二O一O年一月目录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 -1.1 项目提要- 1 -1.2 项目概况- 2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4 -2.1 项目建设背景- 4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 -第三章 建设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15 -3.1 建设场址选择- 15 -3.2 建设条件- 16 -第四章 市场分析- 22 -4.1 市场现状分析- 22 -4.2 市场前景分析- 24 -4.3 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26 -第五章 建设方案-

2、 29 -5.1 建设目标- 29 -5.2 建设规模与内容- 29 -5.3 产品方案- 30 -5.4 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31 -5.5 工程方案- 35 -5.6 设备方案- 37 -5.7 科技方案- 38 -5.8 项目实施进度- 38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减排措施- 40 -6.1 环境影响- 40 -6.2 节能减排措施- 40 -6.3 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 41 -第七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42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42 -7.2 劳动定员- 44 -7.3 管理措施- 45 -7.4 技术培训- 48 -7.5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8 -第

3、八章 建设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50 -8.1 建设投资估算说明- 50 -8.2 建设投资估算- 51 -8.3 资金来源及投资计划- 51 -第九章 财务评价- 52 -9.1 财务评价依据- 52 -9.2 财务估算- 52 -9.3 财务分析- 54 -9.4 财务评价结论- 55 -第十章 社会效益分析- 56 -10.1 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结构调整- 56 -10.2 建立起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56 -10.3 促进农民增收- 57 -10.4 扩大就业- 57 -10.5 有益环境保护- 57 -第十一章 风险分析- 58 -11.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58 -11.2

4、风险程度分析- 58 -11.3 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59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 60 -12.1 可行性研究结论- 60 -12.2 问题与建议- 61 -附 表附表1:主要经济数据及评价指标汇总表附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附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附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附表2-3:科技投资明细表附表3: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4: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表附表5: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5-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附表5-2:外购原材料及燃动费用表附表6: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附表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7-1: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8:

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III总论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四川省*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1.2 项目性质新建1.1.3 项目建设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法人代表:杨红宣单位性质:事业单位工作职责: 负责全市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及新产品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负责全市农村经济管理指导。属全民事业单位,为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农技中心在职人员54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25人,初级12人。1.1.4 建设地点*市九尺镇、濛阳镇、升平镇。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内容及编制依据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建设条件、市场预测、建设规模及

6、内容、项目建设总投资、筹资方案、财务评价和风险对策等。2、编制依据(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4)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5)四川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6)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7)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资料;(8)可行性报告编制者搜集的其他资料。1.2 项目概况1.2.1 建设规模1、核心基地在升平镇新建育苗中心1个。育苗中心包括育苗大棚2200m2,

7、苗圃100亩。2、示范基地在九尺镇、濛阳镇、升平镇新建示范基地2000亩。购置生产设备及配套设备,年产500万株GAP蔬菜种苗,直接带动蔬菜种植规模2000亩,形成年产各类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5000吨的生产规模。1.2.2 建设内容1、土建工程在核心基地新建育苗大棚2200 m2;在核心基地和示范基地新建围栏15km;土壤改良苗圃100亩、示范基地2000亩。2、设备购置并安装生产设备一套,检测仪器设备一套,运输设备一套,田间设备一套,办公设备一套。3、科技工程主要引进先进育苗技术和良种,进行种苗筛选、培育;对农户以优惠价提供种苗,进行种植示范、推广;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

8、服务与宣传。1.2.3 建设投资、资金来源及投资计划1、建设投资项目建设投资500.0万元。2、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500.0万元申请中央灾后重建补助资金全额投资。3、投资计划按照建设进度和安排,建设投资计划在2010年度全部投入。1.2.4 建设期限建设期限1年,从2010年1月2010年12月。- 65 -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1.1 国家产业背景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已成为当今全球农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指出:

9、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逐步走出起步阶段,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截止到2008年,全国已经具有580多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万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9.4万多个,带动农户7300多万户,初步形成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并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协会农户”、“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模式。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

10、得到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二是农业的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低,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四是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层次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水平仍然较低。五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六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依然突出。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

11、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其主要特征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应对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必须继续加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又将发展现代农业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12、,因此,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重大历史任务。2.1.2 行业背景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许多地区蔬菜总量已趋于饱和。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蔬菜品质问题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为蔬菜生产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问题。蔬菜生产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造成农药直接中毒和残毒超标,导致人的神经系统和肝脾等消化系统慢性中毒已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

13、高。1、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问题。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城镇郊区。而各地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检测、控制。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有的甚至具有较大毒性,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水体中,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污染,使蔬菜品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有毒物质对土壤结构、理化性质等可产生长期的破坏性影响。我国传统农业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的习惯,污水灌溉在城郊和工矿区附近更为普遍,这将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降低蔬菜品质,更

14、重要的是对环境资源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2、不合理的蔬菜生产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化肥、农药、设施材料等农用物资不断更新换代,一定范围内可使蔬菜产量提高、效益增加;但也正是这些农用化工产品的不规范使用使得环境不断恶化,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蔬菜生产周期短,施用化肥增产效果明显。而传统的有机生物肥料的搜集、腐熟发酵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因而化肥以其简便易用的优势受到生产者的欢迎。但化学肥料的长期使用使土壤有机质逐步耗竭,保水、保肥力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过量施用氮肥还可导致蔬菜硝酸盐累积。硝酸盐在人体中被还原为亚硝酸盐,进而形成强致癌物亚

15、硝胺,影响人体健康。化肥的过量施用使大量营养元素流失,进入地下水体,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植物过量生长,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结果使水中其他生物因缺氧中毒等原因而死亡,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蔬菜种类、品种繁多,其组织及食用器官鲜嫩多汁、营养丰富,是病虫害的良好寄主。菜园肥沃的土壤为杂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的连作、重茬也使病虫害日益加重。越是蔬菜生产规模大的地区,农药的使用频率也越高。农药使用量过高及使用不当,不但影响大气、土壤、水源质量,还造成蔬菜中农药的大量残留,蔬菜品质和安全性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蔬菜产地环境恶化与不合

16、理的蔬菜生产方式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影响了蔬菜品质的提高和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才能确保蔬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1.3 地方产业背景*是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在众多农产品中,蔬菜占有独特的地位。*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其规模种植和优良品质使其在国内市场享有美誉,长期担负国家南菜北调任务,是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四川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中国西部著名的蔬菜之乡。市境内有中国西部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国家级南菜北运转运站和正在建设的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蔬菜工厂化育苗研发中心,有四川省首家完备的县级蔬

17、菜质量检测中心。蔬菜及其加工产品销售遍及全国3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蔬菜种植67万亩,产量16.5亿公斤,销售鲜菜12.8亿公斤,销售收入14.27亿元,全市农民人均蔬菜销售收入2265元,占农民年纯收入的1/3以上,蔬菜加工15万吨,产值3亿元。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促进*蔬菜产业灾后快速发展和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成都蔬菜产业发展牵头县(市)的领头作用,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2008年*市制定了争创全省农业特色产业50强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提出了以下发展目标:1、按照标

18、准化绿色蔬菜生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通过3-5年,建成70万亩规模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达到年产优质蔬菜180万吨,优质率达到95%以上;蔬菜鲜销产值达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00元以上。2、每年引进蔬菜新品种40个以上,推广实用新技术、新材料5项,使蔬菜品种更新周期缩短到2-3年。3、形成西南地区一流的蔬菜产品集散中心、蔬菜价格调配中心、蔬菜营销结算中心。使精品蔬菜、加工蔬菜、外销蔬菜的比例达到2:3:5,蔬菜采后处理率达60%。4、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以“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片区站农技员+村科技示范户”为一体的新型蔬菜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形成蔬菜生产北有寿光、南有*的格局。鉴

19、于蔬菜在*市农业产业中的支柱地位作用以及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选择蔬菜品种作为建设内容。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农业投入较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低。*作为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一部分,必须积极推行现代农业建设,采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

20、产能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建成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作为农作物技术示范主要平台,有利于积极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和辐射推广,发展特、新、优蔬菜品种,加快*市蔬菜品种更新和结构调整,实现蔬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本项目“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是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2.2.2 能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是*的优势农产品,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蔬菜种植自然条件,从改善品种着手,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带动和辐射项目区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将给地方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项目

21、建设可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将大大促进项目区生产名、优、特、新蔬菜,为发挥*市区位优势和农业比较优势奠定基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绿色蔬菜,将对带动该区农业产业结构向外向型结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生产,形成优势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化经营。2.2.3 是建立、健全高效的蔬菜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需要良种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重要的科技载体,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能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而且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一靠科技、二靠良种,抓住了这两项核心要素,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

22、力。 随着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WTO的加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种子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种业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种子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主要包括新品种推出速度加快,市场上新品种数量明显增多。面对数量众多的新品种,广大农民由于信息所限,往往无从选择,不少农民由于受商家误导而上当受骗。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良种的推广速度,进而影响了农民增收。项目建设通过基地的良好示范,在服务方式上一是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专家优势,形成以*农业

23、技术推广中心、基层农技片区站技术人员为核心,以镇为工作单元、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一带二十”(即:一个农技人员带20户科技示范户,一户科技示范户带20户农户)的蔬菜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二是采取农民需求评估、田间学校培训等新型培训方式,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大力推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工作机制。将建立、健全高效的蔬菜科技服务推广体系。2.2.4 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75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的54.14。*以

24、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必须转变目前粗放散点种养植局面,积极有效配置、吸引和优化各类农业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集聚效应,提高产品质量,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增强竞争实力,创立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 自然条件优越*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六山一水三分坝”的地貌适宜于各种蔬菜生长,常年栽培有14大类200多个品种,产量15亿公斤以上,能保证蔬菜的长年供给。2.3.2 技术支持雄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市农村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

25、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中心有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熟悉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人员,并采用“企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机构+农民示范户”的运作模式,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为主的技术支撑和企业牵头的工程服务体系。另外,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和设计单位组成了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使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推广密切配合,为农作物新品种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3.3 实施条件良好*被誉为中国西部蔬菜之乡。多年来,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被中商部确定为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被成都市政府定为成都市的秋淡

26、菜第二线基地,被财政部立为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如今,*已建成中国西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国家级南菜北运转运站和全省唯一的县级蔬菜农药残留度检测中心。*蔬菜已有14个大类2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67万亩,产量16.5亿公斤,具备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的良好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技术成熟,综合利用模式多样,管理服务能力增强,发展势头好。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示范工作从宏观环境到基层政府和农民的客观需求,以及建设、管理、技术推广和服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化发展条件,为蔬菜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发展基础。2.3.4 实施策略完备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

27、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倍增效应,是农业生产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因素。近年来,*市一直把新形势下如何加速良种引进与推广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委5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走好“搭建平台、品种推介、健全体系”这“三步曲”,在全国同行业中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推进这项工作步入了“快速路”,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了进一步验证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使农民购种“零风险”,*市种子站针对前几年各区市分头引种、分别进行评价示范,品种不全、试验点少、试验结果准确性差,以至每年因品种引进不当而造成减产的事件时有发生的问题,建立了品种统一评价示范体系,做到了全市统一引种、统一试

28、验鉴定和统一示范推广。 通过品种统一评价示范,可以全面验证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和稳产性,为生产利用和品种发布提供科学依据,使品种布局更趋合理;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掌握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从而调动广大农民选用新品种的积极性,大大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通过主导品种的公开推介品种,可以规范和引导种子使用,净化种子市场。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第三章 建设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3.1 建设场址选择3.1.1 场址选择原则建设种苗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场址条件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其场址选择依照下列标准(GB1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表3-1

29、灌溉水质量标准项目指标氯化物,mg/L 250氰化物,mg/L 0.5氟化物,mg/L 3.0总汞,mg/L 0.001砷,mg/L 0.05铅,mg/L 0.1镉,mg/L 0.005铬(六价),mg/L 0.1石油类,mg/L 1.0pH值5.58.5表3-2 环境空气质量指标项目指标日平均1h平均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mg/m3 0.30二氧化硫(标准状态),mg/m3 0.150.50氮氧化物(标准状态),mg/m3 0.100.15氟化物,g/(dm2*d) 5.0铅(标准状态),g/m3 1.5表3-3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项目指标pH7.5总汞,mg/kg 0.30.51.0总砷

30、,mg/kg 403025铅,mg/kg 100150150镉,mg/kg 0.30.30.6铬(六价),mg/kg 150200250六六六,mg/kg 0.50.50.5滴滴滴,mg/kg 0.50.50.53.1.2 项目建设地点根据上述选址要求,种苗中心选址在*市升平镇,示范带动区选址在九尺镇、濛阳镇、升平镇。3.2 建设条件*位于东经10310-10340、北纬3054- 3126之间, 属神秘的北纬30地区,市境北以太子城、光光山为分水岭界接茂县、汶川,东北和东南邻什邡、广汉市,南隔蒲阳河、青白江与郫县、新都区相望,西连都江堰市。*处于成都西北部郊,距成都市区19公里,人口78万,

31、面积1420平方公里,辖20个镇、452 个行政村、53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成都市人口第三、面积第二的小康市。*是古蜀国建都立业的核心地区,自秦汉以来,建县设郡达20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素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之美誉。由于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坝”的自然格局。4894814米的巨大海拔高差,地貌的多样性,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决定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3.2.1 自然资源*市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起伏相连;光照充足

32、,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江河渠纵横交错。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生产。1、地形及地貌*市境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489-4814米,坡度约7,高度差异大。地形复杂,包括丘陵、平原和高、中、低山,大体呈“六山一水三分坝”的地貌结构。全市山地占47.5,丘陵占14.3,平原占38.2。2、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14万余公顷,其中山地面积占55.55%,平坝占35.03%,水域占8.42,大体呈现出“六山、一水、三分坝”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现有耕地面积4.5万公顷,其中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耕地约为2万亩。全市土壤包括以水稻土、黄壤、紫色土为主的10大土类,18个亚类,28个土属,69个

33、土种。*土壤肥沃,养分丰富,具体指标为:有机质2.87%,po破解N为125ppm,全N为0.138%,速效P为7ppm,全P为0.04%,速效K为60ppm,全K为1.36,PH值6.2-7.5,均可满足植物需求,土壤无毒素、重金属污染。经农业部(成都)农业环境监测中心测试,低于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符合绿色食品的土壤环境条件。3、气候条件*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盆地北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较同纬度地区偏少,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其主要特点是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5.7,年极端最高气温36.9,极端最低气温-6.2,年平均相对湿度82,

34、年平均降雨量1225mm,年平均蒸发量964mm。4、水资源*境内大小河流90余条,分属沱江、岷江水系,主要河流为湔江,市区西南部边界地区为岷江区域。“引岷济湔入沱”的蒲阳河及人民渠为都江堰水系,河流与渠系交叉形成了本区富有特点的网状水系。地表径流主要有湔江、青白江、白鹿河、后坝河、白水河。除地表径流外,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水温恒定在13-14,水质好,无污染,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5、农业资源*市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著名的蔬菜之乡。粮食作物产量丰富,豆类、油类、烟叶各经济作物都有生长。*是全国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蔬菜生产颇具规模,全市种植有以大蒜、莴笋、韭黄、芹菜、葱等14个大类200

35、多个蔬菜品种;也是四川乃至全国川芎、黄连、黄柏、杜仲、厚朴、丹皮等中药材的主要产区;猪、牛、鸡、鸭、鹅等畜禽养殖特色优势明显。3.2.2 基础设施1、交通 *与外界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现有5条出入境高等级公路,其中3条通往成都。以*市区(天彭镇)为中心,向南距成都市25公里,从全长19公里的成彭高速公路到成都,仅需10分钟车程。向东距广汉市40公里、什邡38公里、德阳60公里。向西经郫县的唐昌、安德与成灌高速路相接处约15公里,距成都高新西区仅25公里;同时境内有两条铁路,第一条为国铁宝成铁路青灌支线,东起宝成线的青白江站,西止都江堰市;第二条为地方窄轨铁路彭白铁路,起始点为*火车站,终止点为

36、*市白水河。建有车站23个。*市共有省、县、乡、专用道路1429.3公里,其中省道2条,长63.3公里;市级快速通道1条,长39.8公里;县级快速通道及一般县道12条,长145.8公里;乡道317条,1159.2公里;专用道路8条,21.2公里。2、通讯 *有良好的通讯条件,邮政和通讯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电信、移动通讯网、光纤电视信号实现全范围覆盖。邮政交换网点30个;光缆接入网点86个;交换机总量15.1万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2982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10948部(含“村村通”)、小灵通用户32034户;宽带用户9472户,移动电话20万部以上。通信设备、通信能力基本上适应了全市通信的

37、需要,但网络覆盖面窄,农村用户极少,影响农业信息的及时传输。3、能源全市现有水力、火力发电站87座,发电装机总容量为21万千瓦,年发电量10亿度,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10座,输电线路120公里。天然气已形成日供气80万立方米的能力,输气管网配套,市区居民用气率达77。3.2.3 经济社会资源1、综合经济受“5.12”特大地震影响,*市经济一度下滑。截止2008年末,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89亿元,同比下降12.9%。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3亿元,同比下降3.2%;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59 亿元,同比下降6.4 %,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4

38、3.87亿元,同比增长0.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35.09亿元,同比增长1.9%;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7亿元,同比下降28.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999元,比上年下降13.3%。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6.8:48.16:25.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7472万元,同比下降21.58%。2、农业经济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25亿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农业总产值20.55 亿元,同比下降0.9 %,牧业产值19.83亿元,同比下降9.9%。农业增加值完成27.03亿元,同比下降3.2%。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291公顷,比上年减少1142公顷,同比下降2

39、5.7%,粮食总产量253719吨,比上年减少35464吨,减幅达12.26%;油料总产量15093吨,同比增长11.9%;蔬菜瓜果总产量823697吨,比上年减少30612 吨,减幅3.6%;生猪出栏820634头,比上年下降16.9 %,肉类总产量85414吨,比上年减少1190吨,减幅为1.4%。3、人口及劳动力资源*市全市人口总数为78.37万人,男性39.41万人、女性38.96万人,总人口密度为548人/平方千米。其中非农业人口24.62万人,占总人口的31.4;农业人口53.75万人,占总人口的68.6。地区劳动力资源量大,但文化水平以初中为主,缺乏一定的生产实用技术及技能,劳动

40、素质不高。劳动力共计40万人,其中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市场分析第四章 市场分析4.1 市场现状分析1、国际市场蔬菜是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商品。2006年,全国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及干蔬菜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稳步增长态势。据海关统计,截止2006年12月我国累计出口蔬菜(含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下同)732.46万吨,同比增长7.72%,出口创汇54.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01%。具体情况是:鲜冷冻蔬菜出口443.3万吨,同比增长8.55%,占蔬菜出口总量的60.52%,出口创汇2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7.99%,占蔬菜出口金额的41.83%;加工保藏蔬菜出口

41、251.44万吨,同比增长5.7%,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4.33%,出口创汇2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4%,占蔬菜出口金额的39.55%;干蔬菜出口37.7万吨,同比增长11.89%,占蔬菜出口总量的5.15%,出口创汇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9.74%,占蔬菜出口金额的18.62%。2006年,山东、福建、浙江、江苏、新疆和广东是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省区,出口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0.65%、12.92%、12.4%、49.88%、1.17%和2.74%。1-12月蔬菜出口同比增幅较大的省区有海南、陕西、安徽和山西;同比下降的有广西和湖南。2006年,我国蔬菜出口最主要的国家仍是

42、日本,出口166.76万吨,同比下降2.24%。其次是东盟,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时增长,其中出口数量为155.77万吨,同比上升17%,出口金额7.98亿美元,同比增长37.49%。2006年对美国、韩国、俄罗斯的蔬菜出口增长迅速。对美国出口40.07万吨,同比增长19.04%,创汇4.46亿美元,同比增长33.35%;对韩国出口72.13万吨,同比增长24.28%,创汇3.8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4%;对俄罗斯出口54.98万吨,同比增长16.14%,创汇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06%。2、国内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瓜类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播种面积仅占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9.7

43、4%,但蔬菜生产总值却超过3150亿元,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居第二位。同时,在全国城乡集市的农作物贸易总额中,蔬菜贸易额超过了3000亿元,是粮食同期贸易额的1.5倍,由于蔬菜产品的高度市场化,使蔬菜生产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都相继建起了绿色生产基地、市场上开始出现净菜供应。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95家企业的144个蔬菜产品注册绿色食品标志,占全国绿色食品产品总量的14.2,绿色食品蔬菜实物产量达328800万公斤,种植面积285万亩,绿色蔬菜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1.6,绿色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绿色

44、蔬菜食品的需求。四川省蔬菜产业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5年,全省蔬菜面积达1487.3万亩,居全国第6位,总产量2714300万公斤,总产值247.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15.6、17.4和49.7%。我省人均蔬菜占有量由2000年的265公斤/年提高到2005年的305公斤/年,农村家庭人均蔬菜出售量为141.27公斤,占主要农产品出售的53.4,是我省商品率最高的农产品和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目前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效的支柱产业。4.2 市场前景分析4.2.1 蔬菜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在需求量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综合国力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45、,对蔬菜的消费量将持续增加。根据国家公布的2010年粮食发展纲要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人均蔬菜消费量将达到111.8kg,比现在消费量增加约1.2%,由此可见,我国蕴藏着较大的蔬菜消费需求潜力。在蔬菜食品安全方面,我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之各种化学农药肥料的施用,蔬菜有毒成分超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质量优、安全的蔬菜食品已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基本要求;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尽量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以避免和减少对蔬菜的污染,已成为目前蔬菜生产的趋势。优质绿色蔬菜价格比一般蔬菜高50100;国际市场对蔬菜产品最低质量要求也是无公害的标准,从国际国内市场分析,发展绿色蔬菜市场前景广阔。4.2.2 *主要蔬菜种苗市场预测分析1、*市主要蔬菜种苗市场分析(1)*市蔬菜种苗需要量*是全国闻名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四季以露地栽培蔬菜为主,有14个大类200多个蔬菜品种。目前*市主要育苗蔬菜种植面积约67万亩,年需优质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