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808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6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 要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 陈红 2010年5月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 陈红 2010年5月 分类号 F722.2 密级 UDC 学号 3108077004 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国际贸易学 学位类别: 经济学 2010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申请人:学科领域: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 2010年5月Research on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ased on Knowled

2、ge Absorptive CapacityA thesis submitted toXian Jiaoto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EconomicsByHong Chen (International Trade)Supervisor: A-Prof. Zengtao WangMay 2010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虽具有后发优势,

3、但因其国际化刚刚开始,加之特殊的国情,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将困难而漫长,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特殊理论与实践问题。另一方面,现有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对象,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因而,以西方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就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进行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回顾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化理论涉及的影响国际化的共同变量知识;然后以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为中间变量,提出并实证研究了企业国际化的可控影响因素,研究了知识吸收能力在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中介效应。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文献回顾,就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理论、阶段理论、天生全球化理论以及知识共享理

4、论等进行了文献综述,提炼了企业国际化理论涉及的共同影响变量知识;第二部分为概念模型,构建了以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研发强度、知识共享机制以及沟通文化为前因变量,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间变量的企业国际化概念模型;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设计了问卷,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对数据收集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为结果与讨论,就论文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就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结论如下:人力资本水平、研发水平、企业沟通文化与企业国际化正相关,企业知识共享机制与企业国际化负相关;知识吸收能力在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知识共享机制以及企业沟通文化对国际化的影响中发挥了正的中介效应,而在研发水平对企业国际化的

5、影响中产生了负的中介效应。本文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企业可控因素为视角研究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不同于以往多从企业外部出发讨论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从组织变量出发,研究了企业国际化的可控影响因素,弥补了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理论的不足;二是明确且证实了知识吸收能力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关 键 词:企业国际化;知识吸收能力;中介效应论文类型:应用基础47ABSTRACTTitle:Research on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Speciality:Internationa

6、l TradeApplicant:Hong ChenSupervisor:A-Prof. Zengtao Wang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epen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y. Further,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way for enterprises

7、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the later-up advantage, whereas, their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rted la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ould be a difficult and long road. There are still man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8、s need to addr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isting theorie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mainly target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in our country is for further inspection. Thus, based on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ies, combined with Chinas reality, the discussion o

9、n issu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theory about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thesis extracted a common important variable - knowledge; then the thesis creatively regarded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

10、acity as the intermediate variable, proposed and empirically studied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ing controllable factors, as well as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has on th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The article was structured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s liter

11、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progressive stage theory, born of globalization theory, and knowledge-sharing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refining the common influential variable - - knowledg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

12、ion, in the model, level of human capital, R&D, knowledge-sharing mechanisms and communication culture are antecedent variables,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is looked upon as an intermediate variable. The third part is research design and data collection,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design, test of th

13、e questionnaire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s well as an introduction of data collection. The fourth part is result and discussion, the hypotheses are test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re discusse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R&D and communication cultur

14、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knowledge-sharing mechanism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has positive intermediary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human capital,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and communication culture

15、have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negative intermediary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R&D ha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re are two innovations in the thesis: One is that the thesi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ollable factors. In the past, researchers always studied the influ

16、ence external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enterprises ha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Unlikely, this thesis started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variables to study controllable influencing factors, making up the theoretical deficiency about internationalization factors. The other is that the thesis analyzed and

17、 confirme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pla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Intermediate effectTYPE OF THESIS: Applied Fundamental 目 录导论目 录1 导论11.1 问题的提出11.1.1 研究背景11.1.2 问题的提出21.2 研究思路及方法41.3 研究内容及框架4

18、1.4 论文主要创新52 文献综述72.1 资源基础理论82.2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92.3 天生全球化理论112.4 知识与企业国际化123 概念模型153.1 知识变量及其影响因素153.1.1 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153.1.2 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的关键163.1.3 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173.2 研究变量的界定193.2.1 中介变量的界定193.2.2 结果变量的界定193.2.3 前因变量的界定203.2.4 控制变量的界定213.3 概念模型224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234.1 变量测量234.1.1 前因变量的测量234.1.2 中介变量的测量244.1.3 结果变量的

19、测量244.1.4 控制变量的测量244.2 问卷可靠性分析254.2.1 量表效度分析254.2.2 问卷信度分析264.3 数据收集275 研究结果与讨论295.1 数据分析295.1.1 对假设H1的检验295.1.2 对假设H2的检验305.1.3 对假设H3的检验315.1.4 对假设H4的检验325.2 讨论326 研究总结356.1 结论及建议356.2 研究不足与展望35参考文献37附 录40致 谢45声明CONTENTSCONTENTS1 Introduction11.1 Problem Formulation11.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20、Problem Formulation21.2 Research Thought and Methodology41.3 Research Content and Framework41.4 Main Innovations52 Literature Review72.1 Resource-Based Theory82.2 Progressive Stag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92.3 Born-Global Enterprise112.4 The 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Enterprise Internatio

21、nalization123 Conceptual Model153.1 Knowledge and Its Factors153.1.1 Knowledge Sharing-Co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153.1.2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the Key to Knowledge Sharing163.1.3 Factors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173.2 Definition of Research Variables193.2.1 Definition of Intermediar

22、y Variable193.2.2 Definition of Outcome Variables193.2.3 Definition of Antecedent Variables203.2.4 Definition of Control Variables213.3 Conceptual Model224 Research Design and Data Collection234.1 Variable measurement234.1.1 Measuring of Antecedent Variables234.1.2 Measuring of Intermediary Variable

23、244.1.3 Measuring of Outcome Variable244.1.4 Measuring of Control Variables244.2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254.2.1 Validity Analysis of Scales254.2.2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264.3 Data Collection275 Discussion295.1 Data Analysis295.1.1 Test of the Hypothesis H1295.1.2 Test of

24、 the Hypothesis H2305.1.3 Test of the Hypothesis H3315.1.4 Test of the Hypothesis H4325.2 Discussion on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326 Research Summary356.1 Principal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356.2 Insufficiency and Research Prospects35References37Appendices40Acknowledgements45Declaration打印前将其字体颜

25、色5 研究结果与讨论1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大潮中,一个独立于世界经济主流之外的国家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一个仅仅把目光瞄准本土市场的企业也很难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国企业纷纷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国际化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和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各种符合条件的国

26、内企业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引用来自新华网关于十六大报告的专题。在国家政策激励和企业自身努力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企业国际化近年来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在世界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据美国财富杂志评比的世界500强公司可知,中国上榜公司2006年有23家,2007年有30家,2008年有35家,到2009年上升到43家。然而,我们在看到中国企业国际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还存在的系列问题:投资规模小。从平均水平

27、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平均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海外企业中方投资额为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仅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国际化形式单一。较之于西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为主,中国企业更依赖于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首先,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弱。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

28、0%的水平。2。其次,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低下。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相差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为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1。投资效益较差。海外经营收不抵支、连年亏损。我国对外投资现状是:证券投资大大高于实业投资,政府投资大大高于企业的商业投资。例如,我国仅在美国单个市场就投入了大约1.5万亿美元的债券投资,而实业投资不过几百亿美元。而我国海外投资的债券利率不超过5%,企业的投资不仅难以获得回报,

29、有时还有着大量的亏损。前几年有TCL投资法国汤姆森损失惨重,近年有联想集团投资美国的IBM,也是多年亏损。3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总的来说,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的跨国经营对外派人员的要求1。我们通过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导致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宏观管理和协调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如由于起步较晚,竞争更为激烈的原因;也有很多企业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缺乏系统规划的原因等。不过,总体而言,相关理论的缺乏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被忽视的原因之一。自二十世纪七

30、十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国际化理论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了UPPSALA、资源基础理论、天生全球化理论等理论,但是,这些理论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对象,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从我国企业国际化研究来看,近年来虽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中国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模式,有10篇论文提出应该实行渐进式的国际化模式,这是符合经典国际化理论的(樊增强,2005;田青,2001等);也有学者提出,跨越式的国际化模式对中国企业也具有适用性(朱曦颜、李汉玲,2002;张国有,1996等);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上,有多达11篇论文提出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俞毅,2

31、005;赵燕,2003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而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并且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126篇论以非实证研究为主(116篇),其中少部分有一些数据支持。在10篇实证分析的论文(发表于2000-2006年)中,9篇运用的分析工具是一般统计描述,只有一篇运用了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因而,以西方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就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1.1.2 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都开始了国际化经营,海尔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海尔之所以能成功,知识积累起了巨大的作用。首先从进入模式来看,海尔7个海外市场中有6个最

32、初都采用出口进入模式;即在知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海尔的海外市场进入大多采用低风险的控制程度较低的方式。其次,在特定市场,海尔由出口到海外销售子公司,再由出口到海外销售子公司再到海外生产子公司,投入量都是逐渐增加;再次,我们看到,在国际化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基础上,海尔后期的国际化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控制程度和资源投入程度较高的进入模式。如海尔在巴基斯坦合资建立海尔工业园时跳过了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的环节,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海尔已经分别在菲律宾和美国建立了生产基地,积累了海外生产的一般知识;最后,从进入市场的地理位置看,海尔最先进入的是与中国地理距离较短的印尼。这是海尔在知识基础还处于零散和无组织状态时的

33、选择。而在国际化后期,海尔则从全球战略出发,合理布局。海尔的案例说明,企业国际化是以知识存量为基础的,在不同阶段,企业可以根据知识存量的程度不同采取合适的国际化决策。数据来自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WBL)。 从企业国际化理论来看,目前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包括了UPPSALA模型、阶段理论和天生全球化理论等。根据UPPSALA模型,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就是不断获取和积累专门知识、缩短心理距离的过程。知识经验是企业竞争优势最为根本的来源,与企业国际化进程相互促进、互为推动。所以,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知识吸收能力尤为重要。阶段渐进理论更

34、是认为企业的先验知识是国际化进程的决定因素,由于先验知识积累的渐进性,国际化过程也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天生全球化理论认为,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公司创立者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基础上开展的。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国际化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企业的知识经验可以对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产生积极效应这一事实。这为我们从知识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近年来发展的知识管理理论则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从知识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更具前景的新视角: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知识结构分布和知识生成与运用方式形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5。知识资本又决定了企业发现机会和配置资源的方法。可见,企业知识经验

35、有助于克服企业开始进行海外经营的困难,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并提高经营绩效。企业通过在各个维度的知识转移和共享,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损失,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知识资本及其运营能力决定了企业对其它传统资源的利用能力,企业国际化经营为企业丰富知识资本和打开知识资本的运用空间创造了条件。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是积累知识资本最为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所以我们以知识吸收能力为基础,研究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又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知识吸收能力是指公司知识创造、转移、吸收和应用的能力6。狭义的知识吸收能力则仅指公司对已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转化,和先验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建

36、立公司层面新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如Cohen和Levinthal(1990)指出,企业能否识别外部信息的价值,然后吸收它并最终应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就是“吸收能力”。进一步,到目前为止,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视角7:(1)外部商业环境与国际化时机;(2)企业家对国际商机的认识;(3)国际化开始时的资源要求;(4)心理距离与国际化步骤;(5)国际化企业的竞争战略;(6)国际化时间与企业绩效。很少有研究关注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因素及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大到东道国与母国的文化差异,小到公司获取的新知识的隐性程度和新旧知识的相关性,都对

37、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有不同的影响。然而作为微观主体,企业能够控制和改善的仅仅是各种组织变量,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可控因素为对象,就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制造企业为平台,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以企业可控因素为对象,研究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本研究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实践,丰富国际化理论均具有积极意义。1.2 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通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组织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本文结合企业国际化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对企业组织因素、知识吸收能力和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相互关系

38、的分析,研究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间变量的组织变量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以知识共享理论为依据,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利用设计的调研问卷收集第一手资料。再次,利用收集的资料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分析与讨论。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操作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拟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规范研究给出合理的假设,然后再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假设变量已经标准化,可用图1-1所示的路径和方程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8,9:

39、YX c Y=cX+e1M a b M=aX+e2X Y c Y=cX+bM+e3图1-1 中介效应示意图其中,c是X对Y的总效应,ab是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c是直接效应。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效应之间有如下关系:c=c+ab。则中介效应的大小用c-c=ab来衡量。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基础上,本文对所提假设进行验证,然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提出几点可操作的建议。1.3 研究内容及框架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回顾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变量知识吸收能力企业国际化”的相关假设;其次,利用Likert量表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国制造企业收集第一手资料;再次,对收集的

40、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回归模型以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论文的具体框架如下(见图1-2):第1章 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和框架等内容。第2章 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回顾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然后综述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着重分析了知识在知识共享理论和企业国际化理论中的重要性;最后以知识为纽带分析了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第3章 概念模型部分。分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研发强度、知识共享机制、沟通文化和知识吸收能力以及国际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并建立了变量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第4章 实证研究部

41、分。首先对数据收集过程和样本情况作了简单描述;然后对模型涉及的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了界定;最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第5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对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解释,进而对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构建了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的,以组织可控变量为前因的新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模型。第6章 结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工作及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建议,对研究不足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1.4 论文主要创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以企业可控因素为视角研究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以往的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多从企业外部环境入

42、手,本文则从企业可控的组织变量出发,研究了企业可控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为企业更好地进行国际化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弥补了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理论研究上的不足。(2)对知识吸收能力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建立了一个由组织变量到知识吸收能力再到企业国际化的概念模型,运用中国企业数据资料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在组织变量对国际化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问题提出 文献综述 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知识与企业国际化资源基础理论概念模型研究变量的界定概念模型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可靠性分析问卷设计研究结果与讨论结果讨论数据分析研究总结主要结论政策建议研究展望图

43、1-2 本文框架图 2 文献综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纷纷开展跨国业务。到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这种现象,有很多学者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卡森的内部化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成为了对外投资的主流理论10。这些理论作为企业国际化理论的一部分,对当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然而,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它们共同的缺陷便是静态分析有余,动态解释乏力11。并且随着中小规模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这些针对大型企业的对外投资理论的解释力不

44、断下降。由此,北欧的瑞典学者最先开始了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动态研究,而最有价值的一批文献则集中在上世纪最后20年。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和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从文献的角度看,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的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即企业为何进行国际化,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力是什么;二是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企业如何开展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程式是什么;三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即对企业国际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是怎样对企业国际化产生影响的12。从第一个关注点来看,现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开展国际业务,一方面是因为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

45、同区域存在资源禀赋差异。企业出于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自然而然会选择在成本较低的地方进行生产,而在利润较高的地方进行销售。因此,企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可能会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对应地,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说,企业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市场导向型战略、资源导向型战略和学习导向型战略。Vernon(1996)以美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为例提出市场导向型假说,认为企业的产品成为市场主流后,国内市场会渐趋饱和,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或者说为了保持已有的垄断优势,企业会积极把市场从国内拓展到海外,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Hashai和Almor (2004)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为了弥补或平衡资源上的不足或弱势。而Forsgren(2002)则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为了迅速提高企业学习能力,有效地减少学习时间,进而缩短与先进企业的差距。从第二个关注点来看,企业国际化理论有两大支柱理论:一是企业国际化的阶段渐进理论,该理论以UIM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 Model) 为典型代表。UIM模型出自瑞典Uppsala University的学者们,因而以该大学直接命名;二是天生全球化理论,该理论弥补了传统的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