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3476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分析当今大学生为何难就业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形势艰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利益Analyze why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difficult empl

2、oyment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talent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 prominent problem comes,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n how shoul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3、difficult this problem? The so-called Rome is not build in a day,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difficult,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mooth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 is both the social reason, policy

4、reason, also hav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Solve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bears on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e related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need to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 and univers

5、ity student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he reason and interests目录引言1第1章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2第2章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42.1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42.1.1大学生主观预期偏高:42.1.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42.1.3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5第3章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73.1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73.1.1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73.1.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73.2增强高校的调整和指导性作用83.2.1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83.2.2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增强大学生的自

6、身技能83.2.3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83.3完善就业政策9第4章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展望114.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114.2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114.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124.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12参考文献14引言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各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成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

7、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重。从国家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层面看,毕业生的供求、需求和供求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首要原因,主要凸显在工作岗位的结果和数量上。预期收入的自我高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不能清楚的认识现实与预期理想巨大的差距。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即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分布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劳动力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与需求岗位人员不匹配、不对口、差异大是影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小处着手、大出着眼”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

8、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问题。16第1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1999年以前,我国适龄青年入学率低于1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我国高校扩招开始于1999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收入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而早在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收入学率首次达到15%,提前进入了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品进一步提高。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地权利,因此,与精英教育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不再是计划

9、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和“精英”,大学生就业不再统包统分,而是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2700万人,年均增长54万人,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年均增长3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56万人,年均增长1.2万人,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2011年全市毕业生人数突破1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86.5%。201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5.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81%。待业人数达到数万人,

10、如此大的就业群体加上社会闲置劳动力的供给,是我国就业需方市场完全无法消化的,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拉大,毕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两条线在不断扩大,表面待业人数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就业率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缺陷。他对其就业率包含了升学、出国或不完全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滞后情况,我则认为就业率就应该是实际的就业率,在这中情况下,实际就业率应当处下滑趋势,大学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处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生流向呈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

11、。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就业市场政策通过毕业生、高校、企业三方的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市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国家提供税收政策、信息指导、创业基地等各种服务,在于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招不要满意的人才,这种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现状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的历程。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

12、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将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从工作时间来分,有全日制就业、半日制就业、计时就业等;从就业地点来看,有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中小城市、城镇、西部或边远贫困地区;从就业单位属性来看,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部队、基层单位等;从就业途径来看有参加招聘会、学校推荐、亲友推荐、网上求职等;从实现方式来看,可分一次性就业、创业、准备就业、暂时待业等;从就业管理性质看,可分为显性就业、隐性就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

13、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切实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成为新形势下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第2章 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1 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2.1.1 大学生主观预期偏高:大学生有些人不能清楚的给自己一个定位,往往过高的待遇水平有较大。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

14、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2.1.2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国

15、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

16、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知道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有效的调节市场人力机制,缺乏反馈机制,难以形成国家、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高校人才输送方式,人才资源匹配度不够。2.1.3 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国家支

17、持性就业政策不健全,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但都是杯水车薪,政策都没有大到预期的效果,未能吸引大量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择业意向为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待遇丰厚的优质部门。从我国总体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依然缺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产业结构和增长率。经济增长会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高经济增长率也会产生高就业率,高就业率会带动工资收入的增长,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形成良性循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招录的“凡进必考”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

18、、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多数企业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选人用人缺少合理标准,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合理就业。中国有着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历史,与之匹配的是国家管理者的职业化。由于象形文字学习难度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很高。统治者除通过高官厚禄诱导读书、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外,还通过舆论、政策影响民众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宣传,使“读书做官”、“读书改变命运”的求学心态得到不断强化。在古代中国,穷秀才的社会地位高于富木匠。虽然今天“做官”不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但大学生毕业后当普通工人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第3章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3.1 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专业技能,不断的从实自己的大脑,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不断的完善,及时的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讯息,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注重素质教育,加大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

20、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很多高校也在尝试产学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如实行小学期制,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某些专业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促进了产学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相长局面。产学合作实际上是多赢的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毕业以后有较好的归宿;对产业来说,它参与了教育过程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人才。3.1.1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

21、。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情绪方面。大学生应将人身理想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在大学期间不断加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懂法守则、公平正义的品格,具有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远比精通业务重要,大学生要以职业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行初步的自我完善。通过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改造、逐步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3.1.2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祖先,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继承传统

22、,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以前就不会有现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探究和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3.2 增强高校的调整和指导性作用3.2.1 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失衡会产生不同专业出现差异性就业情况,就业率相差很大,因此,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是必然的,高校根据实际需求状况,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对专业的规模和招生人数进行控制,渐渐调整和减少就业率差的专业的规模,增加岗位需求不够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减轻专业不对口导致的非自愿失业。3.2.2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增强大学生的自

23、身技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扩招速度过快,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已是公认的事实,高校要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保证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丰富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在科极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组织科研创新活动,提高科研资金的支持和科极大赛指导,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教育文化科极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优势。3.2.3

24、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实现高校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是关乎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大环节。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25、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就业工作,开设有关大学生关于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选修课,提升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做好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建立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对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市场预测,为毕业生提高充分的就业信息,拓展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有效的就业桥梁,组织大型的双选会等,将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国家、企业、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探索定向培养和人才输送等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就业数据库,增强就业人员信息的流动性和全面性、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和就业率。3.3 完善就业政策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

26、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

27、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 、农技 、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 、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

28、取。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

29、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第4章 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展望4.1 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从目前情况看,部分企业经营预期不乐观。据9月份对浙江部分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0%的企业坚信未来经营状况会逐步好起来。由于受需求不足、成本价格波动、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经营困难会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严重、影响会更持久。从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原因看,35.3%的企业认为是国内外市场环境不景气,29.4%的企业认为是当地经济增

30、速下滑,17.6%的认为是企业税收负担太重。另据9月份对福建的调研,不少中小企业表示对目前的经营状况“看不到好转的曙光”。总体上看,企业对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预期信心不足。4.2 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摆上了重要日程,出台大量政策文件,广开门路,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

31、学校重要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电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促进毕业生就业。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尤其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及时出台了多个有关就业的文件,提出了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逐渐形成了包括基层就业、自主创新、预征入伍、临时聘用、实习见习、就业培训、服务外包、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2011年5月国务院有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了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加强

32、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等五项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4.3 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未来一个时期,作为就业岗位重要提供者的中小企业,仍将会继续面临生产成本、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部分企业仍将会经营困难,继而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在招工难和经营困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更多企业选择以多种形式的权宜之计留住员工,待经济好、转订单增加时能马上投入生产,而不至于陷入“有单无工”的被动局面。4.4 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2013年,我国

33、将有7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也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渠道不畅,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前不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调研,8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毕业生技能不适合岗位需要,6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必须经过培训才能适合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调研表明,毕业生自己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比重也分别占被调研人数的47%和22%。随着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石油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

34、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在非技能型领域却积压了大量缺乏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短期内,这一问题仍将继续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政策上给与必要的支持,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解决供给的需求矛盾,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队伍”中,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毕业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综合能力的强化,转变就业观念,拆掉原有的“就业之墙”。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解

35、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高等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入手,共同为我们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形成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助力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参考文献1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 large group of tea merchants on camels and horses from Northwest Chinas Shaanxi province pass through a stop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Gansus Zhangye city during their jo

36、urney to Kazakhstan, May 5, 2015. The caravan,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100 camels, three horse-drawn carriages and four support vehicles, started the trip from Jingyang county in Shaanxi on Sept 19, 2014. It will pass through Gansu province and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finally arrive in

37、 Almaty, formerly known as Alma-Ata, the largest city in Kazakhstan, and Dungan in Zhambyl province. The trip will cover about 15,000 kilometers and take the caravan more than one year to complete. The caravan is expected to return to Jingyang in March 2016. Then they will come back, carrying specia

38、lty products from Kazakhstan A small art troupe founded six decades ago has grown into a household name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the 1950s, Ulan Muqir Art Troupe was created by nine young musicians, who toured remote villages on horses and performed traditional Mongolian music and

39、 dances for nomadic families. The 54-year-old was born in Tongliao,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nd joined the troupe in 1975.He says there are 74 branch troupes across Inner Mongolia and actors give around 100 shows every year to local nomadic people. I can still recall the days when I toured with th

40、e troupe in the early 80s. We sat on the back of pickup trucks for hours. The sky was blue, and we couldnt help but sing the folk songs, Nasun says. The vastness of Inner Mongolia and the lack of entertainment options for people living there, made their lives lonely. The nomadic people were very exc

41、ited about our visits, Nasun recalls. We didnt have a formal stage. The audience just sat on the grass. Usually, the performances became a big party with local people joining in. For him, the rewarding part about touring isnt just about sharing art with nomadic families but also about gaining inspir

42、ation for the music and dance. Ulan Muqir literally translates as red burgeon, and todays performers of the troupe still tour the regions villages and entertain nomadic families, but their fame has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On May 16 and 17, nearly 100 singers and dancers from the troupe performed at

43、 Beijings Poly Theater. Their show, titled Ulan Muqir on the Grassland, depicted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troupe. Being from the region allowed me to embrace the culture of Inner Mongolia and being a member of the troupe showed me where I belonged, Nasun, the art troupes president, who

44、 is also a renowned tenor, tells China Daily. During a tour in 1985, he went to a village and met an elderly local man, who told him a story about his friendship with a solider from Shenyang, capital of Northeast Chinas Liaoning province, decades ago. The solider gave the old man a handmade saddle w

45、hen they bid farewell. The story inspired Nasun to write Carved Saddle, a song that later became one of his most popular numbers. Now, every year, Nasun recruits young singers and dancers for the troupe. The troupe has also designed a new repertoire, which is mostly based on the daily lives of Mongo

46、lian people, especially the lives of nomadic families, and has combined contemporary musical elements with folk songs of the region. Haimu, a 25-year-old khoomei (a local variant of overtone singing) singer, joined the troupe three years ago. Along with a six-member band, he performs fast songs and

47、soft ones that he writesall while playing the horse-head fiddle.Although I learned the piano since childhood and grew up listening to various kinds of music, to me, the folk music of Inner Mongolia is the root, he says. Performing in remote villages is pleasant. I feel at home on the boundless grass

48、lands, and the warm people there make me feel fulfilled. The first round of spring auction season in Beijing ended last week, but it failed to create much spring in the art market. Although two 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fetched more than 100 million yuan, the decline in trading volume and sale rate showed a downturn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