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2052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一 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A卷学业水平达标)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点缀(zhu)袅娜(nio)弥漫(n) 脉脉含情(mi)B处理(ch)颤栗(zhn)霎时(sh) 蓊蓊郁郁(wn)C混沌(dn) 落蕊(ru)房檩(ln) 揠苗助长(y)D曲折(q) 茎叶(jn)倩影(qin) 纤尘不染(xin)解析:选CA项,“弥”应读“m”,“脉”应读“m”;B项,“处”应读“ch”;D项,“茎”应读“j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博精彩参差斑驳惹是生非B掂记苍茫梳梳落落平平仄

2、仄C箫索嘶叫一泻千里以逸待劳D瞥见婆娑急不暇择视同至宝解析:选DA项,脉博脉搏;B项,掂记惦记,梳梳落落疏疏落落;C项,箫索萧索。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B但杨柳的丰姿(指美好的姿态),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致的轮廓)罢了。解析:选CC项,“深味”,深层浓厚的味道。4(山东高考)下列各

3、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解析:选DA项,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不能指天气,此处望文生义。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或拥护的一方。此处望文生义。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用错对象。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

4、有所长,使用正确。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B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C那些以繁体字作为生活、工作、创作必需品的书法家,与生活、工作中不需要繁体字也使不上毛笔的人比较,其作品的味道是不同的。D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解析:选CA项,属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去掉“能否”或“否”。B项,主谓搭配不当,“观

5、望”不能“坚持”“加入”,“从严”不能让购房者充满信心,应改为“观望的购房者”“从严的政策”;关联词位置不对,“非但”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D项,不合逻辑,“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可去掉“不再”。二、阅读鉴赏(40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

6、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

7、,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请分别指出“酣眠”“小睡”在这里所比喻的内容。(4分)答:_参考答案:“酣眠”指朗照,“小睡”指淡云遮盖后的淡淡的月光。7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大都是非常美丽的,诸如“倩影”“丰姿”等优美的词汇,但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却很特别,说成“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你

8、认为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5分)答:_参考答案:恰当。这个比喻不但符合灌木阴影参差不齐、并不美丽的特点,而且恰到好处地渲染出作者略有苦闷的心情。8第2段中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答:_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压抑和苦闷的心情。9作者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想起江南采莲事情的原因。(6分)答:_参考答案:今晚月下荷塘的景色和江南的景色很相似。江南采莲的情景是充满了浪漫的爱情和欢快的气氛的,是自由、美好的生活的象征。而作者现实中的生活是压抑、苦闷的,为了排解这种压抑和苦闷,所以

9、就想起了江南。(二)课外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超山的梅花郁达夫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那时候杭州和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杭州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超山是在塘

10、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超山脚下,塘栖附近的居民,因为住近水乡,阡陌不广之故,所靠以谋生的完全是果木的栽培。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人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杈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从杭州到超山去

11、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南,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

12、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如

13、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原文有删节)

14、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树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进行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掩卷难忘。解析:选CDC项,“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

15、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错,文中并不是“处处”都有体现,如“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D项,“先叙述后议论”错,应是“写景抒情结合”。11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_解析:结合段内容,第段说“现在”,第段说“以前”,今昔境况对举。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作铺垫。12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的内容。(6分)答:_解析: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那就先看看第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选最主要的

16、几种加以分析。分析时先明确手法名称,次举出具体语句,再指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后分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多;(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白、之多;(3)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美。13请探究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6分)答:_解析:分析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看句段内容与文章其他部分的关系,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分析,形式主要从全文结构入手,内容可从局部段落内容和全文感情方面入手。参考答案:

17、在结构上,和前文内容呼应;在内容上,是超山的梅花给塘栖镇的人们带来了富庶安定的生活,意在提醒镇上的人们也应尽心尽力地维护和爱护梅花,揭示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三、语言表达(15分)14以“秋天的雨”为描写对象,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5分)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答:_参考答案:秋天的雨,是一盒颜料,它带着画笔和色彩,慢慢地,把秋天的树叶染黄了。秋天的雨,是一把扇子,它带着清新和爽气,悠悠地,把夏天的炎热驱散了。15圈点批注,是学习中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以下四句中选择两句进行批注。(6分)(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今晚

18、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4)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例:第(2)句,想起荷塘,为下文具体描写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作了铺垫,“满月”又点明时间、天气等。答:_解析: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动笔读书、深刻解读词句的好习惯。对精彩语句可以从词语、修饰、情感、表达方式、结构作用等方面着手,选取其突出的一点或几点作评析。参考答案:第(1)句是全文的文眼,是全文情感的基调,并为下文的开展作铺垫:心中不宁静,而去寻求宁静,才有了游荷塘的情节,才有了寻求宁

19、静而最终无法宁静的心理经历。第(3)句,月亮升高,点明夜已深,“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正面写静;妻拍闰儿,“哼着眠歌”,侧面写静。第(4)句,“悄悄”“带”写出作者的细心和体贴。(任选两句即可)16下面是某校发出的一份请柬中的句子,其中有语言表达不妥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给予修改。修改格式为:“”(指出需改动的词语)改为“”(修改后的词语)(4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来了,我校将于教师节当天在学校礼堂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并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我校研究决定邀请您出席,并代表家长在大会上讲几句话。希望您认真准备并依时光临。答:_参考答案:“又来了”改为“又将来临”。“教师节当天”改为“教师节当天

20、(9月10日)下午三时整”。“我校研究决定邀请您出席”改为“特邀您(届时)出席”。“讲几句话”改为“发言”。“希望您认真准备并依时光临”改为“恭候光临”。(找出不妥之处并正确修改,每项1分,任意4项全对给4分)四、写作表达(5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参加一次职业招聘的录取面试,当他迟到了40分钟匆匆赶到时,负责面试的主管冷冷地质问:“你迟了整整40分钟,还来干什么?”他在简短说明理由之后,说道:“我知道我没希望了。我来只是想看您还在不在,好让我当面说声对不起。”他话音刚落,主管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被录取了。”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

21、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看:以自己的真诚面对社会,社会也会真诚地接纳你;具有做事有始有终的美好品德,可以助你成功。从主考官的角度看:看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墨守成规;知人选人,要善做伯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草率处理问题。从整个材料的角度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良好的品行可以改变人生之路上的不利状态。(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都可以) (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鉴赏(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

22、小题3分)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现代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带有传承创新、引进交融的时代特点和总体风貌。其创作实践与理论建设都受到传统和外来影响,适应时代变化而变革更新和互动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解放思想,放眼世界,还更新语言,解放文体,开启文学现代化进程。散文就在这时代大变革中蜕旧更新,形成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的基本观念。现代意义的文学散文,比非韵非诗的古典散文观增多了非小说的限定,如朱自清说“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这与西方“非小说性散文”的涵义大体一致,都包括随笔、杂文、小品文、抒情散文、杂记、游记、传记、日记、书信、报告

23、文学等多种体裁,大都具有不唯美、非虚构的杂文学属性,有些也跨入纯文学行列,因而有狭义文学散文之称。现代散文以白话取代文言,破除“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回归言为心声、言文合一的大道,与欧洲各国散文从古拉丁文变为本国语文的路径一样,促进了散文的语体化、生活化、普及化和现代化。散文是散体文章,这是中外古今散文的文体共性;古人常说的文无定法、随物赋形,跟现代人所说的任心闲话、随意挥洒等一脉相通。“五四”时代思想自由、文体解放的浪潮,冲破了古文义法的艺术教条,进一步激活了散文自由创造的精神,也强化了散文比姐妹文体自由灵活、无所不达的特长。散文的自由创造出自创作主体,来源于作者本身的个性人格、生活经验、

24、思想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作用,表现出因人而异的个性色彩。郁达夫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械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从而形成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家既发扬我国古代散文中修辞立诚、抒情言志一路的优秀传统,又吸收外国近现代散文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滋养,普遍认同散文是一种“自己告白的文学”,“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人们在散文体式的自由灵活、作者心灵的自由活泼和个性表现的率真自然的内在关联中把握

25、散文的特性,把散文视为不假雕饰、自然流露作者真性情的个人文体。散文的个性表现比小说戏剧来得直接真切,比诗歌更为洒脱自在,带着不经意、不文饰、不拘束的天然本色。这既贯通了刘勰“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和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本土传统,又接通了蒙田随笔开创的欧美传统,“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现代散文确立的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这四个主要观念,从属性、媒介、体式和体性诸层面辨识和界定现代散文的艺术特性和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散文观的基本范畴,迄今仍在沿用和阐发。(节选自汪文顶现代散文学的整合与建构,有删改)1下列对

26、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现代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散文,既有对古典散文的传承又有创新,同时还受到外来观念的影响。B受到传统与外来影响,适应“五四”时代变化,中国现代散文形成了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的基本观念。C“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新了语言,解放了文体,开启了文学现代化进程,散文在这大变革中蜕旧更新,中国现代散文随之形成。D散文是不假雕饰、自然流露作者真性情的个人文体,这一特性源自散文自由体式与作者心灵自由和个性表现的内在联系。解析:选B本文主要从传统与西方两个维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形成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基本观念的原因,所以这一概

27、括才是正确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就现代文学体裁看,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举,它包括了随笔、杂文等多种文体,基本上都具有不唯美、非虚构的杂文学属性。B现代散文以白话取代文言,破除了古典散文言文分离的弊端,为散文解除了束缚,使这一文体形式得到了极大的解放。C“五四”思想自由、文体解放的浪潮,冲破了古文义法的艺术教条,赋予散文自由创造的精神,使其表现出任心闲话、随意挥洒的特性。D现代散文作家普遍认同散文应该表现自我的理念,再加上作家人格色彩不同,致使散文成为一种表现自我的自由文体。解析:选C“赋予”一词不当,古典散文中亦潜藏“自由创造的精神”,只是一直被压抑,现代散文

28、将这一精神“激活”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这句话表明现代散文文体与作家个性的关系。B“现代散文不再主要是载孔孟之道的工具,而是自由表现作家个人真情实感和个性特色的文学形式。”这句话说出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根本区别。C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长歌当哭,“是用血泪写出了的心坎里的同声一哭”,在文中作者有意淡化了个性色彩,突出表达了当时爱国者的共同心声。D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描绘的景色,之所以总是“淡淡的”“朦胧的”,是因为他当时心中怀有“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这种复杂的感情。解析:选

29、C“有意淡化了个性色彩”说法错误,文中包含了作者浓厚的个性色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25分)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一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

30、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

31、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

32、人烧大烟一样有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用词精练,语言优美

33、,从全文来看,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秋的美丽景色。B本文欲扬先抑,先介绍了传统之秋的“肃杀、凄凉”之味,再表达对气象磅礴、成熟温和的秋意秋味的喜爱。C本文句式运用颇有特点,既长短句结合,见出语言参差错落之美,又整散错置,于自由灵活中偶见整饬之美。D作者在文中将雪茄与鸦片做对比,认为鸦片的味道比雪茄更烈,在烟灯上烧出的哔剥的声音,颇有一种诗意。E文尾,作者借邓肯之语可怜那些识见偏狭的妇女,因为她们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忽视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解析:选BCA项,主要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不是主要运用的手法,没有反复; D项,“对比”说法有误,文中未将鸦片与雪茄对比,“认为鸦片的味

34、道比雪茄更烈”则无根据; E项,说法不够准确,原文为“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5请简要分析本文首段的作用。(6分)答:_参考答案: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和缘起: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独坐沙发抽烟,看缭烟盘旋,热气升腾,联想到秋天。表现作者情感,营造氛围基调:本段娓娓道来,营造了亲切、闲适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此时悠闲的心境。结构上:照应标题,引出下文。本文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子的作用。由烟气的飘渺而引起作者的无限遐想,从而引出对秋的感悟。6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况味”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答:_参考答案:“况味”包含的内容:一种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是事物古老

35、、纯熟、熏黄、熟练的特点及其带给人的一种愉快感受。是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的格调(境界)(答“更华丽、更恢奇的景色”亦对)。7有人认为本文重在写秋景,有人认为本文重在写人生。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的理由。(8分)答:_参考答案:看法:我认为重在写人生。理由:本文名为写秋,其实是写领略自己人生“初秋”的况味。文中写到“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就从前文的描写自然之秋的特点和感悟,转到对人生之初秋的感悟和品味。并且最后以邓肯的名句作结,更是抒写作者热爱和陶醉人生的“初秋”。显示了作者达观清淡的人生态度。二、语言文字运用(26分)8依次填入下列各

36、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青年人难免产生一时的疑惑、彷徨、失落,但只要把握好思想的总方向,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就能在正误、真假、善恶、美丑面前_。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会导致其反映的某些情况存在夸大成分,因此,要想做到_,必须亲自走到基层一线,看看、问问、坐坐、聊聊,这样才能看到网上所看不到的东西。南开大学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公布了该校2016年本科招生录取结果,罕见地晒出了全部的录取名单,不同地区招生名额差异、考生成绩排序等信息在这份大名单上_。A一目了然明察秋毫洞若观火B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一目了然C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一目了然D洞若观火一目了然明察秋毫解析:选C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37、。明察秋毫: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句突出观察透彻深远。句突出观察巨细靡遗。句突出一眼就看得清楚。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屠呦呦传通过对屠呦呦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探访,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杰出女科学家工作、学习和成长的独特经历。B包括习近平和奥巴马在内,一共有150位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共同商讨如何“拯救”地球。C杭州降下2015年入冬的第一场雪,西湖的水面上飘起层层白雾,和雪花搅在一起,如梦似幻。D据路透社报道称,在南非举行的中非峰会上,非洲国家与中国讨论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问题。解析:选BA项,语序不

38、当,“工作、学习和成长”应改为“成长、学习和工作”; C项,偷换主语,和雪花搅在一起的主语不是“水面上”,应该是“白雾”,在“飘起”后面加“的”字;D项,成分残缺,在“人民币”之前加上“采用”。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进行了一次远足旅行。我们的访问终点,是背倚着江岸、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_。_。_。_。_。_。这里的村寨分布得很特别,不是许多人家聚成一片,而是稀疏地分散在一片林海中间在这里,人们用果实累累的香蕉树作篱笆,用清香馥郁的夜来香作围墙当我们刚刚走上江边的密林小径时,我就发现,这里的每一块土地,

39、每一段路程,每一片丛林,都是那样地充满了浓丽的热带风光,都足以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绝妙风景画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一片丰饶富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窗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被果实压弯的柚子树用枝叶敲打着竹楼的屋檐,密生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我们经过了好几个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村寨,只有在注意寻找时,才能从树丛中发现那些美丽而精巧的傣族竹楼ABC D解析:选D句是总述句,句中“走上江边的密林小径”又与上文的“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我们的访问终点,是背倚着江岸”的“两个村寨”等内容密切关联着,故应是句排在开头,可排除B、C两项;接下来是详细分述印证总述句所说的“绝妙风景画”, 句中的“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村寨”与句中的“走上江边的密林小径”有前后照应关系,故句应在句之后;而句中的“这里的村寨”“稀疏地分散在一片林海中间”紧紧照应着句中的“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村寨,只有在注意寻找时,才能从树丛中发现”, 句中的“人们用果实累累的香蕉树作篱笆”又照应着句中的“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一片丰饶富庶的果树园”, 句应在句之后,句应在句之后 ,由此可知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