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6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概要第一节规划背景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夯实脱贫地区产业基础,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结合2026年9月3日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组
2、织编制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培育壮大县(脱贫县)特色产业。依托县资源禀赋、特色产业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在全面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发展食用菌为主、生猪养殖、高粱产业为辅的“一主两辅”特色农业产业,结合生态畜牧、茶叶、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县“十五五”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有效巩固县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产业示范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遏制大规模性脱贫人口返贫底线。第二节规划范围、主要产业及年限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涉及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个镇(街道)。规划涉及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使用土地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二、规划年限规划期限:20262030年。规
3、划基期为2025年。三、规划主要产业纳入本次规划的特色农业产业主要以食用菌为主、生猪养殖、高粱产业为辅,结合生态畜牧、茶叶、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等产业协同发展。第三节编制依据第二章基本情况第一节县概况县位于省西南部,隶属于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素有“西南屏障”“黔桂锁钥”之称。东、东北、北、西分别与册亨县、贞丰县、兴仁市和兴义市接壤,南隔南盘江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相望,距贵阳309公里,昆明300公里,有沪昆高速公路和汕昆高速公路,东西连接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边陲重镇云南省以及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南北连接了广西、广东、海南和四川等省,交通便利。全县国土面积2231.83平方公里,年降水量
4、为1256m11,年均气温15.4,无霜期288天,三10的年积温为4557oCo全县辖5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202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47.04亿元,农牧渔业增加值37.9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39元。第二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一、自然资源1 .气候条件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水热同季,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春温高于秋温,春夏较长,秋冬较短,无霜期长,多云寡照,湿度较大,雨量充沛,地区性气候多样,分属南亚热带,主要集中在南盘江流域的1200米以下区域,涉及栖凤街道、万峰湖等镇(街道)。中亚热带海拔从1200-1600米之
5、间,是我县主要的气候类型,北亚热带仅仅分布在16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不大。光照年平均值为108.45千卡/平方厘米,属于低值区。多年平均温度15.4,全年无霜期为288天,农作物界限温度三0。C的积温为5445.7,210。C的积温为4557,降水较多,冬春稀少,夏季集中,南部偏少,西北部偏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611三,降水量分布不均,春夏半年达100Onln1,占8089%,秋冬半年不足250mm,占11%20%。2 .土地资源县国土面积2231.83平方公里,2025年国土变更调查耕地面积69.65万亩,长期稳定耕地面积51.99万亩;耕地保有量目标为66.6977万亩(其中片区5
6、0.6830万亩,义龙片区16.0147万亩)。3 .水资源县降水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大,河流井泉众多,水资源总量丰富。全县年降水量平均为1256毫米/年左右,但区域分布不均和季节差别大是我县降水的特点,河流常年径流量120000万立方米,水库库容量1800万立方米,小水窖上万口,可灌面积35.51万亩,保灌面积12万亩,耕地拥有水资源总量大于1500立方米/年,总的情况是资源总量较丰厚。二、社会经济2025年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7.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可比价增速,下同)。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97亿元,比上年增长7.04%。其中,种植业增加值32.58亿元,增长6
7、76%;林业增加值4.62亿元,增长13.0%;畜牧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4.96%;渔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6.33%O第三节产业发展优势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我县克服各种经济下行压力,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任务,找准经济增长突破口,坚守“两条底线”,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稳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生保障、优化资源环境。确保全县经济保持中高速换挡不失挡的发展态势,居民生活呈现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202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7.04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财政总收入19.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8、额为13.8亿元。同比增长19.9%;税收收入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15.6%;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3888元和10839元,同比增长5.7%和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二、脱贫攻坚成果显著,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农业产业“三变四化”改革,以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县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农村通组、生产道路1079公里、串户路727公里,通组串户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完成水利投资7.8亿元,平桥、科花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顺利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
9、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增加,新建生产大棚2万余个,喷滴灌面积3.5万余亩,新增农业机械装备2万余台(套)。新修集中式供水水池833个。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产业基础扎实按照在全面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发展食用菌为主、生猪养殖、高粱产业为辅的“一主两辅”特色农业产业,结合生态畜牧、茶叶、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协同发展的县特色农业“十五五”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食用菌、生猪养殖、高粱等产业。2025年全县完成食用菌种植1.3万亩、全县出栏优质商品猪30万头、种植高粱3.5万亩。已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25个,
10、实现贫困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100%,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优势日益明显。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区,食用菌、生猪养殖、高粱等产业成为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其它产业协同稳步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不断加快。四、国家宏观农业发展政策的普惠支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城乡统筹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国家宏观农业发展政策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推进,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将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较多的普惠支持。第三
11、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县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生产效率。组织发展大产业、谋划大项目、培育大品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孵化新业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山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以
1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为核心,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正确评价区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培育和扶持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化经营主体,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速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经营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信息化。第二节规划原则总体原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发展。一、区域分布、总体控制按照自然资源属性、土地资源总量及作物生
13、长要求,将不同产业配置在能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并获得最好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各产业之间区域分布合理,用地界线明显并且相互之间不重叠。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进行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及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发展、现有产业状况及民族习惯等因素,确定建设目标、设施设备配套、道路、水源、电力、管理等要素配置,确定科学的生产计划、技术标准、加工及市场建设等内容。三、现代高效、科技支撑规划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四、龙头带动、品牌引领要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合作生产、共同经营等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品牌进
14、行销售,不断培育、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保护资源、改善生态通过规划,明确需要实施生态保护为主的土地数量、发展产业方向、种植作物类型,通过合理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控、节水灌溉对环境的保护作用等。第三节规划目标通过规划实施,紧扣以食用菌为主、生猪养殖、高粱产业为辅,结合生态畜牧、茶叶、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到203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明显优化,特色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乡村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同步推进。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15、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得到落实,加大动态帮扶力度,做好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做好五个衔接、巩固六个成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增强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系统推进五个振兴。成功打造民族特色美丽乡村、小康示范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等乡村振兴县级试点村(社区)。第四章各产业规划目标、布局及工作重点第一节食用菌产业一、产业目标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到2030年全县新增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100
16、OO亩,累计发展达46600亩;新增标准化菌材林种植基地7万亩,其中菌材林5万亩、菌草2万亩,累计发展达12万亩.强化新型主体培育,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龙头企业到产业园投资建设,到2030年全县规模以上食用菌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完成食用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12个,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5个,申请商标注册10个以上。二、产业布局及年度目标食用菌产业主要布局在县招堤街道、栖凤街道、春潭街道、钱相街道、五福街道、普坪镇、洒雨镇、海子镇、龙山镇、笃山镇、龙广镇、新桥镇、德卧镇等13个镇(街道
17、全县2026年实现种植食用菌2.99万亩、2022年实现种植4.05万亩、2023年种植4.26万亩、2024年种植4.49万亩、2030年种植4.66万亩目标(详情见附表IT)。三、重点项目建设“十五五”期间重点以县食用菌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县标准化菌棒加工厂房建设项目、县食用菌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二期)、县食用菌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县食用菌品牌扶持项目、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等建设为依托,为食用菌产业预期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详情见附表1-2)。四、工作推进重点围绕食用菌产业,系统谋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产业深度
18、融合,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体制改革创新。重点规划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农产品加工与商贸物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工程。L强化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强化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基地、标准化菌棒加工基地、标准化菌材菌草生产基地、野生菌保护抚育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项目。整合多渠道资金,完善田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整治和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主导产业物质装备水平,打造标准化食用菌栽培基地,提高优质食用菌生产能力。2 .着力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建设。主要着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野生菌保护抚育示范园、食用菌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科技成果
19、孵化基地、双创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科研设施条件建设,包括试验基地、科研辅助用房、试验仪器等,优化食用菌品种,进行菌棒、菌渣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应用“互联网+”等技术,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双创服务中心,推进以食用菌为主导的高效山地农业创新创业发展。3 .注重农产品加工与商贸物流推进工程建设。主要注重食用菌加工与仓储物流园、标准化菌棒加工基地、食用菌及关联产业精深加工基地、食用菌交易物流中心、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现代物流配送点、食用菌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改造现有加工仓储设施设备,引进先进食用菌加工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条,研发新产品;建设冷链物流和电商基地,整
20、合镇级各类集散中心,完善物流网络;建立食用菌交易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加工、交易和物流向规模化、产业园化、集聚化发展。4 .强化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主要强化农业新型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引进转化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食用菌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现代农业信息化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中心、食用菌品牌扶持、现代化农业装备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强化农民新型主体培育和职业农民培养,构建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金融保险等服务机制,进行品牌打造,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5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工程进程。主要
21、加快有机肥加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菌袋(包)废弃物收集等项目建设。围绕食用菌生产基地、花卉种植、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基地,建设菌棒、秸秆、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广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村环境风貌。五、年度推进计划2026年启动实施县食用菌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县食用菌品牌扶持项目,完成食用菌种植2.99万亩;2022年启动实施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一期)、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完成食用菌种植4.05万亩;2023年启动实施县标准化菌棒加工厂房建设项目、县食用菌冷
22、链物流建设项目(二期)、县食用菌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完成食用菌种植4.26万亩;2024年加快推进县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建设(二期),完成食用菌种植4.49万亩;2030年完成重点项目建设,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达到4.66万亩,年生产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3亿棒。第二节生猪产业一、产业规划目标2030年实现年出栏生猪50万头,建成年出栏3000头育肥猪规模家庭农场达157个;建成种猪场3个,年生产商品仔猪40万头;年处理粪污30万吨,新建年生产有机肥10万吨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各1个;新建年屠宰加工销售30万头生猪的加工厂1个。二、产业布局及年度目标生猪产业主要布局
23、在县招堤街道、栖凤街道、春潭街道、钱相街道、五福街道、普坪镇、洒雨镇、海子镇、龙山镇、笃山镇、万峰湖镇、龙广镇、新桥镇、木咱镇、德卧镇等15个镇(街道),全县2026年实现生猪出栏30.0万头、2022年实现生猪出栏35.9万头、2023年实现生猪出栏40.2万头、2024年实现生猪出栏46.0万头、2030年实现生猪出栏50.0万头目标(详情见附表2-1)三、重点项目建设“十五五”期间主要通过县畜禽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县生猪养殖培训服务中心项目、县仔猪繁育中心建设项目、县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县生物资源利用中心建设项目、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等项目
24、建设,为产业建设提供保障(详情见附表2-2)。四、工作推进重点L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保证按期投产。2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饲料一养殖一加工一销售完善的产业体系。3 .加快质量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控设施、保证食品安全。4 .大力加强产业发展各环节、各类污染物的治理,健全治理体系,提高专业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5 .新建成年出栏3000头育肥猪规模家庭农场达54个,新增投资2.16亿元;年产商品仔猪18万头种猪场1个,投资L2亿元,建设年处理粪污30万吨,生产有机肥10万吨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投资0.9亿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1个,新增投资0.6亿元;建设年
25、屠宰加工销售30万头育肥猪生猪加工厂1个,新增投资2亿元。累计投资6.86亿元。其中积极申报国家产业扶持资金3亿元,贷款和社会融资3.86亿元。五、年度推进计划2026年新建设生猪规模养殖4个(年出栏3000头规模),建成规模养殖场113个。全县年出栏肥猪达35万头;建成建设年处理粪污30万吨,新建年生产有机肥10万吨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1个。2022年新建设生猪规模养殖10个(年出栏3000头规模),全县年出栏肥猪达38万头,建设年屠宰加工销售30万头育肥猪生猪产品加工厂1个。2023年新建设生猪规模养殖8个(年出栏3000头规模),全县年出栏肥猪达40万头。2024年
26、新建设生猪规模养殖16个(年出栏3000头规模),全县年出栏肥猪达45万头。2030年新建设生猪规模养殖16个(年出栏3000头规模),全县年出栏肥猪达50万头。第三节高粱产业一、产业规划目标到“十五五”期末,全县新增高粱种植面积10万亩,高粱在田面积达20万亩。总产量达6.4万吨,产业总产值达4.2亿元。重点围绕有机基地建设,仓储系统、初加工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高粱产业发展。二、产业布局及年度目标“十五五”期间,县高粱产业主要布局在招堤街道、栖凤街道、春潭街道、钱相街道、五福街道、普坪镇、洒雨镇、海子镇、龙山镇、笃山镇、万峰湖镇、龙广镇、新桥镇、木咱镇、德卧镇等15个镇(街道),全县2026年
27、实现高粱种植8万亩、2022年实现高粱种植11万亩、2023年实现高粱种植13万亩、2024年实现高粱种植15万亩、2030年实现高粱种植20万亩目标(详情见附表3-1)。种植品种主要为红缨子、台糯9号。三、重点项目建设“十五五”期间高粱产业主要通过建设高粱种植基地、有机基地项目、仓储系统建设项目等项目的实施,为县高粱产业目标实现提供保障(详情见附表3-2)。四、工作推进重点L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高粱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20万亩,采取优质品种+药剂拌种减量增效+规范化直播+双株定苗+配方肥施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高粱高产高效技术,推动高粱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 .着力提高标准化示
28、范基地建设水平,推进高粱产业有机认证工作,目前已完成有机转换认证1.0万亩,进一步稳定有机基地建设。3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新增建设3条有机高粱专用生产线,1条大功率普通粮食专用生产线,10万吨标准储备库、5个2000至5000吨散粮储存周转库房,新建脱粒、烘干、包装车间及输送设备。完善高粱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体系。五、年度推进计划(详情见附表3-1)2026年规划种植高粱8万亩,建设烘干设备及仓储设施。2022年规划种植高粱11万亩,开工建设仓储系统建设项目。2023年种植高粱13万亩,持续推进仓储系统建设项目,完善高粱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体系。2024年种植高粱15万亩,持续完
29、善高粱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体系。2030年种植高粱20万亩,新增建设3条有机高粱专用生产线,1条大功率普通粮食专用生产线,10万吨标准储备库、5个2000至5000吨散粮储存周转库房,新建脱粒、烘干、包装车间及输送设备。完善高粱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体系。主要种植品种为红缨子、台糯9号等。第四节其它产业县(脱贫县)“十五五”特色产业,在主抓食用菌、生猪、高粱等“一主两辅”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肉牛、肉羊、家禽、茶叶、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等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L肉牛产业:县“十五五”期间将新建年出栏优质肉牛500头以上规模肉
30、牛养殖场3个;新建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30个;新建年出栏10头以上优质肉牛家庭牧场500个;发展常年存栏3-5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户5000户;新建肉牛屠宰加工厂1个;新建大牲畜交易市场1个。期末实现全县牛存栏10.0万头、年出栏优质肉牛4.2万头目标。4 .肉羊产业:县“十五五”期间将新建年出栏500只以上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2个;新建年出栏100只以上优质肉羊养殖场50个;新建年出栏优质肉羊50只以上家庭牧场200个。“十五五”末全县存栏肉羊4.0万只、年出栏优质肉羊3.0万只目标。5 .家禽产业:“十五五”期间,一是新建年出栏50万羽以上生态家禽规模养殖场1个;新建50万羽蛋鸡养殖场
31、1个;新建5万羽以上蛋鸡养殖场10个;新建年出栏100万羽以上优质肉鸡家庭牧场1个;新建年出栏1000羽以上优质肉鸡家庭牧场100个等项目建设。二是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和示范带动贫困农户参与,以产业为依托增产增收,巩固县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家禽养殖小区35个。“十五五”末全县存栏家禽200万羽、年出栏家禽280万羽,禽蛋产量达0.8万吨目标。6 .茶产业:一是借助省委、省政府打造“黔茶”品牌平台,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二是重点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打造名优品牌,提升茶叶产品竞争力,改造、新建茶叶加工厂(车间)、新建交易中心、建立无公害绿茶和有机绿茶核心示范基地。三是提高绿茶产业
32、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促进茶叶产业与生态、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方式推进县茶产业健康发展,“十五五”期末实现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0.1万吨。7 .中药材产业:到“十五五”期末,全县新增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在田面积累计达15万亩(不含慧或仁)。中草药总产量达4.5万吨,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建设目标。围绕铁皮石斛、白及等特色道地药材品种,提升打造2个铁皮石斛近野生种植基地、1个万亩白芨产业园、1个中药材生态产业园、新建成1个道地中药材产业园、1个石漠化区域中药材产业示范园。8 .蔬菜产业: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重点完善水利、电力及农业机械应用。二是加强建设万亩以上的连片基地1个,千亩
33、以上的基地5个,500亩以上的基地10个等基地建设。三是加强气调库、冷藏设施、加工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的商品率,建设加工分拣中心等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十五五”期末全县蔬菜实现基地种植面积20万亩次,产量稳定在37万吨以上目标。9 .精品水果:一是通过实施良种苗木繁育体系项目建设、引进果树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新建果树良种苗木狠抓良种苗木繁育。二是强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机械装备的示范推广,示范带动提高全县水果生产科技水平。三是新建一批灌溉工程,应用先进的施肥、灌溉技术,提高水果产量和质量;开展产业链建设,提高水果商品率,不断完善果园基础设施。四是打造以招堤街道、钱相街道、普坪镇、洒雨镇、海子镇、
34、龙山镇、万峰湖镇、龙广镇、新桥镇、木咱镇、德卧镇等镇(街道)发展优质李;万峰湖镇、栖凤街道发展百香果和西贡蕉的“万亩片”“千亩村”精品水果产业集群。十五五期末实现全县果园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超7.2亿元目标。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一节政策保障1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补助、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补助、实行用电、用地优惠和信贷扶持优先政策,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鼓励兴办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
35、业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鼓励投资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并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和政策优惠。2 .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导向政策鼓励发展绿色、特色和名优农产品。积极支持农业企业申报国内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安全认证,积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加大对农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活动。3 .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政策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制度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合理安排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工流通聚集区建设用地。稳定土地经营承包政策,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36、鼓励土地有效流转和优化组合,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4 .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亲商、安商、帮商、利商”的宽松环境,加大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的招商引资力度,在用地、税费、金融、投资环境等各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优惠。对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中,引进各类资金、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第二节组织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工作正常有序推进。二是建立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实行项目镇(街道办)和业务主管部门多级考核制度。三是建立调度机制,定期调度总结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37、推广先进经验。第三节资金保障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渠道广泛的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投入。把握好政策机遇,提前做好项目开发和项目储备工作,搞好项目对接,最大程度地争取上级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对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倾斜和支持。三是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担保方式,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政策,大力发展“小微”信贷等。四是落实农业保险稳步发展,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第四节技术保障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支持发展民办科研机构的政策,建立稳定的技术服务队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