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青岛版温度计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热胀冷缩现象,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相关应用。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对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一一液体的热胀冷缩。能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热胀冷缩现象。4 .教学难点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及不同液体热胀冷缩
2、程度的差异。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瓶、玻璃管、橡胶塞、红墨水、水槽、热水、冷水、不同液体(如酒精、煤油、水)的小瓶、气球、吸管、橡皮筋等。2 .多媒体课件,包括温度计的发明历史视频、热胀冷缩现象的动画演示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温度计,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温度计来测量温度,那你们知道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吗?它的里面有什么秘密呢?”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并猜测其工作原理。2 .展示一些生活中需要测量温度的场景图片,如测量体温、水温、气温等,强调温度计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二)讲授新课(20分钟)1.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度计的放大图,详细介绍温度计的各个部分,包括玻璃泡、玻璃管、刻度、液柱等,并讲解每个部分的作用。例如,玻璃泡是用来盛装测温液体的,液柱的高低变化反映温度的变化。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模型或实物,再次熟悉其构造。2.探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一一热胀冷缩现象教师演示实验:在烧瓶中装满红墨水,用插有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玻璃管中红墨水的变化。然后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红墨水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红墨水的高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温度有什么关系?讲解: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
4、缩。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如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胎、铁轨之间留有缝隙等。(三)课堂活动(15分钟)1.实验:探究不同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给每个小组分发装有不同液体(酒精、煤油、水)的小瓶、吸管、气球、橡皮筋等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液体热胀冷缩观察装置:将气球套在瓶口,用橡皮筋扎紧,吸管插入气球中。让学生分别将小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吸管中液体柱的变化,并记录哪种液体热胀冷缩现象更明显。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热水时避免烫伤。2.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
5、析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程度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差异在温度计制作中的影响,如为什么有的温度计用酒精,有的用煤油等。(四)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问题:“除了液体,气体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让学生进行猜测。教师演示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将气球套在空烧瓶的瓶口,将烧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用简单的材料(如铜丝、铁丝等)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2.介绍一些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新型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如电子温度计、红外温度计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五)课堂小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
6、所学内容,包括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程度的差异以及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2.强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与热胀冷缩相关的现象。六、板书设计温度计的秘密一、温度计的构造玻璃泡、玻璃管、刻度、液柱二、工作原理热胀冷缩(液体)实验:烧瓶中红墨水在热水、冷水中的变化三、不同液体的热胀冷缩酒精、煤油、水的比较四、拓展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七、教学反思在温度计的秘密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入和生活场景展示,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温度计原理的好奇心。在讲授温度计构造和原理时,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
7、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特别是热胀冷缩实验,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观察红墨水在烧瓶中的变化时,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分组实验探究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程度的环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够规范,如小瓶没有完全浸没在水中,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这提醒我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实验操作细节的指导和强调。拓展延伸部分,学生对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充满好奇,但对于固体热胀冷缩探究作业,可能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检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生自主提问和解答的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