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6660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文学常识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其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诗中的“南北双璧”。(二)字词理解1.实词“十五从军征”中,“从军征”意思是被招募去从军征战。“八十始得归”里的“始”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在外征战之久,又准确地传达出他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归家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道逢乡里人”的“逢”意为遇到。“松柏冢累累”的“冢”

2、指坟墓,“累累”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兔从狗窦人”的“窦”指洞。“雉从梁上飞”的“雉”指野鸡。“中庭生旅谷”的“中庭”即庭院中,“旅谷”指野生的谷子。“井上生旅葵”的“旅葵”指野生的葵菜。“舂谷持作饭”的“舂”意为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采葵持作羹”的“羹”指用菜叶做的汤。“不知饴阿谁”的“饴”通“贻”,送给。1虚词:文中虽无复杂虚词,但如“家中有阿谁”的“阿”为词头,无实义,常见于汉魏时期的口语,增添了诗歌语言的质朴感。(三)诗句理解与背诵1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形成强烈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始得归”

3、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此句要着重体会其背后所反映的兵役沉重、百姓痛苦的社会现实,需熟练背诵。2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几句运用对话描写,通过主人公与乡里人的问答,巧妙地暗示了家中亲人已逝的悲惨现实。乡里人的回答委婉中满含凄凉,使主人公心中“家”与眼前“冢”形成巨大反差。这部分内容需理解对话背后的情感,并能准确背诵。3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运用环境描写和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野兔从狗洞出入、野鸡在屋梁上乱飞,庭院中长满野生谷子、井台上长满野生葵菜的荒凉破败景象。这几句诗从侧面写出从军历时之久,家中无人打理,

4、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老人内心的悲凉。要深刻理解其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并背诵下来。4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通过“持、采、出、看、落”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兵拿旅谷做饭、拿旅葵做羹,做好饭后却不知送给谁的场景,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悲痛欲绝的老兵形象。背诵时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悲哀情感。5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以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出门东向看”和“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茫然无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句为全诗情感高潮,背诵时要把握好情感基调。二、学习难点(一)诗歌情感的深

5、度把握1 .复杂情感交织:诗歌中老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归来时既有对归家的期待,又有历经多年征战,青春不再、物是人非的悲哀。见到家中破败景象,“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对家破人亡的极度悲痛。“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体现出孤独无依、无人分享的落寞。“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则将所有的情感汇聚,包含了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对自身孤苦处境的无奈、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绝望。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这些层层叠叠的复杂情感。2 .社会现实折射出的情感:从更深层次看,老兵的个人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使得

6、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百姓在战争和繁重兵役的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诗歌通过对老兵这一典型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批判,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学生要学会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理解诗歌背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二)艺术手法的赏析1.白描手法:整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只是简单地勾勒出家中的破败景象,却生动地展现出战争对家庭的破坏,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老兵内心的痛苦。学生需要理解白描手法简洁而有力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在本诗中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2侧面描写: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

7、但通过老兵多年征战后归家所见的荒凉景象,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长期和惨烈。例如,家中亲人均已离世,房屋破败不堪,田园荒芜,这些都是战争间接造成的后果。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较为含蓄,学生要能够体会到其以小见大、含蓄深沉的表达效果。3.以哀景写哀情:诗歌选取了诸多哀景,如“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来烘托老兵内心的悲哀。景与情高度融合,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浓烈。学生需要掌握这种借景抒情手法在营造氛围、强化情感方面的作用。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从军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

8、度的不合理。B.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之情。C.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运用对偶手法,生动描绘了动物在屋中自由出入的场景,富有生机。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独无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2 .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返乡途中和到家后的情景,以叙事为主。B.老兵归家后,发现家中已无人,庭院荒芜,体现出战争对家庭的破坏。C.诗中“乡里人”的回答,直接点明了老兵家中亲人全部离世的悲惨现实。D.全诗通过对老兵遭遇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3.下列关于十

9、五从军征艺术特色的说法,错误的是()A.诗歌运用白描手法,如对家中破败景象的描写,简洁而有力。B.以哀景写哀情,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烘托出老兵内心的悲痛。C.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D.诗歌叙事自然流畅,语言质朴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二)理解性默写1 .十五从军征中,开篇突出从军之久,揭露封建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O2 .诗中通过对动物活动和植物生长的描写,表现家中破败荒凉景象的句子是:,O,O3 .体现老兵做好饭后却不知与谁分享,孤独无依的句子是:,O4 .整首诗中,最能体现老兵悲痛欲绝、茫然无助心情的句子是:,。(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十五从军征中

10、老兵的情感变化过程。2 .诗歌结尾“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3 .十五从军征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四、答案(一)选择题1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不是对偶手法,且描绘的场景并非富有生机,而是突出家的荒凉破败。)2C(“乡里人”的回答是委婉暗示,并非直接点明老兵家中亲人全部离世。)3.C(诗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二)理解性默写1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3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4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三)简答题1 .老兵的情感变化过程如下:一开始,“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

11、归”,多年征战后得以归家,心、中既有归家的喜悦,又有对家中情况的忐忑期待。归途中,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情况,家中有阿谁”,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切。当听到乡里人的回答,得知家中亲人已逝,“松柏冢累累”,希望瞬间落空,内心转为悲痛。回到家中,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破败景象,悲痛之情进一步加深。做好饭后“不知饴阿谁”,孤独无依之感愈发强烈。最后“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将所有的悲痛、孤独、绝望等复杂情感宣泄而出。2 .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举目无亲、孤独无助的老兵形象。从情感表达角度,将老兵内心的悲痛欲绝、茫然无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从艺术效果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3 .诗歌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社会现实。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看出兵役时间之长,百姓在青壮年时期就被迫服兵役,一生几乎都葬送在兵役中。从老兵归家后看到的“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家中破败、人亡园荒的景象,能反映出战争导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