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7438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文言字词积累1.实词“是鱼之乐也”:“是”,这,指示代词。在古文中,“是”常作指示代词用,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僧),此处“是”同样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在本句中即指“鳏鱼出游从容”这种情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怎么,疑问副词。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安”均表疑问,用于询问方式、原因等,在本句中是惠子对庄子知晓鱼快乐这一说法的质疑。“固不知子矣”:“固”,固然。此词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在此处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对“不知子”这一情况加以确认。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中“固”也是“固

2、然、本来”之意。“子固非鱼也”:“固”,本来。与上句“固不知子矣”中“固”含义不同,这里强调庄子原本就不是鱼这一客观事实。“请循其本”:“循”,追溯。该词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循行”有顺着行走、巡视之意,在此句中“循其本”即追溯话题的本原。1虚词“之”“是鱼之乐也”:助词,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明所属关系,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此用法在古文中常见,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是一个主谓句,加上“之”后,成为“予独爱”的宾语。“其”:“请循其本

3、代词,指代话题。在文言文中,“其”作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此处指代庄子和惠子关于鱼是否快乐的讨论话题。“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如“尝射于家圃”(卖油翁)。(二)特殊句式理解1.判断句:“是鱼之乐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直接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表明“这是鱼的快乐”。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还有“者也”“乃为”等,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在古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后置,以此

4、突出动作发生的地点、方式等。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实际语序为“于长勺战”。(三)文意理解1 .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庄子以“鲸鱼出游从容”判断“是鱼之乐也”,体现出他以主观感受去体悟外物,将自己悠然闲适的心境投射到鱼的身上,认为鱼也能享受这份自在。而惠子则从客观逻辑出发,以“子非鱼”为依据,质疑庄子无法知晓鱼的快乐,两人观点的分歧展现出不同的认知方式。2 .庄子不直接回应惠子关于如何知鱼之乐的质疑,而是采用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顺着惠子“非鱼不知鱼之乐”的逻辑,巧妙地将问题抛回给惠子,体现出庄子思维的敏捷与论辩技巧的高超。3 .在惠子进一步强调“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通过“请循其本”,回到最初惠子提问时的语境,将“安知”从惠子所表达的“怎么知道”偷换概念为“在哪里知道,回答“我知之濠上也”,从而在这场论辩中占据主动。二、学习难点(一)庄子思想理解1 .庄子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这背后反映出他“物我合一”的哲学思想。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快乐和存在方式,人不应以功利、理性的思维去强行界定和认知。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符合庄子所推崇的自然状态,所以他能从鱼的游动中感受到快乐,并且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鱼的状态相融合,达到一种“我即鱼,鱼即我”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超越了常人对于

6、物我界限的认知。2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是否知道鱼快乐的争论,更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碰撞。惠子代表了注重逻辑、理性分析的认知方式,他试图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确定事物的真相;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从感性、直觉的角度去体悟世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不受世俗观念和理性思维的束缚。理解庄子这种独特的思想,需要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角度去思考。(二)论辩逻辑剖析1 .从表面上看,庄子在论辩中似乎采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来回应惠子,使得惠子的逻辑链条被打断。但深入思考,庄子的这种回应方式并非简单的诡辩。庄子的目的并非在逻辑上战胜惠子,而是通过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

7、方式,传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用纯粹的逻辑去探讨诸如“鱼之乐”这类涉及主观感受和精神层面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因为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体悟无法完全用理性逻辑去衡量。所以,理解庄子在论辩中的逻辑,需要跳出传统的逻辑评判标准,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出发。2 .惠子的论辩逻辑建立在明确的物我区分之上,遵循着“非A则不知A”的推理模式。然而,庄子通过自己的回应,暗示了这种逻辑在面对复杂的精神世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局限性。在分析两人的论辩逻辑时,既要清晰地梳理惠子基于理性的逻辑架构,又要深入探究庄子对这种逻辑的突破与超越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哲学思想的

8、初步感悟能力,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三、练习题(一)字词解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鱼之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请循其本()1.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是鱼之乐也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D.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二)句子翻译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 .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3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4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5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三)阅读理解1 .庄子

9、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 .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3 .从文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 .有人说庄子最后是靠偷换概念赢得了这场辩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四、答案(一)字词解释游玩这怎么固然本来追溯1 B(A、C项中“之”为助词,的;B项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二)句子翻译2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3 .鲸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4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5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

10、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6 .请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三)阅读理解1 .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知不知道鱼(外物)的快乐。2 .庄子认为鱼“乐”,一是因为他将自己悠然闲适的心境投射到鱼身上,以己度物;二是因为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符合庄子的思想,所以他断定鱼“工”JO3 .庄子:机智、善辩,心境旷达,能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将主观情意发挥到外物上,有“物我合一”的思想。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注重逻辑推理,从理性角度看世界。4 .示例一:同意。庄子把惠子所说的“安知”,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偷换了概念,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庄子的做法属于诡辩,所以可以认为他是靠偷换概念赢得了这场辩论。示例二:不同意。庄子的目的并非在逻辑上战胜惠子,而是借此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用纯粹的逻辑去探讨“鱼之乐”这类涉及主观感受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不合适,他以自己的方式强调了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体悟无法完全用理性逻辑衡量,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靠偷换概念取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课外知识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