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27.200CCSJ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XXXXX-202X代替GB251302010、GB251312010GB183612001和GB100802001制冷空调设备安全技术规范Refrigerationandair-conditioningequipments一Safetytechnicalspecification(报批稿)-XX实施XXXX-XX-XX发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录前言III引言V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通则24.1 概述24.2 通用要求25 材料25.1 通用要求25.2 各部件及管路材料36 设计36.1
2、 通则36.2 压力要求46.3 管路和配件46.4 关闭装置66.5 保护装置66.6 限压用安全开关装置86.7 安全泄压装置86.8 指示和测量仪器(监视)96.9 电气设备96.10 对热表面的防护136.11 运动部件的防护146.12 运输过程的放置条件146.13 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防护146.14 通风罩146.15 吸收式制冷机组燃烧设备156.16 其它预警或急停装置156.17 制冷剂安全截止阀156.18 安全警报器156.19 制冷剂探测仪166.20 设备材料及设计过程标记和文件177 制造、检验与验收187.1 概述187.2 部件试验187.3 投入使用前部件或整
3、机设备试验197.4 设备装配过程标记和文件228 安装、操作和维护238.1 安装场所及充注量238.2 机房288.3 安装、操作指导手册318.4 警示和检查328.5 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与回收32附录A(资料性)制冷空调设备的潜在危害34附录B(规范性)使用氨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空调设备的附加要求36附录C(规范性)制冷空调设备传热流体的具体要求38附录D(规范性)使用A2L和B2L制冷剂的制冷空调设备性能试验室的一般性要求39表1绝缘电阻计额定电压10表2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的检验10表3外部保护铜导线的最小截面积10表4以毒性规定制冷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限值(HI、IV类安装场所情形)1
4、0表5以可燃性规定制冷系统制冷剂充注量的限值(III、IV类安装场所情形)10-X-刖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251302010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安全要求、GB251312010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安全要求、GB100802001空调用通风机安全要求、GB183612001漠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安全要求。本文件与其代替文件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a)对强制性要求进行了统一归纳;b)基于制冷空调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结构上进行了重新编排调整。8.6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8.7 增
5、加了“通则”一章(见第4章);e)增加了“材料通用要求”(见5.1);f)更改了“金属及合金”内容(见521);g)更改了设计通则的内容,增加了f)管路及部件的热应力”“i)设备中泵、压缩机、风机等动设备由于自身振动引起的荷载”“制冷剂的设计应能防止制冷剂回路内的内部腐蚀或其他化学影响”(见6.1);h) 更改了设计压力的要求,增加了h)多腔压力容器应考虑相邻腔室压力的影响”“在制冷空调设备中运行的风机箱体在合理偏差内(设计静压+10%或50Pa取大值)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见6.2);i) 增加了“制冷剂泄漏监测系统”内容(见6.8.2);j) 更改了“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含2L类可燃性
6、制冷剂的机房电气设备”安全要求内容(见6.9.1.3);k)增加了“电气设备”安全要求内容,包括防触电保护、泄漏电流(绝缘电阻)和电气强度、接地装置、内部布线、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外部导线用接线端子、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磁兼容性、耐潮湿、电气元件、输入功率和电流、瞬态过电压、变压器和相关电路的过载保护、非正常工作、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绝缘电阻)和电气强度(JaL6.9.2-6.9.16);1)更改了“对热表面的防护”设计要求(见6.10);m)更改了“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防护”设计要求(见6.13);n)更改了“制冷剂安全截止阀”设计要求(见6.17);0)更改了“安全警报器”设计要求(见6.
7、18);p)更改了“最大允许压力的标注”要求(见6.20.4);q)更改了“耐压试验”、“密封性试验”内容(见732和7.3.3);r) 增加了“可燃制冷剂制冷空调设备配套手册要求”内容(见744);s) 更改了“制冷空调设备充注量限值的要求”的规定(见8.1.1.2);t)更改了“制冷空调设备的安装场所”及其附加规定内容(见8.1.4.2和8.1.7);u)更改了“机房”的内容(见8.2.138.2.15);v)增加了“安装、操作指导手册”的规定(见8.3和8.6);w)增加了对废弃制冷空调设备进行处置的相关要求(见853);X)更改了“制冷空调设备的潜在危害”(见附录A);y)增加了“使用
8、氨作为制冷剂的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的其它附加要求”(见附录B.5);z)增加了“使用A2L和B2L制冷剂的制冷空调设备性能试验室一般性要求”(见附录D)o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00801988GB100802001;GB183612001;GB251302010;GB251312010本文件所涉及的安全,是制冷空调设备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安装、操作和维护等过程中,在考虑制造商使用说明的情况下,对极端温度与压力、制冷剂泄漏、机械、电气等危险控
9、制在公认水平的状态。本文件旨在通过对制冷空调设备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保护使用者和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制定过程中,考虑了我国国情、消费品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本文件中所规定的制冷空调设备的要求,是为了保护相关人身以及财产安全所遵循的最基本要求。本文件还对使用中可能预计到的非正常情况进行了相关规定。制冷空调设备安全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制冷空调设备的通用安全要求及材料、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维护等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安全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创造人类舒适性环境、特定人工环境、工艺流程条件及特定冷热需求的温度、湿度、流量、空气品质控制与调节的制冷系
10、统及热泵、装置和部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1热交换器GB/T1047管道元件公称尺寸的定义和选用GB/T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T3836.8爆炸性环境第8部分:由“n”型保护的设备GB3836.142014爆炸性环境第14部分:场所分类爆炸性气体环境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343.1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第1部分:发射GB/T
11、4706.1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4706.13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3部分:制冷器具、冰淇淋机和制冰机的特殊要求GB/T4706.17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7部分:电动机-压缩机的特殊要求GB/T4706.32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32部分: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GB/T4706.102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02部分:带嵌装或远置式制冷单元或电动机-压缩机的商用制冷器具和制冰机的特殊要求GB/T4942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IP代码)分级GB/T5013.4额定电压450/75O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4部
12、分:软线和软电缆GB/T5023.3额定电压450/75O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GB/T5226.12019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7778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GB/T92372017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环境要求GB/T14536.7电自动控制器第7部分:压力敏感电自动控制器的特殊要求,包括机械要求GB/T15706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GB/T16273.1设备用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6754机械安全急停功能设计原则GB/T16855.1机械安全控制系统安全相关部件第1部分:设计通则GB/T1689
13、5.1低压电气装置第1部分:基本原则、一般特性评估和定义GB/T16895.6低压电气装置第5-52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布线系统GB/T16935.1低压供电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GB17625.1电磁兼容限值第1部分: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W16A)GB/T17791空调与制冷设备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GB/T445562024制冷系统及热泵部件和接头的密封性评定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JB/T7249制冷与空调设备术语NB/T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14、NB/T47013.3202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TSG07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TSG2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ASHRAE15-2022制冷系统安全标准(SafetyStandardforrefrigeratiOnSyStemS)3 术语和定义GB/T9237、GB/T7778、GB/T4706.1、GB/T4706.32和JB/T724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通则5 .1概述4.1.1制冷空调设备安全技术要求与应用场景直接相关,其影响安全的潜在危害见附录A。4.1.2使用空间、制冷系统及其安装场所的分类按GB/T9237的规定。4.1.3制冷剂的
15、安全性分类按GB/T7778的规定。4. 2通用要求4.2. 1制冷空调设备及部件、管路使用材料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第5章的规定。4.2.2 制冷空调设备及部件、管路(及其连接)设计阶段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第6章的规定。4.2.3 制冷空调设备及部件制造、检验与验收阶段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第7章的规定。4.2.4 制冷空调设备及部件安装、操作和维护阶段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第8章的规定。4.2.5 使用氨制冷剂的制冷空调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附录B的规定。4.2.6 制冷空调设备中使用传热流体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附录C的规定。4.2.7 使用A2L和B2
16、L制冷剂的制冷空调设备试验室的一般性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文件附录D的规定。5材料5.1通用要求5. 1.1制冷空调设备选择材料时应考虑设备应用的温度及压力范围。5. 1.2制冷空调设备选择材料应满足无毒、无异味且对人及环境友好和环保。5.1.3在选择制冷空调设备的承压件、结构件、焊接件和钎焊材料时,应考虑它们能够经受住化学、机械应力及热应力。5.1.4制冷空调设备使用的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应能与运行工况下的制冷剂、载冷剂、溶剂(在吸收式制冷设备中)和冷冻油有良好的兼容性。5.1.5制冷空调设备选择的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应满足耐腐蚀要求,避免因材料腐蚀造成的机械安全及电气安全风险。5.2各部件
17、及管路材料5.2.1金属及合金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部件及承压管路用钢材(包括铸钢、碳钢及合金钢),应基于设计厚度、焊接性能、应用最低温度及应用中的热应力、冲击载荷应力及腐蚀的影响,选用具有足够冲击韧性的材料。承压管路元件接头及管路连接接头不应使用软钎焊材料。承压阀件及管路不应使用灰铸铁及可锻铸铁。注:对于球墨铸铁,需根据使用的温度、压力及设计要求,进行相应的评估后方可使用于承压阀件及管路上。5.2.2垫片与填料垫片与填料应能抵挡制冷剂、润滑油的腐蚀,同时也要适合预期的使用压力和温度范围。5.2.3玻璃应耐压、耐温以及可承受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5.2.4石棉石棉不应被使用到。6设计6.1通则
18、6.1.1制冷空调设备的外壳应平整光滑,在正常使用或维修期间,设备及部件、连接管路不应有能对用户造成危险的粗糙或锐利的棱边及外露的尖端。6.1.2制冷空调设备的支撑结构和基础应有足够的强度承担以下外力:a)容器的质量;b)设备的质量,包括水压试验流体质量以及在极端的工作环境下结冰的质量;c)雪荷载;d)风荷载;e)吊环、支撑及连通管系的重量;f)管路及部件的热应力;g)可预知的新增外力,例如检修和运维人员的质量和力量;h)安装在易发生地震地带的制冷空调设备的支撑结构和基础应有足够的强度承担由于地震带来的加速度;i)设备中泵、压缩机、风机等动设备由于自身振动引起的荷载。6.1.3制冷空调设备管道
19、连接的设计应保证不会由于外部水结冰而损坏。连接应适合于管道、管道材料、压力、温度和流体。6.1.4制冷剂的设计应能防止制冷剂回路内的内部腐蚀或其他化学影响。6.1.5制冷空调设备应能注意化霜冷凝水的引流与及时清理,注意冷凝水的引流和清理,避免低温环境下冷凝水结冰堆积影响热泵主机的安全。管道连接的设计应保证不会由于外部水结冰而损坏。连接应适合于管道、管道材料、压力、温度和流体。6.2压力要求6.2.1最大允许压力(PS)的确定应考虑如下影响因素:a)最高环境温度;b)不凝性气体形成的可能性;c)任何泄压装置的设置;d)融霜方法;e)用途(如制冷或制热);f)太阳辐射(如停机时对室内滑冰场的影响)
20、g)污垢;h)多腔压力容器应考虑相邻腔室压力的影响。6.2.2设计者确定制冷空调设备不同部件的最大允许压力,应考虑到安装地点最高环境温度的影响。确定制冷空调设备各部件最大允许压力的方法按GB/T92372017中10.2.2.1的规定。6.2.3每一部件的最大允许压力(PS)不应低于系统或分系统的最大允许压力。制冷空调设备和部件的设计(及装配)时不同压力与最大允许压力的关系应满足GB/T92372017中表4的规定。6.2.4在制冷空调设备中运行的风机箱体在合理偏差内(设计静压+10%或50Pa取大值)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6.2.5蒸汽和热水型澳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高压发生器承受热源的工
21、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表压力)部分,容积大于等于0.03m3且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截面内边界最大几何尺寸)大于或者等于150mm,最高工作温度大于等于水的标准沸点的,应满足GB/T151的要求。6.2.6蒸汽型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组发生器承受加热源压力的部分应满足GB/T151的要求。6.3管路和配件1.1.1 3.1概述管路连接和配件应符合GB/T92372017中10.2.3.1的要求。1.1.2 3.2法兰连接法兰连接的设置应确保被连接的部分能在产生最小畸变应力的情况下被拆除。连接应足够坚固耐用,以避免产生密封垫爆裂或挤出的危险。应能在不使连接部件受力的情况下进行拆卸。应采用给定预应力
22、的谨慎措施,防止低温操作引起的螺栓受力过大。1.1.3 扩口连接现场扩口连接应只能用于退火管。当使用到铜管时,铜管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如GB/T17791o制作扩口接头时,应确保扩口的正确尺寸以及拧紧螺帽所用力矩不会过大。不应对已被硬化的管子进行扩口。应以垂直于轴向(成直角)的角度来剪切管子,且要去除毛刺。1.1.4 锥管螺纹应用于压力连接的锥管螺纹最大直径应限制在DN40,并且只能用于部件与控制、安全、指示装置的连接。锥形管配件及密封材料应得到制造商有关密封性的型式认可。注:水管路用锥管螺纹本条不适用。1.1.5 卡套接头制冷剂系统卡套接头连接应仅限于最大DN32的管道,管道公称尺寸依据G
23、B/T1047o1.1.6 现场安装的管路要求合理管路排布应予以考虑的内容包括物理布局、流体状态、冷凝过程、热膨胀、振动以及良好的可接近性。管路安装后应能避免因正常人员活动而造成的损坏。管道的安装应当符合下列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a)对人员不应存在危险,撤离时的自由通道和进入处不应受阻挡;b)在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采用A2、Bl、B2、A3或B3组制冷剂的场合,阀门及可拆卸连接不应安装在公众可接近的区域;c)人员进入有阀门和可拆连接安装的共用区域时,应做好防护以避免误操作和随意拆卸。1.1.7 充注A2、A3,B2或B3组制冷空调设备的管路安装的特殊要求除直接与室内机连接的管道可采用永久性
24、或非永久性连接外,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使用空间内管道的所有接头均应采用永久性接头。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制冷剂管路应有保护措施以防止损坏。1.1.8 管路保护应采取措施避免过度振动或脉动。特别注意防止振动直接传到或传过支撑结构。在对管路有最糟影响的运行条件下,如冷凝温度最高、开停机时,应评估运行中的系统的振动与脉动。应考虑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水积聚的危险、排放管道的冻结或污垢残渣的积聚。碳钢材质的管道和部件在施加保温之前应涂抹防锈涂层来进行防腐蚀保护。为防止机械损伤,扭矩或其他力造成的过度应力,应对软管采取保护措施。为防止机械损伤,应对软管进行经常检查。1.1.9 风管或通风井内的管道当
25、制冷剂管道与其他设备共用风管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坏。亦用于逃生的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通风道或空调风道内不应装有制冷剂管道。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管道不应设在升降井或装有运动物体的其他竖井中。6. 3.10位置应为制冷剂管路的保温提供足够的空间。机房或围护结构外部的制冷剂管路应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意外损坏。具有可拆卸接头的未做防断开防护的制冷剂管道不应设在公用走廊、门厅、楼梯间、楼梯平台、进出口处,也不应置于可自由到达上述位置的风管或通风井内。可以例外的是,制冷剂管道中无可拆卸接头、阀或控制件,并经过防护能防止意外损坏。这样的管道安装在公用门厅、楼梯间或走廊时,管
26、道应在距地板2.2m以上。通过防火墙和天花板的制冷剂管路应密封以满足隔墙防火等级要求。6.3. 11管路和接头的可达到性制冷剂管路周围应有足够的空隙对保温层、隔汽层和部件进行日常维护,应有足够进行管路接头检查和泄漏检修的空间。所有可拆卸接头均应能够很方便的进行检查。6. 3.12用于附属设备和测量设备的管路用于连接测量、控制和安全器件的管道,包括柔性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处于最大允许压力,其安装应尽量减少振动和腐蚀。用于测量、控制和安全设备连接的管道应以合适的路径连接,尽可能避免液、油或沉淀物的积聚。6.3. 13排液与排气连接6.3.13.1概述排液与排气管道上的关闭装置在系统正常运行时
27、不应启动,应有保护措施以防误操作。安装在特殊机房内,应提供充分的保护措施防止误操作。6. 3.13.2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的特殊要求按操作规程要求定期换油的地方,制造商或安装者应给出如何放油的指南,以使泄漏到大气中的制冷剂达到最少。当在泄油管路中使用自闭阀时,应在其入口侧安装截止阀,或安装结合这两种功能的阀。非密封式制冷系统应具备必要的截止装置和/或连接设备,以利用系统中的压缩机或外部的抽空装置把系统中的制冷剂或油转移到系统内或系统外的集液器。应具备排液阀使得从系统中移除制冷剂时的泄漏量最少。正常运行期间不使用的管道应安装永久性或可拆卸的阀盖或同等装置。6.3. 14排气管允许的等效长度泄
28、压装置和易熔塞的排气管应不长于允许的等效长度。等效长度由GB/T92372017中的公式(J.1)确定。6.4. 闭装置6.5. 1在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存有增加制冷剂大气排放危险的场合,如放油口,应装有自动关闭或快速截止阀。6.6. 2用于实时操作或紧急切断功能的手动阀门,应配备手轮或手柄,且明确开关指向。6.7. 3当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中用于关断功能的阀门需要维修或更换压盖及填料时,应按采取必要措施将该关闭阀门与系统压力隔离或排空该阀门所在系统部位的制冷剂,从而避免更换时阀门承受压力对维修人员造成伤害。6.4.4手动的关闭装置不应安装在爬行空间内。6.5保护装置6.5.1保护装置
29、的设置如果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中没有泄压装置,压力限制装置的设定压力应等于或小于高压侧设计压力。如果有泄压装置,压力限制装置的设定压力应不高于泄压装置设定压力的90%o若满足下列条件,高压泄压装置可泄放压力至低压侧:a)在系统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泄压通道不能关闭,除非如652.4所述;b)向大气排放的泄压装置安装在低压侧;c)低压泄放装置的设置压力小于或等于低压侧设计压力。6.5.2保护装置的应用6.5.2.1概述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中保护装置应能既保护制冷系统,又能保护二次传热回路。如果使用泄压装置来防止运行期间一级和二级系统的高压侧压力过高,在任何泄压装置运作之前应采用限压用安全开关
30、装置来阻止压力升高。6.5.2.2 防止超压的保护措施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可以贮存液体制冷剂,并能与制冷系统其他部件隔断的压力容器应使用安全泄压装置来进行超压保护。制冷空调设备防止超压保护装置的设置流程应符合GB/T92372017中图10的规定。6.5.2.3 溢流阀当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中泄压装置(压缩机的泄压装置除外)从系统的高压侧向低压侧释放压力时,泄压装置的设计和排放能力应考虑允许背压。溢流阀释放压力应不高于泄压装置向大气排放时的压力。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低压侧泄压装置的排放能力应满足所有相连的容器、压缩机和泵同时超压时的泄放量。6.5.2.4 保护装置的隔离和布置泄压装
31、置应安装在要保护的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系统部件上或靠近要保护的部件。泄压装置安装位置应易于接近,除用于防止制冷剂液体膨胀的泄压装置外,泄压装置的安装位置应高于液态制冷剂液位。泄压装置的进出口管道上不应有隔离阀,以下特殊情况除外:当使用外置的单一的泄压装置向系统的低压侧排放制冷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该装置可以拆卸而不损失大量的制冷剂。溢流阀的前后应安装关闭装置。关闭装置应采用铅封或类似方法,以确保其不会被未授权地开启。该密封应清晰地注明授权操作者的身份。溢流阀的溢流管道应经由最短管路泄压到系统的低压侧。6.5.3机械防护装置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机械防护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耐腐蚀性、抗
32、疲劳性和较高的防穿透能力。防护罩和隔离板选材时应考虑对气流的影响,重量、尺寸应便于日常维护和替换,并避免防护装置本身产生新的危险。6.5.4吸收式制冷设备的安全保护元器件吸收式制冷设备应具有液位保护、载冷剂断流保护、载冷剂低温保护、发生器高温保护、排烟高温保护(仅适用于燃气型和燃油型机组)、电机过载保护和制冷系统高压保护等安全保护功能和器件,保护器件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灵敏可靠。1.6 限压用安全开关装置1.6.1 6.1限压用电动机械安全开关装置限压用电动机械安全开关装置应符合GB/T14536.7的规定。若是用于保护制冷系统防止运行时超压,则该装置不应用于其他目的。1.6.2 限压用电子安
33、全开关装置电子器件不能作为限压用的安全开关装置使用,除非可满足GB/T16855.1的要求。1.6.3 安全开关装置的布置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中截止阀不应布置在限压安全开关装置与受压元件之间,下列情况除外:系统安装了相同型号的第二个限压安全开关装置,并且此截止阀用于切换功能,或系统安装了泄压阀或爆破片。安装在高压侧的限压用安全开关装置应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应用缓冲装置或减少接管的使用,从而避免系统可能经历的压力冲击。注:本文件中定义的限压安全开关装置包括经型式认证的压力安全保险,压力保险装置及限压装置。限压用的安全开关装置应布置成只能使用工具才可进行设定操作。对于在电力供应中断后的自动重启
34、应采取措施以防发生危险情况。在电力供应中断时,对于限压用安全开关装置或对于用于安全保护电路的微处理器/计算机的供电发生故障时,应停止压缩机运转。1.7 安全泄压装置6. 7.1通则7. 7.1.1安全泄压装置的泄放量计算制冷空调设备泄压装置排放的制冷剂不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每个压力容器的安全泄压装置或易熔塞的应设有最小要求泄放量,其计算应符合GB/T9237-2017中10.2.7.1的要求。当用一个泄压阀或易熔塞来保护多个压力容器时,所要求的泄放量应为每个压力容器要求泄放量的总和。在临界流动条件下,爆破片或排向大气的易熔塞的额定泄放量应符合GB/T92372017中10.2.7.4的
35、要求。8. 7.1.2易熔塞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中,若易熔塞安装在压力容器或者其他要保护的部件上,应安装在不会受过热制冷剂影响其正确功能的部位。易熔塞不应被保温材料覆盖。当使用Al和A2L组制冷剂时,才能用易熔塞。若系统的Al与A2L组制冷剂充注量大于2.5kg,则易熔塞不应作为制冷剂容器和大气之间唯一的泄压装置。9. 7.1.3爆破片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中,与大气相通的爆破片只可以与泄压阀串联使用,并且安装在泄压阀的入口端。对于上游装置泄漏产生的爆破片和泄压阀之间的压力,应提供压力指示。安装在泄压阀之前的爆破片不能小于泄压阀的入口尺寸。爆破片在爆破后不应堵塞泄压阀或阻碍制冷剂流动。6
36、7.2安全泄压装置的排放管路安全泄压装置的排放管路尺寸不应小于泄压装置的出口尺寸。每一个泄放装置下游的泄放管的尺寸和最大等效长度都应根据所有泄压装置同时全开时的泄放总量来统一确定。在计算泄压装置的泄放量,设定每一泄压装置的最低压力时,应考虑到其下游连接管道的压降。应考虑到如下不利影响:排放管内的积水和结冻或污垢、泥砂的聚积,或者对于二氧化碳系统,固体二氧化碳排放的堵塞。排放管道的内径应大于泄压装置要求的直径。排放管道与排放装置的连接应保证可以对二者进行单独的密封性试验。6.8指示和测量仪器(监视)6.8.1蒸气压缩循环制冷空调设备制冷剂压力和液位指示和测量仪器(监视)6. 8.1.1制冷空调
37、设备配备制冷剂压力指示仪的布置应符合GB/T92372017中10.2.10.2的要求。6.8. 1.2根据GB/T7778,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储液器含有超过:100kg的Al组制冷剂;25kg的A2、Bl或B2、B2L组制冷剂;2.5kg的A3或B3组制冷剂。且这些储液器装有隔离阀,则应该装有至少能显示制冷剂最高液位的液位指示器。其中,液位指示器不应使用玻璃管制成,例外:若能防止外部损坏,且有合适的支撑,则带有自动截止阀的液位指示计的玻璃管可以使用。注:由平板钢化玻璃制成的牛眼式液位指示器不认为是玻璃管液位计。6.8.2制冷剂泄漏监测系统用于可燃制冷剂的制冷剂监测系统应符合GB/T4706.
38、322024中22.122的规定;制冷剂泄漏监测传感器位置应符合GB/T4706.322024中22.121。6.9电气设备6.9.1通则6.9.1.1电气设备的设计应符合国际或国内标准的规定,如GB/T4706.1、GB/T4706.17GB/T4706.32或GB/T5226.1。6.9.1.2制冷空调设备一般的电气装置或其他设备如照明、电源等应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同时应根据要求符合GB/T16895.1和GB/T16895.6的规定。注:IEC/TR61200-52中有附加说明。6.9.1.3制冷空调设备供电电源的电气布置,总体上和其他电气设备的电源应可以互相独立切断,特别是与照明设备、
39、通风机组、警报和其他安全设备的供电相独立。制冷空调设备与主电源的连接应符合GB/T5226.12019中第5章的要求。6.9.1.4对于采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空调设备,当使用A2L类或B2L类(且未应用A2、A3类或B2、B3类)弱可燃制冷剂时,其机房应符合GB3836.142014中2区危险(分类)电气场所的规定,或符合本文件8.2.15关于机房通风和制冷剂检测的规定。6.9.2防触电保护6.9.2.1制冷空调设备的结构和外壳应对意外触及带电部件有足够的防护。在正常使用的运行状态下,即使在不使用工具打开盖子、门体,取下可拆卸的部件,也不会引起对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危险。在正确的安装状态下,设
40、备应首先通过视检确定其是否符合要求,再用GB/T42082017中表6所示的试验指和GB/T42082017中第12章的要求进行防触电保护试验,试验指应不能触及到带电部件。对需要检查、调节、操作或维护的电气设备或控制元件,应集中安装在具有规定防护等级的电气控制箱内,控制箱的防护要求按照GB/T4208的分类,符合相应防护等级要求并应有接地保护。空调机的外壳、旋钮或开关内的旋转轴均不应带电。6.9.2.2带辅助电加热的制冷空调设备中,应不采用裸露的电加热丝。6.9.2.3对于制冷空调设备用通风机,风机的结构和外壳应具有良好的防触电保护,以保证不会触及带电部件。如果仍存在这种接触可能性,则电动机和
41、电气部件按GB/T4942规定防护等级进行防护。用于夹紧接地装置的部件不应用作其他用途,此类部件在安装中不会发生松动。6.9.3 泄漏电流(绝缘电阻)和电气强度6. 9.3.1对于名义制冷(热)量不大于24.36kW的制冷空调设备(或类似家用的设备),泄漏电流应符合下述要求:a)驻立式I类制冷空调设备,泄漏电流应不超过3.5mA或2mA/kW额定输入功率,取大者;b)对于公众易触及的单元式空调设备,泄漏电流的最大值应不大于IOmA;c)对于公众不易触及的制冷空调设备,泄漏电流的最大值应不大于30mA。泄漏电流通过GB/T4706.12024中16.2规定的试验来检查其是否合格。在进行试验前,保
42、护阻抗和无线电干扰滤波器要从带电部件上断开。使设备处于室温,且不连接电源的情况下进行试验。6.9.3.2对于名义制冷(热)量大于24.36kW的制冷空调设备,机组带电部位和可能接地的非带电部位之间的绝缘电阻值,额定电压单相交流220V、三相交流380V时应不小于2MQ;额定电压三相交流3000V、6000V时不应小于5MC;额定电压三相交流100OoV时应不小于10Mo按照表1的规定,用绝缘电阻计测量机组带电部位与可能接地的非带电部位之间的绝缘电阻,其绝缘电阻应符合下述要求:表1绝缘电阻计额定电压输入电压值绝缘电阻计额定试验电压U500500500300025007. 9.3.3制冷空调设备应
43、具有足够的电气强度。电气强度通过GB/T4706.12024中16.3规定的试验来检查其是否合格,在试验期间不应出现击穿。6.9.4 接地装置6.9.4.1制冷空调设备应具有符合规定要求的保护接地装置。在设备运行期间,在绝缘失效时可成为带电易触及金属部件,应永久并可靠的与接地装置连接。保护接地电路按GB/T5226.12019中8.2的规定。6.9.4.2保护接地端子除作接地保护用途外,不应兼作其他用途。通过视检和手动试验确定是否合格。接地保护螺钉和接地点也不应作为其他机械紧固用。通过视检和手动试验判断其是否合格。6.9.4.3当制冷设备安装及电气连接完成时,应进行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的测试。对
44、于额定电流大于25A的机组,或测试设备达不到1.5倍额定电流的条件,可以通过回路阻抗测试的方法,进行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的试验。试验可采用来自PELV(保安特低电压)电源的50HZ或60HZ的12V电压、至少IOA电流和至少IOS时间的验证。试验在PE端子和保护接地电路部件的有关点之间进行,PE端子和各测试点之间的实测电压降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值。表2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的检验被测保护导线支路最小有效截面积11三2最大的实测电压降(对应测试电流为IOA的值)/V1.03.31.52.62.51.94.01.46.01.0对于额定电流小于等于25A,或制冷量小于等于24.36kW的机组,或接地电阻测试
45、设备能满足L5倍额定电流的条件,接地端子和保护接地电路之间的连接,也可以按GB/T4706.12024中27.5的规定方法,进行接地电阻的测试和判定。6.9.5内部布线1.1.1.1 1内部布线槽应平滑、无锐边。布线应加以保护,不应接触毛刺、换热器翅片等,以免损坏布线绝缘。通过视检判断其是否合格。1.1.1.2 内部通过绝缘线的金属软管或金属孔的表面特别是内表面应平整、圆滑或带有绝缘衬套。通过视检判断其是否合格。1.1.1.3 内部布线必须牢固地固定,并有效地防止布线与运动部件接触。通过视检判断其是否合格。1.1.1.4 黄/绿双色导线只能用于保护接地导线并接到接地端子,不能接到其他端子上。通
46、过视检判断其是否合格。1.1.1.5 铝线不应用于机组内部布线。通过视检判断其是否合格。注:绕组不被认为是内部布线。1.1.1.6 内部布线的绝缘应能经受住在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电气应力。内部布线的绝缘性能应符合GB/T5023.3或GB/T5013.4所规定的软线绝缘或者符合下述的电气强度试验的绝缘:在导线和包裹在绝缘层外面的金属箔之间施加2000V电压,持续15min,不应击穿。注:该试验仅对承受电网电压的布线适用。6.9,5.7如果布线与制冷剂管路接触,可能导致损坏,则布线应被保护。通过视检检查其符合性。6.9.6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外部导线用接线端子1.1.1.1 1对额定电压在600V以下的制冷空调设备,采用单一电源供电方式。如果需要用其他电源供给电气设备的某些部分(如电子电路),这些电源宜取自组成为制冷空调设备电气设备一部分的器件(如变压器)。对压缩机使用额定电压在3000V以上高压电机的制冷空调设备,则需要不同的高、低压引入电源。它们的连接均应符合相关的规定。注:对于多种能源供电的制冷空调设备(如光伏空调,由光伏阵列、储能、市电或其他能源中的两个及以上电源供电),本条不适用。1.1.1.2 2对固定安装的制冷空调设备,电源线可以直接连到电源切断开关的电源端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