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1430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背景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3重要原因(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二)经过阶段时间主要战

2、役(事件)影响爆发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导火线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第二阶段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苏俄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三)性质1帝国主义战争(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非正义战争(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

3、而发动的。(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四)影响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1)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3)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4)

4、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1)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2)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4思想观念: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五)人类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1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世

5、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出现了英、法、美、德等几个世界性大国。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世纪下半期,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从而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4对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德矛盾最为尖锐,德国首先构筑同盟体系对付英法,从而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局面。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建立背景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二)凡尔赛体系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2内

6、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3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4影响(1)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2)使欧洲和西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3)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4)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三)华盛顿体系1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2影响(1)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

7、中国的利益冲突。(2)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3)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4)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受害者。(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五)国际联盟1背景(1)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2)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国联盟约。2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

8、式成立。3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5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6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7活动(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2)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3)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4)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8评价(1)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六)非战公约的签订1时间:

9、1928年8月。2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3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4评价(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2)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进步意义。(3)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七)凡尔赛体系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原因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一旦新的力量对比出现,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就必将被打破。2凡尔赛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固有的矛盾,甚至孕育了新的矛盾。(1)和约对战败国惩罚

10、性的掠夺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法、德之间。(2)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3)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4)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八)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1不同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美、日为争夺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矛盾尖锐;美、日、英三国开展海军军备竞赛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内容签订凡尔赛和约

11、;签订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结果形成凡尔赛体系形成华盛顿体系2相同点: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均由少数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都暂时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1(2019长郡中学一模)材料战争伊始,法国用满足罗马尼亚领土要求的办法把这个东欧小国拉入协约国集团,仅1915年法国就向俄国和比利时提供了多达2.5亿法郎的资金,还对希腊和塞尔维亚等国进行贷款。1914年9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和俄、法驻英大使签署了不单独媾和宣言。9月14日,俄国外交大臣又就战后重新瓜分势力范围问题提出了

12、非正式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英、法两国的赞同,但在法国将取得部分莱茵地区的问题上,英国却持否定态度,这就为战后两国的关系投下了阴影。1915年3月,俄国公开索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以往英、法都极力反对,但经过一番幕后交易,英、法在俄国同意后,于1916年5月初签订了赛克斯皮柯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叙利亚、大部分库尔德斯坦和一部分安那托利亚都将落入法国手中。 摘编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法国开展外交活动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战期间法国的外交活动。(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资金援助、建立同盟、拉拢小国等方面分析。第(2

13、)问,从法国战时的外交目的、外交措施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答案:(1)表现:通过签订条约以维护与英、俄的同盟关系;通过资金支援和放贷以争取战争的同盟者;拉拢东欧小国以巩固和扩大协约国集团。(2)简评:法国意在向德国复仇,重建欧洲霸主地位;有利于增强协约国力量,加速同盟国的失败。但是,法国不惜勾结英、俄两国,用牺牲小国利益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法国的外交是从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出发的。2材料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英法不得不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的基础。但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几乎每条都被违背,被歪曲或被忽视。他们排斥了俄国,愚弄了美国,苛刻地惩罚了德国,构建了一个异常拙劣的凡尔赛体

14、系,这个体系从精神到内容都是老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即使与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战争后的对法和约相比,和当时列强构建的维也纳体系相比,克里孟梭一流的欧洲政治家也显得确实是太退化和堕落了。 英国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小估了希特勒的胃口。他们想修正以前的错误,但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靠简单地亡羊补牢来挽回的。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不仅吞并了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继而又对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二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摘编自宋晓东凡尔赛和约与慕尼黑阴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凡尔赛体系隐含的矛盾并举例说明。(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9分)解析

15、:第(1)问,凡尔赛体系下矛盾重重,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同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举例即可。第(2)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系;其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思考。答案:(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法对美国的愚弄;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法国与德国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英法排斥苏俄;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如英法美等不顾中国反对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任答三点即可) (2)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

16、国际关系体系。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促进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蔓延,为德国的侵略扩张和二战的爆发埋下种子;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3(2019广西百校联考)材料由于法国出兵鲁尔,德国宣布停止支付战争赔款,而法国从鲁尔区只掠夺到了5亿法郎。法国骑虎难下,直到1924年道威斯计划的提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外国资本不断流入德国。1924192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贷款90%以上落到德国各大公司及企业中,贷款利息达6.5%10%。赔款方面,道威斯计划减

17、少赔款总额,在19241925年度至19281929年度5个年度的赔款额由开始年度的10亿马克递增到最后年度的25亿马克,具体可随年度繁荣指数调整。实际情况是,在1928年以前的4年里,德国支付的现金和实物仅相当于他们从国外所借款项的一半,随后赔款基本上停止支付,后来连债务都拒付。 摘编自道威斯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后英、美、法三国对德国的政策。(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道威斯计划对德国的影响。(7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维护欧洲大陆实力均衡,而法国则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第(2)问,据材料最后一句话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

18、经济由此获得了发展,重新强盛起来。答案:(1)政策:英国和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反对占领德国工业区,主张恢复和发展德国经济,稳定欧洲资本主义体系,维护欧洲大陆实力均衡。法国则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从德国获得尽可能多的赔款,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2)影响: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对德国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由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向了扶植德国经济发展再赔款的方针。德国经济由此获得了发展,重新强盛起来。4(2019大连一模)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

19、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战争观

20、。(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前两句话对比分析其变化;第二小问,从一战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上分析。第(2)问,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消极方面:结合二战爆发前英法的绥靖政策的惨痛教训分析。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任答两点即可) (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

2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任答两点即可)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背景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2)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3)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4)绥靖政策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5)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二)进程1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2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3转折:中途岛战役、斯

22、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4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三)影响1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四)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1)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2)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3)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4)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

23、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损人害己、姑息纵容。(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却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3)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

24、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启示(1)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2)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奋斗。(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前进的最伟大动力。(六)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1相同点(1)根源: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2)影响: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

25、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2不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形式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和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终于演变为世界战争责任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对战败国处理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美苏冷战

26、1原因(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2表现(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1)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

27、识形态各个领域。(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4影响(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二)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1变化(1)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新“遏制”政策,主张“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2)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3)结果: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及19851988年的43个双边协议。2特点:战略优势转向美方,苏联外交战略逐渐收缩。(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

28、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当

29、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争霸中就处于攻势,反之,经济发展衰退,在争霸中就会处于守势,即劣势。(四)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1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2作用时期国际形势历史作用及评价1945年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美苏成为超级大国,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开始“冷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积极作用:自1948年开始进行维和行动;进行原子能管制和裁军;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消极作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和政治斗争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

30、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逐步减弱推动非殖民化;展开人道主义援助;解决难民问题;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联合国不再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裁军和防止核扩散;在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五)联合国与国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原因1不同作用:国际联盟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原因(1)建立基础不同。国联是一战后帝国主

31、义重新瓜分世界及殖民地的产物;而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2)组织方式不同。国联排除了苏俄等国,被帝国主义大国操纵;联合国则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3)国际形势不同。一战后各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但大都以失败告终;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1(2018临沂期末)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

3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修正主义领导人也起了作用满洲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的侵略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摘编自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满洲事件”的含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33、满洲事件”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国联纵容日本侵略,加速二战的爆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对东北的影响和对二战的爆发的影响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得出加强了同盟国之间的合作等,根据材料二“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得出有利于台湾回归祖国。答案:(1)含义: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国联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影响:中国东北沦陷

34、,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开始;助长意大利和德国在非洲和欧洲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2)加强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2019邢台月考)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旦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35、因此战争一结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结合德国纳粹政府对待犹太人的恐怖措施分析。第(2)问,由材料“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得出二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家园和团聚的需求;由材料“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得出民族文化差异带

36、来的不适;由材料“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内战爆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答案:(1)背景: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世界上许多地方不愿接受犹太难民;上海作为租界的特殊性。(2)原因:二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家园和团聚的需求;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中国内战爆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3材料1945年12月,杜鲁门正式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主题,明确提出外交与军事力量一致的原则。战后美苏之间展开的军备竞赛主要是核军备,根据形势制定“核战略”也就成了美国历届总统题中之议。美国于1961年专门成立了“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总署”,负责有关军备控制的政策、研究以及宣传事宜。美国认为经济萧条和

37、贫困是动乱和革命的根源,也是滋生“共产主义”的土壤。1949年通过的“共同防御计划”,确立了美国外援的基本原则,对盟国或友国的大规模经济和军事援助成为重要手段。利用国际组织、军事同盟,支持亲美政权,附有条件的贸易和技术转让等加强美国的渗透。随着美国势力在全球扩张,文化宣传工作正式成为经过国会立法的官方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作用似乎比军事和意识形态更为重要,这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略论美国战后外交的若干特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影响力上升的原因。(6

3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二战后“冷战”格局的相关知识从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其外交特点。第(2)问,须完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一方面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和西欧的崛起,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相对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尤其是世界范围内反战和平意识的增强,经济因素日益被提升到至为重要的地位;最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冲突逐渐趋缓,经济竞争愈发加剧。答案:(1)特点:以实力为后盾的强权政治(基于军事力量的外交);军备竞赛和裁军谈判相交替;援助和借助其他国家;避免与苏联直接冲突;重视意识形态宣传。

39、(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战和平意识的影响;两极格局的瓦解,意识形态冲突趋缓,经济竞争愈发加剧。(任答三点即可。)4材料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后,美国认为西欧国家仅在经济上合作,不足以对抗共产主义的“攻势”,还须在政治军事上联合起来。因此,美国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就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而言,也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它们刚刚挣脱德国法西斯灾难,既怕德国东山再起,又担心美苏在欧洲心脏地区的严重对抗会危及它们的安全。“恐苏”“恐共”症成了西欧统

40、治阶级的心病。但是它们都各有各的打算。 1948年3月,英、法、比、荷、卢5国代表在布鲁塞尔缔结了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的一篇报告坦率承认,布鲁塞尔条约虽公开点德国的名,但英国和某些成员国的真正想法是“苏联总有一天要进攻西欧”,条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英、法三国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各自打算。(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布鲁塞尔条约。(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美国认为西欧国家仅在经济上合作,不足以对抗

41、共产主义的攻势,还须在政治军事上联合起来”得出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据材料“担心美苏在欧洲心脏地区的严重对抗会危及它们的安全”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希望以其为首,成为美苏间的第三势力;据材料“怕德国东山再起”得出法国希望防止德国再起,确保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 第(2)问,可以从其内容以及各国的目的上去评价分析。答案:(1)打算: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英国,以其为首,成为美苏间的第三势力;法国,防止德国再起,确保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2)简评: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领域合作条约;以德国和苏联为目标;推动了西欧防务和政治联合;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欧洲的分裂和对立。第3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的

42、展望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一)朝鲜战争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美国的霸权政策。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美军仁川登陆,占领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开始停战谈判;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3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2)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3)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二)越南战争1背景(1)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2)美国干涉越南内战。2过程: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4年)转折(1968年)停战

43、协定(1973年)。3结果:1973年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4影响(1)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战略。(2)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三)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1中东问题的由来(1)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2)中东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的地区,宗教矛盾复杂。(3)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是阿以冲突存在的关键。2复杂性的原因(1)历史因素:长期的民族矛盾、宗教信仰、领土、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2)现实因素:联大分治决议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

44、题,国际力量介入,分别支持一方。(3)关键因素:对同一块领土都提出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战争造成部分领土主权和占有权的分离。3艰巨性的原因(1)中东问题有其复杂深刻的历史根源。(2)阿以双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其症结。(3)外部势力的插足,是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4)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5)联合国受大国摆布,举棋不定,缺乏控制力。4历次中东战争(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结果英、法、以先后撤军。(3)第

45、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干预下,战争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5中东和平进程(1)背景:前四次中东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2)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3)存在的问题: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四)两伊战争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2过程与结果: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实现停火。3影响: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五)海湾战

46、争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2过程与结果:199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3阻止伊拉克侵略的努力:联合国、美国。4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一)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1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4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1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2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3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1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3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四)“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20世纪,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各国相互依赖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