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6191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PDF 页数:92 大小:66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人民版.pdf(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 (新课标专用) 考点一 维新思想考点一 维新思想 A A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 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 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五年高考 答案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

2、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 来。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 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1)注意人物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把人物的思想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思考, 如本题把严复的思想放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他“煞费苦心”的原 因了。(2)注意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的主张,如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 宪、变法维新,革命派主张反清斗争。区分了不同派别的主张,不难得出

3、正确答案。 2.(2016课标,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 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 “诗界革命” (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答案 C 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 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 误区警示 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原因在于片面地提取题干材料信息,看到“梁启超”就想到“改

4、 良思潮”,没有结合诗歌内容及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做出综合分析判断。 评析 评析 本题旨在考查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难度不大,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 信息“甲午战后”。 3.(2015课标,29,4分,0.627)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 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答案 C 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 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 知识归纳

5、 知识归纳 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借助经学,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目的,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 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康有为的政治目标。 4.(2014课标,29,4分,0.7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 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 发生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

6、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 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 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能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 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 调和,排除D项。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189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抵制废除八股取士,表面上看起来 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是这些举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像康有为、梁启 超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就比较激进。 5.(2017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

7、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 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 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 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 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答案 (仅供参考) 可以以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嬗变为论题,选择多个视角进行阐述,如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 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解析解析 本题以吕思勉中国通史等的叙述为切入点,全面

8、考查学生解读、提取材料有效信 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公式如下:提出论题+阐述论题+综述。首先, 要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明确材料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叙述的,据此确定具体的论题。本题的 材料论述了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应对变局,既有困难,也有 机遇。首先可围绕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拟定论题。其次,所拟定的论题 要具体,不应过于抽象,也不宜话题太大,以致影响论述。再次,围绕论题展开论述时,既要注意 引用材料,也要注意将所学知识利用起来。表述要分清主次,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最前面,依次 展开论述。本题可结合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历程,从

9、经济的近代化、近代思想 解放潮流和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要对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如何突破主题式材料分析题 主题式材料分析题是学生的一个弱项,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视角。针对此类 试题,平时应加强练习和积累,注意关注史学前沿的相关理论,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 6.(2015课标,40,15分,0.38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 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

10、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 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 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 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 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 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11、“始于据乱 (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答案 答案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 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 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解析解析 (2)比较两则材料,从二人对儒学探讨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 (3)运用唯物主义观点

12、进行分析即可。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明确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把握每一个阶段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或者受到打击的 时代背景,将思想文化成就的取得与社会存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题。 1.(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 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B B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省省( (区、市区、市) )卷题组卷题组 答案 答案 C 晚清时期,小说

13、翻译多于创作,但18401899年翻译的外国小说只有7部,主要原 因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主 旨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A项错误;18401899年,西方科技、制度等传入中国,西方文化 的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而不是中 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D项错误。 2.(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 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 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14、)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 答案 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 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 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3.(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 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 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 A.

15、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 答案 B 19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 报纸之一,A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 表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 闻报,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 省”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 评析 评析 本题以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报刊和维新思 想的综

16、合理解,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相关史实。 1.(2017北京文综,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 容 ( )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谜面谜底 生涯在镜中照相处 海军浜 成汤国旗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 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 答案 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 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

17、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 “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 现的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 命题评审 命题评审 本题以“猜谜语”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入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潮流的认识。该题题干简洁,能力要求多样,符合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 2.(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 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 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18、 )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世界市场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答案 C 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 投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 机,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 段,不正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正确。故C 项符合题意。 3.(2014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 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

19、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海国图志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所 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要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学习 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由此分析,A、C、D三项错误。题干 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反映的是西方政治体制,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政 治体制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 4.(2018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 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 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 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1、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 分)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 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 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答案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 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

22、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 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 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 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解析 (1)第一小问可提炼两则材料的核心思想作

23、答,第二小问要结合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两个时期严复的不同心态分析。 (2)由新文化运动时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潮流可知严复的思想已经落伍;再结合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进一步说明严复的思想日趋保守。 (3)结合第(2)问的答案可知材料三对严复的评价不准确,其原因要结合材料一、二中严复的不 同态度分析。 (4)为开放性设问,可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言之有理,立论准确,符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评价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回答评价类的试题一般有三种方法: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分阶段评 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主

24、客观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价历史事 件。 5.(2014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 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 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命题者试题 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 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 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 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

25、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 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 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 里?(3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 题进行论证。(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26、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解析解析 (1)早期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分析材料 一中的“试题”信息,能典型地反映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语句为“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 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依然坚持中国传统的纲常政教。(2)该问属于 开放性设问。论证时应紧扣材料主旨,即近代性,同时深刻理解近代性的内涵。论证过程中应 注意运用史实,做到史论结合。 6.(2014福建文综,38,20分

27、)(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 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 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 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 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

28、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 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 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 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 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 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

29、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答案答案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 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 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 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需将材料划分为若干层次,

30、然后归纳层次大意。第二小问要从培养人 才和挽救民族危机等角度思考。第(4)问既要分析西方效仿科举制的原因,又要分析中国废除 科举制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A A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9,4分)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 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 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31、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思 想界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就是围绕“要 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通过争论,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 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故选C项。中 国共产党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A项错误;仅凭一场争论并 不能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然存 在分歧

32、,D项错误。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1)五四运动前,其核心内容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五四运动后,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流,与 “劳农阶级”打成一片。 2.(2018课标,29,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 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 答案 C 1920年初,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以工

33、读互助团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失 败告终。这让很多青年认识到,在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之前,一点一滴的部分改造很难行得 通。于是,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 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名师指导名师指导 关注时政热点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高考关注时政热点,本题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考查马克思主义对 中国的影响。需注意的是,历史学科对时政的考查,不是直接的,而是从历史学科本身进行间接 的考查。 3.(2017课标,29,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 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

34、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 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答案 B 本题以民国时期的广告语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问题 的能力。1913年,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 社会时尚。该则广告中“精神日旺,思想日新”正是迎合了这一社会时尚,因此才大获成功。 据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A项错误。本题的主题是商业广告的成 功,与改良社会风俗无

35、关,故C项错误。本题中,商家借用符合时代潮流的宣传语作为广告,其主 要目的是推销商品,而非推进文明,故D项错误。 拓展提升拓展提升 近代中国报刊最重要的特点是带有民族性:近代中国,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从鸦片 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从1840年到1949年的 百余年中,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人创办报刊都有着鲜明的目的,即通 过舆论宣传来唤醒民众。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报刊从它创立的 那一刻起,就从未间断地发挥着联系和沟通中西文化、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双重作用。所以说, 不管是近代创立的报刊也好,还是当代的各类新闻媒体也罢

36、,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一种民 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2018江苏单科,9,3分)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 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 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B B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省省( (区、市区、市) )卷题组卷题组 答案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劳动者的“觉悟”包括要求待遇和管理权,这表明马 克思

37、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并未诞生,排除B项;“工 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 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排除D项。 2.(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 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 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 答案

38、B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 实说出,一目了然”。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迁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知识 可知,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 3.(2016天津文综,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 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 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 答案 A 1917年初,新青年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缓于欧

39、洲,因为此时社会主义还 停留在理想阶段,尚未成为现实,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对比中欧经济,B项错误;社会主义 理论学派复杂只是材料中体现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项错误;“社会主义,理想甚高”,说明 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D项错误。 4.(2016海南单科,18,2分)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 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 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

40、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答案 C 材料强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放,才能通向光明,并且需要有干涉政治的勇 气,这表明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打破旧势力的重要性,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故选 C项。 1.(2010课标全国,30,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 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 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

41、 答案 C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先于日 本向西方学习,所以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到了20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学 习西方的深度和力度均已超过中国,故日本明治维新是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因素,C项为 正确答案。A项并非决定性因素,B项与这一变化无直接关系,D项表述错误,故均可排除。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说明和证明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适中。本题需要调动教材主干知识来 解答,得分的关键是准确区分决定因素和次要因素。所谓决定因素指的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 中起到最重大作用的因素。 2.(2012课标全国,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42、“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 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 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 略。 解析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 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中国思想 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43、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 想、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回答。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 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 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 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 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

44、讲授。陈 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 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 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 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 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

45、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答案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 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解析 解析 (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总结得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产 生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 (2)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首先是观点的选取上比较开放,其次在评价时论据的选用上也比较开 放。解答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设问要求,严格按照设问要求作答。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46、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侧重考查考生评价和论证历史观 点的能力,难度较大。它不仅要求考生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求考生具备论证历史问题的 基本能力。 4.(2015北京文综,37,16分)(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 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 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 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

47、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西學、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 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三中的表格进行解读。(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答案 (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 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 是一切旧思想、

48、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 汉字”的主张。 解读:(略) 解析 解析 (3)第一小问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一定要严格按照试题要求 进行完整而准确的解读。语言要精练,并且要尽量使用历史专业语言。 5.(2015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 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 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 与

49、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 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 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答案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 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 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