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DCO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XXXX-20XX水库水文泥沙监测标准Standardforhydrologicalandsedimentmonitoringinreservoirs(征求意见稿)20XXxxxx实施联合发布20XXxxxx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库水文泥沙监测标准StandardforhydrologicalandsedimentmonitoringinreservoirsGBTXXXX-20XX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XX年*月*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2、北京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24年工程建设规范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244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共分11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水库冲淤测量、入出库水文监测、库坝区水流泥沙测验、水库坝下游河道监测、水库水文泥沙调查、专项监测、监测资料整编与质量控制、水库水文泥沙监测成果分析、水库水文泥沙数字挛生。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邮政编码430010)黄河水利委
3、员会水文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利部小浪底枢纽管理中心辽宁省河库管理服务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熊明何彦锋杨柳郑亚慧徐长江孙振勇袁晶蒋蓉张彦丽任实刘世振张振军杨成刚董炳江李珍余春涛邹红梅牟-+-董先勇曹双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1总则12术语23水库冲淤测量33.1 一般规定33.2 水库控制测量33.3 水库地开2测量43.4 水库固定断面测量54人出库水文监测74.1 一般规定74.2 入出库水通量监测74.3 入出库沙通量监测84.4 水质要素监测85库坝区水流泥沙测验95.1 一般规定95.2 水面线测量95.3 库区水流泥
4、沙测验95.4 坝区水流泥沙测验105.5 近坝段水流特性测验H6水库坝下游河道监测126.1 一般规定126.2 近坝段河道监测126.3 坝下游河道崩岸监测127水库水文泥沙调查147.1 一般规定147.2 来水来沙调查147.3 库区冲淤调查147.4 库区淤积影响因素调查158专项监测168.1 一般规定168.2 水库淤积物测验168.3 水库异重流监测168.4 水库冰情监测188.5 航道水流泥沙监测198.6 水库调度专项监测208.7 水库应急监测209监测资料整编与质量控制229.1 一般规定229.2 水道测量资料整编与质量控制229.3 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整编2310水
5、库水文泥沙监测成果分析2510.1 一般规定2510.2 水库水沙特性分析2510.3 库容量算2510.4 冲淤特性分析25H水库水文泥沙数字字生2711.1 一般规定2711.2 数据汇聚系统2711.3 数字享生平台2711.4 业务应用28附录A报表格式29本标准用词说明44引用标准名录45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ReservoirErosionZSedimentationSurvey33.1 Generalrequirements33.2 ReservoirControlSurvey33.3 ReservoirTopographic
6、Survey43.4 ReservoirFixedSectionSurvey54 Inflow/OutflowWater-SedimentFluxMonitoring74.1 Generalrequirements74.2 Inflow/OutflowWaterFluxMonitoring74.3 Inflow/OutflowSedimentFluxMonitoring84.4 WaterQualityParametersMonitoring85 Hydrological&SedimentMeasurementsinReservoir-DamZone95.1 Generalrequiremen
7、ts95.2 WaterSurfaceProfileMeasurements95.3 FlowandSedimentMeasurementsinReservoir95.4 FlowandSedimentMeasurementsinDamZone105.5 FlowCharacteristicsMeasurementsNearDam116 DownstreamRiverChannelMonitoring126.1 Generalrequirements126.2 RiverChannelMonitoringNearDam126.3 BankErosionMonitoringinDownstrea
8、mChannel127 ReservoirHydrological-SedimentInvestigation147.1 Generalrequirements147.2 FlowandSedimentSourceInvestigation147.3 ReservoirErosionZSedimentationInvestigation147.4 InfluencingFactorsOfReservoirSedimentation158 SpecialMonitoring168.1 Generalrequirements168.2 ReservoirSedimentCompositionMon
9、itoring168.3 DensityCurrentMonitoring168.4 ReservoirIceRegimeMonitoring188.5 NavigationChannelFlowandSedimentMonitoring198.6 ReservoirOperationSpecialMonitoring208.7 ReservoirEmergencyMonitoring209 DataCompilationandQualityControl229.1 Generalrequirements229.2 TopographicSurveyDataCompilationandQual
10、ityControl229.3 HydrologicalDataCompilation2310 AnalysisofHydrologicalandSedimentMonitoringDatainReservoirs2510.1 Generalrequirements2510.2 AnalysisofFlow-SedimentCharacteristicsAnalysis2510.3 ReservoirStorageCapacityRecalculation2510.4 AnalysisofErosionZDepositionCharacteristics2511 DigitalTwinOfRe
11、servoirHydrology&Sediment2711.1 Generalrequirements2711.2 DataIntegrationSystem2711.3 DigitalTwinPlatform2711.4 OperationalApplications28AppendixAReportForms29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44Listofquotedstandards451总则1.0.1为规范全国水库水文泥沙监测工作,指导水文泥沙监测内容、频次及技术要求和资料整编分析,保障水库水文泥沙监测成果质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
12、全国小(二)型以上的水库水文泥沙监测。1.0.3水库水文泥沙监测范围应包括校核洪水位水面线以下的库区及受工程影响的下游河段。1.0.4观测设施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检定,精度和性能指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分析使用的软件应通过测评。1.0.5水库水文泥沙监测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或建立高程系统之间的联系。1.0.6水库水文泥沙监测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整理或整编,并按要求归档。1.0.7水库水文泥沙监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固定断面fixedsection在水道上固定其位置及名称,并长期、连续观测的断面。2.0.2水库淤积reservoirsedi
13、mentation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2.0.3水道地形topographyofwaterway位于水流通道的底边界上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2.0.4在线监测On-Iinemonitoring通过一定的方法或设施设备等实时获取某一水文要素的方式。2.0.5GNSS三维水道观测GNSSthree-dimensionalwaterwaysurvey集成GNSS与测深系统,直接获取水下地形点三维坐标的观测方法。2.0.6比则comparativegauging建立同一系统中相同要素的物理运动伴随关系数学表达的观测活动,或对设备状态进行比较的测试,或对不同测量方法、不
14、同序列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测验。2.0.7来水来沙调查SedimentSourceInvestigation通过科学方法系统追踪、识别和量化水体中水量、沙量来源的空间分布、贡献比例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综合性调查。2.0.8崩岸bankerosion在近岸水沙等因素作用下,河岸发生坡脚冲刷与岸坡崩塌的现象。2.0.9水库水文泥沙数字学生DigitalTwinofReservoirHydrology以物理水库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文泥沙知识为驱动,对物理水库水文泥沙监测感知全要素和分析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物理水库水文泥沙演变过程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
15、化,实现对物理水库的水文泥沙要素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的新型基础设施。2. 0.10水温分层型水库WaterTemperatureStratifiedReservoir水温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显著差异的水库。2.0.11水通量WaterFlux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体积或质量,通过测量水体中的流量来确定。2. 0.12沙通量SedimentFlux单位时间内通过水体中某一断面的沙颗粒质量或体积。包括悬移质沙量和推移质沙量。3. 0.13水质要素WaterQualityParameters用于描述和评价水体质量的各种参数。3水库冲淤测量4. 1一般规定4.1.1 水库冲淤测量应包括水库控制
16、测量、水库地形测量、水库固定断面测量。4.1.2 水库蓄水前,应进行全库区本底地形测量且同时确定固定断面。固定断面布设应满足采用固定断面与地形计算的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相对误差在5%以内,固定断面一经选定不宜随意变动。4.1.3 水库蓄水后,冲淤测量测次和施测时机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库运行初期,每年应安排1次2次固定断面测量;距上次地形测量后,水库来沙淤积量或固定断面的计算库容变化达到死库容3%时宜安排1次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时间间隔宜为2年5年。2水库正常运行期,每年不应少于1次固定断面测量;距上次地形测量后,具有防洪任务的水库,来沙淤积量或固定断面的计算库容变化达到防洪库容1%、其它
17、水库累积来沙达到兴利库容3%时,应安排1次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时间间隔宜为5年10年。3测量时机应选择在汛前或汛后水沙平稳期。4.1.4 水库库容或岸线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安排全库地形测量或局部地形测量。4.1.5 水温分层型水库应进行水库声速测量并进行声速改正。4.1.6 水库冲淤测量采用基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大地基准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采用相对独立的坐标系统时,应与CGCS2000系统建立联系。2高程基准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所有测量记录及成果的时间系统应公历纪元和北京时间(UTC+8)。1.1.1 控制测量3 .2.1水库控制测量应包括平面控制
18、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4 .2.2水库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应在建库前建立。3.2.3 水库首级平面、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控制网精度不应低于GNSSD级。2高程控制网精度不应低于四等。3大中型水库应5kmIOkm布设1个首级控制点,小型水库首级控制不宜少于2个。4控制布网范围应覆盖水库校核洪水位水面线以下区域。布网形式应沿库轴方向均匀布设。5首级控制点宣布设在水库校核洪水位以上稳定处,应埋设固定标石、编制点之记。3.2.4 水库固定断面控制点宜在两岸布设永久性固定断面标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精度不应低于GNSSE级。2高程精度不应低于五等。3标识、标志类型可采用石标、
19、石柱、石刻等。3.2.5控制网宜3年5年复测1次,并应根据标识损毁、测区沉降情况及时复建及复测。3.3水库地形测量1.1.1 3.1水库地形测量测图比例尺可选用1:5001:10000,测图比例尺一经选定不宜变更,应符合表3.3.1规定。表3.3.1水库地形测量测图比例尺平均河宽(Hl)测图比例尺5001:500-1:2000500100o1:20001:500010001:5000-1:100001.1.2 1:50001:IO(X)O比例尺地形测量,图幅宜按国际标准分幅、高斯正形投影坐标,3分带。1:500-1:2000比例尺测绘,图幅宜采用矩形分幅。1.1.3 3.3水下地形测量宜采用G
20、NSS设备配合单波束测深仪、多波束测深系统或采用卫星遥感信息重构方法等,小型水库测量可采用无人船配合单波束测深仪法。1.1.4 陆上地形测量可采用GNSS平高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法、数字航空摄影、等方法。1.1.5 水库地形测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3.3.5的规定。表3.3.5水库地形测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测图比例尺地形分类平坦地丘陵山地等高距(m)1:1000012或55或101:500011或22或51:20000.5或111或21:10000.5或111或21:5000.511或23.3.6库区水道地形测图基本精度,应符合表3.3.6的规定。表3.3.6库区水道地形测图基本精度
21、地形类别地面倾角()测点图上点位中误差(mm)测点高程中误差(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陆上水下陆上水下平坦地10001:20001:5000表3.4.2-2水库固定断面测点精度表测图比例尺点位中误差(图上mm)高程中误差(m)平原山地平原丘陵地山地1:50000.751.00.30.71.21:20000.60.80.20.61.01:10000.60.80.20.61.01:5000.60.80.20.61.03.4.3水库固定断面测点间距应能控制地形转折变化。最大测点间距应符合表3.4.3的规定。表3.4.3水库固定断面测点间距表测图比例尺陆上测点间距(Hl)水下测点间距(m)1:500050
22、80251:20002040101:1000102051:5005833.4.4固定断面陆上测量宜采用水库陆上地形测量方法。3.4.5固定断面水下测量宜采用GNSS配合单波束测深仪方法,小型水库可采用无人船配合单波束测深仪法。3.4.6固定断面水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固定断面间水面落差小于0.1m时,可共用监测点。2固定断面间水面落差大于(Hm时,应逐个断面布设监测点。3水位应采用不低于五等高程精度要求接测。3. 4.7固定断面测量范围高程转换外符合精度和内符合精度均小于0.05m时,可采用GNSS三维水道观测方法。4入出库水文监测4. 1一般规定1 .1.1水库应布设入库水文监测断面
23、断面布设应利用国家基本水文站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2 大型水库应建设入库水文站,其控制的水、沙量不应少于入库水、沙总量的80%。其中水、沙量占入库总量5%以上的支流,应布设支流控制水文站;水、沙量占入库总量3%5%的支流,可设立支流汛期监测断面;水、沙量占入库总量3%以下的支流,可通过调查取得资料。3 重要中小型水库应布设入库监测断面,其控制的不应少于入库水、沙总量的60%o其中水、沙量占入库总量10%以上的支流,应设支流入库监测断面。3小型水库可布设库区雨量站和坝前水位站,宜采用还原计算或降雨径流关系推求入库水通量。1.1.2 大型水库应建设出库水文站,重要中小型水库布设出库水文监测断面,应
24、利用国家基本水文站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出库水文站或监测断面应能控制出库的水、沙总量。2库区引出水、沙量超过总出库量5%或年引水总量超过1亿n?的河道、渠道,宣布设监测断面。3小型水库可采用水工建筑物或电功率法推求出库水沙量。1.1.3 入出库水文监测断面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断面宜布设在河段顺直、等高线走向大致平顺、水流集中的河段。2监测断面泥沙代表性较差,可在附近另布置泥沙观测断面。1.1.4 入出库水文监测要素应包括下列内容:1水位、流量、降水。2承担泥沙监测的断面,应观测悬移质、比降、水温。3受推移质泥沙淤积影响严重的水库,应观测推移质。4库岸调节水量或绕坝渗漏影响水量平衡的水
25、库,应观测地下水位。5根据水库运行管理需要宜增加水库水面蒸发、冰凌、水质等要素。1.1.5 入出库水文要素监测宜采用在线监测方式,应与常规测量方法开展比测。4.2 入出库水通量监测4.2.1 流量监测可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法、超声波时差法、雷达测速法、影像测速法、卫星连续测流方法、流速仪法、浮标法等技术,测量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规定。4.2.2 流量监测设备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1在线监测设备宜选择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超声波时差测速仪等接触式设备,也可采用多设备组合监测。2非接触式测流设备可选择雷达测速仪、影像测速仪。3应急情况下可采用手持雷达测速仪、无人
26、机或人工投掷GNSS浮标、天然漂浮物等方式。4.2.3 水库入出库水文监测断面上出现斜流、横比降时,应进行流向和横比降观测。4.2.4 2.4水面蒸发较大的大型水库可设置水面漂浮蒸发场,观测要求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水面蒸发观测规范SL630规定。4.3 入出库沙通量监测4.3.1 悬移质含沙量监测可采用光电测沙、声学测沙、量子点光谱测沙、振动式测沙等在线监测方式及采样分析法。监测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T50159规定。悬移质含沙量变幅较大的断面可按含沙量级配置测沙设备。4.3.2 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监测应结合含沙量监测同步开展,宜采用光学、声学等悬移质含沙量和颗粒级配
27、一体在线设备,亦可利用激光粒度仪等快速分析。4.3.3 利用泄流(引水)建筑物内或在其出口处取沙样的监测断面,应按各孔(管、道)流量加权取样混合法测定断面平均含沙量,或分孔监测含沙量通过流量加权计算断面平均含沙量。4.3.4 推移质输沙率监测可采用压力称重、光学计数等在线监测方法和采样分析法。推移质级配可在采样后进行实验室筛分分析。4.4 水质要素监测4. 4.1水质要素监测断面宜与入出库水文监测断面一致。4.4.2大型水库及重要中型水库水质监测要素不应少于24项基本参数,承担供水任务的水库应增加5项补充参数。4.4.3水质要素监测可采用自动监测、人工监测方式。4.4.4自动监测参数宜包括总磷
28、总氮、叶绿素以及水库特征污染物。4. 4.5人工采样不宜少于每月1次,汛期可加密监测。承担供水任务水库,每年应开展不少于1次的109项全要素监测。5库坝区水流泥沙测验5. 1一般规定1.1.1 库坝区水流泥沙测验应包括水面线测量、库区水流泥沙测验、坝区水流泥沙测验和近坝段水流特性测验。1.1.2 大型水库和重要中型水库可开展水面线测量,小型水库可仅监测坝前水位。水面线测量应包括坝前水位监测和库区水位监测。1.1.3 大型水库的库区水流泥沙测验应包括变动回水区水流泥沙测验及常年回水区水流泥沙测验。1.1.4 坝区水流泥沙测验应包括坝前水流泥沙测验及引水泄水建筑物过水过沙测验。1.1.5 近坝段
29、水流特性测验应包括近坝段流场监测、水面流速流向监测和水舌、水跃监测。5.2 水面线测量5.2.1 水面线水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5.2.2 监测点应设在坝前水面平稳处;坝前水位监测点一经选定,不宜变迁。2常年回水区水位监测点应布设在水库死水位与河床纵剖面交点附近;常年回水区水位监测点与坝前水位监测点间距大于50km,宜增设水位监测点。3变动回水区水位监测点应能反映水库各级运用水位水面曲线的转折变化,宜在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和死水位回水末端附近各布设1个水位站。变动回水区内水位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3OkmO5.2.3 支流、引水、通航建筑物等分汇口处,应布设水位监测点。5.2.4 监测
30、点宜结合其它监测断面。5.2.5 坝前水位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应配置人工水尺校测。2设备量程应覆盖水库校核洪水位之上0.5m至水库死水位以下0.5mo3附属项目可包括风向、风力、流向、水面起伏度、冰情、沙情、流态和水面漂浮物等。5.2.6 库区水位监测宜采用在线监测。5.2.7 有地下水汇入的大型水库应开展地下水位监测。5.3 库区水流泥沙测验5.3.1 库区水流泥沙测验断面,宜与水库水文通量监测断面、水库固定断面相结合。一经设定,不宜变动。5.3.2 常年回水区水流泥沙测验断面宜选择冲淤变化显著、控制性较好的典型库段分别布设入、出测验断面。5.3.3 变动回水区水流泥沙
31、测验断面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正常蓄水位回水末端附近、死水位回水末端附近应各布设1个断面。2应在水、沙量占入库总量5%以上的支流入汇口下游增设断面。5.3.4 水流泥沙测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水位、流速、大断面、悬移质含沙量及颗粒级配、床沙颗粒级配、淤积物干容重等。2可增加比降、水温、流向、水面流态等要素。3受推移质泥沙淤积影响严重的库段,可开展推移质测验。5.3.5 变动回水区水流泥沙测验,可全年连续观测或选择年内某一时段观测。5.3.6 库区水流泥沙测验,测次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次布置应能控制水、沙主要变化过程,洪水期和排沙孔(洞)运用期应适当加密。2典型库段应根据冲淤变化适当增加观
32、测频次。5.3.7水流泥沙测验断面的流速及含沙量横向分布可布置垂线观测,垂线数应符合表5.3.7规定。表5.3.7水流泥沙测验断面垂线布置表水面宽度(m)1000垂线数(个)355-11115.3.8水流泥沙测验宜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流泥沙测验断面流速、流向、流量及分布测量宜采用走航式ADCP,测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规定。2悬移质泥沙宜采用现场测沙仪测量。采用积点法施测时,垂线取样不应少于3个测点。测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T50159规定。3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取样应与悬移质含沙量测验相结合,可采用选点法和混合法取
33、样。5.4坝区水流泥沙测验5.4.1 坝前水流泥沙测验断面应位于泄水流速影响区域内,宜结合坝区固定断面布设13个。5.4.2 坝前水流泥沙测验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1水位、水深、流速、流向。2悬移质含沙量及颗粒级配。3床沙颗粒级配。5.4.3坝前水流泥沙测验的测次布置应能控制水库典型运用和泄流过程变化。5.4.4坝前水流泥沙测验宜采用走航式ADCP和现场测沙仪同步测量方式。亦可采用测速取沙垂线测验方式。5.4.5坝前水流泥沙测验断面测线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断面上宜布置3条7条测速取沙垂线,主流区、死水区或回流区边界应布置测速取沙垂线。2测速取沙垂线上宜布置5点以上的测点。3床沙取样点应布
34、置在测速取沙垂线处。4测深垂线布置数量应多于测速取沙垂线,并能反映断面形态变化。5.4.6 引水泄水建筑物过水过沙测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筑物上、下游水位。2闸门开度。3含沙量。5.4.7 含沙量测验水样采集位置可布设在建筑物过水部分预埋设的取样管(孔)、过水建筑物的出口处、泄水建筑物引水段。5.4.8 含沙量测验水样采集频次及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沙期测次应能控制含沙量的转折变化和测定特征值。2平沙期可3日7日取样一次。3闸门开度发生较大改变,可在闸门开启稳定后加测。4取样容量应能满足测定含沙量和泥沙颗粒级配分析的要求。5.4.9 引水泄水建筑物过水过沙测验,宜与出库通量监测断面测验同步开
35、展。5.5近坝段水流特性测验1.1.1 5.1近坝段流场监测应在近坝段的起、止及中间位置各布置1个监测断面,流场复杂应加密监测断面。1.1.2 断面流场监测宜采用走航式ADCP,亦可采用垂线测速方式,监测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规定。1.1.3 水面流速流向监测布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顺直型河道、弯曲型河道,可布设25线,主泓宣布1线。2分汉型河道、游荡型河道,应根据河型及水流特点进行专项设计。1.1.4 水面流速流向监测可采用影像法、电子浮标法、浮标跟踪法观测。测线起止点应覆盖整个监测河段,测线数据点采集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s,测点间距不宜大于40m。1.1.5 水
36、面流速流向监测中断,应重新投放浮标,观测数据有效重合距离不应小于100m。1.1.6 水舌、水跃监测内容可包括深孔段及溢洪道的水舌、水跃平面扩散及侧面厚度与抛射高度、距离;水舌、水跃宜采用视频监测方法,也可采用极坐标法、交会法等监测方法。6水库坝下游河道监测6.1一般规定6.1.1 水库坝下游河道监测应包括近坝段河道监测和坝下游河道崩岸监测。6.1.2 水库坝下游河道监测前应建立平面、高程控制网,宜与水库库区、坝区控制网同步建立并连测。6.2近坝段河道监测6.2.1近坝段河道监测可包括近坝段河床冲淤监测、坝下冲刷坑监测。6.2.2近坝段河床冲淤监测范围应覆盖泄流建筑物出口至下游河道水流平稳处。
37、6.2.3近坝段河床冲淤监测内容可包括水道地形测量、固定断面测量,可采用1:5001:2000比例尺。固定断面布设间距不应大于1.5倍水面宽。6.2.4近坝段河床冲淤测量频次每年不宜少于1次,特殊水情应加密观测。6.2.5坝下冲刷坑纵向监测范围应包括自消能坎脚至下游500K)OOn1;横向范围应包括全部深孔坝段及溢洪坝段的水舌、水跃扩散区。6.2.6坝下冲刷坑监测可采用地形法、断面法,观测比例尺应为1:2001:1000。监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形法官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扫测。2断面法断面布设间距应控制在5IOm,并宜同步施测同比例尺水下地形散点,探测冲刷坑最深点。6.2.7 冲刷坑附近的护
38、坦及坝壁淘刷洞监测可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水下机器人监测及潜水员摸探等。6.2.8 坝下冲刷坑宜每年汛后监测,冲刷坑扩展危及建筑物安全应加密观测。6.2.9 冲刷坑河床组成调查,可在测量期间或河道断流时在冲刷坑及其堆积物的范围内取样,也可现场直接量测粒径,并记载其形状并描述其岩性。6.3坝下游河道崩岸监测1.1.1 3.1坝下游河道崩岸监测可包括崩岸巡查和崩岸监测。1.1.2 崩岸巡查可包括常规巡查和应急巡查。常规巡查应于每年汛前开展,重点岸段宜每年汛前、汛中、汛后各开展1次。遇特殊水情或重大崩岸险情应开展应急巡查。1.1.3 崩岸巡查可采用人工巡查、低空摄影测量及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等方
39、式。1.1.4 崩岸巡查内容可包括下列内容:1河道主流线、水流顶冲点、漩涡。2迎水坡护面或护坡裂缝、剥落、滑动、隆起、凹陷、松动、冲刷。3背水坡及堤内脚管涌、散渗。4崩岸区附近的堤防、涉水工程及植被倒伏。5时间、位置、类型、崩长、崩宽、坎高。6.3.5 崩岸监测内容可包括崩岸地形监测、近岸流场监测及水面流速流向监测。6.3.6 崩岸段宜每年监测13次,崩岸巡查发现崩岸险情,应及时安排崩岸监测。6.3.7 崩岸地形监测应满足以下要求:1横向监测范围陆上应由水边测向堤内脚,且测宽不宜大于100m;水下应由水边测过深泓线,且测宽不宜大于500mo纵向监测范围宜由崩岸段起止点向上下游各延长100m50
40、0mo2崩岸陆上地形可采用激光雷达、GNSS全站仪观测。水下地形可采用GNSS设备配合单波束测深仪、多波束测深系统观测。3测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应测出岸坡转折点及特征点,测点间距不宜超过图上6mmo6.3.8 近岸流场监测断面应不少于3个,崩岸进口、顶冲部位及出口应布设断面。6.3.9 水面流速流向监测应在崩岸地形监测范围内布设1线3线,深泓宣布1线,测线数据点采集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s,测点间距不宜大于40mo7水库水文泥沙调查7.1一般规定7.1.1 水库水文泥沙调查应包括来水来沙调查、库区冲淤调查、库区淤积影响因素调查。7.1.2 水库建库前应进行一次综合调查。建库后,
41、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库宜每3年5年进行一次综合调查或单项调查。7.1.3 调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并编写调查报告。7.2 来水来沙调查7.2.1 1来水来沙调查,可包括下列内容:1入库水沙来源调查。2库区引水引沙调查。3洪枯水及暴雨调查。4冰情调查。7.2.2 入库水沙来源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搜集本流域及邻近流域水文观测及相关调查资料。2应调查收集集水面积内的气象、地质、地貌、植被资料,地质灾害、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它人类活动影响资料。3无入库泥沙测验资料的水库,应开展泥沙调查和河床组成调查。调查卵石、粗沙和细沙的分布,应选取代表性沙样开展泥沙颗粒分析。7.2.3 库区引水引沙调查,
42、应符合下列规定:1大中型引水渠、提灌站从大(一)型水库引出水量、沙量达入库总水量、沙量的1%3%,应逐个调查其位置及引出水、沙量和引出时间。2大中型引水渠、提灌站从大(二)型水库引出水量、沙量达入库总水量、沙量的3%5%,应逐个调查其位置及引出水、沙量和引出时间。3其它引水渠、提灌站,可只调查总座数和引出水、沙总量。7.2.4 水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应及时开展暴雨、洪水及相应来水来沙调查,水库上游堰塞湖溃决应及时开展洪水及淤积调查,发生特枯水应及时调查枯水流量及旱情。7.2.5 结冰水库应开展冰情调查,内容可包括冰情概况、冰厚、承载力及特殊冰情。7.3 库区冲淤调查7.3. 1库区冲淤调查应包括回水调查、库区冲淤调查、地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