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创意:点亮乡村长久健康发展的希望之光农村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地理形态,现代农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农民是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体力量之一,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整治管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不是城市发展道路的简单重复,而是长久健康发展路径下的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不是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而是新乡土主义视角下的乡村生态振兴;不是传统社
2、会秩序的极端解构,而是文化创意赋能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长久健康发展:乡村振兴的现代性选择长久健康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基调,长久健康发展目标是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的全球性发展议程,旨在到2030年在全球消除贫困、保护地球资源、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联合国长久健康发展目标是对那些包括贫困、不平等、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繁荣以及和平与正义有关挑战的全球议题的回应,试图彻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难题,使其转向一条生机勃勃的长久健康发展之路。在第三世界国家贫困加剧、逆全球化、地区冲突、气候情况不间断恶化和国际难民问题等全球性危机不间断升级的压力下,联
3、合国长久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处在一个严峻的关键时期。如今,距离联合国2030年长久健康发展议程的完成时间已然过半,但50%以上的目标“进度甚微或一般”,30%的目标“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即便如此,长久健康发展依旧是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2024年6月28日,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长久健康发展目标报告呼吁:”需要大量投资和有效的伙伴关系来推进粮食、能源、社会保护、数字连接等领域的关键转型。”受资源有限、人口外流、交通不便、生产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乡村在经济发展、社会整治管理和环境建设方面遭遇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落
4、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整治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本质上就是以长久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乡村长久健康发展是对乡村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注重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平衡发展,着力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乡村长久健康发展注重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村落整体营造,积极营造有机、自然、生态、绿色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方式。乡村长久健康发展注重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社区综合整治管理,努力形成村民参与、开放包容的社会
5、整治管理格局。乡村长久健康发展是以村民为主体,以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城乡价值共生为路径,协调“守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和旅乡人”等多元发展力量,积极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融合的乡村发展机制。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组成部分,关注乡村文化资源、重建乡村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乡村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感资源:乡村振兴的开发性对象现代意义的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重塑了农业生产力的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使得以数字劳动素养为代表的新式农民成为农村地区的“新农人”,以手机为
6、代表的数字工具成为农村地区的“新农具”,以直播为代表的创意劳动成为农村地区的“新农活”,以农业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资产成为农村地区的“新农资”。农村地区的劳动除了农业种植、渔牧业养殖外,还包括技术加工和文化劳作。乡村的土地不仅是粮食的种植地、家禽的放养地、野味的生长地、农特产品的加工地,更是文化的发源地、手艺的生活地和民俗的承载地。乡村的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乡村的资本不仅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文化资本。乡村的技术不仅包括农业技术、信息技术,也包括文化技术。乡村的数据不仅有农业生产大数据,也有文化生产大数据。乡村的生产要素是一种独具“乡村性”的资源禀赋。乡村性内置于
7、乡村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具备一种从静态性向流动性转化的现代性特征,成为融血缘、地缘和文缘认同于一体的意识共同体。乡村性是人在乡村地景空间中的一种真实的体验感,是一种基于个体主观角度的身心感知,是对乡村空间的情感重构和价值审思。地方感是乡村性的个体表达和主体觉思的体验重构。地方感表达了人与乡村连接的独特能力。人本地理学家段义孚区分了“地方”(place)和“空间”(SPaCe),认为“空间”是相对抽象的概念,是可以被测量和量化的物理区域;“地方”是个人或群体赋予特定情感意义的空间,是经过人类活动、体验和记忆所丰富起来的具体场所。地方感是认识地方价值的能力,是建立地方认同的能力。乡村文
8、化资源是构成地方感的重要基础。很多村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文化遗产,乡村的历史遗迹、传统习俗、口述传说、自然景观,形塑了人们对于特定乡土地理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地方感吸引了乡村的内部社群和外界社会对乡土资源的关注力,有利于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地方感增强了乡土村落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有利于激活乡村长久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有利于乡土人文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地方感资源包括地方性风物、地方性工艺和地方性服务,具体表现为地方农特产品、地方风味美食、地方田园风光、地方节庆会展和地方休闲旅游等地方性业态。创意性赋能:乡村振兴的共生性路径地方感资源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要素,重塑
9、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从地方感资源的开发而言,“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就是健全推进“文化创意赋能乡村长久健康发展机制”。特色鲜明、认同感强烈的地方感资源,是培育地方性产品的重要资源,是形成地方品牌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是以文化资源为对象、以创意思维和技术手段为途径、以意义生产和符号生产为结果的新型创意方式。文化创意具备创新性、跨界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是将人文、艺术、技术与商业整合为一体的创意行为。依据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刊载印发的关于推
10、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化创意赋能乡村长久健康发展的落地实施路径包括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8个重点领域。文化创意赋能乡村长久健康发展要坚持文化引领与产业带动、农民主体与多方参与、政府引导疏通与市场运作以及科学规划与特色发展的基本原贝L文化创意赋能乡村长久健康发展的价值起点是地方感资源的保护和乡土人文生活的重建,价值依托是社区共识的激活和社区文创的培育,价值目标是乡土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人文经济的壮大。文化创意是一道照亮乡村资源开发和地方转型发展的希望之光。文化创意的力量不仅可以激活尘封已久的乡土文化资源和凝滞固化的村民创意创新活力,还能推进地方文化形象的品牌重塑和地方经济的特色培育。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需要经历文化提炼、艺术介入、创意赋能和产业转化的营造过程,需要引导疏通政府、村民、专业人士各自扮演合适的赋能角色,需要打通文化艺术与商业运营之间的价值转化,探索一套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创意长效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一套长久健康发展的新路径。(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长久健康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