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与思维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01148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英文化与思维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英文化与思维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英文化与思维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英文化与思维研究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中英文化与思维研究论文 特征码 QFWKnRhVQadxbTjOVuNE * 摘 要: 中国英语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 述,也源于中国人用英语来描述自己与世界,它是国际英语的 拓展与延伸。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基础,但在语音、词汇、 语法、语篇等层面上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从语言,文化与思 维的关系探讨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进而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 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英语;文化;思维;语篇 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 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英语这一国际通 用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 “英语族” (En

2、glishes) 这一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当今英语的变化。英国英 语和美国英语不再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标准英语,而只是在两 个国家所使用的两种英语变体。 第 2 页 文化的实质是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每个民族生活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 141 语言总是受到文化的 影响,像镜子一样,始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逐渐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且 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际工具中国英语。潘章仙 指出,关注中国英语研究的学者都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 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

3、语的全 貌。 227 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研究是中国英语研究最为薄弱 的一个方面。 140 一、中国英语研究述评 首先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椝先生。他在 1980 年 从翻译的角度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 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但是他所说的“中国英语”仅局限于词汇的层次如“四书” (Four Books)、 “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 “翰林院” (Han-linyuan )、 “双百方针”( TcCarthy 认为话语分析 60 年 代到 70 年代初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人们对语篇的 了解程度远不

4、如对句子层面以下语言单位的了解,所以谈论语 篇问题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1028 第 3 页 三、 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认为,语言不 仅有表意能力,而且还有认知功能,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 感知的工具”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世界观。 1112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总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 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英国语言 学家帕默也指出,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 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密 切关系:语言既是

5、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各民 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完全地承载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的表达形式都带有各自的 民族文化烙印。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 外壳” ,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民族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哲学、 伦理学和美学)长期积累、沉淀而成的。对各民族来说,人们 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 不同的民族可以认识相同的事物。但是,由于各民族的历史、 地理、社会发展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与其他民族特有的对现 第 4 页 实的认识、思维方式和习

6、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它是以语言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 现实是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所反映的对象,而语言则是思维 的工具。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而语言 则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思维还支 配着语言。就某一民族来说,千万年来世世代代将其现实的认 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 模式,这就是本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及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 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东西方文化的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渊源的 不同。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希腊

7、文化、犹太宗教和现代工业 主义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从祖宗那儿承传下来的,世 界上还没有哪种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沿革, 一脉相传到如今” 。 1250 中国深受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 的影响。英国的哲学背景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以及后 来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中国的儒家哲学以“礼”为先, “礼”是礼仪、道德、规矩、 传统等观点的总和。中国文化强调团体,在语言上就体现了以 “y ost people think the open-door policy may do more 第 5 页 good than harm. b. We must do some exercise e

8、veryday. (1) 、 (2)两组例句中, 而 a 句是按照西方人的方式用抽 象感念“it”为主语来进行表述,而 b 都是符合语法要求的中 国英语,只不过 b 句分别是以“Most people”和“We”作为内 容表述的主体,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彭宣维对英语的 形式化结构 itbe 进行主位分析,英语的这一形式化结构不 仅为英语所有,在法语和和德语等其他欧洲语言中也有类似结 构。他指出 itbe 这一形式化结构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有很大 关系。 “欧洲文化中的演说传统、逻辑思辨传统和启蒙很早的数 学研究传统,对欧洲学者的思辨能力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我们没有能够在古汉语和近

9、代汉语的有关论著和语篇中 找到类似结构。 1543 “这与汉人的主题思维甚有关系,汉 人的思维习惯重事在人为 ”。 1684 Guo Ke Zhao Hong 对China Daily 从 1981 年创 刊到 1999 年的新闻文体进行了研究,统计结果显示: 尽管上海 外国语大学的 Fulbright 教授 Robert Dar-denne 认为英语国家 的报纸很多时候并不遵循倒金字塔结构(inverted pyramid style),但是我们发现China Daily 对这种极其传统而有效 的结构的使用率在所分析的 22 篇报道中高达 62.9%。当然,由 于受中文新闻写作习惯的影响,金

10、字塔结构以及倒金字塔结构 和金字塔结构的混合结构也分别占到 22.9%和 14.2%。同时,两 第 6 页 位研究者发现,使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报道,英美报纸的习惯 是开头要使用 summary lead,然而, “令我们吃惊的是, China Daily 却经常使用 quotation lead 和 main-fact lead”。 1029 由此看来,权威的China Daily 真正体现 了“中国英语”在书面语篇上的特点。贾德霖从英汉两个民族 在思维序列上的差异出发探讨了中国英语的语序特色,并论证 了它的可接受性。 1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英语的语篇结 构模式体现了中

11、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汉文化的思维方式和 英语语言形式的结合,是对英语的丰富和发展。谢之君在对杨 宪益夫妇和 HHainford 两种红楼梦译本的比较研究中发现: 杨译不少地方有中国英语的特点,如句式较短、关系词少等。 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杨先生汉语文化知识渊博,英文功底 深厚,译文不少妙笔,更忠实地反映了原文。这同时说明中国 英语应用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是有独特作用的。 8 67 潘章仙通过对中国双语作家如林语堂、张爱玲、韩素音、哈 金等创作的“接触文学”作品的分析,印证了中国英语在语篇 层面上的特色。她是通过对这些双语作品在语篇策略,如言语 行为、称呼、咒语等方面进行的分析。除此之

12、外作者还发现在 使用英语进行双向交流和创作的过程中,一种本民族的文化意 识和文化身份不会被交际语所同化。 18233 五、结语 第 7 页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果徒相似,其实味 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地异也” 。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一个 正融入国际文化的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 化认同,对世界、对中国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在对外宣 传当中,中国英语能较准确、较流畅地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想 和文化,进而能有效地弘扬中国悠久的思想和文化。虽然目前 中国英语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它已呈现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 趋势。我们有责任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进中国英语的发展, 而不应过于挑剔

13、,更不该盲目否认。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反 映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将同它的文化本身一样得到认同。 参考文献: 1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XX (2): 40-48. 2潘章仙. 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语研究, 20XX (6): 24-27. 3 杜瑞清,姜亚军.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XX (1): 37-41. 4 葛传椝.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 翻译通讯, 1982 (2):13-14. 5 汪榕培.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 解放军外国语 第 8 页 学院学报, 1991 (1): 1-8. 6 王宗炎. R

14、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J. 外国语, 1997 (2): 1-4. 7 李文中.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 研究, 1993 (4): 18-24. 8 谢之君. 中国英语: 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 体J. 现代外语, 1995 (4): 63-68. 9 孙骊. 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与英语在中国J. 外 国语, 1989 (2): 17-23. 10 姜亚军,杜瑞清. 有关“中国英语”的问题对 “中国英语质疑”一文的回应J. 外语教学, 20XX (1): 27-35. 11 洪堡特, 威廉冯.论人类

15、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 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姚小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12 周方珠. 论翻译与文化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0 (4): 49-53. 13 SCOLLON.R, SCOLLON S.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4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2nd ed. 上海: 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XX. 15 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 上海: 上海外 第 9 页 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1993. 17 贾德霖. 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汉式英语语序特 色J. 外国语,1995 (5): 12-16. 18 PAN, ZHANGXIAN.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Chinese varieties of English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XX.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