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512888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摘要2014年我国第1版关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的专家共识发布后,经过8年余临床和技术发展的推动,CMA技术目前已经成为针对胎儿的染色体拷贝数缺失或重复异常的一线产前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产前诊断领域。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诊断经验的枳累,CMA技术临床应用的许多重要方面,如临床诊断指征、数据分析和检测前后遗传咨询等鲍须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以使CMA技术的产前诊断应用更加符合临床的需求。本次修订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批准成立的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牵头,委托北京协和医院等数家产前诊断机构进行初稿的撰写和讨论修订,

2、井经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全体专家进行研讨和审查反馈,以及广泛函审修改后最终形成本指南。本指南针对CMA技术在产前诊断临床应用的重要方面,包括临床应用指征、检测的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解读、诊断报告撰写、检测前后遗传咨询等工作的规范开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完整体现了当前中国专家团队对于CMA技术产前诊断应用的经验集成、专业思考和指导意见。本指南的编制将推动全国胎儿染色体及基因组疾病产前诊断工作的规范性和先进性得到进步的提升。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nUmberVariation,CNV)包括基因组片段的缺失和重复,是遗传病和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1.mier

3、oarrayana1.ysis,CMA)技术,也称染色体芯片,以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aCGII)和单核/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1.enuc1.eotidepo1.ymorphismarray,SNParray)技术为基础,能够同时检测基因组中几乎所有的显微和亚显微水平的CNV。其中,SNParray技术既可以基于CNV诊断基因组缺失或重复导致的遗传综合征和染色体疾病,也可以通过SW分析诊断纯合性区域(regionofhomozygosity,ROH),不平衡易位等,在诊断基因组疾病方面较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

4、技术有更多优势,是当前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线遗传学诊断技术。CMA技术在2010年被国际细胞基因组芯片标准(Internationa1.StandardsforCytogenomicArrays,ISC)协作组推荐,首选应用于原因不明的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多发畸形、自闭症等出生后人群的病因学检测。2012年的多中心产前CMA研究显示,在超声检查发现的胎儿结构异常但染色体核型正常患儿中,CMA能额外增加6%的诊断率。为规范产前CMA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内外陆续出台了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用。201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批准成立的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牵头制定了国内第一个CMA技术产前诊断专家共识

5、将产前超声检查发现的胎儿结构异常作为CMA检查的适应证,并在CMA技术的产前诊断技术路线、遗传咨询等方面给出了专家共识性意见,引领了CMA技术在国内产前诊断领域的规范性应用。近年来,随着国内产前临床应用CMA经验的不断积累,对CNV与人类疾病相关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在临床一线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较多困惑有待进一步明确:CMA技术能够检测出更多致病性CV,产前CMA技术的应用指征是否可以扩展?不同实验室对CV致病性的评估存在不一致,如何规范实验室评估方法以确保不同实验室间判读结果的一致性?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给临床遗传咨询带来较多困扰,应如何报告?此外,还存在外显不全的CN报告、

6、CMA延伸检测应该如何进行等争议性问题。鉴于此,2020年以来,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协同中国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产前筛查和诊断学组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产前诊断学组,共同组织国内产前CVA技术临床应用具有优势的专家团队,基于国情与临床实践,围绕CMA技术产前诊断适应证、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与致病性判读、CMA报告撰写、CMA检测前后咨询、特殊情况的验证及延伸检测等重要问题展开多轮讨论,形成了以下指南性意见。产前诊断中CMA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当前,CMA技术已经成为产前诊断胎儿遗传性疾病的重要平台技术,特别是针对超声检查诊断的结构异常胎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及针对性检测胎儿

7、是否存在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且异常,其已成为产前诊断的一线检测技术。CVA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的具体临床适应证包括:1 .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存在孤立或多发结构异常c35W,常见的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包括:心脏大血管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唇腭裂等先天性颅面部畸形,胎儿水肿,胎儿生长受限等。(推荐等级:强)2 .早中孕期超声检瓷发现胎儿存在孤立或多发超声软指标异常或其他与CNV相关性较高的超声异常表现,如颈部透明层(nucha1.trans1.ucency.NT)增厚、颈部水囊瘤;1j、颈后皱褶(nucha1.fo1.d,F)增厚Mr、肾脏回声增强”)、中孕期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侧脑室增宽、脉络丛囊肿、肠

8、管回声增强等。(推荐等级:强)3 .孕妇外周血游离DNA(ce1.1.-freeDN,CfDNA)筛查提示除21、18、13号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及基因组异常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尤其是涉及6、7、11、14、15及20号染色体异常时,推荐采用SNParray技术以排除单亲二体(uniparenta1.disomy,UPD)的可能。(推荐等级:强)4 .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多态性的结构重排,包括检出标记染色体、衍生染色体、罗氏易位等。(推荐等级:强)5 .夫妇一方存在染色体非多态性的结构重排,致病性或可疑致病性的微缺失或微重复异常,或有染色体致病性的微缺失或微重复异常妊娠史或生育史。

9、推荐等级I强)6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所有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均可推荐进行CvA检测-。(推荐等级I强)7 .既往有原因不明的胎儿畸形、中晚孕期胎死宫内、新生儿或幼年期出现先天性异常等不良孕产史。(推荐等级:弱)8 .临床医师认为应该进行产前CMA检测的其他情况。(推荐等级:弱)CMA技术的实验室检测产前诊断中应用CMA技术的检测流程包括以下5个环节:样本获取及处理、样本检测前评估、样本检测、数据分析、数据解读,每个环节都应包含相应的质量控制步骤。数据分析和数据解读本指南单独叙述,其他环节的主要流程及质量控制内容为:1 .样本获取及处理I产前诊断样本的获取可通过绒毛取样术、羊膜腔穿刺

10、术或经皮脐血管穿刺术分别获取绒毛、羊水或脐血样本,一般以羊水样本为主对样本的具体要求如下:(1)绒毛样本:抽取绒毛35mg(DA总量不低于250ng),立即予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4h内于体视显微镜下分离,若暂不做检测,4C保存不超过2周。(2)羊水样木:抽取1015m1.羊水,24h之内离心,若暂不做检测,4C保存不超过2周。(3)脐血样本:抽取051.0m1.脐血后立即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采血管,若暂不做检测,4。C保存不超过2周。建议获取产前诊断样本的同时,抽取孕妇外周血24m1.置于EDTA抗凝采血管,用于胎源性鉴定及排除母体细胞污染(materna1.ce1.1.conta

11、minationMCC)。为避免培养过程可能对细胞产生偏好性选择的影响,建议从未培养的细胞提取DNA后宜接检测。2 .样本检测前评估I针对不同类型产前诊断样本,需选用不同的DNA提取方法和试剂。原则上优先使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试剂盒进行基因组DNA提取。须对INA纯度、浓度以及片段完整性进行评估。若存在严重的MCC或非胎源性标本或提取的DNA质量不合格,则不予后续检测,建议重新取样。绒毛样本提取DNA后,检测前均须通过检测证实胎源性及排除MCCo羊冰或脐血样本当怀疑样本存在MCC时,检测前须排除MCC并证实胎源性。对于存在MeC的羊水样本,应先进行细胞培养,培养成功后再次提取

12、DNA排除MCC并证实胎源性后,方可进行检测。3 .实验室检测及质量控制:采用不同芯片平台进行CMA检测,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及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参照PCR实验室工作的独立分区要求,防止污染,实验室分区的温度和湿度应当符合设备说明书要求。检测机构应具有规范的标本接收记录、实验记录、结果分析记录及报告发放记录等。剩余的标本DNA应当保存不少于3年:相关资料建议长期保存,应至少保存5年;实验室检测核心数据信息保存不应少于5年。建议绒毛、羊水或脐血样本进行备份并于4匕保存直至报告出具,用于CMA的结果验证或进一步检测。采用不同平台进行CMA检测,各个实验室需对实验检测流程质量控制值(QC值)做

13、明确规定,对于QC值低于规定的样本,需重做处理。各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平台确定检测分辨率,一般要求对于CNV片段的检测分辨率不低于400Kb2-2,10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1)室内质量控制:对检测仪器需进行定期保养、维护、校准,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试剂有出入库记录及有效期核对等。实验室需根据不同平台要求及产前诊断特点制定相应的室内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进行质量控制。(2)室间质量评价:建议实验室每年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不同单位或机构的实验室比对。4 .实验室及人员资版:开展CMA技术产前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获得产前诊断技术类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

14、许可证,应当具备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资质,严格遵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c220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从事CMA技术产前诊断的临床遗传咨询的医务人员应当按照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对“要求取得相应资质,实验室人员应当经过省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培训I,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CNV致病性的判读一、CNV分类建议推荐按照2019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Co1.1.egeofMedica1.GeneticsandGenomics,ACMG)指南对CNV进行5级分类:致病性(pathogenic,检测报告中缩写为“P”)、

15、可能致病性(1.ike1.ypathogenic,检测报告中缩写为“1.P”)、临床意义未明(variantsofuncertainsignificance,检测报告中缩写为“VUS”)、可能良性(Iike1.ybenign,检测报告中缩写为B)、良性(benign,检测报告中缩写为“B”)对CNV分类主要依据CNV所涵盖蛋白质编码基因数量及其剂量敏感性、国际公共数据库包括临床基因组资源中心(CIiniCaIGenomeResource,C1.inGen)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CIinVaC、利用染色体组分资源建立人类染色体不平衡和表型数据库(DatabaseofChromosoma1.Imb

16、a1.anceandPhenotypeinHumansusingEnsemb1.eResources.DECIPHER)、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ofCa1.iforniaSantaCruz,UCSO数据库等、文献报道、普通人群携带情况基因组变异数据库(DatabaSeofGenomicVariants,DGV)、疾病遗传方式(显性或隐性遗传)、亲本来源(新发或遗传自父母)及实验室内部数据库等进行综合评估3力。此外,要注意区分变异致病性和临床致病的概念,变异分类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时,对于当前病例可能是导致患者临床表现的病因,也可能是意外发现或提示携带者状态,或者存在较

17、大的外显不全及表现度差异的情况。致病性评分标准及评分说明参见附录1,2,3.1 .致病性:(1)多篇文献报道为致病性,且具有一致的临床表型:(2)与已知剂量敏感性CNV区域完全市登;3)包含至少1个明确剂量敏感基因,C1.inGen数据库剂量敏感评分为3分其中缺失片段包含单倍剂量不足敏感(hap1.oinsufficiency,HD基因,重凹片段包含三倍剂量敏感(triPosensitivity,TS)基因:(4)依照CNV分类评分标准,得分N099分。需注意:即使该CNv外显率与表现度存在差异,也应判定为致病性。2 .可能致病性:(I)与已知致病性CNV部分重桎,累及H1.基因5端(包含编码

18、序列,且无可变转录起始位点)的缺失,或累及H1.基因的多个外显子(涉及3端)的缺失;(2)缺失或重且累积的基因在多篇病例报告中一致,且表型高度特异但并未在疾病致病机制中证实:(3)依照CW分类评分标准,得分介于O.900.98分。3 .良性:(1) CNV为常见多态,在普通人群DGVGoId数据库或基因组聚合数据库(GenomeAggregationDatabase,gnomD)中频率遥:(2) CNv在多篇文献报道或数据库中注释为良性;(3)依照CNv分类评分标准,得分-099分。需注意:某些SV重复为良性,但相同区段的缺失可能具有临床意义。4 .可能良性:(I)CN在普通人群中(DGV数据

19、库或实验室内部数据库)频繁出现,但频率未达1%:(2)CNV在病例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依照CNV分类评分标准,得分介于-090-0.98分。5 .临床意义未明:不符合上述任一类判定标准,这类CNV在报告时尚无充足证据可以明确其临床意义,但达到实验室报告标准,包拈但不限于:(1)CNV超过实验室报告阈值,但未包含任何蛋臼编码相关基因:(2)CNV包含少量蛋白编码相关基因,但是否剂量敏感未知:(3)CNv致病性在多个文献或数据库中的报道结果相互矛盾,尚无明确结论;(4)单个基因内的CNV,尚不清楚对转录阅读框的影响:(5)依照CNV分类评分标准,得分介于-0.890.89分。二、R

20、OH分类建议ROH描述的是基因组一段区域内SNP只有纯合子而没有杂合子的状态。ROH的产生涉及血系同源(identitybydescent,IBD)、近亲婚配状态(identica1.bystate,IBS)以及UPD等原因。除UPD之外的其他情况产生的RoH并不会导致印记基因异常,因此,在临床中需要与UPD进行区分。UPD按其来源可分为单亲同二体(isodisomy,is。UPD)和单亲异二体(heterodisomy,heteroUPD)。上述两种情况中,若仅检测胎儿,CVA技术仅能检出isoUPD。CMA检出RoH时,提示可能存在印记疾病或隐性遗传病的风险增高。通过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

21、针扩增技术(methy1.ation-specificmu1.tip1.ex1.igation-dependentprobeamp1.ification,US-M1.PA)、家系CMA或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分析可验证ROH是否为UPD及其亲源性,并区分同源及异源UPD1231.1 .多条染色体检出大片段RO出临床意义未明;提示父母可能为近亲(三代以内)或亲缘婚配(三代及以上),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增高。通过计算常染色体RoH片段长度在全基因组常染色体总长度中所占比例ROH=常染色体ROH(长度235Mb)总长度/2781.532Mb(hg1.9)100%

22、可以推测亲缘关系程度:比例为25.00%左右提示一级亲缘关系,12.50%左右提示二级亲缘关系,6.25%左右提示三级亲缘关系。三代以内亲缘关系建议报告,三代以外亲缘关系可酌情报告-2 .单条染色体检出大片段ROH:(1)非印记疾病染色体仅单条染色体上检出B1.oMbR0H:分类为临床意义未明,提示存在隐性遗传病风险。若ROH区域所包含隐性疾病基因与胎儿异常指征相关,可考虑进一步测序分析排查纯合突变。(2)印记疾病染色体(6、7、11、14、15、20)仅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检出25Mb(染色体末端)或210Mb(非染色体末端)的ROH,提示可能存在UPDJ3,1321o若整条染色体为ROH,即

23、提示为UPD:对于11、14、15、20号染色体可直接分类为致病性;对于6、7号染色体分类为临床意义未明,需进行UpD验证以明确其亲源性,6号父源UPD及7号母源UPD则为致病性。若为片段性ROH(segmenta1.ROH),应进行UPD验证(无论所检出RoH是否包含印记疾病基因区域),以排除IJPD的可能性。若验证为UPD且包含印记疾病基因,分类为致病性:若验证结果排除UPD,或UPD不包含印记基因,分类为临床意义未明。三、涉及常染色体隐性基因的CNV涉及常染色体隐性(au1.osoma1.recessive,AR)基因的CN(特别是仅包含具有功能丧失致病特点的隐性基因的GV),首先不能因

24、为仅包含AR基因而判断该区域为致病性,而需要按照指南对拷贝数缺失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引起疾病的致病原因(某些AR基因也可能为H1.基因)当检测到某些CNV,特别是缺失时,通常会提示CNV区间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疾病的携带者状态。CNV致病性分析常用数据库列表参见附录4。CMA产前检测报告的格式及内容一、CMA产前检测报告内容及撰写建议不同CMA产品可能有着各自不同的检测技术原理、探针位点选择和探针密度设计,但是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完整性原则上应保证一致。CMA产前检测报告内容和撰写建议如下。(一)检测报告正文1 .受检者及样本基本信息孕妇姓名、年龄、唯一编号、样本类型、采样日期、收样日期、送

25、检单位、送检医师。2 .产前诊断送检指征主要症状、临床诊断或拟诊。3 .检测项目名称4 .检测结果报告书写规则建议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nternationa1.SystemforHumanGenomicNomenc1.ature,ISCN)2020或ISCN的显新颁布版本。内容应包含变异类型、细胞遗传学位置(染色体号和区带)、CNV或ROH的大小和基因组线性坐标(至少标注最小坐标位置,当CNV两端确切边界或者断裂点不明确时,应同时标注最大坐标位置)、CNV剂量状态、变异致病性分类情况,注明参考基因组版本号。5 .结果解读解释说明结果中的内容和意义。应清晰描述CNV的分类,并提供C

26、NV致病性判断的主要证据信息,提供该CNV对应的疾病信息,如主要临床症状、遗传方式、发病率.、外显率、发病年龄等,以及相关的支持证据如参考文献、数据库等(1)对于临床意义较明确的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染色体异常和CNV,直接报告所对应的疾病或者综合征。对于外显不全、表现度差异的致病性CNV,还应特别注明并提示其存在外显不全、表现度差异,提供外显率等信息和证据来源。(2)对于临床意义未明的CNV,应注明区域内所有已知的参考基因,以便于文献定期跟踪检索;如果CNV包含的基因数目较多、无法列出所有基因时,可仅列出基因总数:应提供基因或CNV区域的剂量敏感性评分证据,列出所参考的主要数据库。6 .报告结论

27、三体、非整倍体以及明确的微缺失或微市熨综合征,直接报告综合征名称:对检出的CNV、ROH等其他结果,根据其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临床意义未明报告。7 .遗传咨询建议遗传咨询、家系内验证、其他辅助检测等。8 .染色体变异详图CMA产前检测结果异常的报告,推荐提供染色体变异的详图。9 .报告签章包含检测者、审核者、检测机构名称和报告日期,审核者应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并具备产前诊断资质的执业医师。(二)检测报告附录1.本次检测、分析和报告中主要参考的文献及数据库列表。10 检测方法说明CMA平台、芯片型号、分析软件及版本号、参考基因组序列版本,检测范围(阈值)和局限性描述。11 报告规则声明本报告所

28、限定的CNV大小、ROH和嵌合体等的报告阈值,隐性基因携带者、额外发现、亲缘关系、良性CNV是否报告等:声明本次结果分析、判定所使用的证据时效性是以样本收取日期为准,由于数据库、文献不断更新,未来致病性判定等级可能有变化。二、CMA产前检测报告建议(一)CNV分类和大小的报告规则建议仅报告3类CNV,即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临床意义未明,对于评级为可能良性和良性CNV不建议报告。符合芯片平台检测性能要求,评级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的CNV,不论片段大小均应报告。若所检出的CNV考虑为临床意义未明时,建议报告2500Kb的缺失、1.Mb的重复,小于此阈值标准的临床意义未明常规不报告(二)神经发育障碍

29、类疾病易感性CNV此类CN主要与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相关,存在明显的外显不全和遗传表现度差异,除根据前述ACMG指南规则报告致病性外,并在报告中注释外显率d及证据来源。实验室可以根据外显率差异考虑分级别报告,外显率较低(推荐10%)的可考虑不报告。(=)ROH的报告建议1.CMA可通过ROH检测发现亲缘关系。如果是已知的血缘关系,常规不报告:如果是芯片检测意外发现的血缘关系,三代之内(亲缘系数号系数,即ROH占比6.25%以上)的建议报告,亲缘系数400Kb非异染色质区的重复、缺失片段30%以上的嵌合性变异可不验证。(二)如结果提示可能存在检测平台性能范围以外的CNV,但报告者认为有报告的必要性

30、建议两组独立实验进行验证明确后决定是否报告,具体包括以下情况1.CNV缺失涉及明确HI基因蛋白编码序列(包括完全覆盖或部分覆盖),或者CNV重复完全覆盖TS基因,可根据缺失大小进行荧光定量PCR、SangCr测序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1.tip1.ex1 igation-dependentprobeamp1.ification,M1.PA)技术检测。2 .CNV重熨的两个断裂点均位于明确H1.基因内部并且含有蛋臼编码序列,可能导致该基因功能丧失。可根据缺失大小进行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或M1.PA检测。(三)对于变异本身为临床意义未明的CW,如临床医师认为进一步检测或家系验证有助

31、于判断其临床重要性的,可根据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患方的知情选择情况,提出进一步检测或验证的建议,具体包括以下情况:1 .由于数据库资料有限,根据CW评分原则定义为临床意义未明,但家系验证结果可能改变CNV致病性时,可根据片段大小及实验室平台,对家系成员进行CMA、荧光定量PCR、FISH等技术验证,同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2 .CNV所含基因或区域(通常为非H1.基因或区域,如包含AR基因的片段)导致的疾病(表型异常)与胎儿的送检指征或临床表型相关,应注意是否存在另一等位基因变异的可能,可建议进行针对性基因序列检测,如Sanger测序或包含目标基因的靶向基因包测序(pane1.测序)

32、3 .超出分析软件阈值范围的低比例嵌合型染色体数目异常,根据其可能造成的临床效应,经实验室与临床医师共同讨论,是否需要进行验证。如需进行验证,应在充分告知检测结果与真实情况的差异、取得患方再次知情同意后,在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通过经培养的细胞行间期FISH等技术进行验证。4 .如果仅在1条染色体发现二10Mb的ROH,需优先考虑UPD。如果仅在6、7、11、】4、15、20号染色体检出大片段ROH时,即使印记基因不在ROH区域内,也应建议进行UPD分析或亲本来源检测(MS-M1.PA、家系CVA或STR分型)。5 .如果多条染色体均存在大片段的ROH,且胎儿无明显表型,应优先考虑胎儿父母可

33、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如果胎儿表型与ROH片段内所涉及的隐性遗传基因可能具有相关性,建议通过相关基因区域测序分析或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进行进一步检测,确认该基因是否存在致病性纯合变异。总结毋庸置疑,CMA技术具有诊断绝大部分基因组不平衡的显著优势,并可通过SNParray技术检测ROH,是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线遗传学诊断技术。本指南在已有的国内外专家共识和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细化了CMA技术在产前诊断应用中的适应证、实验室检测流程、检测报告格式、检测后验证以及遗传咨询等内容,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专家建议,总结如下:1 .犷展了CVA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胎儿结构畸形,增加部分超

34、声软指标异常,需要排除胎儿致病性CNV或UPD的情形,以及医师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情况。指南提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CM技术可适用于所有接受产前诊断的胎儿。2 .指南强调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果准确的关键。同时强调了确定检测样本胎源性的重要性。所有绒毛样本或者怀疑有母血污染的脐血及羊水样本检测前需要对胎儿样本进行STR分析以排除MCCe3.指南建议按2019年ACMG指南对CNV进行致病性评分及5级分类判读,分为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临床意义未明、可能良性、良性。4 .指南建议CMA技术的检测结果中应报告符合检测平台性能范围的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CNV,以及N500Kb微缺失和司1Mb微重复的临

35、床意义未明片段,染色体嵌合体,和符合报告要求的RoH片段等。5 .指南对于CMA检测发现的涉及多条染色体、单独整条染色体或大片段区域性的ROH片段的延伸检测、致病性分析、报告原则以及遗传咨询,均提供了参考意见和原则。6 .指南对于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易感性CW建议采用分级报告的原则并提出了遗传咨询的要点。对于涉及隐性基因的CNV以及其他意外发现的情形,提出了必要的验证检测建议、报告原则和咨询要点。并提出在有医学诊疗指征的情况下可报告胎儿性染色体拷贝数状态信息。7 .指南提出了基于CMA检测开展验证性或进一步检测的必要性,提出对于检测平台性能范围外但可能存在重要临床意义的CNV,为保证报告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齐性,鼓励完善验证后再发放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