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58871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单元学习总结 一、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及对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1相同点 (1)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 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2不同点 (1) 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 危机四伏时。 (2) 根本目的: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 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

2、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的改革。 (4) 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 (1)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 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使之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含义 1封建化 (1) 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 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 (2)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

3、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 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 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2民族融合 (1)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 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 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2) 民族融合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民族迁徙, 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 民族融合的前提。 友好交往, 指北方

4、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 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 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 三、关于古代改革的几个基本认识 1对改革和变法的评价应坚持的标准:社会发展的标准;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指导思想; 重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改革成败应以 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保留为判断标准。 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理解古代改革变法的原

5、因、内容及影响。 3定义及内涵: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调整、变动,是社 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4分析每一具体改革或变法的原因:宏观上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微观上从该政权的特 征属性及改革者的个人才能分析。 5分析改革的影响:从时间上近看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远看对后世的影响;从地域 上近看对本国、本地区的影响,远看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 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

6、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 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 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 五、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 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1)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2) 洋务运动是1

7、9 世纪 6090 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 技术的一场运动, 就整体而言, 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 整。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 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例题(2017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 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 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

8、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 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 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 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 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 “胡乐、胡舞” 等所反映的现象。 (2) 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审题意 第(1) 问,答题要求两点:

9、一是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 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是“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第 (2) 问注意是 “据材料概括” ;第 (3) 问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 积极作用”。 抓关键 第(1) 问,第一小问可从制度、移风易俗、迁都三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给 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第(2) 问,由材料“既有各族人民 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可知融合方式多样,由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汉化是主流;由材料“给汉族 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10、可知相互交流学习。 第 (3) 问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归纳分析。 扣知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规范答 (1) 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 改官制 ) ;说汉话 ( 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 贯) 。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 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 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历史材料题提取信息的方法 1立足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研读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 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容进行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 2加强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 阶段; 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 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 3走出四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注意记录材料的阶级立场、时代 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历史和观点。二是不能从纷 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 从深层次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四是不能将史料信息加以迁 移、灵活运用。需要运用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对比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