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577105 上传时间:2025-07-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L创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B)。A.李月辉B.梁生宝C.王金生D.梁三老汉2.在艺术手法上明显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实验话剧是(D)。A绝对信号B.恋爱的犀牛C.屋外有热流D.车站3 .地下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作者是(八)。A.食指B.芒克C绿原D.顾城4 .在新时期,传承了沈从文田园牧歌风格的作家是出生于江苏高邮的(B)。A.浩然B.汪曾祺C.李津D.刘绍棠5.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

2、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八)。A.无字B.爱,是不能忘记的C.方舟D.祖母绿6.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D)。A,烟壶B.美食家C.神鞭D.棋王7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B)。A杨朔B.刘白羽C,秦牧D.吴伯箫8.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C)。A郎红浣B.金庸C.梁羽生D,古龙9,有文坛顽童野鬼脱生的文学怪胎之称的是台湾作家(八)。A张大春B.白先勇C.七等生D.李昂10.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B)。A余光中B纪弦C.郑愁予D.洛夫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ILl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会议。大连12.欧阳山的是一

3、部描绘大革命时代广州一批年轻人的生活、爱情和奋斗的长篇小说。三家巷1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田汉14 .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5 .诗句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的作者是o海子16 .北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79年3月发表于诗刊的。回答17.1985年,莫言以中篇小说一举成名。透明的红萝卜18 .贾平凹9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将创作视角由农村转入城市。浮躁19 .铁凝早期的作品与汪曾祺受戒一样,有着纯净的诗意化、散文化风格。哦,香雪20 .的小说生活秀被

4、改编为同名电影。池莉21 .钟山杂志在年第3期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标志着新写实小说正式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198922 .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任和长篇小说洗澡等。杨绛23 .从1969年10月开始在明报连载,一直到1972年9月结束,是金庸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金庸的压轴之作。鹿鼎记24 .出版于1977年的长篇小说城之迷是的代表性作品。七等生25 .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要求:内容切题,逻辑清晰,文字通顺)26 .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答

5、1)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个横断面,三幕戏相对独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裕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2)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27 .简要先锋小说在1985年前后形成的三种彼此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并各举一例代表作品。答:(1)文化寻根层面的先锋小说。不仅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6、而且为作品注入了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代表作品:爸爸爸等。(2)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致力于形式实验的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代表作品:冈底斯的诱惑等。(3)以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此类作家更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问题。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四.分析题(30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论述深入,分析具体,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答案不得他人文章;论述深入,分析具体,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答案不得少于600字)28 .革命样板戏虽然是被强制推行的文艺作品,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请以红灯记沙家浜为例,从文本内部分析样

7、板戏广受民间欢迎的原因。答:革命样板戏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强制推行的文艺作品,但以红灯记沙家浜为代表的样板戏确实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欢迎度,这主要源于其文本内部的诸多因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红灯记中,李玉和是一位坚定的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英勇不屈,展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李铁梅则从一个天真的少女逐渐成长为有担当的革命接班人,她的成长历程激励着观众。还有李奶奶,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深沉的爱,为保护革命火种不惜牺牲自己。这些人物形象高大丰满,具有强烈的榜样力量,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从而产生敬仰和学习之情。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机智勇敢,在与胡传魁、

8、刁德一等敌人的周旋中,巧妙地保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她的形象代表了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而郭建光等新四军战士则体现了革命军队的英勇善战和顽强意志。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激发起人们内心对英雄的崇拜和对革命事业的认同。精彩的剧情设计红灯记的剧情紧凑,围绕着密电码展开,充满了悬念和冲突。从李玉和被捕到李奶奶牺牲,再到李铁梅继承革命意志,将密电码成功送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种紧张刺激的剧情设计让观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和紧张感,沉浸在故事之中。沙家浜则以独特的智斗情节而闻名。阿庆嫂、刁德一和胡传魁三人在春来茶馆的一场戏,表面上是

9、喝茶聊天,实际上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三人各自心怀鬼胎,话语中暗藏玄机,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巧妙的情节推进,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不禁为阿庆嫂的机智捏一把汗,同时也为她的成功脱险而感到欣慰。这种精彩的剧情设计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使观众百看不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两部作品都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京剧红灯记中,运用了京剧独特的唱腔、念白和表演程式,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传递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同时,剧中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孝道等价值观,李玉和一家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了对国家和民

10、族的忠诚;李铁梅对奶奶和父亲的敬重,以及继承革命遗志的决心,也体现了孝道的传承。沙家浜在音乐设计上巧妙地融入了江南民间音乐元素,如评弹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剧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也体现了江南地区的文化风情和民俗习惯,让观众在欣赏革命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传承,使样板戏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喜爱。强烈的时代精神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一种能够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文艺作品。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正好满足了时代的需求。它们激励着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不懈奋

11、斗。这种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使样板戏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红灯记沙家浜为代表的革命样板戏凭借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剧情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等文本内部因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29 .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余华小说对五四时期批判国民性启蒙主题的继承与超越。答:余华小说在多个方面继承并超越了五四时期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以下将结合其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继承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五四时期的作家如鲁迅,通过阿Q正传等作品批判了国民的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等劣根性。余华在这一方

12、面有所继承,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为了家庭一次次去卖血,他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无奈的生存挣扎,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愚昧。他不懂得通过其他更合理的方式去改变生活,只是一味地依赖卖血这种危险的行为,这与五四时期所批判的国民面对困境时的盲目与无知是相似的。再如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无数苦难,却依然坚韧地活着,这种对苦难的逆来顺受,体现了国民性格中隐忍的一面,而这种隐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缺乏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劣根性。关注社会底层人物:五四时期的作品关注社会底层人物,揭示他们的悲惨命运,以唤起民众的觉醒。余华同样将目光聚焦于底层。在兄弟中,李光头和宋钢在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遭遇,展现了底层人物在时代洪流

13、中的沉浮。他们的经历充满了苦难和无奈,反映出社会环境对小人物命运的巨大影响,这与五四时期作品中祥林嫂、孔乙己等底层人物的书写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展现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从而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超越叙事手法的创新:五四时期作品的叙事相对较为传统,而余华在叙事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他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结构,如在活着中,通过福贵的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到他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余华运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以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将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受到震撼,对作品所反映的国民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五四

14、时期的批判国民性更多地停留在社会层面,而余华则进一步深入到人性的层面。在河边的错误中,疯子杀人这一事件背后,展现的是人性中的冷漠和自私。围观者对疯子的行为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没有真正去关心受害者,这种人性的冷漠在余华的笔下被揭示得淋漓尽致。在现实一种中,兄弟之间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而相互残杀,展现了人性中潜藏的暴力和残忍。余华通过对这些极端人性的描写,超越了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表面批判,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困境。时代背景的拓展与深化:五四时期的作品主要针对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国民性问题进行批判。而余华的小说跨越了多个时代,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他通过描写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变化,展现了国民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延续与演变。例如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面临着各种生存困境,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在时代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余华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国民性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对国民性的批判更加全面和深刻。余华小说在继承五四时期批判国民性启蒙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叙事手法的创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以及时代背景的拓展与深化等方面实现了超越,为我们深入理解国民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