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绿色能源发展规划、乙,,AA刖舌4第一章发展基础7一、资源禀赋7二、发展成就9三、困难问题13第二章发展形势17一、形势分析17二、供需分析18第三章总体要求22一、指导思想22二、发展原则22三、发展思路23四、发展目标24五、主要发展途径25第四章重点任务29一、加快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29二、加强电源电网建设31三、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33四、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基地34五、强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38六、促进能源消费转型升级40七、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生产43第五章科技创新发展46一、煤矿“五化”建设技术创新46二、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升级47三、探索新能源氢电耦合及氢能利用48四、能源安全监
2、管应用系统扩充完善48第六章环境影响分析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性分析49一、规划协调性分析49二、规划实施环境影晌分析50三、预防和减轻环境负面影响的对策措施50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1五、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性评价52第七章组织实施52一、加强组织领导52二、健全责任分工53三、强化要素保障53四、加强监督考核53五、落实政策支持54六、加大招商引资54附图:市“十五五”重大能源布局规划示意图刖三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关系国家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我国能源大省、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能源产业已成为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是省工业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电力电
3、网设施领先、中缅油气管线过境、油气新能源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在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十四五”,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战略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调结构、强基础、保安全、促转型,煤炭传统支柱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煤电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突破,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安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巩固
4、和提升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推进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机遇期。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持续深化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扩大天然气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主要途径和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五五”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能源结构更加优化,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实现集约、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火电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成为省乃至西南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电网布局更加优化,构建形成覆盖城乡的安全、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智能电
5、网;天然气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形成布局合理、科学储配、辐射周边的天然气输送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多能互补格局。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总结“十四五”期间能源产业发展工作基础上,编制市绿色能源发展“十五五”规划。市绿色能源发展“十五五”规划指明了新方向、锚定了新坐标、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全市能源产业发展,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光伏之都”核心区和西南重要能源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是“十五五”期间全面统筹推进全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相关专项规划、
6、行动方案、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本规划目标和任务等的要求。第一章发展基础一、资源禀赋市能源资源门类齐全,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位居全省第一,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资源在省内属于较丰富地区,水能资源也较为丰富,油气管道输送干线过境,新能源开发利用条件优越。(一)煤炭资源。是煤炭资源的主要富集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焦煤、瘦煤、贫煤、1/3焦煤、气肥煤、无烟煤、褐煤等),煤质优良,主要分布在富源、宣威、麒麟、罗平、师宗、陆良、沾益、会泽8个县(市、区),已探明煤炭储量172亿吨,占全省的49%;远景预测储量300亿吨,占全省的56%;主焦煤、无烟煤分别占全省的95%、80%o老
7、厂矿区、恩洪矿区是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二)煤层气资源。主要矿区煤层气可采资源量约2183.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72%,主要赋存于恩洪、老厂、羊场和鸭子塘矿区,其中,煤层气预测100O米以下浅资源量恩洪矿区为506亿立方米、老厂矿区为870亿立方米。(三)水能资源。处于长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有金沙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众多河流,中小水电资源较为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6.28万千瓦,可开发量300.31万千瓦。(四)风能资源。境内风能资源丰富,高山山脊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在6.08.5ms之间,最高风速约25ms,年利用小时数大多在1900小时以上,风功率密度最高可达600wtf左右。理
8、论可开发风能资源总量约100O万千瓦,占全省的27%。(五)太阳能资源。地处低纬度高原,晴天日数多、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平均太阳总辐射4982兆焦/平方米,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境内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44万亿兆焦(相当于49亿吨标准煤)。按利用全市不到2%的国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测算,可建设光伏容量约2400万千瓦,约占全省资源的44%。(六)天然气资源。浅层天然气主要分布于陆良、花山、珠街及主要成煤盆地,现已探明陆良县地质储量3.695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60亿立方米;麒麟区珠街预计地质储量1.5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1.10亿立方米。根据初步资源调查评价,
9、全市预测页岩气资源量达2万亿立方米。(七)生物质能。高原特色农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可收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260万吨,相当于92万吨标煤。生物质利用以焚烧、制气等为主,目前建成垃圾焚烧发电装机4.65万千瓦,开发利用空间较大。表1市主要能源资源一览表序号名称单位可开发量剩余资源备注1水电资源万千瓦300.31122.732风电资源万千瓦100O844.23太阳能资源万千瓦24002360.74煤炭资源亿吨17299.7现有生产设施占用资源72.3亿吨5煤层气资源亿立方米2183.2已建成11座1.84万千瓦瓦斯发电站6浅层天然气资源亿立方米3.7勘探调查阶段二、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市
10、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围绕打造“绿色能源牌”,扎实推进能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结构、强基础、保安全、促转型,加快推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能源保障。2025年,全市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206.9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5.14%、占全市GDP的6.99%,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25.13亿元、占全市的7.02%o“十四五”期间,能源行业累计完成投资667.5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7.7%。表2“十四五”市能源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情况表年份能源产业增加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能源
11、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全市GDP(亿元)能源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能源行业投资(亿元)能源行业投资占全市比重(%)2016177.71523.7933.921774.6610.01220.412.282017137.39524.9526.171896.467.24120.895.382018122.54555.8622.052013.366.0960.435.072019193.28757.7825.512637.597.33140.728.752025206.9822.8125.142959.356.99125.137.02年平均值167.56637.0426.5622
12、56.287.53133.517.70(一)煤炭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及煤矿整治重组,坚决关闭退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改造升级一批,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十四五”期间,累计关闭退出地方煤矿156个,退出落后产能2892万吨/年,特别是2025年通过煤炭行业整治重组,全市保留煤矿数量减少为113个、规划产能7340万吨/年,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五化”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省内首个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和首家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走在全省前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生态明
13、显改善,绿色开发深入推进,煤砰石综合利用率达75.87%,矿井水全面达标排放,污水循环利用率达81.23%,建成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发电站11座,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电源结构与电网布局不断优化。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高电力系统综合效率,有序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截至2025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108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9853.38万千瓦的11.02%,较“十二五”末925万千瓦增幅17.4%,其中,火电及综合利用装机714万千瓦,水电装机177.58万千瓦,风电装机135.1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27.375万千瓦。较“十二五”末,新增IlOkV变电容量
14、705兆伏安、线路248.07千米,35kV变电容量200.1兆伏安、线路236.54千米,IokV线路3125.28千米,公用配变容量1514兆伏安。供电可靠率持续提升,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从49.06小时下降至12.39小时。累计市场化交易电量847.69亿千瓦时,节约用电成本96.71亿元;落实一般工商业降价政策,降低用电成本5.58亿元;综合供电可靠率达99.87%。(三)天然气管网设施快速发展。围绕中缅天然气干线建设,不断加快市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昭通支线一期、陆良支线、马龙支线通气投产;昭通支线二期、31#阀室至白水天然气管道具备通气条件;昭通支线三期、泸西一师宗一罗平支线、富源支线稳
15、步推进;越州专线、会泽支线、陆良支线响水河至马龙支线等项目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建成CNG母站1座,LNG、CNG加气站11座,LNG储气站8座。建成储气设施5座,总储气能力达141万立方米。累计敷设城镇燃气管道达590.15公里,年用量达12165.86万立方米,比2016年提高近6倍。6个县(市、区)通用管道气。表3市城燃管网建设及居民开发情况统计表县(市、区)燃气管网(km)签约居民用户安装居民用户开卡通气居民用户麒麟区137.84954008019832689沾益区47.4322068167226811马龙区44.722562348900宣威市85.5416228166135135富源县7
16、1743532493214会泽县50.561589490924257罗平县21.91936752921289师宗县40.67560249651938陆良县91.1569143734706经开区63.2320398144575800合计590.1519725715655363739(四)安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监管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狠抓重大灾害治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十四五”期间,发生煤矿安全事故16起、死亡28人,较“十二五”期间减少20起、146人,电力电网和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零事故”,无重大
17、及以上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表4市“十四五”能源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对比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实际完成一、综合指标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2558.862250.16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2653.491913.50二、分项指标电力装机万千瓦12201085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万千瓦430375.825发电量亿千瓦时335242.75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亿千瓦时130124.1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330325.32原煤产量万吨30002594.25原煤消费量万吨29682253.74调入天然气量亿立方米5.31.21成品油消费万吨17391.8天然气消费量亿立
18、方米8.961.21注:上表原煤发热量按5000大卡,供电煤耗按320克标煤计。三、困难问题能源产业在“十四五”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与问题。能源资源开发制约逐步增大,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供需形势紧张,“汛枯”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化石能源的基础性保供作用发挥不足。电网网架仍存在薄弱环节,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能源供应多元化仍需提高,能源发展可持续性仍有不足。(一)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多。2014年以来,不论是煤炭转型升级还是煤矿整治重组,资源配置和采矿权手续办理都是最大制约因素。2025年,因整合保留煤矿难以办理2年有效期采矿许可证,单独保留煤矿增扩
19、周边零星资源尚未取得实质进展,导致煤矿升级改造推进滞后。受矿区规划修编及规划环评影响,煤矿建设项目难以启动建设。随着国家和省产业政策不断升级,产业门槛从不低于30万吨/年快速跨越,采煤工艺从炮采到普采又到综采以及少人无人智能化采煤快速升级,加之煤矿企业获取资源困难,资源储量难以满足提能要求,导致产业规划、煤矿建设刚刚开始又滞后于新的政策要求,煤矿总在办理改扩提能手续和建设的路上,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煤炭行业属于国家化解过剩产能行业,银行实行严格限贷政策,煤矿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困难,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维系建设,改造升级步伐缓慢。(二)新能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全市能源经济增长还主要依赖煤炭,电力供应主要
20、依赖火电,煤炭消费占比87%,清洁能源消费占比7%,火电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65%,新能源装机仅占17%,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统筹协调难度大,在建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推进缓慢,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多能互补格局还未形成。(三)局部电网网架结构有待加强。主电网安全稳定面临挑战。随着新能源占比的增长,电源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的安全稳定控制措施已无法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要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配电网网络结构亟待优化。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部分片区配电网结构不完善,供电可靠性差;部分片区中低
21、压配网装备技术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县城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片区配电网建设滞后,供电能力不足。工业园区供电管理未成体系。部分工业园区保供电项目由于路径通道协调困难等原因,项目建设推进缓慢,与工业园区发展用电需求不匹配。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压力大。部分农村配电网电力设备陈旧,性能较差,能耗较高,改造协调难度大;部分农村配电网线损较为严重,且管理难度大,制约农村配电网的建设和发展;部分农村由于地处偏远,线路供电半径过长,配电网电压偏低,电能质量差。(四)煤矿不满足“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比重较高。煤矿分布点多面广,大量煤矿用电负荷偏小、供电线路T接公用线路、多家煤矿共用供电线路情况较为普
22、遍,目前满足双回路供电但不满足双电源供电的煤矿较多。全市113个煤矿中,54个煤矿来自不同变电站供电,35个煤矿来自同一变电站不同母线,25个煤矿来自同一变电站同一母线,2个煤矿为单线供电。其中,仅有12个完全满足双电源专线供电要求,有104个不满足双电源专线供电要求,对煤矿安全生产带来较大风险隐患。(五)天然气利用规模需进一步扩大。目前,市管道天然气资源主要依托中缅天然气管道,资源单一,未形成多气源供给的格局问题。天然气下游市场总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居民、商业、工业用户通气率较低,天然气年用气量虽然较2016年大幅提升,但消费量仍然不大。长输管道尚未实现全市“县县通”,目前还有4个县未通管道气
23、城镇燃气管道建设同市政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交叉影响,协调难度大、施工难度大,导致部分城镇燃气管道未能实现互联互通。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同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相衔接,工业园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存在部分工业企业有用气需求,但无法进行天然气利用。储气能力存在短板,与国家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求的储气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不足。在建的市应急气源储备中心项目受土地手续办理缓慢的影响,尚未开工建设。由于大工业用气的界限不清晰,只能执行普通工业用气价格,工业企业没有低成本优势,加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无力进行投资改造,企业用气积极性不高。市无市内天然气气源,主要依托缅气及外购
24、LNG进行天然气供应,但在地区分配的缅气指标尚不足全市年用气量的50%,同市日益增长的用气需求严重不匹配,市内燃气企业只能选择高价购买市外LNG进行补充,导致燃气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小,降低下游市场开发积极性。(六)安全发展基础不牢。虽然全市煤矿数量大幅减少、规模大幅提升,但是全市煤炭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盘没有变,煤矿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安全基础薄弱、技术装备水平低、高素质专业化管理团队匮乏、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差距大、监管力量和能力与煤矿高质量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匹配的基本面没有变,与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第二章发展形势一、形势分析随着“四个革命、
25、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的深入实施,全市能源发展正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为全市能源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约束性条件不断趋紧,但能源行业总体态势向好,发展潜力巨大,全市能源发展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和机遇期。从国内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需要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国家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完善
26、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将加速能源发展转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要求能源产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从省内看,全省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以绿色电源为主体的电源保障体系,构建安全智能的坚强电网系统,构建安全集约清洁的煤炭产业系统,建设现代油气产业系统,要求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基地建设,绿色能源发展进入换挡加速期、迎来利好。从市内看,作为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和产业战略布局的重要
27、地区,加快建设千亿级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绿色铝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一大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启动建设,亟需加快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形成多能互补格局,绿色能源发展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二、供需分析(一)煤炭需求预测。主要耗煤行业集中在火电、化工、冶金、建材等领域。全市火电装机,按年利用小时数5000小时测算,年需耗煤约1450万吨。现有11座焦化厂总规模1355万吨,需洗精煤约1700万吨,折算原煤需求约2400万吨,考虑停产等因素,每年需原煤约2000万吨。煤化工基地每年约需原煤500万吨。冶金行业产钢600万吨左右,年耗煤约200万吨。全市主要水泥建材行业规模约
28、870万吨,每年需原煤约150万吨。全市煤炭需求预测每年在4300万吨左右。(二)电力需求预测。近年来,市围绕“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部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加快工业发展将继续成为推动全市用电量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工业行业用电量占电网用电量的80%87%o“十五五”期间,随着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绿色铝精深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达产,电力需求进一步扩大,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用电增长对电网用电量增长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各工业园区总规及大用户进驻情况来看,“十五五”是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预测20
29、30年,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88.43亿千瓦时,20262030年年均递增率为4.81%;全市最大负荷达到671.5万千瓦,20262030年年均递增率为5.35%。表6“十五五”电力需求预测单位:亿千瓦时、万千瓦指标/年份2026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030年20252030年递增率一、全社会用电量321.88337.36353.59370.6388.434.81%第一产业3.533.693.864.034.214.51%第二产业257.21268.81280.93293.6306.844.51%第三产业27.5329.7332.1134.6837.45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3.
30、6136.2839.1642.2745.637.94%二、最大负荷545.1574.3605637.4671.55.35%(三)天然气需求预测。根据市天然气发展利用规划(20262030年),市天然气主要供气对象为:居民用户、工商用户、工业用户、天然气汽车用户。其中,天然气汽车用户主要针对公共汽车、大型载客汽车、出租车和重卡;工业用户为采用燃气作为燃料的工业企业用户。按照城镇人口规模、居民耗气量指标、居民气化率,预测市居民用户年平均天然气需求量;中心城区工商用户需求量按居民用户需求量的50%计算,其他县(市)按居民用户需求量的40%计算;各工业园区中工业用户天然气需求量在现有工业园区规划数据的
31、基础上,根据园区土地资源容量和产业定位,结合项目能耗情况确定单位土地面积耗气量指标。预计至2030年全市天然气(不含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需求量约21亿立方米。表7“十五五”末各区县天然气年总需求量表区县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宣威市富源县会泽县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年平均天然气69557121401946836566190511119992711115024598合计:213000需求量(万立方米)(四)成品油需求预测。2025年末,全市汽车总量84.23万辆,根据预测市汽车保有量(不含电动汽车)年增长率3%、按照市每万辆汽车油耗L09万吨测算,到2030年市汽车保有量将达约97.64万辆,需成品油1
32、06.4万吨,折合标准煤约156.6万吨。(五)能源平衡预测电力电量平衡。考虑宣威电厂、部分中小水电及自备电厂退役,大型火电机组由全省统调运行,并遵循“枯期满发、丰期一半出力”的原则进行平衡。电力平衡。在不考虑新增电源情况下,“十五五”前期(20262022年)逐年电力平衡结果为“丰缺、枯余”,“十五五”后期(20232030年)逐年电力平衡结果为“丰、枯期均缺电”。丰期最大电力缺额469万千瓦,枯期最大电力缺额262万千瓦。电量平衡。在不考虑新增电源及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利用小时分别为3800h、5500h、2800h130Oh的情况下,全市20262022年电量盈余,2023年起出现电量
33、不足,2030年电量不足达到143亿千瓦时。煤炭产销平衡。预计“十五五”末期,全市煤矿建设规模约8000万吨/年,煤炭产量达到5000万吨/年左右,全市煤炭需求预测在4500万吨/年左右,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十五五”期间,预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总量在2954万吨一3400万吨之间,其中电煤消费总量在1367万吨一1814万吨之间、占本区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总量的46%53%o表8市“十五五”能源需求预测表序号品种单位2030年需求预测比重(%)*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1674.93100(一)化石能源万吨标准煤2864.43171.021.原煤万吨3400万吨标准煤2428.5752
34、982.成品油万吨106.4万吨标准煤156.569.353.天然气亿立方米21万吨标准煤279.316.68(二)发电量亿千瓦时778其中,非化石能源1.水、风、光亿千瓦时286.22万吨标准煤351.7621.00亿千瓦时279.17万吨标准煤343.1020.482.其他亿千瓦时7.05万吨标准煤8.660.52二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388万吨标准煤476.85注:上表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按全部规划装机的发电比例折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不计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并且扣除全社会用电量之外的火电耗煤量。第三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35、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和省、市两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遵循,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和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奋进新征程推动新跨越三年行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开发,不断夯实能源基础设施,强化能源安全保障,筑牢安全生
36、产底线,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支撑。二、发展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不安全不生产”的底线和“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2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有序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布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能源资源合理配置水平,优化能
37、源结构,统筹协调产业布局、城乡用能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措施,处理好发展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推进煤炭、电力、油气等传统能源及风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实现多能互补格局。三、发展思路按照做优煤炭、做足电源、做强电网的发展思路,丰富能源供应品种,加快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推动多能互补协调发展,保障能源供需平衡。积极推进煤炭集约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
38、布局,以大型煤炭基地、国家规划矿区开发为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提升煤炭企业规模,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绿色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绿色能源优势,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消费比重,引导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推广能源替代,提升能源利用效能,实现绿色、高效发展,强化需求侧管理,加快智慧能源建设,统筹能源产、供、储、销各环节资源配置,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加快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依托重大工程推进技术创新,提升能源装备水平,发展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借助产业带动
39、优势,强化先进绿色制造业对绿色能源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型汽车燃料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新能源在全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四、发展目标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强市,至十五五”末,煤炭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实现集约、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火电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成为省乃至西南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电网布局更加优化,构建形成覆盖城乡的安全、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智能电网;天然气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形成布局合理、科学储配、辐射周边的天然气输送网络体系
40、基本实现多能互补格局。到2030年,预计全市能源生产总量4444万吨标准煤,地区能源消费总量1674.93万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1%;原煤产量达到5000万吨/年;电力总装机2357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1447万千瓦以上;天然气储气能力达1900万立方米。展望2035年,高质量现代化能源体系基本确立,煤炭产业实现稳定、高效发展,建成西南重要能源基地,打造成“光伏之都”核心区,形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产业链更加完备,科技创新显著增强,能源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全面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表9市“十五五”能源规划目标预测表序号
41、指标名称单位指标2030年年均增长率(%)综合指标1能源行业投资(累计)亿元259031.132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4444.4014.583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1674.932.63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21.0021.38二分项指标1电力装机万千瓦235716.782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万千瓦144730.953发电量亿千瓦时77826.244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亿千瓦时28618.195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3883.596原煤产量万吨500014.027原煤消费量万吨34008.578城市中压天然气干管(累计)千米5043.1553.589成品油消费万吨106.43.001
42、0天然气消费量亿立方米2176.96五、主要发展途径(一)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预测表明,“十五五”期间能源消费量将快速增长。全市电力消费呈高速增长态势,电煤消费总量翻番。作为全省最重要的煤炭产区,继续发挥好化石能源基础性保障功能,对满足全省煤炭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煤炭产业应抓住发展机遇,发挥煤矿整治重组后的有利形势,快速释放产能、提前布局煤炭应急保供储备体系,持续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适应“十五五”时期对能源、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单靠传统化石能源支撑非常困难,必须加快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大力实施减量替代,加快实施天然气、电能替代工程,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发
43、挥燃气资源优势,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提高煤层气(瓦斯)发电装机,加大页岩气和浅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投入,实现气源补充和应急储备功能。发挥资源优势,抓住新能源发展的窗口期,大力提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比重,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二)强化电网建设。“十五五”期间,电网规划建设500千伏西山变、喜平变扩建第三台主变工程、龙海变扩建第三台主变工程、500千伏铜都开关站扩建变电站工程,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至2030年,500千伏变电总容量达到1450万千伏安,500千伏变电容量充足,能够满足经开区、工业园区项目新增大用户负荷供电的要求。输电线路方面,500
44、千伏变电站220千伏出线均采用2300平方毫米以上导线截面,并对原有的一些导线进行并线改造,主网输电能力得到增强。电网经过“十五五”期间主网架的规划建设,当500千伏或220千伏变电站在发生主变N-I或线路N-I故障时,其所供负荷均可由近区电网支援供电,不需采取措施,可保证供电。主要变电站均采用双回链式或有联络的环网供电结构,保证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到2030年,电网供电可靠性均可满足要求。通过电网“十五五”规划方案的实施,规划电网能够满足599号令对于电网运行风险控制的要求,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三)扩大天然气利用配套设施建设。依托中缅天然气管道干线,加快天然气支
45、线及下游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市城市天然气管道化进程。充分利用市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大力推进构建多气源格局,确保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至“十五五”末,实现恩洪矿区、老厂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等两个气源项目建成投产;继续推进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实现支线管网全覆盖;建设工业园区天然气专线管道,实现各工业园区均通用管道天然气;建设天然气城市管网及配套加气、储气设施,实现市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气化率不低于90%,其他所属县(市、区)级行政中心城市管道天然气气化率不低于70%,管道天然气成为市中心城区、各县(市、区)行政中心、工业园区的主导气源。(四)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经济性、电网消纳、创新发展及系统优化等因素,促进“十五五”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围绕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目标,立足全市新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智能发展,统筹生态保护、电力供需、绿色制造、要素保障,以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加快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开发,深化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提高绿色电力供给能力,促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理念进行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依据生物质资源可供应量,科学规划和布局生物质热电项目,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和盈利模式,改善乡村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