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阅卷入-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6分)得分(1)小科照着上图做关于“水”的实验,实验中两个杯子的不同是()oA.水的多少B.水的温度C.一个密封,一个敞口(2)小科把上图的装置同时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几天后发现()。A.甲杯水明显减少B.乙杯水明显减少C.两个杯子水都明显减少(3)发生上述实验现象(题图实验现象)的原因是()oiA.水渗出了杯壁B.水变成水蒸气了C.水杯杯子吸收2.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水量的多少会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B.加热过程中,水中会产生小气泡,并逐渐增多C.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温
2、度会继续升高3 .加热过程中,烧杯上方还会出现“白气”。关于“白气”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就是水蒸气B.水蒸气看不见,“白气”可见,“白气”是水蒸气变的C.白气和水蒸气一点关系都没有温度计-6/橡皮筋4 .观察图实验,这是小科做()实验时的情境。A.冰融化B.水结冰C.沸腾5 .上图(图1)实验中,小科在碎冰中加盐的目的是()。A.使试管中水的温度降得更低B.给试管里的水保温C.方便观察冰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6 .上图(图1)实验水结冰后,冰面和原水位(橡皮筋的位置)相比()。A.高于橡皮筋位置B.低于橡皮筋位置C.不会发生变化7 .“下雪不冷化雪冷”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是()。A.雪融化时会
3、释放冷气8 .雪融化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气温会下降C.雪在融化时温度是不变的,只是人的感觉出了问题8 .下图是小科“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实验时的情景。关于:为什么要把食盐和小苏打平均分成8份,一份一份地放入水中的解释最合理的是()o令令令令令令令令A.为了加快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速度B.为了减少食盐和小苏打的浪费C.为了更方便、准确地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9 .下表格是小科做实验时的记录,通过数据可知()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第1份第2份第3份第4份第5份第6份第7份第8份溶解的食盐不完全溶解的小苏打不完全10 .我们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oA.
4、对比实验B.模拟实验C.类比实验IL小科发现妈妈做的汤忘了放盐,下面方法能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汤中的是()。A.直接把食盐放入锅中B.把食盐放入锅中,并搅拌C.把汤锅放到火炉上加热,加入食盐并搅拌12 .在“分离食盐和水力的实验中,小科选择下属图中的装置分离食盐和水,这是为了()。BA.让食盐蒸发B.让水蒸发,留下食盐C.让食盐在水中溶解的更快些13 .在探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实验中,应该像()图那样把水杯放入水中。=111AS至b层|c良二您I14 .将杯子底部打个孔,然后像图中那样压入水中,会观察到()oA.杯子中的纸会湿B.杯子中的纸不会湿C.水不会进入杯中15 .如图,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
5、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发现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A.瓶子空气会被压缩B.瓶子里原有的空气在占据空间C.空气有重量16 .下列关于“压缩空气”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oA.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容易改变,可以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把空气压缩到0毫升。B.空气压缩后体积变小,质量也变小。C.压缩空气时,空气的体积会变小。17 .对“压缩水”实验现象的最合适的解释是()。A.压缩时水“微粒”数量减少B.压缩时水“微粒”间距减小C.压缩时水“微粒”间距很难减小18 .下图是小科研究“空气”实验时的情景。以下关于点燃蜡烛后现象描述正确的是()oA.点蜡烛后塑料
6、袋一下子就上升了B.塑料袋先膨胀,胀大到一定程度才上升C.塑料袋变热后重量变轻而上升19 .以下关于塑料袋上升后发生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塑料袋升空后掉落是因为袋子里的空气变成冷空气,冷空气会下降B.塑料袋落下是因为袋子本身的重力C.塑料袋升空后会瘪了,是因为里面的热空气跑掉了20 .小科做实验模拟风的形成原因。下图点燃蜡烛后空气流动方向标识正确的()o21 .在模拟“风的成因”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模拟大自然中的()oA.太阳B.月亮C.热空气22 .小科用简易天平测得1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3颗绿豆的质量,那么一袋空气(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颗绿豆的质量。23.以下物品都利用了空
7、气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是()oA.空气可以流动B.空气很轻C.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且易被压缩24.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下列种天气时可以建议农民伯伯晾晒谷物的是()o25 .我们可以自制雨量器观测降雨,以下透明容器中最适合用来制作雨量器的是()oa一/B.26 .下图是小科同学某日测得的降雨数据。他此次测量的降雨量为()oA.9毫米B.9毫升C.9克27 .12月2日滨州市:当前晴朗,未来8小时一直晴朗,明天昼夜温差达到HrC。这段描述是描述滨州市的()。A.气候B.天气C.景色28 .小科用自制的“风向旗”观测风向。当“风向旗”飘向东北方向时时,他记录的风向应该是()。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
8、风29 .滨州某天陆续下了四场雨,我们应该根据()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A.最大的那场B.最少的那场C.四场累加30 .我们的家乡滨州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这是描述的()o31 .下图中,刚能让烟柱飘动的风的风速为()oA.0级风B.1级风C.4级风32 .气象站一般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中,百叶箱给气温计提供的环境是()。A.温暖、遮阳B.通风、遮阳C.向阳、通风33 .如下图,降雨量最大这天的降雨等级为()A.小雨B.暴雨C.大雨34 .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的是()。A.中午12点气温最高B.早晨和傍晚气温比中午低C.下午的2-3点钟气温最高35 .下列对天气、气候理解正确的
9、是()0A.天气是一个地方在一短时间里大气圈中的冷暖、阴晴、雨雪、风等变化情况B.气候是一个地方某一时刻的冷暖、阴晴、雨雪、风等变化情况C.天气指的是一个地区多年来冷暖、阴晴、雨雪、风等方面的总体情况36 .下图是分离食盐和与沙子混合物的三个步骤,正确的顺序是()oB.C.阅卷人得分A.二、连线题(每连对一条2分,共18分。)37 .温度计有哪些部分?请将各部分的名称和相应的部位连线。I单位符号II液泡)I液柱II刻度38.请将上面器材图跟对应用途用线连接。过滤测风向测降水量测质量加热39.请根据三个温度计的示数,写出它们的温度。答案解析部分L【答案】(1)C(2) A(3) B【知识点】水的
10、蒸发【解析】【分析】(1)实验设计的关键是设置唯一变量。题目中两个杯子的差异在于“一个密封,一个敞口”,这是实验的变量,而水的多少、温度属于需保持一致的无关变量,对比实验需保证除研究变量外其他条件相同。根据图片可知本题探究的是“水是否与空气接触”对其变化的影响,则变量是水是否与空气接触,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2)装置放在“通风向阳”处,满足温度高、空气流动快的条件,会加速水的蒸发。敞口的甲杯中,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能自由扩散到空气中,因此水量明显减少;而密封的乙杯,水蒸气无法扩散,水量基本不变。因此,应选A选项。(3)实验中水量减少的本质是水发生了物态变化液态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气
11、态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水渗出杯壁”不符合实际,实验用的是完好容器;C选项“杯子吸收水”错误,杯子为固体,无法大量吸收水分。因此,应选B选项。2 .【答案】B【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A选项中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100,水量的多少只会影响水达到沸腾所需的时间,水量越多,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越长,但不会改变沸腾时的温度,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水中先是有很多的小气泡;接近沸腾时,水内部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形成的气泡,且气泡会逐渐增多、变大并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是水沸腾前及沸腾时的现象,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在水沸腾
12、后,即使持续加热,温度也不会继续升高,此时热量主要用于使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水蒸气),C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3 .【答案】B【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A选项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白气”不是水蒸气本身,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加热时,水会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这些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所以“白气”本质上是水蒸气液化后的小水珠,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白气”的形成离不开水蒸气,正是水蒸气的液化才产生了“白气”,二者存在因果关系,C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
13、B选项。【答案】4.B5. A6. A【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1)水结冰实验的典型装置是“试管装水和碎冰环境”,通过创造低温条件使水变为冰。若为A选项冰融化实验,实验装置通常是常温环境或加热装置,观察冰变为水的过程,与图中“碎冰”低温环境不符。若为C选项的沸腾实验,实验需要加热装置(如酒精灯),现象是水剧烈翻滚产生大量气泡,也与图中“碎冰”无关。图中碎冰包围试管、低温环境的情境完全匹配“水结冰”实验,因此应选B选项。(2)纯碎冰的温度通常为0,而盐会降低冰的熔点,加快碎冰的融化,从而更易使试管中的水降温至冰点以下并结冰,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的保温错误,因为实验需要低温环境,而非
14、保温;C选项的观察冰变水与本实验的目的相反,此实验是观察水变冰。因此应选A选项。(3)实验中会用橡皮筋标记试管中原水位,水结冰后,由于体积变大,冰面会高于原来的水位,则橡皮筋位置会升高,高于原来的橡皮筋的位置,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会膨胀。因此,应选A选项。4 .装置是在创造条件让水变成冰,有加盐降低温度等水结冰实验的操作,不是冰融化(冰融化是升温过程)和沸腾(沸腾是水加热到100的现象,此装置无加热使水沸腾的设置),所以应选B选项。5 .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在更低温度下融化吸热,从而让试管中的水温度降得更低,利于水结冰,不是保温和方便观察冰变水,所以应选A选项。6 .
15、实验中,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所以冰面的高度会高于原来的水面的位置(橡皮筋标记的是原水面的位置),所以应选A选项。7 .【答案】B【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A选项“冷”是环境热量减少的表现,而非某种物质主动“释放冷气”。雪融化属于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而非“释放热”,A选项不符合科学规律;B选项雪是固态,化雪过程是雪从固态变为液态水的熔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当周围热量被吸收后,环境温度会降低,因此人会感觉“化雪冷”,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虽然雪在融化过程中温度确实保持0不变,但这一过程会持续吸收周围热量,导致环境气温下降,并非“人的感觉问题”,C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
16、选B选项。8 .【答案】C【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解析】【分析】A选项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是搅拌、升温、碾碎等,“平均分成8份、一份一份加”等方法并不会加快溶解,反而需要等待每一份完全溶解,耗时更长,与“加快速度”无关,不符合题意。B选项本实验的核心目的是“比较溶解能力”,而非节省材料。即使材料有剩余,也是实验必要的操作,“减少浪费”并非该操作的科学目的,不符合题意。C选项把食盐和小苏打平均分成等质量的8份,一份一份加入并搅拌至不能溶解,能通过“溶解的份数”直观比较两者的溶解能力,例如食盐溶解了6份,小苏打溶解了3份,说明食盐溶解能力更强。这种方法能更方便、更准确地记录溶解的多少,确保实验
17、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较性,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9 .【答案】A【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解析】【分析】“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实验的核心是:在相同条件(如同样多的水、相同温度)下,能溶解的物质份数越多,说明该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实验通过“一份一份加入,记录完全溶解的份数”来判断溶解能力的差异。通过实验时的表格记录发现:食盐的溶解情况:表格中前7份食盐均完全溶解,第8份“不完全溶解”,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食盐能完全溶解的份数为7份。小苏打的溶解情况:前3份小苏打完全溶解,第4份“不完全溶解”,说明小苏打能完全溶解的份数为3份。食盐能溶解的份数(7份)远多于小苏打(3份),因此食盐的
18、溶解能力更强。因此,应选A选项。10 .【答案】A【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验需遵循控制变量法,即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A选项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实验中,唯一的不同变量是“物质种类”(食盐和小苏打),而水量、温度、每份物质的质量、加入方式(一份一份加)、搅拌时间等条件均保持一致,通过观察两者完全溶解的份数来比较溶解能力差异,符合对比实验的特点;B选项模拟实验是指通过模仿实际事物的某些条件或过程进行实验(如用橡皮泥模拟火山喷发),本实验直接对物质本身进行溶解
19、测试,不属于模拟,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类比实验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性,用一个对象的性质推测另一个,而本实验是直接对比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不涉及“推测”,C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11 .【答案】C【知识点】加快溶解【解析】【分析】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有三种:搅拌、加热(升高温度)、研碎(减小颗粒大小)。A选项直接放入食盐,没有搅拌、加热等操作,仅依靠自然溶解,速度最慢,不符合题意;B选项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仅靠搅拌,没有加热的辅助,溶解速度不如同时加热和搅拌快,不符合题-.思;C选项多种方法结合能更有效加快溶解。“加热”能让汤的温度升高,加速水分子运动;“搅拌”能让食盐颗粒与热汤充分
20、接触,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能最大限度地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因此,应选C选项。12 .【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利用了水的蒸发特性:食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后,水可以通过蒸发(加热能加快蒸发)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而食盐不能蒸发,会留在容器中,从而实现食盐与水的分离。A选项食盐是固体,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不会蒸发(食盐的沸点远高于水),蒸发的是水而非食盐,因此“让食盐蒸发”不符合科学原理。B选项实验装置的作用是通过加热使盐水温度升高,加快水的蒸发,最终水完全蒸发后,食盐晶体会留在容器中,实现“水蒸发,留下食盐”的分离目的,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让食盐在水中
21、溶解得更快”是溶解过程中的操作,如搅拌、加热等,而本实验是“分离”已溶解的食盐和水,与“加快溶解”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13 .【答案】C【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A选项和B选项中水杯倾斜或倾倒放入水中,杯内空气会从缝隙中跑出,水会大量进入杯中,无法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C选项当水杯竖直倒扣着放入水中时,杯内的空气无法逃逸,会占据杯内空间,导致水不能完全进入杯子(杯内会留有空气柱),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因此,应选C选项。14 .【答案】A【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A选项杯子底部有孔时,压入水中的过程中,杯内空气会通过小孔被排出,水就能通过小孔进入
22、杯中,最终杯子内充满水,导致杯中的纸被水浸湿,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由于空气能从孔中排出,水会进入杯中,纸必然会湿,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空气排出后,水会通过小孔进入杯中,因此“水不会进入杯中”的说法不符合实际。因此,应选A选项。15 .【答案】B【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解析】【分析】未吹气时:塑料瓶是封闭的,瓶内原本就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占据了瓶内的空间。吹气时:当试图吹瓶中的气球时,气球膨胀需要占据瓶内的空间。但由于瓶子是封闭的,瓶内原有的空气无法逃逸,且空气虽然能被压缩,但压缩程度有限,因此气球几乎无法膨胀,这是因为瓶内原有空气已经占据了空间,阻碍了气球膨胀,B选项符合题意。16 .
23、答案】C【知识点】压缩空气【解析】【分析】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当受到压力时,分子间隙会变小,导致空气的体积缩小(即被压缩);压力消失后,体积会恢复。A选项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确实容易改变(可以被压缩),但无法被压缩到O毫升。因为空气即使被压缩,仍然由分子构成,分子本身有体积,不可能完全消失,因此“压缩到O毫升”不符合科学事实,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在压缩空气时,只是空气分子的间隙变小,空气的质量不变,只有体积变小。B选项不符合题届、oC选项压缩空气的本质是通过外力减小空气分子间的间隙,从而使空气的体积变小,这与空气可压缩的特性完全一致,C选项符合题意
24、因此,应选C选项。17 .【答案】C【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解析】【分析】在“压缩水”的实验中,发现水的体积几乎没有变化,很难被压缩。水是液体,其构成微粒之间的间隙本身非常小,且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难以被压缩。A选项中在压缩水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没有改变,构成水的“微粒”数量也不会减少,只是对现有微粒施加压力,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微粒间距减小”是气体被压缩时的特点,但水作为液体,其微粒间距本身很小,压缩时几乎无法减小,B选项描述的是气体的压缩特性,而非水,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水的微粒间距原本就很小,分子间作用力强,外力很难让其间距进一步减小,这直接解释了“水难以被压缩”的微观原因,
25、C选项符合题意。18 .【答案】B【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A选项中点燃蜡烛后,空气需要一定时间受热膨胀,塑料袋不会“一下子上升“,而是先膨胀再上升,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在实验中,空气先受热膨胀使塑料袋胀大,待体积足够大、密度小于冷空气后才上升,符合热空气上升的实际过程,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塑料袋变热后,内部空气的重量并未改变,上升的原因是热空气密度变小、体积增大导致浮力变大,而非“重量变轻”,因此该解释不符合科学原理,C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19 .【答案】B【知识点】制作热气球【解析】【分析】A选项热空气冷却后变成冷空气,密度增大,冷空气会下降,这是塑料袋掉落的
26、直接原因之一,不符合题意;B选项塑料袋本身有重力,但上升时浮力大于重力。下落的关键是内部空气冷却后浮力减小,重力大于浮力,而不是“因为袋子本身的重力”,符合题意。C选项塑料袋升空后,塑料袋可能因密封不严密导致热空气跑掉,或者热空气冷却体积缩小,都会使塑料袋变瘪,符合实际现象,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B选项。20 .【答案】C【知识点】风;对流【解析】【分析】点燃蜡烛后,蜡烛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周围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会向上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向蜡烛区域,形成循环,冷空气被加热后又会上升,周围冷空气继续补充,从而形成持续的空气流动(即风)。图中的空气流动
27、方向应符合“冷空气从周围流向蜡烛,热空气从蜡烛上方上升”,因此图中标注正确的是C图。因此,应选C选项。21 .【答案】A【知识点】风【解析】【分析】大自然中,太阳是主要的热量来源: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时,不同地区纬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导致空气受热程度有差异,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形成风。模拟实验中,点燃的蜡烛通过燃烧释放热量,加热周围空气,制造“局部受热区域”,从而引发空气流动(模拟风)。因此,蜡烛在实验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热量的源头”,对应大自然中提供热量的太阳。因此,应选A选项。22 .【答案】B【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解析】【分析】空气的体积是可以压缩或者膨胀的,空气的
28、特点是体积大,有一定质量。已知“1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3颗绿豆的质量”,100筒空气是10筒空气的10倍,因此100筒空气的质量对应的绿豆数量也应是10筒空气的10倍。则一袋空气(100筒)的质量相当于30颗绿豆的质量,应选B选项。23 .【答案】C【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解析】【分析】A选项中的“空气可以流动”是风、换气扇等物品的原理,但题中的物品如气球、篮球的核心功能并非利用空气流动,而是空气的占据空间和可压缩性,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的“空气很轻”描述的是空气的质量特性,但气球升空(如氢气球)才与“轻”相关,而多数利用空气的物品(如轮胎、篮球)并非因空气轻,而是因压缩后的弹性和
29、占据空间的能力,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题中的物品均依赖空气“能占据空间”(填充容器)和“易被压缩”(产生弹性、便于储存)的性质,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选项。24 .【答案】C【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天气状况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晾晒谷物的需求是充足的阳光、干燥的空气、适度的风力,这些条件能加速谷物中水分的蒸发,避免谷物受潮发霉。题中三个天气符号,A选项表示雷电天气,B选项表示多云,C选项表示晴天。因此,应选C选项。25 .【答案】B【知识点】雨量器【解析】【分析】测量降雨量的核心是记录一定时间内雨水在容器中的垂直深度,因此容器需上下粗细均匀(如圆柱体)避免因容器粗细不均导致测量误差;透
30、明且便于标注刻度,透明材质方便观察水位,平整内壁便于绘制刻度线。因此,应选B选项。26 .【答案】A【知识点】雨量器【解析】【分析】A选项中的毫米是降雨量的标准单位,符合气象观测和科学记录的规范,9毫米准确表示了雨水积聚的深度,符合题意;B选项中的毫升是容积单位,用于表示液体的体积,而降雨量关注的是“深度”而非“体积”,不符合题思;C选项中的克是质量单位,用于表示物体的重量,与降雨量的测量无关,降雨量与雨水的质量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27 .【答案】B【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气象学定义,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具有短时间、多变性
31、的特点。而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题干中描述的是滨州市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晴朗)和温度情况,属于天气范畴,应选B选项。28 .【答案】B【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吹来),而风向旗(或风向标)的飘动方向与风向相反,例如风从A方向吹来,会推动旗帜向与A相反的方向飘动。当“风向旗”飘向东北方向时,说明风是从其相反方向吹来的。东北方向的相反方向是西南方向,因此风是从西南方向吹来的,即西南风。因此,应选B选项。29 .【答案】C【知识点】降雨量等级【解析】【分析】降雨量等级(如
32、小雨、中雨、大雨等)是根据一定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的总降雨量来划分的,而非单场降雨的多少。题干中滨州的四场雨均属于同一天的降雨过程。确定当天的降雨量等级时,需将四场雨的降雨量累加起来,得到当天的总降雨量,再对照等级标准判断。因此,应选C选项。30 .【答案】A【知识点】天气现象;气候【解析】【分析】A选项中的气候指的是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通常包括气温、降水、季节变化等综合特征(如四季分明、常年湿润、干旱少雨等),符合题意;B选项中的气温仅指空气的温度,是气候的组成要素之一(如某一天的气温为25),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的降水指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也是
33、气候的组成要素之一(如降雨、降雪等),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31 .【答案】B【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风力等级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划分的0级风(烟柱直上,没有飘动)、1级风烟柱微微飘动、偏斜,能看出风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4级风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摇动。题中图片显示为“刚能让烟柱飘动”的程度,是风力较弱的表现,符合1级风的特征,仅使烟柱轻微飘动,风力最小且能体现风向。O级风烟柱不动,4级风风力明显更强。因此,应选B选项。32 .【答案】B【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A选项不符合题意。百叶箱的核心功能不是“提供温暖”,而是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温度偏高,同
34、时保持通风以反映真实空气温度,与“温暖”无关。B选项符合题意。遮阳:百叶箱通常为白色,且安装在避光处,可反射阳光,防止气温计因直接受太阳照射而读数偏高。通风:百叶箱的百叶结构能让空气自由流通,确保箱内温度与外界空气温度一致,避免因空气不流通导致的温度偏差。C选项不符合题意。“向阳”会导致阳光直射气温计,使测量结果高于实际空气温度,影响测量结果。因此,应选B选项。33 .【答案】B【知识点】降雨量等级【解析】【分析】降雨量等级的划分是小雨指日降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指日降雨量为10-25毫米;大雨指日降雨量为25-50毫米;暴雨指日降雨量为50-100毫米;更大的降雨量则为大暴雨、特大暴雨等。图
35、中降水量最大为80毫米,在50毫米到100毫米之间,所以图中所示这一天的降水量等级为暴雨,应选B选项。34 .【答案】A【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一天中,气温并非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同步达到最高,而是存在一定滞后性。A选项中的“中午12点气温最高”不符合实际规律,因为此时气温仍在上升,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3点左右。B选项中的“早晨和傍晚气温比中午低”符合规律,早晨升温初期气温低,傍晚太阳辐射减弱后气温下降,均低于中午的气温,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的“下午的2-3点钟气温最高”符合实际的气温变化滞后性特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35 .【答案】A【知识点】天气现象;气候【解析】【分
36、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时间尺度不同: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期稳定的大气特征。稳定性不同:天气多变(如“今天下雨”),气候相对稳定(如“昆明四季如春”)。A选项描述了天气的“短时间”和“冷暖、阴晴等变化情况”,符合天气的定义,符合题意。B选项“某一时刻”属于短时间范畴,是天气的特征,而非气候(气候需体现长期状况),不符合题意。C选项“多年来的总体情况”是气候的定义,而非天气(天气是短时间的),不符合题意。36 .【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分离【解析】【分析】分离食盐和沙子的原理:食盐易溶于水,而沙子不溶于水,分离两者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根据图片可知图是“溶解”步骤;图是“过滤”步
37、骤;图是“蒸发”步骤,因此正确的图片顺序是,应选C选项。37.【答案】【知识点】认识气温计【解析】【分析】温度计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玻璃泡(温度计下端的球状部分)、液柱(位于玻璃管内)刻度(标注在玻璃管外侧的数值和刻度线)、单位符号(通常为)、玻璃管(透明的管状结构)根据上述部分的基本特点可以得到为单位符号;为刻度;为液柱;为液泡,依次相连。【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分离;雨量器;风的大小和方向;天平【解析】【分析】(1)雨量筒(左侧带刻度圆柱)测降水量雨量筒是专门用于收集、测量降水(雨、雪等)的工具。降雨时,雨水在筒内积聚,通过筒身刻度,能读取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毫米数”,以此量化降水量,所
38、以对应“测降水量”。(2)风向标(箭头图案)测风向风向标是指示风向的经典工具。箭头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如箭头指东,即为东风)。通过观察箭头指向,能直观判断风向,因此对应“测风向”。(3)酒精灯(带火焰的器具)一加热科学实验中,酒精灯是热源,利用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可对液体、固体进行加热(如加热盐水蒸发结晶、加热试管里的试剂等)。实验中(如分离食盐与水)常借助它提供热量,所以对应“加热”。(4)天平(挂皮球和绿豆的装置)测质量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图中用它比较“皮球、绿豆”的质量(或直接测单个物体质量),因此对应“测质量”。(5)漏斗(右侧三角器具)过滤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实验操作(如分离泥沙和水)。实验中,漏斗是过滤装置的核心:液体通过滤纸流入下方容器,固体被截留。因此漏斗对应“过滤”,是过滤操作的关键仪器。39.【答案】-2;38;21【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温度计读数的关键在于区分零上和零下温度:观察液柱的位置,若液柱在0刻度线以上,为零上温度,直接按照刻度读取数值,如25o若液柱在0刻度线以下,为零下温度,读数时要先读出刻度值,再加上负号,如-5o因此题中三幅图的温度分别是-2,38,2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