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1563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盆底功能障碍(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指盆底肌肉、筋膜或韧带等功能发生障碍时所呈现的临床表现集合,包括下尿路功能障碍、直肠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盆腔疼痛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1。据流行病学显示,PFD的发病率可高达70.19%2。目前,PFD的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妊娠与分娩已被公认为PF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3。随着我国三孩生育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产后妇女出现PFDo建议对产后妇女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恢复训练,以此降低产后PFD的发生率4-5。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式盆底康复设备的发展,居家康复模式开始得到应

2、用,并有可能在未来得到巨大发展6-7o然而,目前对于居家康复治疗模式是否与传统院内康复模式具有同等的效果,仍然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对珠海市人民医院近2年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降低妇女,分别采取院内或居家2种不同盆底康复治疗模式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78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降低妇女(诊断标准参照文献7)。纳入标准:(1)产后42d至6个月。(2)年龄1840岁。(3)无盆腔手术史。(4)具备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的认知和技能,并能够遵守研究方案和随访要求。排除标准:(1)恶露较多。(2)罹患

3、阴道炎。(3)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11期。(4)体重指数228.0。(5)电刺激不适宜人群。根据受试者意愿,按照1:2配对比例,选择院内康复治疗模式者纳入对照组(n=26例),选择居家康复治疗模式者纳入研究组(n=5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1.083.74)岁;平均身高(158.815.46)cm;平均体重(56.377.49)kg;孕次中位数1.5次;产次中位数2次;平均胎儿体重(3120220)go研究组平均年龄(31.383.50)岁;平均身高(160.124.73)cm;平均体重(56.626.03)kg;孕次中位数1.5次;产次中位数1次;平均胎儿体重(3120410)go经

4、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一般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本研究获得珠海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23)伦审【研】第90号,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方法1. 2.1治疗方法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进行常规盆底功能评估,包括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盆底I类、11类肌纤维肌力分级以及POP-Q评分测量。两组受试者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方案,23d1次,共15次为1疗程。不同的是,对照组按时到医院门诊盆底中心,在院内盆底康复医师指导与操作下,使用院内盆底康复仪器行康复治疗。而研究组采用小型便携式居家康复治疗设备,首次使

5、用前由医生指导并确保受试者可以独立正确使用。同时建立微信群,群内配备2名盆底康复医师及2名护理人员,实时监督并指导患者居家按时使用居家盆底康复仪器进行康复治疗。1. 2.2观察指标采用多项评估指标:(1)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包括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紧张收缩阶段。(2)盆底I类、11类肌纤维肌力分级:分为6个级别,即0、I、IkIILIV和V级。(3)POP-Q评分:应用美国妇产科学会制定的盆底器官脱垂评价系统,以处女膜缘为参照点,记录阴道前壁3cm点(Aa)、阴道前壁最低点(Ba)、阴道前穹隆(C)、阴道后壁3cm点(Ap)以及阴道后壁最低点(Bp)各位点定量值。(4)患者满意

6、度调查。1. 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及紧张收缩阶段的盆底表面肌电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前静息阶段盆底表面肌电位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前静息阶段盆底表面肌电位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快速收缩阶段及

7、紧张收缩阶段盆底表面肌电位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VO.05)O见表Io表I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电位值比较组别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紧张收缩阶段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26例)7.723.8O4.932.49028.32*9.1634.60*13.4022.34*10.1330.12412.51研究组(52例)6.743.286.1343731.1114.2740.6117.2321.557.9526.6711.11ur值-1.!721.6080.9021.5570.3440.482P值0.2450.1120.3700.1240.7310.237注:1)

8、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v0.052. 2两组治疗前后盆底I类、11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比较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盆底I类、11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经秩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类肌纤维:Z=-0.527,P=O.598;II类肌纤维:Z=-O.603,P=O.547)o组内对比,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盆底I类、11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VO.05)。见表2。表2两组治疗前后盆底I类.II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比较例()组别0级I级I类肌纤维IV级V级Z值。值Il级In级对照组(26例)-4.2780.l治疗前0(0.0)8(30.8)17(65.4)1(3.8)0(

9、0.0)0(0.0)治疗后0(0.0)1(3.8)4(15.4)14(53.8)7(26.9)0(0.0)研究组(52例)-5.5570.l治疗前0(0.0)15(28.8)23(44.2)13(25.0)1(1.9)0(0.0)治疗后(X0.0)5(9.6)8(15.4)26(50.0)12(23.1)1(1.9)组别U类肌纤维.Z值P值0级1级Il级ID级IV级V级对照组(26例)-4.3450.l治疗前(X0.0)6(23.1)13(50.0)6(23.1)1(3.8)0(0.0)治疔后0(0.0)1(3.8)4(15.4)14(53.8)7(26.9)0(0.0)研究组(52例)-5.

10、652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AaBa、C、Ap.BP评分值经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Aa、Ba、C、Ap、BP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V0.05)。见表3。表3两组治疗前后POP-Q评分组间比较组别AaBaCApBp对照组(26例)治疗前-1.(-L5O,O.5O)-1.00(-1.00,-030)-4.50(-5.50,-4.38)-2.00(-2.00,-2.00)-2.00(-2.50,-2.00)治疗后-1.50(-1.58,-1.00)-1.50(-1.58,-1.00)”-5.00(-5.50

11、4.50)”-2.25(-2.50.-2.)n-2.25(-2.50,-2.00)”研究组(52例)治疗前-Loo(T.00.0.50)-LOo(-1.000.50)-4.50(-5.50.-4.00)-2.00(-2.00,-2.00)-2.00(-2.50.-2.)治疗后-1.50(-1.50,-l.)-1.50(-1.50,-1.),-5.00(-5.50.-4.50)”-2.00(-2.50.-2.00)”-2.00(-2.50,-2.00)”注: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v0052. 4两组治疗后总满意度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满意度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4o

12、表4两组治疗后满意度比较例()组别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对照组26(例)9(34.6)13(50.0)3(11.5)1(3.8)研究组52(例)25(48.1)22(42.3)4(7.7)1(1.9)Z值-1.201,值0.2303讨论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修复对于女性产后康复至关重要8。产后实施物理康复的最佳时机因个体差异而异,目前尚无统一的临床标准。有研究指出,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从产后42d至6个月期间进行盆底肌锻炼具有重要意义9。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产妇通常在产后42d接受产后健康筛查。此阶段被称为“产后恢复期”,其特点在于女性的生理状态逐渐恢复稳定,子宫及内脏功能接近产前水平,产道及

13、盆底肌肉的修复效率也相对较高。止匕外,我国产后休假的政策通常为180d左右,这为在产后42d至6个月期间进行康复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选择产后42d至6个月行产后物理康复是合理且可行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是一种结合生物反馈技术与电刺激疗法的先进康复方法。它通过生物反馈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信号并提供反馈,帮助患者调节身体活动。赵晓丽等10研究表明,该疗法不受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对不同临床特征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均有疗效显著。Kegel等运动则被广泛认为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基础方法,其通过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训练,增强盆底肌肉力量11-Chen等12研究发现,与单纯的K

14、egel运动相比,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能够更有效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止匕夕卜,ZhOng等13和王慧兰等14研究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还可显著改善产后阴道脱垂程度。院内盆底康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有专业医生指导和操作以及多元化的康复设备支持,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产妇在一个康复疗程中需要多次前往医院,存在较大的时间和交通的成本与不便,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母乳喂养造成影响。尤其是在需要频繁康复训练的情况下,可能影响产妇康复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小型便携式盆底康复治疗设备的出现,为居家盆底康复治疗提供了可能。通过专业医护人员的远程指导与监控,产妇居家即

15、可完整地完成相应的盆底康复治疗。其优势在减少了交通与时间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确保康复治疗的效果15o另外,在受到疫情等其他社会或自然不可控因素影响无法来院等情况下,这一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的持续性16o本研究发现,与传统的院内盆底康复治疗模式比较,居家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修复效果相同。止匕外,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总满意度未见统计学差异,但居家康复组具有更高的“非常满意”比例。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技术与远程康复设备的支持下,经由医护人员的远程指导,患者居家即可完成生物反馈电刺激与Kegel运动二者联合的盆底康复治疗并获得与院内康复模式同等的疗效。这一结果为今后产妇乃至其他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提供了新的盆底康复模式选择,尤其适用于家庭距离医院位置偏远、经济困难、无人陪伴或者工薪族等任一情况的女性。未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居家康复治疗模式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