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摘要肥胖是常见慢病之一,也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等重大慢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病率逐年攀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国民健康水平并增加疾病负担。为积极响应国家慢病防控及健康中国建设政策,规范化儿童肥胖门诊建设迫在眉睫,为肥胖儿童提供便捷、同质化的一站式诊疗平台。国内外尚缺乏成熟的儿童肥胖门诊建设规范,儿童内分泌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着重阐述儿童肥胖门诊建设及诊疗路径,促进肥胖规范化诊疗。儿童肥胖呈现全球流行趋势,我国最新数据显示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达24.61%口。儿童肥胖如持续至成
2、年,将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精神心理问题、肿瘤等发生风险,同时肥胖可促进性发育,重度肥胖甚至影响生殖功能436,7,2023年世界肥胖报告预计中国超重和肥胖相关医疗费用到2030年将达4180亿元。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订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儿童肥胖门诊建设是体重管理防治关口前移的必然趋势。但我国社会大众对儿童肥胖认知仍不足,且尚无儿童肥胖门诊建设相关共识与指南,为规范我国儿童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
3、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诊疗指南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以“children”“overweight”“clinic”“ObeSity”“儿童”“肥胖”“超重”“门诊”为检索词,分别在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25年3月10日,优先检索相关指南、共识以及近5年的相关系统评价,历时1年制订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成员包括儿童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保健科、康复科、心理科、中医科等专家以及浙江省糖尿病诊治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专家组围绕儿童肥
4、胖门诊建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经线上线下2次讨论提炼出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与儿童肥胖门诊诊疗路径两大内容,并经投票选出临床重要性排名前9的问题口口,儿童肥胖门诊建设包含设置儿童肥胖门诊的意义、分级诊疗原则、设置形式、功能及设备配置、人员要求及数据库建设6个关键问题;儿童肥胖门诊诊疗路径包含首次接诊评估、首次接诊干预以及首次接诊后管理3个关键问题。针对以上临床问题,专家组经过1次线下、2次线上讨论,投票通过率80%的共识意见视为通过。1 .儿童肥胖门诊的意义:建设儿童肥胖门诊可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干预儿童肥胖的能力,同时肥胖门诊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儿童肥胖
5、门诊有助于提升大众对肥胖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肥胖儿童的专人、长期管理,且可依托多学科团队提供营养、运动、心理及药物等多维度支持。此外,肥胖门诊积累的宝贵数据资料,可推动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控学科诊疗体系能力建设,最终降低社会疾病负担和医疗支出。2 .儿童肥胖门诊分级诊疗原则: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结合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儿童肥胖门诊依据分级诊疗机制进行建设,分级诊疗和转诊机制是现代医疗制度的核心,在儿科实践中有重要作用山。一级医疗机构主要承担超重和肥胖儿童的筛查、识别及健康教育,及时向上级医
6、疗机构转诊。二级机构在此基础上,还需承担部分超重和肥胖儿童及并发症的诊治,必要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三级医疗机构除一、二级医疗机构评估内容外,需要对超重和肥胖儿童的病因及并发症进行全面评估、诊治,重点关注疑难重症的诊治,有条件的可进行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3 .儿童肥胖门诊的设置形式:根据各医疗机构的实际条件、就诊需求,一级医疗机构可以由儿科、儿内科或儿童保健科等科室设立独立挂号的专病门诊;二级医疗机构除独立门诊外,有条件的机构可设置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门诊;三级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MDT门诊,可涵盖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心理科、普外科、
7、康复科和中医科等专业人员。4 .儿童肥胖门诊功能及设备配置:(1)诊室功能设置:除诊疗常规所需固定设施外,各级医疗机构均应准备体重秤、身高测量仪、血压计、软尺、生长曲线表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D等以及宣教材料等。为了方便诊疗,建议准备加大袖带的血压计、宽大的无扶手座椅、适用于肥胖患儿的检查床等。止匕外,需考虑诊室的隐私性和舒适性。一级医疗机构满足上述基本配置即可。二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智能身高体重仪、营养筛查评估表及食物热量一览表等。三级医疗机构在一二级基础上,可增加体成分分析仪;有条件的三级医疗机构可设置儿童代谢病管理中心,中心可包含诊室、治疗间、临床
8、研究办公室、候诊区。诊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开展内分泌、临床营养、中医、康复等多学科门诊,治疗间护士可完成常规采血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Iglucosetolerancetest,OGTT)等,临床研究办公室可用于开展临床研究及健康教育,可按生活方式评估(问卷及膳食评估等)、营养干预指导(饮食处方、食物展示架)、运动干预指导(运动处方、运动视频及器械)、肥胖教育互动(视频、书籍、科普壁报等)4个单元设置。此外,有条件的可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加强智慧医院建设,通过平台进行儿童肥胖的长期随访和推送个体化的健康建议。(2)医院平台配置:儿童肥胖症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代谢性疾病,诊疗活动的开展
9、需要借助医院平台。一级医疗机构配备常规生化实验室、超声室、心电图室和放射科即可满足儿童肥胖症的基础临床诊疗活动。二级医疗机构在此基础上可增加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肝脏核磁共振和多导睡眠监测仪等。三级医疗机构在前期基础上,可增加双能X线体成分仪、肝脏Fibroscan以及可满足遗传学检测的分子诊断平台。5 .儿童肥胖门诊人员要求:(1)人员配置:一级医疗机构儿童肥胖门诊人员包含医生及护士即可,医生需完成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有医护人员均应参加短期、定期的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基本规律,肥胖的基本概念、评估方法、饮食和运动干预措施等。二级医疗机构儿童肥胖门诊人员配置可包含医生、临床营养
10、师、护士,肥胖门诊的内分泌或儿童保健科医生需具有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进修经历,临床营养师需取得注册营养师资质,护士需有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进修经历。所有医护人员需参加专科培训,包括最新的肥胖管理指南、最新的研究成果、新型治疗技术和心理支持等综合管理方法。三级医疗机构儿童肥胖门诊人员配置可包含专科医生、护士及临床研究助理。肥胖门诊的内分泌或儿童保健科医生需要配置专科医生(有儿童生长发育进修经历和工作经验、或通过考核取得生长发育专科医生资质),同时需配备开展MDT门诊的亚专科医生。护士除具有接受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进修经历外,需具有一定临床营养及糖尿病管理经验,协助患教管理。所有医护人员需定期培训学习,鼓励参
11、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有条件的国家级专科医院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会议,提升整体医疗水平。(2)人员分工:医师主要负责肥胖儿童的初步评估、诊治、转诊和组织MDT。MDT可以门诊的形式设置,也可由某一专科如儿童内分泌科为主导,根据患儿病情组织相应学科团队参与诊疗。对于肥胖及并发症的治疗以内分泌科为主导,整合消化科、心血管科、心理科等诊疗意见;临床营养师主要负责营养评估及制订营养干预方案;康复科医师可协助制订运动干预方案;中医科主要制订中医药减重方案。护士主要负责诊疗操作、患者教育及协调工作,包括体格测量、抽血及OGTT试验等。临床研究助理协助医护人员开展临床研究,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录入等。6 .
12、儿童肥胖门诊数据库建设:为更好实现超重和肥胖儿童的同质化管理,建议从国家层面建设儿童超重和肥胖数据库及生物样本数据库,做好数据库顶层设计、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配备至基层医疗机构。有条件的省、市及部分国家级医疗中心,也可初步建立区域儿童超重和肥胖数据库及生物样本数据库。数据管理平台与医院信息平台对接,可直接提取病历中文本信息、结构化数据、实验室及影像数据。因此,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儿童肥胖门诊电子结构化病历,规范使用疾病编码,详细记录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诊断及治疗意见。对难以实现电子结构化病历或者不能建立智慧化数据库的医疗机构,可采用手工录入等方式。生物样本数据库的建设,需符合国家伦理
13、及法规要求,并根据不同样本制订标准化管理流程、配备相应存储设备及条件。所有临床数据及生物样本均需做好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工作,对临床数据和生物样本实行专人管理,数据及样本提取需按流程申请。1 .首次接诊评估:国际权威杂志近期提出肥胖是由体脂过多导致的慢性系统性疾病,建议对BMl达到超重或肥胖的人群进行腰围、臀围或直接体脂测定,对体脂异常的患者进一步评估脏器功能,有脏器功能异常者定义为临床肥胖,无脏器功能异常者为临床前肥胖。但考虑到国内缺乏儿童体脂含量正常标准,且双能X线体成分分析基层无法普及,国内超重和肥胖仍采用BMl标准,2岁以下采用身高的体重。对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BMIP85且尸95者诊
14、断为超重,BMIP95诊断为肥胖,其中BMI2尸99诊断为重度肥胖。对首次就诊的超重和肥胖儿童,各级医疗机构的基本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出生史、喂养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与体格检查(除常规系统查体外,专科查体需包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肤黑棘皮评估),做出肥胖初步诊断与严重程度评估;在此基础上,各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相应评估手段(表1),并参照“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对超重和肥胖儿童的病因及并发症进行评估o表1儿童肥胖门诊评估项目筛查类别评估项目一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吸医疗机构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黑棘皮+性征Tanner分期、血压可选+皮下脂肪厚度-可选+糖
15、脂代谢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可选+OGTT、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一可选+血脂可选+其他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维生素D可选+甲状腺功能、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可选+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可选+肝脏超声可选+肝脏FibrOSCan、肝脏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可选肾上腺超声、性腺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垂体磁共振成像-可选可选骨龄可选可选可选体成分检杳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可选可选双能X线体成分-可选+其他辅助检查心电图可选+睡眠呼吸监测-可选可选病理学检查肝脏穿刺活检一-可选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全外显子测序、甲基化等可选注:OGT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各级医疗机构评估及转诊流
16、程见图Io一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超重和肥胖的筛查,对超重及轻中度肥胖儿童可选择空腹血糖、肝肾功能、血脂、肝脏B超、骨龄、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手段进行初级评估。合并代谢指标异常的超重及轻中度肥胖、重度肥胖、怀疑遗传性肥胖者可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图1超重和肥胖儿童诊疗路径二级医疗机构除基本评估外,体格检查中要关注血压及性征Tanner分期,可选择生化、血脂、OGTT试验、体成分分析、肝脏超声、动态血压、睡眠监测、问卷评估等检查手段,对肥胖病因及代谢并发症进行初步评估。对重度肥胖或肥胖伴严重并发症(2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代谢综合征、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严重心理问题等)、遗传性肥胖、复杂疑难的继发
17、性肥胖等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三级医疗机构在一二级医疗机构评估基础上,进一步对肥胖的病因及代谢障碍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疑难重症、罕见遗传性肥胖的早期识别及精准诊断。病史采集需更全面,包括膳食调查、可能影响肥胖的药物及手术史询问,重点关注肥胖起病时间、进展快慢、食欲是否可控、是否合并其他系统障碍表现;体格检查还需关注特殊面容及皮下脂肪厚度;有条件的机构可采用双能X线体成分仪、肝脏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肝活检等手段对肥胖代谢障碍进行精准评估;对遗传性肥胖儿童,除内分泌系统外,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听力、视力、骨骼及泌尿生殖功能等,必要时利用遗传学手段进一步实现分子诊断。2 .首次接诊
18、干预原则及策略:儿童肥胖的治疗一线手段是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必要时配合药物及手术治疗,对于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或伴有肥胖并发症者,需要针对病因及并发症治疗。治疗原则是在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实现减脂增肌目的。减重速度及目标为2岁超重或肥胖儿童,在按需喂养的基础上,维持体重或减缓体重增长速度直至体重恢复正常;22岁超重儿童,维持体重或减缓体重增长速度直至BMIP85;2岁肥胖儿童、25岁肥胖儿童、611岁轻中度肥胖儿童,体重下降速度建议不超过0.5kg月;611岁重度肥胖、1218岁所有肥胖儿童体重下降速度建议不超过0.9kg月;对体重下降过快的超重和肥胖儿童
19、需进一步评估体重下降过快原因。生活方式干预以饮食管理为核心、运动处方为抓手,促进行为及睡眠健康,细则参考“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及“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血。患儿、家长、教师和医务人员、营养师等共同参与。饮食模式推荐限能量平衡膳食:在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适当限制能量,制造能量缺口。食物种类上,选择相对低脂、低糖、低盐、适量高蛋白和纤维素的饮食策略;在食物频率上,强调“三餐一床”(只吃三餐、不加餐,保证夜间空腹时长及充足睡眠);饮食行为上,减少超加工食物和快餐、控制进食速度、调整进食顺序、避免屏幕时间进食。运动干预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对心肺功能正常的6岁儿童,建
20、议每天至少进行60min中高强度活动,运动时间及强度循序渐进,达到有氧运动35次/周和抗阻运动23次/周;对时间有限或者不能坚持60min训练的儿童,可用2030min的高强度间隙训练替代。运动前的评估及运动处方细则也可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口以,由专业的运动老师或康复科医生协助制订,避免运动损伤。药物干预包含原发病、肥胖并发症的药物治疗,也包括国际上获批用于212岁肥胖儿童的减重药物: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芬特明-托叱酯。代谢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指征,具体参照“儿童代谢综合征临床防治指南(2025)各级医疗机构首诊干预流程见图Io一级医疗机构对初诊超重和肥胖儿童,按照上述
21、干预原则提供初级生活方式干预指导意见;二级医疗机构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可对肥胖常见并发症,如肝功能损伤进行药物治疗;三级医疗机构,对肥胖合并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对经强化生活行为方式干预仍不能实现减重及代谢改善的肥胖儿童,必要时可启动减重药物治疗;代谢手术需经强化生活行为方式干预,且药物减重治疗1年仍不能有效控制肥胖或改善并发症的前提下,并符合代谢手术最低指征,可在国家级医疗中心或具有内分泌、普外科、营养科等多学科管理经验的三甲医院以上开展20o3 .随访管理: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是减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访是肥胖门诊的延伸和补充。随访管理需联合家庭、社区、学校、医
22、院,利用移动终端及大数据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健康宣教,重点纠正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指导正确饮食结构、强调“三餐一床”饮食行为习惯、监督运动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个性化复诊与评估方案,根据患儿体重及代谢改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肥胖儿童首次门诊就诊后应按慢病管理,流程见图K随访频率方面,一般建议首诊后1个月复诊,之后每36个月复诊1次;但对重度肥胖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可根据实际情况缩短随访周期;而在随访过程中,体重及代谢指标明显改善者可将随访周期延长至半年1次直至体重及代谢障碍恢复正常。随访评估指标方面,对具有上述严重肥胖并发症患儿,3个月复查转氨酶、血脂、尿酸、血糖及胰岛素,
23、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612个月复查体成分及肝脏影像学,直至恢复正常E17,212122o对罕见遗传性肥胖儿童的随访需根据临床需求,制订个性化系统随访评估策略。慢病管理中,各层级医疗机构管理侧重点不同,一级医疗机构主要任务是监测患儿身高、体重变化,监督患儿和家长生活方式调整、行为改变并增加依从性,必要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二级医疗机构重点关注肥胖儿童减重及代谢改善情况,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策略,必要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三级医疗机构除上述随访管理任务外,需全面关注体重及各系统代谢障碍改善情况,并关注减重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代谢手术患儿术后的营养及风险管理。针对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的逐年上升及低龄化趋势,国家层面提出了“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肥胖儿童体重管理是防控前端。通过建设、完善儿童肥胖门诊场所及人员配置,制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原则,规范各层级医疗机构门诊管理路径,构建儿童肥胖门诊数据库,可促进儿童肥胖多学科团队建设及同质化管理,并联动政府、医疗机构、家庭及学校,实现儿童肥胖“防、筛、诊、治、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