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5861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件4H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20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ervationeffectivenessassessment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NaturePark(征求意见稿)20口-发布20-一实施生态环境部发布.Aa-刖三11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一般要求25 评估内容和程序26评估指标37 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方法48 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方法79评估结果710评估报告8附录A(规范性附录)评估指标的含义及数据来源9附录B(规范性附录)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

2、分依据11附录C(资料性附录)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13-XX.1刖5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我国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规范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提升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评估原则、评估周期、评估内容和程序、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以及评估报告的格式。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

3、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口年月口口日批准。本标准自202口年月口口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评估原则、评估周期、评估内容和程序、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以及评估报告的格式。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自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地方级自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4、本标准。其他文件被新文件废止、修改、修订的,新文件适用于本标准。GB3097海水水质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24708湿地分类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45072自然保护地名词术语GB/T50298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HJ442.10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HJ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1143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保护成效评估(试行)HJ1156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HJ1203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HJ1300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1311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

5、与观测技术规范DZ/T0303地质遗迹调查规范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NY/T2998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TD/T1010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环生态(2020)72号)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监测(2021)99号)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保规20234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自然公园naturepark对具有特殊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实施长期保护、可持续利用的区域。4. 2生态环境保护成效con

6、servationeffectivenessassessmentofecoIogyandenvironment自然公园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保护效果,以及在生态胁迫、违法违规情况等方面的管控效果。5. 3自然遗迹naturereIics自然界在其发展过程中天然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在科学、文化、艺术和观赏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标准地质剖面、著名古生物化石遗迹、地质构造形迹、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特大型矿床和地质灾害遗迹等自然产物。6. 4外来入侵物种invasivealienspecies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已经对生态环境、生产或生活造成明显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外

7、来物种。4 一般要求4.1 评估原则 科学性: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估。 系统性: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是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以及违法违规情况等内容的系统性评估。 可行性:根据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特征,基于可监测、可获取的数据,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评估指标,结合现场考察,进行评估。4.2 评估周期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周期原则上为5年一次,评估阶段划分为基准年和评估年。5评估内容和程序5 .1评估内容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违法违

8、规情况和生态环境监测状况等5项评估内容。5.2评估程序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程序主要包括自然公园特征分析、确定评估方案、评估计算与分级、编写评估报告等环节,具体程序见图Io确定评估方案自然公园特征分析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指标计算与分析评估计算与分级计算评估分数、确定等级评估等级调整形成评估结果编写评估报告图1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程序a)特征分析根据自然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监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确定自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保护生物物种、自然遗迹、环境质量、生态胁迫等特征。b)确定评估方案根据特征分析结果,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等评估内

9、容中选取反映自然公园特征情况的指标进行评估,收集评估所需的基础资料与数据,形成针对每个自然公园的评估方案。c)评估计算与分级根据评估方案,从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两方面,对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计算评估分数。根据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综合判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等级。d)编写评估报告编写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前言、自然公园基本情况、特征分析与指标选取、自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建议、附件等。评估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C。6评估指标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

10、违法违规情况、生态环境监测状况5项评估内容,共13项评估指标,其中9项“*”指标系根据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结果选取的指标,见表1。评估指标的含义及数据来源详见附录A。表1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指标评估内容评估指标适用范围自然生态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面积*适用于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公园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种群数量*适用于以生物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公园自然遗迹保存完整程度*适用于具有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的自然公园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适用于具有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水域或海水水域的自然公园污水收集率*适用于区内涉及行政村、旅游活动、企业排污的自然公园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态胁

11、迫陆域开发干扰指数*适用于不涉及海域的自然公园海域开发强度指数*适用于涉及海域的自然公园生态退化指数*适用于除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沙漠(石漠)公园外的自然公园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适用于所有自然公园违法违规情况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适用于所有自然公园新增违法违规问题生态环境监测状况数据有效性适用于所有自然公园注1:若评估的自然公园不涉及“*”指标,则不纳入评估范围。注2:新增违法违规问题用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数据有效性用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估。7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方法7. 1一般规定自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是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违法违规情况的综合评分。7.2 自然生态变化评分

12、自然生态变化评分(/G)的最大分值(G()为30分,评分标准见表2。石G按照公式(1)计算:Eel=E34XG式中:ECi自然生态变化评分;a自然生态评估内容中选取的评估指标数量;i评估指标的序号;V/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G第i项指标的分值。G按照公式(2)计算:(2)r_AAi-Zi(min)rS一zt、.Z(、XS(m)4r1(max)i(mm)式中:G第,项指标的分值;Ai评估周期内第i项指标的变化情况;C第,项指标的最大分值;Z(三)第i项指标在OC(三)分之间AAi的最大值;Zn第1项指标在OC(三)分之间AAi的最小值。表2自然生态变化评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AAi计算公式Ci(

13、ma公30分030分之间O分ViZj(max)Zjiri)自然生态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面积4(72)-40)A(T1)X100%Ai3%3%-3%Ai-3%1a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种群数量Ai10%10%-10%Ai-10%1a自然遗迹保存完整程度AiO%0%-1%Ai-l%1a注1:A(TD与Ai(T2)分别为第,项指标在Tl(基准年)和T2(评估年)的具体数值。注2:如果自然公园有多种主要保护生物物种,分别计算每种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以所有物种的平均分作为该指标的最终得分。7.3 环境质量变化评分环境质量变化评分(EQ)的最大分值(Ce)为30分,评分标准见表3。EG按照公式(3)计算

14、3)EC?=LlUiXCi式中:ECi环境质量变化评分;b环境质量评估内容中选取的评估指标数量;i评估指标的序号;V/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Ci第,项指标的分值。在0C)分之间的分值Ci用公式(2)计算。表3环境质量变化评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AAi计算公式max)30分030分之间O分ViZimax)Zj(miri)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污水收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72)-4(。)AfTi)X100%Ai(Tl)=Ai(T2)=100%或Ai5%5%-5%Ai-5%1b1b1h注:AiCrD与AiCr2)分别为第,项指标在Tl(基准年)和T2(评估年)的具体数值。7.4 生态胁迫变化评分生

15、态胁迫变化评分(EG)的最大分值为(C.g)40分,评分标准见表4。石。3按照公式(4)计算:Ec3=斗=1ViXci(4)式中:EC3生态胁迫变化评分;c生态胁迫评估内容中选取的评估指标数量;1评估指标的序号;V/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G第i项指标的分值。在。GOWg分之间的分值Ci用公式(2)计算。表4生态胁迫变化评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Ai计算公式Ci(max)40分040分之间O分ViZj(ma幻Zi(Jniri)生态胁迫陆域开发干扰指数K(Ti)-AG)46)X100%Ai(Ti)=Ai(T2)=O或Ai10%10%-10%Ai-10%1C海域开发强度指数1C生态退化指数1C外来入侵

16、物种入侵度1C注:Ai(TI)与Arr2)分别为第,项指标在Tl(基准年)和T2(评估年)的具体数值。7.5 违法违规情况评分违法违规情况为扣分项(石。4),扣分标准见表5。无新增违法违规重点问题,不扣分。表5违法违规情况扣分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变化情况分值违法违规情况新增违法违规问题无新增违法违规问题O分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5分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10分注:主动发现、处理或整改的新增违法违规问题,可酌情减少扣分。7.6 生态环境变化评分自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满分为100分。石。按照公式(5)计算:(5)EC=EC1+EC2+EC3+EC4式中

17、EC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1自然生态变化评分;ECi环境质量变化评分;EC3生态胁迫变化评分;EC4违法违规情况扣分。7.7 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根据自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结果,将生态环境变化分为三个等级,即变好(石。三80)、稳定(60WEeV80)、变差(ECV60),见表6。表6自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等级变好稳定变差分值范围EC8060EC80EC608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方法8.1 生态环境状况评分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估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所选评估指标的现状及变化情况,结合专家经验,判定每项评估指标的分数,计算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S)。人满分

18、为100分,具体评分依据详见附录B。人按照公式(6)计算:ES=3%xSj(6)式中:ES生态环境状况评分;m评估指标的总个数;1评估指标的序号;V/第,项指标的权重系数;Si第i项指标的分值。8.2 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根据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S)结果,将生态环境状况由高到低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ES80)、二级(60WEslV80)、三级(ESV60),见表7。表7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分值范围ESN8060ES80ESGB/T24708oA.2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种群数量指自然公园内每种主要保护生物物种在评估周期内监测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既可用绝对数量(生物物种

19、种群的个体计数数量)表示,也可用相对数量(样方内生物物种个体数量或被红外相机监测到的频次等)表示。数据来源:以地面调查数据结合遥感、模型模拟,获取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的种群数量。相关调查方法参见LY/T1814oA.3自然遗迹保存完整程度指自然公园内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干扰或破坏的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数量或面积。数据来源:以地面调查数据为主,评估自然遗迹保存完整程度。相关调查方法参见DZ/T0303。A.4水环境质量指自然公园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水域的水环境质量或海水质量。风景名胜区采用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达到I类、海水质量达到或优于第二类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点数量占风景名胜区内水环境质

20、量监测点总数量的比例反映;其它类型自然公园采用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11I类、海水质量达到或优于第二类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点数量占自然公园内水环境质量监测点总数量的比例反映。数据来源:以实地环境监测数据为主,获取水质监测数据。相关监测和计算方法参见GB3838、GB3097、HJ442.10、HJ1143、HJ1300oA.5污水收集率指自然公园内每年收集到的污水量与总污水量的比值。数据来源:资料调查。相关监测和计算方法参见HJ1311oA.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自然公园内每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数据来源:资料调查。相关监测和计算方法参见HJ1311oA.7陆域开发干扰指数指自然公园内开发建设用

21、地(不包含自然公园总体规划涉及的保护修复、宣传教育等用地)面积占自然公园总面积的比例,表征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胁迫程度。数据来源:以遥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获取开发建设用地的分布面积。数据源为优于2m分辨率的高分卫星遥感影像。相关监测和计算方法参见HJ1156、TD/T1010、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A.8海域开发强度指数指自然公园内海岸线向海一侧,填海造地、围海、构筑物、养殖等人类活动用海面积之和占自然公园涉及海域面积的比例,表征人类活动对海域的胁迫程度。数据来源:以遥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获取人类活动用海面积。数据源为优于2m分辨率的高分卫星遥感影像。相关监测和计算方法参见区域生态

22、质量评价办法(试行)。A.9生态退化指数指自然公园内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面积之和占自然公园总面积的比例。数据来源:以遥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获取生态退化面积。数据源为优于2m分辨率的高分卫星遥感影像。A.10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指自然公园内外来入侵物种种数及其危害程度。外来入侵物种种数变化情况用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用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数据来源:根据国家颁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依托地面调查数据统计自然公园外来入侵物种种数以及依靠专家经验评估危害程度。地面调查方法参考HJ623oA.11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按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根据生态环境部建

23、立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台账,统计自然公园评估周期内违法违规问题的整改比例。数据来源:从地面调查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台账中,获取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A.12新增违法违规问题按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根据生态环境部建立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台账,统计自然公园评估周期内新增的违法违规问题数量。数据来源:从地面调查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问题台账中,获取新增违法违规问题数量。A.13数据有效性指用于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有效指标占应选指标的比例。有效指标指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违法违规情况等评估内容所用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否符合自然公园评估方案

24、要求。应选指标指自然公园评估方案中确定选择的评估指标。附录B(规范性附录)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依据表B.1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评分依据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赋分依据分值权重系数Vi自然生态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面积*与所在省域内的同类型自然公园相比,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占比高25-301a与所在省域内的同类型自然公园相比,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占比较高15-24与所在省域内的同类型自然公园相比,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占比一般5-14与所在省域内的同类型自然公园相比,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占比低0-4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种群数量*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的种群数量充足,足以保证物种正常繁衍或生存25-

25、301a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的种群数量较多,基本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15-24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的种群数量较少,不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5-14主要保护生物物种的种群数量极少,远未达到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4自然遗迹保存完整程度*基本保持原有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301a有一定范围的人为破坏或改造,但仍能反映原有状态或经人工整理尚可恢复原貌20-29受到较大范围的人为破坏或改造,但尚能辨认自然遗迹的原有分布状况10-19受到严重破坏,不能反映自然遗迹的分布状况0-9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评估期内自然公园水环境质量高301b评估期内自然公园水环境质量较高20-29

26、评估期内自然公园水环境质量一般10-19评估期内自然公园水环境质量低0-9污水收集率*污水全部收集301b90%污水收集率VIO0%20-2970%污水收集率90%10-19污水收集率70%0-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301b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20-29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赋分依据分值权重系数Vi环境质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10-1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0-9生态胁迫陆域开发干扰指数*基本没有开发利用401C与所在省域内的自然公园相比,开发利用强度较低30-39与所在省域内的自然公园相比,开发利用强度较高15-29与所在省域内的自然公园相比,开

27、发利用强度高0-14海域开发强度指数*基本没有开发利用401C开发利用强度较低30-39开发利用强度较高15-29开发利用强度高0-14生态退化指数*基本没有生态退化401C与所在省域内的同类型自然公园相比,生态退化指数较低30-39与所在省域内的同类型自然公园相比,生态退化指数较高15-29与所在省域内的同类型自然公园相比,生态退化指数高0-14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基本没有外来入侵物种401C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低30-39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较高15-29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高0-14违法违规情况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率与所在省域内的自然公园相比,违法违规重点问题整改率排名高-2-01与所在省域内

28、的自然公园相比,违法违规重点问题整改率排名较高-5-3与所在省域内的自然公园相比,违法违规重点问题整改率排名较低-8-6与所在省域内的自然公园相比,违法违规重点问题整改率排名低-10-9生态环境监测状况数据有效性数据有效性80%-2O160%数据有效性80%-5-340%数据有效性60%-86数据有效性40%-10-9注1:若评估的自然公园不涉及”指标,则不纳入评估范围。注2:自然生态、生态胁迫、违法违规情况等评估内容的指标需与自然公园所在省份的同类型自然公园对比后确认分值。附录C(资料性附录)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C.1前言简要介绍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组织形式、工

29、作过程与评估结果。C.2自然公园基本情况阐述自然公园的区位与范围、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水系)、自然资源概况(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遗迹)、管理情况、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C.3特征分析与指标选取根据自然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调查报告、遥感监测数据、实地调查监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确定自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生物物种、自然遗迹、环境质量、生态胁迫等特征。阐述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所选取的指标与选取理由,以及所使用的相关数据及其来源。C.4自然公园生态环境变化分别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违法违规情况等评估内容,阐述自然公园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C.5自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分别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胁迫、违法违规情况、生态环境监测状况等评估内容,阐述自然公园的生态环境状况。对自然公园自然生态、生态胁迫指标、违法违规情况赋分时,需阐述与所在省域内同类型自然公园的对比情况。C.6评估结果分别列出所选指标在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两个方面的评估分数,给出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评估所用的数据源、计算过程和具体数值等内容作为附件。C.7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自然公园在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C.8工作建议结合自然公园实际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C.9附件评估所用的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和具体数值等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