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八章第八章 固体废物的处置固体废物的处置学习指南学习指南 :本章介绍固废的最终处置方法本章介绍固废的最终处置方法.针对不同性质的针对不同性质的固废和不同处置场所固废和不同处置场所,主要讲述几种处置方法主要讲述几种处置方法:填埋填埋法、土地耕作法、深井灌注法和海洋处置法。法、土地耕作法、深井灌注法和海洋处置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理论知识,工程实施,还应该能掌握各种方法的理论知识,工程实施,还应该能够对给定的固废选择适当的处置方法和场地够对给定的固废选择适当的处置方法和场地学习要求:学习要求:(一)含义及要求(一)含义及要求一、概述一、概述是固废全过程管理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固废全过程管理中的最重
2、要的环节。放置在某些安全可靠的场所,以放置在某些安全可靠的场所,以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地与生物圈隔离与生物圈隔离因其富集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而对生态环境和人因其富集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而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体健康具有即时性即时性和和长期性长期性影响影响当前技术条件下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继续利用的固体污染物终态无法继续利用的固体污染物终态(1 1)含义:)含义:(2 2)目标)目标确保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至于对人确保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至于对人类及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类及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3 3)要求)要求废物体积尽量小;废物无较大危害性;处置场地
3、适宜;设施结废物体积尽量小;废物无较大危害性;处置场地适宜;设施结构合理;封场后定期维护监测。构合理;封场后定期维护监测。处置方法简便、经济,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处置方法简便、经济,同时兼顾环境效益(4 4)原则)原则安全化安全化使其最大限度地与生物圈隔离;使其最大限度地与生物圈隔离;稳定化稳定化防止其扩散污染环境;防止其扩散污染环境;无害化无害化保证现在和将来不对人类造成危害或危害最小。保证现在和将来不对人类造成危害或危害最小。(二)、处置方法分类(二)、处置方法分类天然屏障:天然屏障:处置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周围的地址环境处置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周围的地址环境沿着从处置场所经过地质环境到达生物
4、圈的各沿着从处置场所经过地质环境到达生物圈的各种可能途径对于有害物质的阻滞作用种可能途径对于有害物质的阻滞作用(1)(1)按隔离屏障划分按隔离屏障划分天然屏障隔离处置天然屏障隔离处置人工屏障隔离处置人工屏障隔离处置人工屏障人工屏障使废物转化为具有低浸出性和适当的机械强度使废物转化为具有低浸出性和适当的机械强度的稳定的物理化学形态的稳定的物理化学形态废物容器废物容器处置场地内各种辅助性设施(处置场地内各种辅助性设施(人工防渗工程人工防渗工程)陆地处置陆地处置 海洋处置海洋处置 海洋倾倒海洋倾倒远洋焚烧远洋焚烧按处置场所按处置场所(2)(2)陆地处置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土地耕作工程库工程库储留池储存储
5、留池储存浅地层埋藏浅地层埋藏深井灌注深井灌注土地填埋土地填埋卫生土地填埋卫生土地填埋安全土地填埋安全土地填埋陆地处置的优点: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陆地处置的优点: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陆地处置的缺点:离人群近、安全感差、易污染陆地处置的缺点:离人群近、安全感差、易污染二、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方法二、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方法安全化、稳定化、无害化安全化、稳定化、无害化(一)堆存法(一)堆存法1 1、土地堆存(原始)、土地堆存(原始)对象:不扬尘、不腐烂变质、不溶解对象:不扬尘、不腐烂变质、不溶解场地:山沟、山谷、洼地等场地:山沟、山谷、洼地等2 2、筑坝堆存法、筑坝堆存法对象:粉煤灰、尾矿粉
6、对象:粉煤灰、尾矿粉等湿排灰泥等湿排灰泥(二)填埋法(应用最广)(二)填埋法(应用最广)1.1.概述概述概念概念:将固体废物分撒到耕作土地中,通过生物降解将固体废物分撒到耕作土地中,通过生物降解,植物植物吸收及风化作用降低污染指数至背景程度。吸收及风化作用降低污染指数至背景程度。特点:特点:限量限质限量限质对象:对象: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固废,如污泥、石化废物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固废,如污泥、石化废物过程:过程:有机物分解有机物分解 一部分留在土壤中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效一部分留在土壤中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效;另一部分挥发到大气另一部分挥发到大气;不分解部分永存在土壤中不分解部分永存在土壤中.优点:优
7、点:费用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对环境影响小费用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对环境影响小 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三)土地耕作法(三)土地耕作法2.2.机理机理 借助土壤循环的机理降解固体废物借助土壤循环的机理降解固体废物 主要过程主要过程:微生物分解、渗出、沥滤、挥发、生物吸收微生物分解、渗出、沥滤、挥发、生物吸收3.3.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废物本身性质废物本身性质;土地耕作深度土地耕作深度;当地气候条件当地气候条件;土地地形土地地形4.4.场地选择场地选择 原则原则:保证安全、经济可靠、达到功效保证安全、经济可靠、达到功效1.1.概述概述概念概念:将固体废物液化成真溶液
8、或乳浊液将固体废物液化成真溶液或乳浊液,用强制措施注用强制措施注入与饮用水和矿脉层隔开的可渗透性岩层中入与饮用水和矿脉层隔开的可渗透性岩层中.对象对象:难于破坏、转化的危险废物难于破坏、转化的危险废物,如高放射性废如高放射性废物物条件条件:适宜的地层适宜的地层:石灰岩层、白云岩层、砂岩层石灰岩层、白云岩层、砂岩层 两者具有相容性两者具有相容性2.2.操作程序操作程序 地层选择地层选择 钻探与施工钻探与施工 操作与监测操作与监测(四)深井灌注法(四)深井灌注法1.1.概念概念:利用海洋的容量和自净能力将固体废物投入海洋。利用海洋的容量和自净能力将固体废物投入海洋。争议:争议:两种对立观点两种对立
9、观点(1)(1)是处理多种工业废物的理想场所,不会危害环境是处理多种工业废物的理想场所,不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和人类。(2)(2)大量倾倒将会造成海洋污染,危及海洋生物,破大量倾倒将会造成海洋污染,危及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坏海洋生态环境。我国对海洋处置基本持否定态度。我国对海洋处置基本持否定态度。海洋处置应考虑的问题海洋处置应考虑的问题 要有小型试验要有小型试验 对废物进行全面测试对废物进行全面测试 相比其它方法的经济可行性相比其它方法的经济可行性(五)海洋处置法(五)海洋处置法2.2.海洋倾倒海洋倾倒含义含义:准则准则:要求要求:预处理预处理包装、用容器盛装、混凝土块固包装、用容器盛装
10、混凝土块固化;达到一定的抗压强度和密度。化;达到一定的抗压强度和密度。操作程序操作程序:3.3.远洋焚烧远洋焚烧定义定义:特点特点:操作要求操作要求:(五)海洋处置法(五)海洋处置法(二)填埋法(应用最广)(二)填埋法(应用最广)在陆地上选择合适的天然场所或人工改造出合在陆地上选择合适的天然场所或人工改造出合适的场所,把固废用土壤覆盖起来的技术。适的场所,把固废用土壤覆盖起来的技术。1 1、卫生卫生土地填埋土地填埋对象:城市垃圾、建筑垃圾、炉渣等对象:城市垃圾、建筑垃圾、炉渣等分为好氧填埋、厌氧填埋和准好氧填埋三种类型分为好氧填埋、厌氧填埋和准好氧填埋三种类型比较比较好氧填埋、准好氧填埋好氧
11、填埋、准好氧填埋和厌氧填埋和厌氧填埋填埋方法填埋方法构筑单元构筑单元升层升层填埋场剖面图填埋场剖面图渗出液的处理、降解气的控制、臭味和病原菌的渗出液的处理、降解气的控制、臭味和病原菌的消除、填埋场地的选择设计、填埋方法等消除、填埋场地的选择设计、填埋方法等1 1、密封或底部和四周都密封的结构、密封或底部和四周都密封的结构人工屏障人工屏障应考虑的问题应考虑的问题衬里材料衬里材料无机材料:粘土、水泥等无机材料:粘土、水泥等有机材料:沥青、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有机材料:沥青、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等2 2、场地的选择、场地的选择两项原则:两项原则:、是场地能满足防止污染的需要、是场地能满足防止污
12、染的需要二、是经济合理二、是经济合理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运输距离:运输距离:运输距离是影响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又是填埋场地点选择的制约因素,运输距离既不能太远,又要防止填埋场对居民区环境造成影响。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土壤和地形条件:土壤和地形条件:填埋场每日卸料终了与最终封场均需用土壤覆盖,因此,场地选址的土壤条件作为一重要因素,包括土壤的可压实性、渗水性、可开采面积、深废、地下水位与开采量等。这些资料均需通过实际勘探获得。地形条件对填埋方式起决定性作用,又制约采土方法。如选用坡度平缓的平原地为填埋场时,其土质优良者,宜采用开槽填
13、埋,开槽挖掘的土方作为覆盖土。不宜开槽的平原或峡谷,以及天然坑塘与矿坑作为填埋场时,则必需在场外采土。此外,地形条件对填埋场地表径流的排泄也有较大影响。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填埋场选址应在居民立下风向,防止尘土、气味等对居民区环境的影响。高寒地区冬季土壤封冻影响采土作业。地区的气使干湿条件、雨量、风力与风向均属于填埋场选址的评价因素。地表与地质水文条件:地表与地质水文条件:地表坡度、坡向与地表径流排泄能力是影响建立填埋场排水系统的因素,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地表径流特征与当地洪水泛滥的情况。地质与水文是指土壤性质、地下水的埋深与流向等,一般选址的地质应是透水性差
14、的粘土或岩层。地下水位愈深愈好。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地区环境条件:地区环境条件:一般填埋场多远离居民区与工业区。若选址在邻近人口集聚区、必须采取严格措施,限制噪音、气味、灰尘及漂飞物等的影响。填埋场封场后的最终开发和利用:填埋场封场后的最终开发和利用:一旦填埋场完成封场后,场地即可考虑作为其它目的开发利用。最终开发场地利用的途径将影响填埋场的设计与操作,因此,在设计前必须先决定场地最终开发利用的目标。3 3、场地的设计、场地的设计(1)(1)场地的面积和容量场地的面积和容量 城市人口数量、垃圾的产量、废物填埋的高度、垃圾与覆城市人口数量、垃圾的产量、废物填埋的高度、垃圾与覆
15、盖材料量之比以及填埋后的压实密度有关。盖材料量之比以及填埋后的压实密度有关。(2 2)地下水保护系统)地下水保护系统来源: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垃圾含水来源: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垃圾含水填埋场水的收支平衡关系填埋场水的收支平衡关系浸出液的成分浸出液的成分:措施:设置防渗衬里、建立排水、集水设施措施:设置防渗衬里、建立排水、集水设施说明说明:A A、设置防渗衬里,就是在填埋垃圾和土体之间设、设置防渗衬里,就是在填埋垃圾和土体之间设置一不透水层。渗透系数小于置一不透水层。渗透系数小于1010-7-7m/sm/s,厚度至,厚度至少少m m、收集系统功能:将浸出液导向处理设施;向、收集系统功能:
16、将浸出液导向处理设施;向填埋厂供应空气填埋厂供应空气()气体的生成及控制()气体的生成及控制n卫生填埋场中固体废物的分解与气体的产生:当城市垃圾一旦填埋人场后,其中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组分即开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初始阶段由于废物中吸收与夹带的空气,在短时间内处于好气分解条件。当内部空气耗尽,将长时间的处于空气条件下的分解。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纤维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类,这些物质厌气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比较稳定的有机物,可挥发性有机酸与由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硫化氢与氮所组成的气体。上述分解反应的速率取决子有机物的性质与含水率,一般情况下,以气体产率为指标的反应速率在封场后的两年
17、内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慢,可持续25年之久。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会产生气体。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会产生气体。卫生填埋场中气体的迁移与控制:填埋场中产生的气体随时日的延续不断增加,并沿士壤向各个方向扩散。据美国对一典型填埋场测定之结果,距边沿120米的侧向土壤中,CO2与CH4占孔隙气体含量的40%。由于CH4密度小于空气,易向大气逸散;而CO2密度大于空气,易向下部土壤扩散。直达地下水位,并溶于地下水,导致水PH值下降,硬度与矿化度升高。其反应方程为:对于上述气体的迁移,甲烷易于控制,而二氧化碳比较困难。危害:危害:爆炸、人员窒息、漏气可能引起燃烧、替代土壤中的空气爆炸、人员窒息、漏气可能
18、引起燃烧、替代土壤中的空气影响作物生长、二氧化碳溶于地下水,改变水质影响作物生长、二氧化碳溶于地下水,改变水质措施:收集作为能源或铺管焚烧措施:收集作为能源或铺管焚烧收集设施:收集设施:注意:井口密封,覆土厚度以上,注意:井口密封,覆土厚度以上,地面出口用混凝土密封;集气管开地面出口用混凝土密封;集气管开口适宜,外加尼龙网。口适宜,外加尼龙网。气体控制:可渗透性排气和不可渗透阻挡层排气气体控制:可渗透性排气和不可渗透阻挡层排气、可渗透性排气、可渗透性排气排气孔道的间隔以上,砾石层的厚度为排气孔道的间隔以上,砾石层的厚度为3030一一40cm40cm 、阻挡层排气、阻挡层排气在不透气的顶部覆盖层
19、中安装排气管,如图在不透气的顶部覆盖层中安装排气管,如图排气管与设置在浅层砾石排气通道或设置在填埋废物排气管与设置在浅层砾石排气通道或设置在填埋废物顶部的多孔集气支管相连接。顶部的多孔集气支管相连接。()填埋方法()填埋方法卫生土地卫生土地填埋填埋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沟槽法,二是地面法,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沟槽法,二是地面法,三是混合法(斜坡法)三是混合法(斜坡法)、沟槽法、沟槽法长度为长度为303040m40m,深,深.1 18m8m,宽,宽4 45 57 75m 5m、地面法、地面法在采石场、露天矿、峡谷、盆地或其他类型的洼地采用。该在采石场、露天矿、峡谷、盆地或其他类型的洼地采用。该法适
20、于处置大量的固体废物。法适于处置大量的固体废物。、斜坡法、斜坡法 斜坡法是把废物直接铺撒在斜坡上,压实后用工作面前直接斜坡法是把废物直接铺撒在斜坡上,压实后用工作面前直接得到的土壤加以覆盖,然后再压实。得到的土壤加以覆盖,然后再压实。优点:进行少量的挖掘工作,即可满足第二天覆盖废物对优点:进行少量的挖掘工作,即可满足第二天覆盖废物对土壤的需要,由于不需要从场外运进覆盖材料,而且废土壤的需要,由于不需要从场外运进覆盖材料,而且废物堆积在原始表面下,因此斜坡法比地面法能更有效地物堆积在原始表面下,因此斜坡法比地面法能更有效地利用处置场地。利用处置场地。()填埋操作()填埋操作填埋作业方式可根据场地
21、的地形特点来确定填埋作业方式可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来确定平坦地区,土地填埋操作可以由下向上进行垂直填埋,也平坦地区,土地填埋操作可以由下向上进行垂直填埋,也可以从一端向另可以从一端向另端进行水平填埋端进行水平填埋斜坡或峡谷地区填埋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往上进行。斜坡或峡谷地区填埋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往上进行。一般采用从上到下的顺流填埋方法,因为这样既不会积一般采用从上到下的顺流填埋方法,因为这样既不会积蓄地表水,又可减少浸出液。蓄地表水,又可减少浸出液。卫生土地填埋场地的封场、维护、监测等参阅安全卫生土地填埋场地的封场、维护、监测等参阅安全土地填埋的技术规定。土地填埋的技术规定。填埋场封场及封场后维护
22、填埋场封场及封场后维护一、制定长期封场规划一、制定长期封场规划1 1、覆盖及景观设计、覆盖及景观设计2 2、填埋气体控制规划、填埋气体控制规划3 3、渗滤液控制规划、渗滤液控制规划4 4、环境监测规划、环境监测规划二、封场后管理二、封场后管理1 1、常规检查、常规检查2 2、设施维护、设施维护3 3、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 卫生土地填埋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处置卫生土地填埋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处置量大,费用较低。在我国目前城市垃圾无机成分高、处量大,费用较低。在我国目前城市垃圾无机成分高、处理利用率低、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卫生土地境埋是一种理利用率低、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卫生土地境埋是一
23、种较为可行的处理方法。它既消纳处置了垃圾,又可根据较为可行的处理方法。它既消纳处置了垃圾,又可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特点将填埋场开发利用,封场后可以植城市的地形地貌特点将填埋场开发利用,封场后可以植树绿化、建造假山公园。树绿化、建造假山公园。综述:综述: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的结构与安全措施比卫生填埋场更为严格。其选址要远离全地带;结构与管理措施包括严密的人工或天然不渗透性材料防渗层,土壤与防渗层结合部的渗透率应小于10-6m/s;填埋场最底层应位于最高地下水位以上,必须辅设地下水位控制设施,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地表径流水,配置严格的浸沥液收集与监测系统;设置气体排放与
24、监测系统;严格记录废物来源、性质与处置量,并加以适量分类处置。若此类废物在处置前预稳定化处理,填埋后更为安全。典型安全填埋场结构示于图。这种填埋方法几乎可处理任何种类的有毒害性固体废物。图 安全填埋场结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从保护环境的需要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工程设计要求,填埋场入场要求,填埋作业要求,封场要求和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环境监测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场所;不适用于工业固定废物及危险物的处置场所。2、引用标准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按下列
25、标准的最新版本执行。GB309782海水水质标准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l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467593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 臭袋法GB/T1467993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扬酸分光光度法GB/T1467893空气质量 硫化氢 甲硫醇 甲硫醚 二甲二硫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154321995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GB1190189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GB1191489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G
26、B748887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GB747887水质 铵的测定 蒸馏和滴定法GB795987大肠菌值测定 多管发酵法3、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环境保护要求3.1 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相一致。3.2 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同,在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3.3生活垃圾填埋场不得建在下列地区:a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城内。b居民密集居住区。c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d地下水补给区、洪泛
27、区、淤泥区。e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4、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环保护要求4.1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应包含防渗工程,垃圾渗滤液输导、收集和处理系统。4.2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层的渗透系数K10-7cm/s。4.3防渗工程应采用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相结合的工艺。4.4填埋场基底为抗压的平稳层,不应因垃圾分解沉陷而使场底变形。4.5填埋场底最低处应设有集液池(井),其内应设有总管通向地面,并高出地面100cm,以便抽出垃圾渗滤液。4.6垃圾填埋场设计应包含气体输导、收集和排放处理系统。4.7气体输导系统应设置横竖相通的排气管,排气总管应高出地面l00cm,以采气和处理气体
28、用。4.8对填埋场产生的可燃气体达到燃烧值的要收集利用;对不能收集利用的可燃气体要烧掉排空,防止火灾及爆炸,填埋场设计时。应设有相应设施。4.9建筑物应保持良好通风,防止可燃气体集聚遇明火爆炸。4.10填埋场设计时,应设有导流坝和顺水沟,将自然降水排出场外或进入蓄水池。5、填埋物入场要求5.1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填埋物应是生活垃圾。5.2严禁将生活垃圾和危险性废弃物混合一起;严禁爆炸性、易燃性、浸出毒性、腐蚀性、传染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弃物进人生活填埋场。6、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及其限值6.1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控制项目:颗粒物(TSP)、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6
29、2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是对元组织排放源伪控制。6.2.1颗粒物场界排放限值1.0mg/m3。6.2.2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场界排放限值: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在区域,分别按照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相应级别的指标值执行。7、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活滤液排放控制项目及其限值7.l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为: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和大肠菌值。其他项目,视各地垃圾成分,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7.2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7.2.1生活垃圾渗滤液不得排入GB383888中规定的、类水域和类水域
30、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及GB309782一类海域。7.2.2对排入GB383888三类水域或GB309782二类海域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其排放限值执行表1中的一级指标值。7.2.3对排入GB38388、类水域或GB309782三类海域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其排放限值执行表1中的二级指标值。表1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mg/L(大肠菌值除外)一级二级三级悬浮物70200400生化需氧量(BOD5)30l50600化学需氧量(CODcr)1003001000氨氮l525大肠菌值10-110-210-110-27.2.4排人设置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其排放限值执行表l中的三级指标值。具体限度还可以与
31、环保部门、市政部门协商。7.2.5排人未设置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污系统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7.2.2和7.2.3的规定。7.2.6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项目,其排放限值按照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8、生活垃圾填埋场蓄水池废水的排放要求蓄水池的废水应进入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若单独排放,应做适当处理后方可排放。排放控制项目及其限值按照渗滤液的排放要求执行。9、生活垃圾填埋场噪声控制限值生活垃圾填埋场噪声控制限值,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在区域,分别按照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相应级别的指标
32、值执行。10、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其限值按照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执行。对于因地质化学结构而造成地下水本底含量较高的特殊项目,应以场区地下水上游观测井水质指标作为参考指标。11、填埋作业及封场的环境保护要求11.1填埋施工应实行单元填埋,随倒随压、层层压实,当日覆盖,填入的垃圾厚度应以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11.2当作业场所降尘过高时,应洒水降尘,或将蓄水池内净化的水回喷到填埋场表层。11.3填埋场封场时,应做好地表面处理,并在其表面覆30cm厚的自然土,其上再覆l020cm厚的粘土,并压实,防
33、止降水渗人填体内。11.4封场时终场表面应有一定的坡度倾向一方,以排出降水。11.5在填埋场末达到安定化前不准作为建筑用地。12、监测12.1大气监测12.1.1采样颗粒物采样点数目和采样点设置按照GBl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规定执行。恶 臭 污 染 物 采 样 点、采 样 频 率 按GBl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6.2的规定执行。12.1.2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按表2执行。表2大气污染物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项 目分析方法方法来源颗粒物重量法GB/T154321995臭气强度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1467593氨次氯酸盐-水扬酸分光光度法GB/
34、T1467993硫化氢气相色谱法GB/T1467893甲硫醇气相色谱法GB/T146789312.2噪声监测 生 活 垃 圾 填 埋 场 界 噪 声 监 测 按GBl234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规定执行。12.3地下水监测12.3.1采样点的布设 填埋场地下水采样点应布设五点:本底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m处。污染扩散井两眼:设在填埋场两旁各3050m。污染监视井两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30m处、50m处各一眼井。12.3.2采样方法用特制的小水桶提取水样,严禁用水泵抽吸水样,每个样品采集2000ml,特殊项目的采样量和固定方法按其所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要求进行。
35、12.3.3采样频率在填埋场投入使用前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在使用过程中每年按枯、丰、平水期各监测一次,直到填埋场达到安定化为止。12.3.4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12.3.4.1填埋场投入使用前的地下水本底水平监测项目,按照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可根据当地垃圾成分选择监测项目。12.3.4.2分析方法按国家有关水质测定方法进行。12.4 垃圾渗滤液排放监测12.4.1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点设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排放口(即填埋场废水外排口)。12.4.2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3)。表3垃圾渗滤液排放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项目分析方法方法来源悬浮物重量法GBl190189生化需氧量(BOD5)重铬酸钾法GBl191489化学需氧量(CODcr)稀释与接种法GB748887氨氮蒸馏和滴定法GB747887大肠菌值多管发酵法GB79598712.5蓄水池排放监测(单独排放时)12.5.1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点设在蓄水池的排放口。12.5.2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同表3,但应增加溶解氧的监测(DO碘量法,GB748987)。13标准实施监督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