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郝晋珉.ppt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67776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7.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郝晋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郝晋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郝晋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郝晋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郝晋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郝晋珉郝晋珉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增减挂钩背景背景-从土地整理到综合整治几个概念几个概念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 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是盘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

2、重要手段。是对于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统称。土地治理:土地治理:应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良土地不良性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以利于集约经营的过程。土地整治类型有水土流失地、盐碱地、沼泽地、风沙地、红黄壤低产地和海涂的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土地整治、整理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背景背景-从土地整理到综合整治在不同国家,由于

3、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土地在不同国家,由于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土地整理的内涵不尽一致。世界上提出土地整理较早的国家或整理的内涵不尽一致。世界上提出土地整理较早的国家或地区,如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将调整土地利地区,如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规划目标的实施过程称为土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规划目标的实施过程称为土地整理;日本称为土地整治或整备;韩国称为土地调整;地整理;日本称为土地整治或整备;韩国称为土地调整;台湾地区称为土地重划。台湾地区称为土地重划。我们国家叫法也比较混乱:我们国家叫法也比较混乱: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4、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2001-2010年)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120202020年)年)土地整理:农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废弃地复垦。主要目标:增加耕地面积土地整治:农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背景-从土地整理到综合整治p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p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国家鼓励土地整理”p2003年颁布实施了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p200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8号文)提出要鼓励农村建设用地

5、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p从2005年开始,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p2005、2007、2008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和规范性的文件,明确要求挂钩试点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实行项目区管理,严格控制规模,严格实施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等五个方面的要求。背景背景-从土地整理到综合整治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的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的评价p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20012008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170.40万公顷,同期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142.65万公顷,比建设占用耕地多出35.90万公顷。20012

6、008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灾害损毁耕地之和为196.43万公顷,比建设占用耕地与灾害损毁耕地之和多出9.87万公顷。p提高了我国耕地生产能力提高了我国耕地生产能力 2001年至2008年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提高的粮食生产能力总计达2191.48万吨,而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82166.27万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提高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0.57%,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p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01年全国耕地有效灌溉比率为40.32%,2005年为41.32%,五年间耕地有效灌溉比率提高1.00%;同时改善了中低产田,有效的

7、治理了土地侵蚀、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污染现象。通过对农村散乱、废弃、闲置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改善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站、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p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农村土地整理,引导和促进农民规模和和产业化的经营,进一步提升生产力;通过建设用地节余指标的使用,实现以城带乡,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推动了新农村建设。p扩展了城乡建设发展的空间扩展了城乡建设发展的空间背景背景-从土地整理到综合整治新一轮土地整治的特点新一轮土地整治的特点农村土地整治要以农用地整理为重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8、钩的试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适度开发未利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p继续坚持以农田整理为重点继续坚持以农田整理为重点p明确增加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明确增加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p生态环境整治开始成为整治的内容生态环境整治开始成为整治的内容p城乡统筹的综合整治城乡统筹的综合整治根据中央的要求,对于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一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二要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背景背景-从土地整理到综合整治坚持五个原则坚持五个原则p坚持政府主导,共同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共同推进 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农村经营组织和

9、农民自愿并积极参与这样的机制,统筹用好相关资金,形成合力,p坚持统筹规划,控制挂钩规模坚持统筹规划,控制挂钩规模 农村土地整治坚持规划先行,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的结合,科学合理的布局生产生活,通过周转指标,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整治的规模p坚持耕保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坚持耕保红线,提高耕地质量 把坚持耕地红线放在首位,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加大农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整治的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整治后新增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p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收益和保持农村特色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收益和保持农村特色 强调尊重民

10、意,在土地的互换、旧房拆迁、新居建设等方面,必须征得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同意,不同意的不得实施。注重保持农村特色,满足农民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需要。p坚持量力而行,防止大拆大建坚持量力而行,防止大拆大建 农村土地整治要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顺应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和能力,先示范、后推开,禁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更不能强拆强建。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规划定位规划定位p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施总体规划的重要环节p土地整治规划要围绕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

11、增减挂钩,对未来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做出战略性决策,并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的关系,为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原则编制原则立足当前形势立足当前

12、形势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用地矛盾突出,农村土地整治是实现建设性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规划统筹加强规划统筹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扩大;立足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用地及有效耕地面积,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 利用已有的后备耕地资源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评价土地整治潜力,挖掘已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注重规划协调注重规划协调 加强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

13、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的协调,确保土地整治目标落实到位。科学民主、公众参与科学民主、公众参与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始终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注重创新和实施注重创新和实施 注重借鉴相关规划编制经验,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切实提高规划实施的能力和成效。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规划工作内容规划工作内容n分析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n在“二调”数据基础上,理清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现状。对照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要求,分析重大国土整治问题及其成因,明确规划修编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n确立土地整治目标和政策导向

14、n围绕土地整治基本战略,提出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及调控指标。针对补充耕地资源与土地整治资金匹配、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规划布局等关键问题,提出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基本政策导向。n评价区域土地整治潜力n调查摸清农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复垦等潜力,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空间分布,按照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提出规划期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n调查摸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析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规划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目标。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规划工作内容规划工作内容n确定土地整治重点

15、区域、重大项目n根据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分区域、分类型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提出重大项目和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的规划布局的原则、依据、目标、实施重大项目的保障措施等。n确定补充耕地资源与土地整治资金匹配方案n围绕补充耕地目标与土地整治资金调控指标,根据补充耕地资源分布情况、土地整治变化趋势和专题研究成果,开展补充耕地资源与土地整治资金分配方案设计和比选,确定规划期内补充耕地资源与土地整治资金匹配调控方案。n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n分析辖区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具体做法、存在问题,深入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法制、机制等条件,提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管理措施。

16、n分析土地整治投资与效益n分类型测算完成规划目标、重大项目等所需要投资。按土地整治资金来源渠道测算土地整治资金供给量。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规划工作内容规划工作内容n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土地整治政策n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空间差异,在土地利用区域类型基础上,划分土地整治类型区,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地整治管理和调控政策。n分解补充耕地、整治资金、补充建设用地调控指标n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和未来人口、经济的空间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差异化的区域土地整治政策,把土地整治调控指标进行分解,落实下整治调控任务。n评价规划的环境影响n预测、分析和评价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提

17、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n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n围绕各项规划安排,制定经济、社会、法制、行政方面的保障机制或办法。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关键技术关键1 1: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评价l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与测算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与测算 农用地整治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道路、林网、沟渠、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潜力。l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调查评价与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调查评价与测算 是指通过利用工程、土地权属流转等措施对现有分散的农村居民点改造、迁村并点、集中居住等,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

18、l未利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与测算未利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与测算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未利用土地适宜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面积。l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废弃土地复垦潜力 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各种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可增加的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l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汇总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汇总 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测算得出的各类潜力类型、等级、面积、分布等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潜力汇总表。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关键技术关键2:重点区域与重大项目规划布局重点区域

19、与重大项目规划布局n重点区域重点区域n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n土地整治基础条件较好;n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n原则是一般不打破行政界限;n重大项目规划布局重大项目规划布局n重大项目主要在重点区域内安排。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应包括重大项目目标、主要建设任务、项目投资、项目效益分析和保障重大项目实施的措施几部分。重大项目选定应符合以下要求:n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基础条件好;n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n有一定规模;n预期投资效益明显;n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具体内容应列表表示,并编绘重点区域、重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具体内容应列表表示,并编绘重点区域

20、重大项目规划图。大项目规划图。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关键技术关键3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n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域划定原则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域划定原则n有利于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n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用途,安置建新用地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n综合考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n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n坚持自愿、合法、有偿原则n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的内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的内容n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式。工矿企业用地整治主要针对废弃、闲置工矿企业用地进行整治,即拆除原

21、有废弃企业用房及附属设施,然后复垦成耕地,模式相对单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复杂,各村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不同,其采用的模式也应不同。n确定复垦原有村庄占地的原则。n提出新补充建设用地指标流转的方式、方法和管理措施。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关键技术关键5 5:效益评价效益评价n经济效益经济效益n评价内容:土地整治的投入与产出分析等。n评价方法:经济效益分析评价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法,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静态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测算投入量、预期净产出和投资回收期等。n社会效益社会效益n评价主要内容:从增加耕地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粮食产能、农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改善农业

22、基础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造村庄、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居民点和村镇企业集约用地,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价。n评价方法: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n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效益n评价主要内容:山区主要选择森林覆盖率(或植被覆盖率),保护水源地、治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等指标;平原地区主要选取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改善程度、防洪排涝改善程度、复垦损毁废弃地、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效益等指标;结合土地整治可能产生的其他预期影响,分析对环境产生

23、的综合效益。n评价方法: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关键4:投资估算n总投资估算总投资估算 根据规划目标,按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类型分别估算各类投资并加总,即为土地整治总投资规模。n重点项目投资估算:重点项目投资可采用土地整理项目估算标准进行。n重点工程投资估算:重大工程投资估算可由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投资估算结果汇总。n筹资分析筹资分析 在一定筹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整治所需资金的筹资渠道:n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n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n耕地中用税、农发基金等;n企业、个人

24、投资;n农民个人投资;n其他投资。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规划步骤(以县级综合整治规划为例)规划步骤(以县级综合整治规划为例)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收集资料综合分析镇村体系规划镇村体系规划骨干基础设施调整规划(道路、水利、生态等)骨干基础设施调整规划(道路、水利、生态等)土地生态治理分区(生态环境复杂地区)土地生态治理分区(生态环境复杂地区)整理潜力测算、评价、分区整理潜力测算、评价、分区重点区域选择重点区域选择项目与重点项目确定项目与重点项目确定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规划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规划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的

25、本质综合整治的本质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状态、提高生产能力的关键过程。u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整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整治u土地质量与适宜性整治土地质量与适宜性整治u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整治u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生产系统整治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生产系统整治。土地利用面临的新问题土地利用面临的新问题人口高峰值到来的土地利用人口高峰值到来的土地利用p专家预计,中国未来人口峰值时间可能提前到专家预计,中国未来人口峰值时间可能提前到20252025至至20302030年出现,但总人口约在年出现,但总人口约在14.514.5亿,不会亿,不会超过超过1616亿。亿。p“天花板天

26、花板”理论:人口极限、增长极限理论:人口极限、增长极限p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前研究在人口峰值状态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前研究在人口峰值状态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成熟型空间形态成熟型空间形态”土地利用面临的新问题土地利用面临的新问题社会转型与土地利用空间转型社会转型与土地利用空间转型p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社会、产业分化、分工、布局的反映p我国社会正处于根本性的转型期,土地由农业流向城市、工业,人口由乡村转移向城市。潮流难以抵挡。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p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过去和现在甚至将来都是规划的重点。但是必须更加重视区域产业、人口的分布。城镇发展的空间形态、规模。土地

27、利用面临的新问题土地利用面临的新问题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整合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整合p城乡建设用地整合(挂钩;城乡居民点体系;)城乡建设用地整合(挂钩;城乡居民点体系;)p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整合(建设用地组团隔离、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整合(建设用地组团隔离、农业用地污染防护、城乡产业互动)农业用地污染防护、城乡产业互动)p农业用地整合(农业用地功能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用地整合(农业用地功能整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保护与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保护与提升)现状分析现状分析 年度年度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199721.8557347.9529430.191331998

28、20.9585846.7465132.2949199918.9557347.1408533.90342200017.5495547.6205434.82991200116.6846947.9904735.32484200216.0111548.8341535.15471200314.4932951.7624833.74423200414.9643950.5376534.49797200513.659550.2976836.04282200612.40752.279335.3137200712.9780552.5775834.44438200811.5692655.1106333.32061邯郸

29、市产业结构变化(邯郸市产业结构变化(1997-2008)单单位:位:%曲周县曲周县农民收入、农业产值变化农民收入、农业产值变化年份年份农民人均收入民人均收入(元)(元)农业产值(万元)(万元)作物作物产量量(吨)(吨)棉花棉花产量量(吨)(吨)油料油料产量量(吨)(吨)1980553221.3836552750275019821116940103530229522951984259123401367451206120619863271489015392317044844198843526961161968143402153199054932607177443135152051199163038

30、940170227132682093199366945032196208544719021994998803932201501328017492000256812092630760691204141200126521275002941441021743912002272814023228687210236399720032809154500257076126683680200431601884372708971470930232005355220885928652814276324420063882221505282058172093325200744701930142708971470930

31、231980-1994年随着产量增加、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基本上是线性关系。94年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分别是80年25倍和18倍;2000年-2007年产量基本稳定,2007年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分别是2000年1.59倍和1.74倍农民收入增加不能仅农民收入增加不能仅靠农业生产的增长靠农业生产的增长现状分析现状分析2002-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对比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对比年份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第一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37.437.134.430.428.928.2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37.137.339.439.638.139.1第三产业比重

32、第三产业比重25.525.626.230.033.032.7现状分析现状分析现状分析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p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现代农业、适度规模p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化p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城镇化不能孤立地看待土地整治,它是城乡一体化思路下,推进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镇村体系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城镇村的城镇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决定不同等级居民点功能与建设模式的根本因素。市、镇、村建设规划不能是简单的克隆关系。p市:三产、二产,人口集聚p镇:县(市)域范围内的次级中心,非农产业聚集的产业园

33、区p村:传统产业保护以及现代农业园区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曲周县人口现状曲周县人口现状07年总人口42.3万其中农业人口39.3万;人口预测人口预测2020年总人口 48万人。按50%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24万,农业人口24万按60%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28.8万,农业人口19.2万农业人口转移农业人口转移需要15.3-20.1万农业人口转移成为非农业人口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城镇人口预测城镇人口预测按50%城市化率,城镇人口24万:按60%城市化率,城镇人口28.8万。人口集聚需求预测人口集聚需求预测中心城市(曲周市)15-20万,4个镇每镇3-5万人,4镇总人口12-20万。未来曲周城镇人口未来曲周城

34、镇人口27-40万万(低线:立足于县域自身城市化;高线:需要吸引10-15万周边人口;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是关键)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781.55公顷(城市154.27、建制镇697.67、独立工矿929.61)2007年城市人均占地198.43平米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人均150平米,需要40.5060平方公里人均120平米,需要32.40-48.00平方公里;缺口巨大缺口巨大建设用地新增指标6平方公里缺口8.4-36平方公里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变化情况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变化情况 指标指标乡镇乡镇面积面积/公顷公顷村个数村个数/个个198

35、0年年1990年年2000年年1980年年1990年年2000年年曲周镇曲周镇609.62 724.89 797.97 555555安寨镇安寨镇571.01 893.81 1128.55 424242河南疃镇河南疃镇454.47 656.08 765.27 343434侯村镇侯村镇688.84 858.89 1160.85 414343白寨乡白寨乡480.08 530.40 797.77 434343大河道乡大河道乡236.96 365.28 398.84 181818第四疃乡第四疃乡600.28 779.20 879.22 404040槐桥乡槐桥乡406.49 503.33 592.35 2

36、82828南里岳乡南里岳乡396.92 483.64 686.15 272727依庄乡依庄乡267.12 304.10 369.49 121212合计合计4711.79 6099.61 7576.46 340342342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2007年农村居民点6722.33公顷人均占用为170.8m2。户均4.1人,每户平均用地700.28平米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预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预测曲周农村建房定额0.25亩/户,腾出土地5122.33公顷考虑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户均定额达到0.5亩/户,也可腾出土地3520.9公顷基本上可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基本上可以满

37、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城乡一体化的市、镇、村布局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市、镇、村布局体系曲周县城乡一体化的曲周县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点布局居民点布局县城(邯郸东北部次中心城市)镇(河南疃、四疃、安寨、侯村)(二产为主)中心村(75个)(以现代农业生产为特色)经经济济分分区区图图曲周县农村居民点规模现状村庄规模(人)村庄规模(人)村庄个数村庄个数所占比例所占比例(%)300051.462000-3000277.891000-200013439.18500-100013338.895004312.57合计342100规模新农村的规模确定依据新农村的规模确定依据p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p基础设施基础设施p控制半径

38、控制半径p人口密度人口密度p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要点基础设施: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供热、垃圾处理等重要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文体娱乐及社会福利设施;各类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 目目中心村中心村基基层村村居委会、村委会居委会、村委会 初初级中学中学 小学小学 幼儿园、托儿所幼儿园、托儿所 文化站(室)、青少年之家文化站(室)、青少年之家 灯光球灯光球场 卫生院(所、室)生院(所、室)百百货商商场(店)(店)食品店食品店 生生产日日杂、建材店、建材店 粮店粮店 银行、信用社、保行、信用社、保险机构机构

39、饭店、小吃店店、小吃店 理理发、浴室、洗染店、浴室、洗染店 综合修理、加工、收合修理、加工、收购店店 蔬菜、副食市蔬菜、副食市场 畜禽、水畜禽、水产市市场 规模布局以小学设置为例以小学设置为例一个中心村至少应该设立一所小学一个中心村至少应该设立一所小学六年学制的完全小学,至少要有六年学制的完全小学,至少要有6 6个班个班每班每班30-4030-40人,小学学生规模人,小学学生规模180-240180-240人人根据河北省人口统计资料分析,根据河北省人口统计资料分析,7-127-12岁儿童占总岁儿童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平均约为人口数的比重平均约为6%6%中心村人口规模中心村人口规模=小学学生规模小学

40、学生规模/适龄儿童比重适龄儿童比重中心村人口规模中心村人口规模3 3000-000-50005000人人。控制半径控制半径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2km2km农地耕作半径:一般在农地耕作半径:一般在 1km-3km 1km-3km 卫生室服务半径:步行卫生室服务半径:步行2020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综合考虑新农村规模设定在3000-5000人左右。规模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城乡一体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交通便捷)(交通便捷)集约、节约用地原则(整合、挖潜)集约、节约用地原则(整合、挖潜)保护文化、保护文化、保护

41、生态原则保护生态原则(传承、保护)(传承、保护)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主体)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主体)向公路交通沿线、县城、乡镇和产业聚集地靠近向公路交通沿线、县城、乡镇和产业聚集地靠近原则(点轴模式)原则(点轴模式)路随田走,宅随路建路随田走,宅随路建(以连接耕地的道路系统为(以连接耕地的道路系统为基础,将农村住房布局在交通线路两侧)基础,将农村住房布局在交通线路两侧)新村布局与选址原则新村布局与选址原则村庄布点规划评价方法村庄布点规划评价方法(以河南疃镇为例)(以河南疃镇为例)村庄城镇化能力村庄城镇化能力村庄搬迁成本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务工比例务工比例人口人口规模规模公共服务设施

42、公共服务设施房屋建筑质量房屋建筑质量河南疃镇村庄城市化能力指数及其程度表人均收入(人均收入(C1C1)区位区位(C2)(C2)务工比例务工比例(C3)(C3)城市化能力指数城市化能力指数(B1)(B1)程度程度张庄村张庄村0.99770.66670.00000.7584强强北高庄村北高庄村0.70950.00000.31250.4702弱弱史庄村史庄村0.00000.00000.62500.0982弱弱连珠村连珠村0.28360.00000.31250.2174弱弱马兰头一村马兰头一村1.00000.66670.87500.8973强强马兰头二村马兰头二村0.84380.00000.43750

43、5696强强马兰头三村马兰头三村0.79280.00000.62500.5688强强北麻庄村北麻庄村0.21410.00000.31250.1762弱弱东水疃村东水疃村0.79280.66670.31250.6859强强窖自头村窖自头村0.89700.66670.62500.7968强强郎屯村郎屯村0.55560.66670.31250.5451强强西五间房村西五间房村0.49070.66670.31250.5066强强东五间房村东五间房村0.20140.33330.00000.2026弱弱康街村康街村0.26040.66670.31250.3699弱弱大街村大街村0.28360.00000

44、00000.1683弱弱徐街村徐街村0.21410.66670.00000.2933弱弱第二疃村第二疃村0.29510.66670.31250.3905弱弱朱于自口村朱于自口村0.84380.00000.31250.5499强强郭于自口郭于自口0.98380.66670.43750.8189强强李于自口村李于自口村0.90740.66670.62500.8030强强西里疃村西里疃村0.57641.00001.00000.7485强强东里疃村东里疃村0.21410.66670.31250.3424弱弱罗官营村罗官营村0.32990.33330.93750.4262强强河南疃镇村庄搬迁成本综合指

45、数及其程度表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C4C4)人口规模人口规模(C5)(C5)搬迁成本综合指数搬迁成本综合指数(B2)(B2)能力能力张庄村张庄村0.75000.75000.59430.6462高高北高庄村北高庄村0.25000.25000.34340.3123低低史庄村史庄村0.00000.00000.63010.4201低低连珠村连珠村0.00000.00000.62150.4143低低马兰头一村马兰头一村0.50000.50000.62080.5806高高马兰头二村马兰头二村0.00000.00000.62330.4156低低马兰头三村马兰头三村0.00000.00000.82610

46、5508高高北麻庄村北麻庄村0.00000.00000.83910.5594高高东水疃村东水疃村0.00000.00000.70100.4673高高窖自头村窖自头村0.00000.00000.76880.5126高高郎屯村郎屯村0.50000.50000.06720.2115低低西五间房村西五间房村0.00000.00000.20530.1369低低东五间房村东五间房村0.00000.00001.00000.6667高高康街村康街村0.00000.00000.35820.2388低低大街村大街村0.00000.00000.97410.6494高高徐街村徐街村0.00000.00000.992

47、60.6618高高第二疃村第二疃村0.50000.50000.00000.1667低低朱于自口村朱于自口村1.00001.00000.76760.8450高高郭于自口郭于自口0.00000.00000.61530.4102低低李于自口村李于自口村0.00000.00000.20410.1361低低西里疃村西里疃村0.00000.00000.49450.3297低低东里疃村东里疃村0.50000.50000.60730.5715高高罗官营村罗官营村0.00000.00000.68800.4587高高不同类型村庄整合措施城市化能力搬迁成本采取方式弱高保留或扩建弱低迁并强高保留或扩建强低迁并河南疃村

48、庄发展趋势初步判定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搬迁成本能力搬迁成本能力整合措施整合措施张庄村张庄村强强高高扩建扩建北高庄村北高庄村弱弱低低迁并迁并史庄村史庄村弱弱低低迁并迁并连珠村连珠村弱弱低低迁并迁并马兰头一村马兰头一村强强高高扩建扩建马兰头二村马兰头二村强强低低迁并迁并马兰头三村马兰头三村强强高高扩建扩建北麻庄村北麻庄村弱弱高高保留保留东水疃村东水疃村强强高高保留保留窖自头村窖自头村强强高高保留保留郎屯村郎屯村强强低低迁并迁并西五间房村西五间房村强强低低迁并迁并东五间房村东五间房村弱弱高高扩建扩建康街村康街村弱弱低低迁并迁并大街村大街村弱弱高高扩建扩建徐街村徐街村弱弱高高扩建扩建第二疃村第二疃村弱

49、弱低低迁并迁并朱于自口村朱于自口村强强高高扩建扩建郭于自口郭于自口强强低低迁并迁并李于自口村李于自口村强强低低迁并迁并西里疃村西里疃村强强低低迁并迁并东里疃村东里疃村弱弱高高扩建扩建罗官营村罗官营村强强高高保留保留河南疃镇新村合并规划图县域县域规划规划迁并村庄情况迁并村庄情况乡镇名称村庄数量(个)迁并前迁并后曲周镇5515安寨镇428侯村镇437河南疃镇348大河道乡186依庄乡126白寨乡436槐桥乡285南里岳乡277第四疃镇407总计34275342个村个村75个村个村新村建设用地和周转用地布局规划新村建设用地和周转用地布局规划根据冀国土资发20107号文件和曲周县城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

50、新民居建设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新村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人均120平方米以内,具体人均新村规划面积见下表。新村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新村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根据各新村村现状农业人口和人均新村规划建设用地计算出新村建设用地面积。在村镇规划体在村镇规划体系基础上,调系基础上,调整道路、水利、整道路、水利、生态水网林网。生态水网林网。规划设计、调规划设计、调整农田地块整农田地块计算各类整理计算各类整理潜力潜力土地开发潜力汇总表乡镇乡镇名称名称待开发待开发土地面土地面积积增加耕地和园地面积增加耕地和园地面积增加林地增加林地面积面积增加耕地增加耕地和园地系和园地系数数潜力级潜力级备注备注小计小计耕地耕地园地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财经资料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