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规范》(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9920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规范》(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规范》(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规范》(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规范》(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规范》(网上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R01DB13方标准DB13TX2025地下水补系统监测规范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formonitoringgroundwaterrecharge(网上征求意见稿)2025-X-XX发布2025-X-XX实施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总则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信息监测26回补巡视、预警、运行维护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划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本文件主要起草人:X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规范1总则为规范地下水回补工程的监测工作,

2、促进地下水超采治理,保护地下水环境,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围绕地下水回补工程开展的监测工作。本规范规定了地下水回补实施过程中的水位、水温、水质、水量等项目的监测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1040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规范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93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4水质采样技术

3、指导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下水回补groundwaterrecharge通过人工措施将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等水源注入含水层,以增加地下水资源量、改善地下水水质、防止或控制地面沉降等为目的的行为。本规范中的“地下水回补”专指在地下水超采区,通过管井注入法进行的地下水回补活动。3.2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regime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化学成分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3.3地下水监测groundwatermonitoring选择代表性水井或地下水露头,对地下水水位(水头)、水温、水质、流量等要素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定量观测(或采样测试),以

4、便掌握地下水动态的情况。3.4地下水回补影响influenceofgroundwaterrecharge实施地下水回补后,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产生的影响。3.5水井回扬pumpliftingofinjectionwell在地下水人工回补过程中,为了消除回补井中堵塞于含水层中的细粒物质和监测井中的沉淀物,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专门回补井、监测井中进行的抽水工作。4自动监测系统建设4.1 地下水回补影响范围内,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民井、生产井作为监测井,监测井的滤管位置和长度宜与回补井一致。监测要素根据回补目的及现场建设内容确定,应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温、水量等。4.2 地下水回补监测系统应包括

5、传感器、遥测终端机、固态存储器、供电设施等设备,数据接收中心应实现监测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与存储。建设标准应符合GB/T51040的有关规定。4.3 系统选用的设备精度灵敏度和量程应满足监测方案要求,并应具有防水、防潮、屏蔽措施。4.4 自动化监测设备应能在温差大、潮湿、电磁干扰、振动等不利条件下连续稳定工作。4.5 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对全部设备进行系统的校验和调试,确保设备性能完好和测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5信息监测5.1 一般规定5.1.1 地下水回补监测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编制提纲参见附录A。5.1.2 应对回补全过程开展监测,监测时段包括回补、回扬及洗井全过程。5.1.3 监测

6、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校准,须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允许的误差规定。5.1.4 地下水回补监测应以自动监测为主,采用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比测的方式进行校测,校测频次应不低于每季度校测1次。5.1.5 自动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a)定时进行监测点运行状态的监控,监测设备故障自动报警,对于出现故障的监测点及时进行维护;b)将,时段监测信息与前一时段监测信息进行对照,发现异常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必要的监测站现场核查;c)对监测的原始信息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编制系统运行日志,对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进行记录。5.1.6 地下水回补监测信息应建立随监测、随记载、随整理、随分析的工作制度。5.2 水位监测5.2.1

7、水位自动监测传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电测水位传感器分辨力应小于或等于0.05%FS0b)水位传感器在水位变幅不大于IOm时,允许误差为10mm;在水位变幅超过IOm时,允许误差为0.1%FS5.2.2 当校测的水位监测误差大于lcm时,应对自动监测仪器进行检定。5.2.3 水位监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位自动监测时间间隔应不大于10分钟。b)地下水位回补监测数值应以“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第2位。c)自动监测精度允许偏差为0.01m05.3 水温监测5.3.1 自动水温监测仪器宜采用水位水温一体化集成设备,也可采用分体式水温自动监测设备。监测设备的分辨力不应大于0.1,测

8、量精度不宜低于0.5CO5.3.2 人工校测时,设备在同环境条件下的数值比对允许误差应小于原设备额定允许误差。5.3.3 水温监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温监测频次应不小于1次/天。b)自动水温监测仪器允许误差不超过0.1。5.4 水质监测5.4.1 水质监测对象包括回补水源、回补井、监测井等。5.4.2 水质监测方式包括水质自动监测、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等。5.4.3 水质自动监测项目根据回补目的确定,宜包括温度、PH值、电导率、浑浊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项目。5.4.4 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应每天监测1次。5.4.5 应定期对水质自动监测设备设备的工作曲线、检出限、精密度、精确度、量

9、程漂移、零点漂移等核查和校准。5.4.6 现场快速检测项目至少包括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等指标,检测频次应不小于2次/年,应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性能正常,符合使用要求。5.4.7 水质采样应符合HJ493、HJ494的相关规定。采样前应进行抽水,抽水时间不少于2小时。5.4.8 试验室检测样品回补周期内采样频次应不小于1次/月,应包括回补前、中、后期的水样。5.4.9 试验室检测指标应按监测目的确定,回补水质监测应按现行GB/T5749执行;地下水水质监测按GB/T14848执行。5.5 水量监测5.5.1 量水设

10、备宜选用水头损失小、牢固耐用、维修方便的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计量准确度等级值宜优于0.5或基本误差应优于0.5%F-SO5.5.2 水量监测设备宜每半年校验1次,校验方法和精度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计量管理规定。5.5.3 水量监测时间间隔应不大于60分钟,自动管道流量计应满足逐时水量计算统计需要。6回补巡视、预警、运行维护6.1 巡视检查6.1.1 回补系统运行、维护阶段应对回补系统及周边环境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巡查内容宜包括回补管路、回补井井口及周边异常渗漏,周边地表及建、构筑物的变形异常等。6.1.2 巡视检查应固定专人、定期进行,检查方式应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摄像、摄影等

11、工具进行。6.1.3 回补运行期间,每天巡查不应少于2次。发现异常应按规定程序及时通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6.2 监测预警6.2.1 地下水回补工程监测方案应确定各项监测项目的报警值。监测报警值是监测期间对回补工程及其周边环境状态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应立即报警。6.2.2 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定要求、设计要求和工程经验及既有监测对象现状拟定,并应结合现场监测成果的分析综合判定。6.2.3 监测过程中出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进行预警,并停止回补,异常原因排除后方可继续回补。a)当地下水位上升达到设计预警值时;b)回补水量或水压与正常时相比发生较大变化;c)

12、回补水质可能引起回补目标层地下水水质变差;d)根据工程经验判断回补系统出现其他异常。6.3 回补井运行维护6.3.1 回补过程中应对回补管井定期进行回扬,当回补流量明显减少时,应立即进行回扬;6.3.2 重力回补应保持回补井内水位在一定高度,当回补井内水位升高至设计水位后应控制回补流量,保持回补与渗流场的平衡;6.3.3 定期根据井深、监测数据等检查结果,对回补井运行状况进行评估。附录A(资料性)地下水回补系统监测方案提纲A.1前言包括地下水回补的必要性(如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需求)及监测目标、回补工程的实施计划、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述等。A.2监测区概况包括地理位置与范围、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

13、征、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利用现状、现有监测设施、社会经济因素等。A.3监测系统建设包括监测点数量及布设位置、自动化设备技术指标及选型、数据传输与供电方案、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等。A.4监测要求包括监测依据与原则、监测指标、监测频率、监测技术方法。A.5质量保障措施质量目标,质量保证措施。A.6进度安排与预算组织管理,人员构成与安排,根据监测系统建设内容制定进度计划。经费预算(设备采购、运维、实验室分析等)。A.7预期成果监测报告(定期与总结报告)、地下水动态变化图谱、回补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附录B现场巡查日报表第页共页工程名称:报表编号:天气:观测者:观测日期:年月日时分类巡查内容巡查结果备注回补系统回灌管路(接头、阀门渗漏)井口地面开裂、渗漏回灌设备运行状况其他周边环境周边建(构)筑物裂缝周边地面变形邻近施工情况其他监测设施监测仪表状况基准点、测点状况观测工作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