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76599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H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乙、刖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县全面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工业县”,加快工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工业是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顶梁柱和硬支撑,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主阵地。制定和

2、实施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乃至未来十五年发展的思路、目标、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自治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五年县加快工业振兴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26-2030年,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发展回顾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抓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机遇,工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振兴基础不断夯实。(一)工业综合实力稳步

3、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县抢抓新常态下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县域工业,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实现跨越式增长。2016-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ll%o工业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2%o造纸、酒精等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南华糖业公司成功实现“白改红”改制,成为国内最大的红糖生产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链得到延伸,博禄德电子与亚大科技上下游产业链互补;农林产品加工业步伐加快,武汉华牧、牧君食品、华锐生态农业、和林木业等项目得到加快推进,并如期完成建设投产;风力发电蓬勃发展,杨用风电二期、状元风电、苏仅风

4、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并如期投产上规入统。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图12016-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示意图(二)工业技改项目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全县工业持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紧抓各级奖补资金申报工作,明确奖补范围和金额,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有效促进了工业经济提质提速发展。其中博禄德电子和祖昌门业、康巴科技等3个项目进入第二批自治区“千企技改”项目库。2016-2025年,全县企业获批各级工业奖补资金2123万元,其中:自治区级672万元,市级1322万元,县级129万元,技改受益企业达20家。(三)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全县深入落实中央、

5、自治区、市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政策,企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措施,共减免税收超过3500万元。精准实施“一企一策”,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制定和完善了县领导率队服务企业制度,县领导每两个月开展企业走访服务一次以上,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融资、原材料供应等难题。其中,27个涉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博禄德电子上市进程取得加快推进,亚大科技、万赢茧丝绸实现当年进驻投产入规。(四)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县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得到增强。2016-2025年,苏博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4家,完成土地储备面积4500亩。园区产业项目集聚初步

6、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得到延伸,博禄德电子与亚大科技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互补;建材产业不断壮大,祖昌门业、三潮混凝土、正茂新材料、华盛新材料、华艺钢化玻璃等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五)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县加快落实“三企入桂”行动,大力推进消费电子、清洁能源、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招商,狠抓项目库建设,成功落地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2016-2025年,全县完成工业投资39.27亿元,年均增长55.21%o亚大科技有限公司精密铜线制造项目、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数字通信用电缆连接线连接器制造项目、康巴科技有限公司的厕所革命创新系列产品及康巴创新示范园项目、协合古零风力发电有

7、限公司协合杨牙风电场二期工程、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苏仅风电场工程等项目入围第一批市级“双百双新”项目库。(六)清洁能源产业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县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大力推进风电项目建设,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全县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协合古零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协合杨坪风电场一期、二期工程、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苏仅风电场工程、华能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状元风电项目建设稳步开展,总投资约20亿元,共安装68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18.9兆瓦。二、存在问题(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十四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小,规下工业企业不多且呈现规模小、分布散

8、实力弱等特点,工业储备项目和发展后劲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9亿元,数量和规模均在市各县(区)排名倒数第一;苏博工业园区因产值、税收等指标不达标,是市各县(区)中唯一一个尚未纳入自治区工信厅管理的工业园区。(二)生产要素保障不足“十四五”期间,全县工业企业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原材料供应难等依然存在。工业用地难,苏博工业园区一期规划4500亩,已使用面积约4000亩,剩余土地符合规划且有指标的仅有180亩,导致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企业用工难,苏博工业园区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企业工资待遇不高吸引力不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难以留住年轻人。企

9、业融资难,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存在,由于企业没有新的抵押物,特别是传统产业、重资产企业很难获得新的融资款。虽然从上到下出台了不少文件,但是银行和金融机构惜贷慎贷,且要求企业使用不动产抵押担保,信用贷、质押贷等新式贷款渠道少且额度小。原材料供应难,目前广厦建材公司生产水泥用石灰石无法正常供应,原材料主要依靠外购大化、都安、上林等周边县的石灰石,导致产品成本增加。此外,全县每年林木砍伐量在40万立方米,但是林木砍伐指标在每年5月份前就基本发完,造成上半年原材料富余需外调销售,而下半年原材料不足影响生产,给木材加工企业稳定生产带来困难。(三)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十四五”期间,全县优势特色产业链条较短,产

10、业集群尚未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主要以上游和中游为主,下游以补链和强链为主,亟需补齐摄像机、音频等产品。同时,上下游企业关联少,缺乏配套产业和仓储物流,制约电子信息产业链延伸发展。矿产资源利用大多还处在初加工阶段,有华盛新材料、新盖生物、明达碳酸钙、观音山矿粉厂等4家碳酸钙粉体加工企业,产值规模小、中游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主要以重钙水泥、混凝土、方解石粉等为主,其中方解石粉、超细重质碳酸钙产品主要销往外地,本地产业配套利用率偏低,能直接生产利用的产品仅集中在水泥、混凝土领域,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长的状况尚未有效改变。(四)园区承载能力不强“十四五”期间,全县工业基础薄弱

11、园区承载能力不强。全县1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园区企业共有7家,占36.8%;传统产业和粗加工企业8家,占比达到42.ll%o包括水泥(混凝土)行业2家、制糖1家、酒精1家、造纸(木材加工)2家、碳酸钙1家、淀粉加工1家,以上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产品同质化、低端化比较严重,抗风险能力不足。工业园区餐饮、住宿、娱乐等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人文环境建设落后。(五)农林产品资源开发较低“十四五”期间,全县依托农林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木材、金银花、旱藕、黑山羊等农林产品加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林产品加工尚存在原材料不足、产品单一等问题,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农林产品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

12、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如黑山羊、里当鸡加工还未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红糖产品虽然迈向了小包装产品,但绝大部分以代加工为主,高附加值衍生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缺乏。三、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借首府各类战略实施的“东风”,将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带来新机遇。在市深入贯彻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东融”、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等重大战略过程中,将为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机遇,给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提供可能性。新一轮产业革命催生新经济,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13、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和新旧动能的转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为助力中国一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增添动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市绿色经济增长极带来新机遇。“十五五”期间,全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生态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生态产业,着力打造“市绿色经济新兴县”,有利于产业更兴、生态更美,为打造市绿色经济增长极提供新契机。(二)面临挑战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国际、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大,

14、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因此县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从目前的产业基础来看,全县新兴产业的技术成熟度较低、应用场景开拓不足,在高质量发展中仍面临着瓶颈性问题。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难度较大。在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县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具有局限性,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动力不足,经济总量在全市仍然落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愈发显著,若不能有效转型升级,将可能使环境容量难以承载,工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制约。创新驱动效率持续提升压力较大。目前,全县核心技术与科技创

15、新仍有“卡脖子”问题,工业企业大多处于初加工发展阶段,向高端产业链、价值链迈进仍有一段距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仍然艰巨。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创新发展速度加快,企业劳动力需求结构由一般的操作工转向高素质的技术工和管理人员,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稀缺,创新驱动尚未成为发展的主动力。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视察“427”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

16、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工业振兴,扎实推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做好园区建设、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三篇文章,全力打造“生态工业县”。二、基本原则(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能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加强规划引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形

17、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板块联动与协同发展围绕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强化全域统筹,统一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发挥园区的比较优势、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优化县域差异化特色化工业发展布局,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区域竞争力,着力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三)创新驱动与集约发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重视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提升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推动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提升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形成工业产业化集群化效应。(四)统筹兼顾与

18、融合发展探索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新路径,统筹区域资源配置,推进工业与服务业、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整合优质资源,不断拓展产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赋能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五)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基于良好生态环境,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拉长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链条,紧抓节能基础管理,持续推进生产清洁化,实现工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三、战略定位充分考虑县当前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以及自治区、市对县的发展定位,深

19、入对接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战略,发展定位是:市生态工业县、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市生态工业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牢记“生态优势金不换”殷切嘱托,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好“绿色牌”“生态牌”,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着力打造“市生态工业县”。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精准承接电子信息、建材家居、大健康等三大产业链转移。积极承接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生产性服务等三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链迈向价值中高端,建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四、

20、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培育和产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两化融合持续深化,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新动能逐渐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生态工业县”基本形成,“生态工业”示范区初步形成。(一)工业总量持续提升到2030年,全县工业总量持续提升,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30年,全县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

21、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30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持续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经费投入增长27%,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5家,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四)两化融合持续深化到2030年,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20%、重点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0%o(五)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到2030年,规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达到自治区下达的能耗双控激励目标要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

22、利用率达到99%o(六)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到2030年,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家以上,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展望目标。2035年,生态工业实现重大突破,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工业县地位得到全面确立。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将苏博工业园打造成为百亿工业园区。表1“十五五”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5年2030年年均增长(%)业总量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5.94020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5.081015工业投资(亿元)9.523025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8810一技创新研究经费投入增长()一27一

23、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家)45一化融合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一2O一重点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一6O一色发展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一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一5O一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一99一场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1930一超亿元工业企业(家)610一第三章产业空间新布局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工业县”发展目标,依托资源集聚集约绿色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苏博工业园区为中心,构建“一区多园”融合发展空间布局。一、构建“一区多园”布局围绕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规划,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

24、产业集聚要求,构建“一区多园”的工业园区布局。推动苏博工业园区提质升级,完善产业链配套,提高园区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打造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加快园区项目开发建设。完善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百龙滩产业园、白山镇百榜产业园、福田一东风产业园、县绿色循环建材产业园、县绿色家居产业园和县乡镇微型产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龙头企业落地,促进产教融合、产城融合。表2县“一区多园”工业布局情况表园区名称重点发展产业苏博工业园区电子信息、农林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服装加工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电子信息、农林产品加工百龙滩产业园新型建材、农林产品加工县绿色家居产业园木材精深加工县绿色循环建材产业

25、园新型建材金钗镇桑蚕产业园茧丝绸白山镇白榜产业园新型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福田东风产业园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县乡镇微型产业园农特产品加工古零镇康养食品产业园康养食口口永州镇综合产业示范园农林产品加工、电子信息金钗镇桑蚕产业园里当乡白山Ol加方乡林旺镇图例110()多园白山镇百榜产业园古零镇康养食品产业园马山县绿色家居产业园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业)永州镇综合产业示范园周鹿镇百龙滩产业园百龙滩镇一区图2县“一区多园”分布示意图二、乡镇工业产业园布局依托乡镇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谋划乡镇微型产业园,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支持百龙滩产业园、白山百榜产业园做大做强,推进福田一东风产业园项目建设,根据各乡

26、镇资源禀赋及优势,做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工业产业园衔接,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在城镇规划范围内预留100-200亩工业用地。在古零镇规划建设长寿康养产业园,在周鹿镇、林坪镇、乔利乡规划建设农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在永州镇规划建设综合产业示范园,在金钗镇规划建设桑蚕产业园,推动乡镇工业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第四章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一、着力打造四大主导产业发挥基础优势,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到2030年,力争四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以上。(一)电子信息依托苏博工业园区基础优势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中高

27、端产品,重点引进数字通信零部件企业入驻,上游积极引进铜丝、线材等龙头企业,中游重点引进连接器、线缆等龙头企业,下游引进消费电子应用线、数字音频应用线、汽车应用线等电子龙头企业,配套发展包装、物流等环节,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快推进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IPe)上市,加快苏博电子信息产业园、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亚大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到2030年,力争电子信息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亚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铜丝、线材、连接器、线缆、消费电子应用线、数字音频应用线、汽车应用线等零部件产品,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引进PC及外设/电视

28、/消费电子/VR/AR应用线、汽车应用线、数字音频应用线、五金件、线材、胶料、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传感器、喇叭/麦克风、传输线圈、模组、镜头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龙头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一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电子信息配套产业集聚区。专栏1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任务L做强龙头企业。依托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重点扶持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亚大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壮大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市场开拓。2 .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苏博工业园区布局,科学规划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优先建设消费类电子产业园,以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亚大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基地核心

29、布局消费类电子产业上中游企业,形成上中下游集聚的发展格局。3 .提升基地建设水平。规划建设消费类电子产业园,完善产业功能布局,重点建设半导体材料、五金件、塑胶件、铜丝、胶料、磁性材料等上游原材料生产基地,打造芯片、连接器和线缆、传感器等中游基材基地,手机/平板应用线、PC及外设/电视/消费电子/VR/AR应用线、汽车应用线,数字音频应用线、音频产品、充电器、摄像机等下游应用产品生产基地,配套建设物流基地、产业服务基地,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更高的消费类电子产业集群。4 .壮大规模总量。围绕线缆行业、电声行业、充电器行业和摄像机行业四大产业方向的发展要求,实施“引资、选资”战

30、略,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链条长、带动效益显著的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总量。深入开展“央企入桂”“民企入桂”“湾企入桂”行动,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5 .提升品质品牌。加快推进消费类电子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加强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亚大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创品牌,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品牌建设,组织开展行业交流会,促进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加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形成品牌建设合力,加强产业链合作,夯实产业品牌基础建设。鼓励开展公益性品牌宣传展示活动,扩大消费类电子品牌社会影响,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消费类电子产业品牌“走出去”。(二)

31、新型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天然饰面石材、人造地砖、节能门窗、新型管材、水泥(混凝土)、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等产业。鼓励发展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部品化建材产品及光伏建筑一体化部品部件。构建“原料一石板材和工艺品一矿山废弃物回收一轻质板材加工一建筑成型组装一标准与技术服务”循环发展的新型建材产业链。到2030年,力争新型建材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链。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天然饰面石材、人造地砖、节能门窗、新型管材、水泥(混凝土)、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等产业。突破结构技术体系、智能建造等核心技术,坚持转型升级,控增量调存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造规模

32、合理、结构优化的产业集群。推进广厦建材、正茂新材料、祖昌门业、雨润建材、三潮混凝土、新塑管道、新金德管业等建材企业产业链资源整合,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专栏2新型建材产业重点任务L聚焦创新至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把创新作为提升县新型建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引擎,善于发现和把握方向,破除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和要素制约,持续优化创新布局。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改善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向重点企业倾斜,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2 .聚焦装备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县新型建材生产线的整合提升,主攻自身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领域,围绕智能仓储、

33、自动化传输、智慧物流等方面开展布局,夯实建设现代化工厂基础。围绕生产装备质量提升,引进国内外衔接性强、利用效率高的生产线,增加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协调性,打造质量标杆、培育高端品牌,进一步提升企业影响力、竞争力。3 .聚焦数字化赋能,加强动能转换。主动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嫁接智能制造,提升新型建材企业效率、提高生产标准,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用数字化推动新型建材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新型建材制造模式,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推动新型建材服务化,实现高端攀升。4 .聚焦企业服务,培大育强产业标杆。聚

34、焦县新型建材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瞄准困扰企业的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努力做到企业有诉求、政府必回应,有事及时办、无事不打扰,全要素、全周期保障企业需求,着力营造规范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要在政府公共项目上优先考虑、优先使用新型建材企业产品,着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加强产业链顶层谋划,积极打造行业标杆企业、产业领军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绿色引领力、品牌影响力。(三)农林产品加工依托特色农林资源优势,立足产业趋势,服务现代种业发展,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粮食加工、林木加工、蚕茧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到2030年,力争农林产品加工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链。

35、加快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聚,以南华糖业、山山农业、牧君食品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小包装红糖、金银花茶、藕粉丝等,大力发展旱藕、金银花、蓝莓、油茶、黑山羊、里当土鸡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牧君食品、华锐生态农业等企业,规划建设特色生态健康食品加工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到2030年,力争古零镇长寿康养产业园建成投产。专栏3食品加工产业重点任务L充分发挥食品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县食品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聚集资本、技术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能力,加快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布局,为县食品加工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创造积极条件。2 .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构建食品销售平台。充分

36、利用县靠近市便利的交通优势和独特生态优势,构建食品电子商务平台接入市的食品销售、价格信息。通过建立集食品批发、交易、仓储、包装、冷藏、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食品批发市场,为食品规模化生产和高效流通提供有力保障。3 .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培育“黑山羊”“金银花”“里当鸡”“旱藕粉”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农业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动旱藕粉等特色农产品争创自治区、市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品牌入股”提升产品知名度,力争“黑山羊”“里当鸡”入选自治区级品牌目录。粮食加工产业链。引进一批优质谷精深加工企业,以稻谷、玉米、薯类、杂粮等优势品种为原料,开发保健食品、

37、休闲食品、保鲜食品等深加工特色产品。延伸下游产业链,以粒粒香米业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杂粮深加工、大米深加工、面粉深加工、玉米深加工、副产物。通过副产品碎米、米糠、米胚、稻壳、米皮等进行再深加工。到2030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以上。专栏4粮食加工产业重点任务L优化粮食区域布局。以白山、乔利、古零、周鹿、永州、林坪、金钗等乡镇为重点,着力发展优质稻生产;以里当、百龙滩、加方、古寨等乡镇为重点,着力发展优质杂交玉米,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等特色品种。加强新品种引进和推广,提升粮食单产、效益和产品品质,建立超级稻和高产优质玉米推广示范基地。2 .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

38、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粒粒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中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十万吨粮食仓储加工项目等,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种植优质粮食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大力扶持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粮食加工企业,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3 .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扩大融资

39、等,实现优势互补。鼓励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4 .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支持粮食企业多途径探索副产物循环、综合、梯次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鼓励粮食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力开展米糠、碎米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林木加工产业链。紧抓山东临沂木材产业、广东木质家具产业转移机遇,引入高级生态板、家具生产等高端木材深加工企业入驻县绿色家居产业园。做大做强林产加工业产品提档升级,以凯林木业、和林木业等

40、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人造板、装饰材料、木地板、木门、成品家具、全屋定制家具、工艺/园艺木制品、乐器制品等。重点引进广东联邦家私集团有限公司等木地板、家具等知名企业,延伸人造板配套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发展全屋定制家具、地暖专用地板等高附加值终端企业,家具产品的功能性、设计性、空间利用率、个性化等方面逐步提升。到2030年,力争周鹿镇、林坪镇等乡镇的木材加工产业园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以上,支撑木材加工产业链发展壮大。专栏5林木加工产业重点任务L大力发展经济树种。以地域性林业资源为切入点,以县中西部地区的白山、古零、乔利、周鹿、林坪、永州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松树、杉木等轮伐期长短

41、结合的经济林。鼓励适地适树,推广良种良法,加大松、杉优质用材林和珍贵树种营造培育,突出培育中大径材和乡土树种混交林,全面提升林业产业质量。2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水平。积极开展林木高效加工利用技术、非木质资源利用和废弃林木的循环再利用技术研发,提高林木和非木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3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县和林木业有限公司、凯林木业有限公司,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加强与发达地区密切交流合作,持续引进林木加工龙头企业。借鉴先进地区林木加工运作模式及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开拓业务范畴,构建环保原料一环保板材一木质家具完整产业链,加强在运输、设计、包装、销售等方面配套,形成布局合理、链条完备、结构优化、效

42、益明显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桑蚕加工产业链。以万赢茧丝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丝绸家纺(蚕丝被、蚕丝毯、蚕丝枕头)、丝绸服饰(真丝旗袍、真丝睡衣、真丝衬衣、休闲服饰)以及综合利用开发的丝蛋白医药保健品、丝蛋白面膜、降血糖药物(强效血糖抑制物)等环节。积极承接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茧丝绸产业转移,吸引织绸印染、服装加工、蚕沙利用等茧丝绸加工企业入驻,构建茧丝绸全产业链。重点推进万赢茧丝绸有限公司技改、梦洁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万床蚕丝被生产线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桑叶茶、桑果酒、桑果汁、桑意膏、桑果干等产业龙头企业,构建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

43、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桑蚕产业园。到2030年,引进2家第三方技术研发机构,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以上。专栏6桑蚕加工产业重点任务L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蚕桑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稳步增加桑园面积。以金钗、加方、古寨、古零、百龙滩等乡镇为桑蚕主产区,其他乡镇为桑蚕生产一般发展产区。实施优质蚕茧高产配套项目、蚕桑优良新品种示范项目,创建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簇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规范蚕种生产、鲜茧市场管理。提高亩桑产茧量和茧丝质量,积极开发“桑枝一食用菌一有机肥”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高效生态循环蚕业,提高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根据企业规模

44、和在产业链中的作用,优先扶持技术含量高、经营活、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成为龙头企业,支持万赢茧丝绸有限公司壮大发展,积极与梦洁家纺等公司合作。在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关联企业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产业集中、项目集聚、要素集约,不断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3 .构建“丝绸+”融合发展。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生态条件,基于万赢茧丝绸有限公司、梦洁家纺等项目,在金钗镇规划建设桑蚕产业园,构建产城融合的蚕茧加工产业集群点。通过产业链的构建,将桑蚕农业、蚕茧加工、蚕茧文化、公共信息平台有机结合,逐步向“丝绸+旅游”“丝绸+文化”“丝绸+创意”融合发展,打造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标杆

45、4 .引进丝绸技术和设计创新。加快引进蚕茧加工关键共性技术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工厂化养蚕、桑蚕新品种繁育、丝绸智能制造等技术装备的攻关研发。推进蚕茧加工综合资源开发,加强以蚕茧为原料的食品、化妆品、医疗用品、丝绸混纺交织品等新产品及旅游商品的开发。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设计人才和团队,加快提升丝绸创新设计能力和文化含量。(四)纺织服装加快推进安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纺织服务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面料、品牌服装、特色休闲运动服饰、职业装、牛仔服饰、针织服饰、鞋帽、家用纺织产品等产品,推动服装、服饰业向高端化发展。到2030年,力争纺织服装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纺织产业链。加快承接东

46、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纺织产业上下游项目落地,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自主品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鼓励纺织企业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纺粘一熔喷多重复合无纺布、医疗卫生用材、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印染产业链。推动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环节印染企业向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开发高质量纺织品染整技术、功能性纺织品染整技术、多组分纺织品染整技术、高色牢度纺织品染整技术和新型纤维染整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染整技术,包括清洁生产工艺、三废治理技术等;加强创新印染行业智能

47、制造技术,包括在线检测技术、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和MES系统等。服装制造产业链。完善服装制造产业链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上游重点引入服装设计和知名品牌入驻。大力研发服装智能制造,加大品牌打造力度。中游吸纳大型企业,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实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下游支持服装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实体店+网络销售”发展模式,与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合作,拓展企业营销渠道。服装配件制造产业链。积极培育从产品研发生产、设备制造、模具设计、原材料及配件生产加工的纺织服装配件产业链。重点发展纽扣、拉链、花边、商标、包装等纺织服装配件,领带、丝巾、

48、围巾、手套、帽子、眼镜等服装配饰。依托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发展服装服饰配件电商销售。专栏7纺织服装产业重点任务L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印染、纺织为主攻方向,在质量、品牌、款式等方面上下功夫,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支持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家纺、服装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链终端产品价值。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及配套产业,提高产品的研发设计水平,推动服装产业链向高端延伸。2 .重视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竞争力。以名牌带动战略为抓手,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国际闻名的自主服装品牌,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以质量为基础树立品牌,以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