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床机构设计说明书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机械XXX班 学号:姓名:指导老师:相品用。3目录一、设计题目压床机构的设计二、工作原理压床机械是由六杆机构中的冲头(滑块)向下运动来冲压机械零件的。图 1 为其参考示意图,其执行机构主要由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组成, 电动机经过减速 传动装置(齿轮传动)带动六杆机构的曲柄转动,曲柄通过连杆、摇杆带动滑块 克服阻力F冲压零件。当冲头向下运动时,为工作行程,冲头在0.75H内无阻力; 当在工作行程后0.25H行程时,冲头受到的阻力为F;当冲头向上运动时,为空 回行程,无阻力。在曲柄轴的另一端,装有供润滑连杆机构各运动副的油泵凸轮 机构。三、设计要求电动机轴
2、与曲柄轴垂直,使用寿命 10年,每日一班制工作,载荷有中等冲 击,允许曲柄转速偏差为土 5%。要求凸轮机构的最大压力角应在许用值a之 内,从动件运动规律见设计数据,执行构件的传动效率按0.95计算,按小批量生产规模设计。四、原始数据见下表导杆 机构 运动 分析转速 n2 (r/min)95距离xi (mm)50距离X2 (mm)140距离y (mm)160冲头行程H (mm)150上极限角i ( )120下极限角2( )60导杆 机构 动态 静力 分析工作阻力FmaX(N)4300连杆3质量ms (kg)60连杆3质心转动惯量 Js3 (kg m2)0.21滑块6质量m (kg)34摇杆4质量
3、ms (kg)40摇杆4质心转动惯量 Js4 (kg - m2)0.2凸轮 机构 设计从动件最大升程H20从动件运动规律余弦许用压力角30推程运动角060远休止角s10回程运动角 060五、内容及工作量1、根据压床机械的工作原理,拟定执行机构(连杆机构),并进行 机构分析。2、根据给定的数据确定机构的运动尺寸,1CEF0.51BO4, 1cd=(0.250.35)1CO4要求用图解法设计,并将设计结果和步骤写在设计说明书中。3、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分析出滑块6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摇 杆4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4、连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求出最大平衡力矩和功率。5、凸轮机构设计。根据所给定的已知
4、参数,确定凸轮的基本尺寸(基 圆半径r。、偏距e和滚子半径rr),并将运算结果写在说明书中。画出凸 轮机构的实际廓线。6、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应包括设计任务、设计参数、设计计算过 程等。六、设计计算过程1 .压床执行机构(六杆机构)的设计根据给定的数据,利用autocad绘制出当摇杆摆到两极限位置时,机构运动简图 (图 3)。图3摇杆摆到两极限位置时,机构运动简图由图3可知,因为DDi 150(即压头的行程H),而三角形CGO4为等边三角形,可推出四边形CCiDiD为平行四边形,则CO4 C1O4 CCi DD1 150则 CD 0.35CO4 52.5,由 CB 0.5BQ ,则 BO4 1
5、0050 0 -tan O2O4E - 0.3125,则 O2O4E 17.4, B1O4O2 42.6160,1 4 2在三角形 QQE中,QO4 (4C2 16G) 165,由COS BO4O2222(BO4QO4BQ )2BO4 O2O4得出B1O2=113.7,同理可得BO2 =210.8,所以02 AO2BO2B1248.55, AB 02A O2B 1623,100所以得到四条杆长02A =48.55, AB =162.3, BO4OA(4C2 1602) 165利用上述求得的曲柄摇杆机构各杆的长度,利用一款四杆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软件(图4),输入四杆的杆长后可以得到:行程速比系数
6、K=(180C+ )/(18CC-)得,K=1.1C5,摇杆的摆角 =60。图4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图5摇杆的角位移曲线图6摇杆的角速度曲线图7摇杆的角加速度曲线下面分析当摇杆分别摆到两极限位置时,滑块的速度及加速度。原始数据要求,杆件2的转速n=80r/min,则其角速度w1为:80* 2* 兀qqw1 = rad/s=8.38 rad/s60点 A 的线速度 V a = wi l o a =0.41 m/s用相对运动图解法作出以下两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1)上极限位置1)此时,机构运动简图如图8所示。14-0图8摇杆摆到上极限位置时机构运动简图2)速度分析Va = Vb+Vab因
7、为 Vb=0,所以 Va= V ab =0.41m/s方向垂直 02 A3)加速度分析aB = a n b + a t b = a a + a n ba + a t ba方向 V V V V V大小0?,?a A = w12 l OA =8.38 2 *48.55mm/s2 =3.41m/s 2 xOa BA = V 2ba/1 ab=1.04 m/s 2测得a=500,b=400所以 at b *cosb= a A + a n bat b =5.81 m/s 2所以 a B =5.81 m/s又因为 aB /a c=BQ/CO4=0.67所以 ac =8.67 m/s 2c测出2=600,1
8、710-600=11 0对 y 轴投影得:0=-aCsin1 + a t D C sin2对 x 轴投影得:aD= a C cos1 + a t DCcos2 解得 at d c =1.91 m/s 2 a d =9.47 m/s(2)下极限位置1)此时,机构运动简图如图9所示。图9摇杆摆到下极限位置时机构运动简图2)速度分析V A = V B +V B A 因为VbB , A =0.41m/s方向垂直3)加速度分析+ a n BA大小0?,?aA=w12 l 0A =8.38 2*48.55mm/s2=3.4im/s2 xOanBA = v2ba/i AB=1.04 m/s2测得 1=12
9、0 2=12 0所以,向y轴投影,有:-a,B , *cos1= a得:at B , =-2.42.m/s 2所以 a B, =-2.42 m/s 2又因为 a B, /a C, =B 04/C 04=0.67所以 aC, =-3.62 m/s 2a D 1 = a c + a n d,c,+ a t d,c方向 、大小 ?XD C对x轴投影:a D对y轴投影:-aD , sin30=0解得 a D , =0 m/s 2t D C,=3.62 m/s 22 .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确定凸轮基本尺寸 (1)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其推程时的速度方程为V=兀hwsin(冗/ o)/ (2 0)回程时的速度
10、方程为V=- h hwsin(兀 / o)/ ( 2 o)(2)确定基圆半径由BE=OP=V/W到许多Bi Ei的值,它们等于与新建中心轴的距离,再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断点,基圆半径为凸轮最低点与两边极限直线夹角的交点的连线长度 具体过程:凸轮推程时,BE=OP=V/W=V=hsin(兀 / o)/ (2 0),则当 二0、70 时,BE=0当 =7 时,BE=7.9当 =14 时,BE=15.1当 =21 时,BE=20.8当 =28 时,BE=24.5当 =35 时,BE=25.7当 =42时,BE= 24.5当 =49 时,BE=20.8同理,凸轮回程时,BE=OP=V/Wtt hsin(
11、兀 / o)/ ( 2 o)当 二0、600 时,BE=0当 =6 时,BE=9.3当 =12 时,BE=17.6当 =18 时,BE=20.9当 =24 时,BE=28.5当 =30 时,BE=30当 =36 时,BE=28.5当 =42 时,BE=20.9最后绘制出图形,测得基圆半径为 r 0 =39.54mm由确定基圆半径的公式r0, (ds/d e)/tan s2 e2代入一个特殊值,得出两个式子:r2o6(义e) -2 e2,2及r2 o .3( e) h2 e2由两式相减得e=7.7 mm 利用几何法绘制凸轮轮廓曲线步骤:1)根据基圆半径和偏心距画出部分。2)将基圆的一部分70。角
12、五等分,作为推程的部分,再以10和60。分别画 远休和回程的部分。3)再过各等分线与基圆的交点做该偏置圆的切线。4)利用反转法原理画该凸轮的轮廓曲线。5)画滚子半径圆(圆心绕着凸轮的工作轮廓线)。R1=0.2 r0=7.9mm。六、设计总结与体会对于机械原理,我对其一直表示很害怕,因为我听学长学姐说机械原理这门课很难学,很多人都挂在这上面了。 因此,我在平时花费在机械原理的时间也比其他课多很多,期末考试成绩也不错。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一这是我入大学的一次做课程设计。开始我不知道什么是课程设 计,因此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但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相帮助下还是按时完成了设计。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体会很深
13、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不经过实践,我们又怎么能将书里的知识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在这次课程设计中, 充分利用了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根据设计要求和运动分析, 选用合理的分析方案,从而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机构来。这次课程设计,不仅让我们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设计一些对社会有用的机构, 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但靠我们自己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聚大家的智慧,才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产品来。通过这次试验我才亲身体会到自己学的知识与实际动手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在画图方面,如何布局才能使图让人清晰易懂,不显得空旷和
14、不浪费纸张。其实要事先想好在哪一部分画什么,并确定相应的比例尺。 在对结构进行力的分析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各杆的运动方向,再确定其受力方向。 在画图的时候要力求精确,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不大。在画图的过程中,间接的帮我们复习了以前的知识,比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等。 同时,这次课程设计也为我们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一个基础,我相信,经过这次设计,我 们毕业设计的时候不再会象现在这么茫然了,也一定能做好它。参考文献1 .孙恒,陈作模,葛文杰主编 .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电子版机械设计手册R2.0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龚淮义罗圣国李平林张力乃黄少颜编龚淮义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第二版4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龚淮义潘沛霖陈秀严国良编龚淮义主编(哈尔 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三版精品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