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前 言11 基本情况11.1 流域概况11.2 重点防洪(潮)保护区31.3 洪、潮灾害52 洪水72.1 流域暴雨洪水特性72.2 设计洪水132.3 潮汐特征及设计潮位162.4 主要防洪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172.5 设计洪、潮水面线172.6 泥沙特征183 流域防洪形势203.1 流域防洪建设成就及现状防洪能力203.2 流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244 指导思想与防洪目标304.1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304.2 防洪区划334.3 防洪规划目标364.4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384.5 洪水出路安排415 防洪工程规划435.1 堤防工程规划435.2 控制
2、性防洪工程规划495.3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605.4 河道、河口及湖泊整治规划645.5 蓄滞洪区规划705.6 重点地区治涝规划706 城市防洪规划736.1 重点防洪城市736.2 一般地级城市786.3 其他城镇827 水土流失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规划837.1 水土流失治理规划837.2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868 防洪非工程措施948.1 防洪区风险管理948.2 河湖管理1038.3 防洪调度管理1048.4 防洪工程设施管理1068.5 防洪管理设施建设1088.6 防汛抢险及重点地区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1128.7 完善政策法规1168.8 防洪规划管理意见1169 环境影响评价1
3、199.1 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99.2 防洪规划环境目标拟定1289.3 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13010 实施意见与效果13910.1实施意见13910.2 实施效果评价14011 保障措施及今后工作意见14411.1 保障措施14411.2 今后工作意见14715前 言珠江流域面积45.37万km2,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1915年,珠江发生200年一遇特大洪水,死伤人数和淹没农田均为历史罕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珠江流域的防洪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先后两次编制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防洪是其
4、中一项重要规划内容。80年代编制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按照规划确定的各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和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流域内兴建了一大批防洪工程,在防洪减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流域先后发生了“94.6”流域性大洪水、“96.7”柳江大洪水、“98.6”和“05.6”西江大洪水(其中,“05.6”洪水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洪水超100年一遇),严重地影响了流域经济发展。目前,流域防洪减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西江干流缺乏防洪控制性工程,江、海堤防标准较低,病险水库多,入海水道泄洪不畅,防汛抢险设施不足等。因此,针对流域的防洪形势及保障经济
5、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编制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十分必要。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珠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珠江委)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珠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协调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工作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协调会和成果评审会。经过流域各省(自治区)广泛讨论、协调,修改形成了珠江防洪规划纲要(初稿)。2002年6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对珠江委提出的珠江防洪规划纲要(初稿)进行了讨论。会后,珠江委根据会议纪要精神和讨论意见,提出了珠江流域防洪规划(送审稿),并于2003年6月和2004年9月先后两次征
6、求有关省(自治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05年5月29日3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珠江流域防洪规划(送审稿)。2005年11月,水利部以办规函2005558号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参谋部、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2006年1月,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对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评估。根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参谋部、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反馈意见,珠江委再次对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本次规划是在珠江流域综合
7、利用规划报告和近年有关专题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水利部全国防洪规划任务书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彻落实了国家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规划采用了新的基本资料和新的技术与方法,对基础水文资料进行了延长、复核,调查分析了近20多年来发生的历次大洪水,测量了主要河道的断面,采用数学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及规划论证等工作,建立了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大量的基础分析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本次规划,提出了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以及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珠江流域防洪规划附图集、珠江流域防洪规划附表、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沿革及有关依
8、据文件、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水文分析报告、华南沿海重点海堤建设规划报告、珠江流域重点城市防洪规划报告等附件及一批专题研究报告。1 基本情况1.1 流域概况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跨越滇、黔、桂、粤、湘、赣6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21411553,北纬21312649,总面积45.37万km2(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km2),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珠江主流为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的马雄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4省(自治区),至广东省三水的思贤滘,全长2075km,集水面积35.31万km2;北江发源于
9、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坑,涉及湖南、江西、广东3省,干流全长468km,集水面积4.67万km2;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桠髻钵,由北向南流入广东,干流全长520km,集水面积2.70万km2。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思贤滘、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珠江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和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岭是流域内规模最大的山脉,构成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东段的分水岭。流域内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珠江三角洲是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珠
10、江流域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北回归线横贯珠江流域的中部,属于湿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气候特点是:春季阴雨连绵;夏季高温湿热,暴雨集中;秋季热带气旋入侵频繁;冬季温暖少雨。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42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470mm,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m3。北江、东江的中、下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珠江流域涉及前述6省(自治区)的49个市(地、州)、202个县(市),2004年总人口9935万人,其中,广西、广东的人口约占78.2%。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225人/k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密度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达699人/km2。
11、境内耕地面积6652万亩,约75.6%集中在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2004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17736亿元(当年价,下同),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0%。流域东部及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珠江三角洲是流域内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七大江河中下游受洪水威胁的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和农业产值均居首位,单位土地面积的工业产值仅次于太湖流域而居第二位。珠江流域云南省境内有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大屯海和长桥海等7个较大的高原湖泊,总集雨面积2406km2,湖泊总容量202.49亿m3,多年平均入湖总水量5.23亿m3,这些湖泊除担负防洪、排涝任务外,也是当地农业灌溉与经济发展的重要
12、水源。珠江流域水系分布情况见附图1,流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见附表1。1.2 重点防洪(潮)保护区据2004年资料统计(下同),珠江流域受洪水威胁的总人口约3148万人、耕地1504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241亿元。受洪水威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的河谷平原、三角洲(同时受风暴潮威胁)及南盘江中上游,大致可分为7大重点防洪保护区,总面积约1.41万km2。重点防洪保护区内受洪、潮威胁的人口2667万人、耕地1168万亩、国内生产总值9715亿元,分别占流域受洪、潮威胁人口、耕地及国内生产总值的84.7%、77.7%和94.9%。1)珠江下游三角洲防洪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境内,面积约8858k
13、m2,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下游及三角洲,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珠海、中山、东莞等一批大、中城市位于其中,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内受洪水威胁的人口1760万人、耕地656万亩,受威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7690亿元。2)珠江三角洲滨海防潮保护区该保护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江门等6市的沿海地区,面积1653km2。区内受风暴潮威胁的人口252万人、耕地200万亩,受威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1081亿元。3)郁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涉及南宁、贵港2市及邕宁、横县、桂平等市(县),面积1181km2。区内受洪水威胁的人口155万人
14、耕地57万亩,受威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287亿元。4)柳江下游及红柳黔三江汇流地带防洪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包括柳州附近地区及红水河来宾以下、柳江与其支流洛清江汇合口以下至黔江武宣的勒马之间的低洼地区,主要涉及柳州、象州、来宾和武宣等市(县),面积591km2。区内受洪水威胁的人口约110万人、耕地74万亩,受威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368亿元。5)浔江防洪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涉及梧州、桂平、平南、藤县和苍梧等市(县),面积1068km2,是广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工业也较发达。区内受洪水威胁的人口229万人、耕地103万亩,受威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147亿元。
15、6)西江防洪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境内,包括西江干流封开县以下至高要市三榕峡以上的部分地区,涉及封开、德庆、郁南、云安和高要等市(县),区域面积155km2。区内受洪水威胁的人口56万人、耕地21万亩,受威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7)南盘江中上游防洪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云南省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有滇中粮仓之称,涉及沾益、曲靖、陆良、宜良等市(县),面积625km2。区内受洪水威胁的人口105万人、耕地57万亩,受威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除上述重点防洪保护区外,流域各水系尚有不少分散分布的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和城市,如:广东的韶关市,云南的玉溪市,广西的桂林市,贵州的兴义市、安顺市
16、和榕江、从江、荔波等县城,湖南的宜章、临武以及江西的寻乌、定南等县城。珠江流域重点防洪(潮)保护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见附表2。1.3 洪、潮灾害1.3.1 洪水灾害珠江流域暴雨频繁,洪水灾害是流域内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尤以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为甚。1915年7月,西、北江同时发生200年一遇洪水,两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堤围几乎全部溃决,广州市受淹7天,珠江三角洲灾民378万人,受灾耕地648万亩,死伤10余万人。1915年至1949年的35年间,流域内发生受灾耕地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洪水22次,其中1947年大水和1949年大水的受灾人口均超过400万人,受灾耕地均超过600万亩;
17、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东江大洪水,1968年和1994年的西、北江大洪水,1982年的北江大洪水,1996年的柳江大洪水,1998年的西江大洪水等,受灾人口均超过100万人,受灾农田超过100万亩,其中,1994年6月大水,广东、广西受灾人口近180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0多亿元。珠江流域近年来的主要洪涝灾害损失情况见附表3。1.3.2 风暴潮灾害华南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破坏性极大,往往造成巨大的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据统计,在广东省登陆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达3.5个,历史上的1862年珠江口风暴潮直接造成8万余人死亡;“8309”号台风暴潮,珠江三角洲受灾人口120万人,死亡45人,受灾农田3
18、44万亩;“9316”号台风,广东省11市37县(市)受灾,受灾人口569万人,死亡25人,受灾农田306万亩。2 洪水2.1 流域暴雨洪水特性2.1.1 暴雨特性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多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水汽丰沛,暴雨频繁。由于流域广阔,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以及上、下游之间的地面高程差异较大,地形、地貌变化复杂,气候及降雨、暴雨量级的差异和沿程变化极为明显。1)暴雨时程分布流域暴雨主要由地面冷锋或静止锋、高空切变线、低涡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形成,强度大、次数多、历时长。暴雨多出现在4月10月(约占全年暴雨次数的58.0%),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也多出现在此期间。一次流域性的暴雨过程
19、一般历时7天左右,而雨量主要集中在3天,3天雨量占7天雨量的80%85%、暴雨中心地区可达90%。2)暴雨空间分布暴雨空间分布差别明显,雨量通常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降水高值区多分布在较大山脉的迎风坡。一年中日雨量在50mm以上的天数,东江、北江中下游平均为9天13天,桂北和桂南为4天8天,滇、黔为2天5天,滇东南为1天2天。3)暴雨强度暴雨强度的地区分布一般是沿海大、内陆小,东部大、西部小。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流域暴雨的强度、历时皆居于全国各大流域的前列。绝大部分地区的24小时暴雨极值都在200毫米以上,暴雨高值区最大24小时雨量可达600毫米以上,最大3天
20、降雨量可超过1000毫米。如柳江“96.7”大暴雨,其中心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779毫米(再老站),最大3天降雨量达1336毫米。2.1.2 洪水特性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按其影响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流域性洪水和地区性洪水。流域性洪水主要由大面积、连续的暴雨形成,洪水量级及影响区域较大,如珠江流域的1915年洪水和1994年洪水等。地区性洪水由局部性暴雨形成,暴雨持续时间短,笼罩面积较小,相应洪水具有峰高、历时短的特点,破坏性较大,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如1988年8月的柳江洪水、1982年5月的北江洪水等。流域洪水的出现时间与暴雨一致,多集中在4月10月,根据形成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的差异,可将洪水
21、期分为前汛期(4月7月)和后汛期(7月底10月)。前汛期暴雨多为锋面雨,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暴雨多由热带气旋造成,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由于暴雨历时长、强度大、范围广,流域水系发达,上中游地区多山丘,洪水汇流速度快,易于同时汇集到干流,加之缺少湖泊调蓄,中下游及三角洲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局部地区易形成山洪、泥石流。1)西江洪水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西江水系支流众多,源远流长,水量充沛,较大洪水多发生在5月8月。根据干流武宣、梧州站实测洪水发生时间
22、及量级变化情况,一般可将7月底8月初作为前、后汛期洪水的分界点,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前汛期,其发生机率分别占武宣、梧州站年最大洪水发生机率的82.0%、77.5%,尤以6、7月洪水最盛,分别占到72.1%、69.0%;后汛期洪水一般发生在8月10月(个别年份11月也有洪水发生),尤以8月发生洪水最多,分别占武宣站和梧州站后汛期洪水的75.4%、71.9%。由于流域面积较大,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干、支流洪水的发生时间有从东北向西南逐步推迟的趋势。较大洪水往往由几场连续暴雨形成,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洪水过程以多峰型为主,下游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的多峰型洪水过程约占80%以上。一次
23、较大的洪水过程一般历时30天40天,年最大场洪水的洪量平均值一般占年径流量的27%,最高可达48%。西江洪水主要来源于中上游的黔江以上,梧州站年最大30天洪量的平均组成情况为:干流武宣站占64.2%,郁江贵港站占21.5%,桂江马江站占6.9%,武宣至梧州区间占7.4%。形成西江较大洪水的干、支流洪水遭遇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红水河洪水与柳江洪水遭遇;二是黔江洪水与郁江洪水,浔江洪水与桂江洪水遭遇;三是黔江一般洪水与郁江、桂江和武宣梧州区间较大洪水遭遇。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 m3/s(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 m3s(1915年7月
24、近年来,西江水系的郁江、浔江及西江干流沿岸的部分河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减轻了一般洪水对沿江两岸的威胁,同时也改变了河道原来的洪水汇流特性,使得河道对洪水的槽蓄能力减弱,洪水归槽作用明显。2)北江洪水北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67万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北江的较大洪水主要发生在5月7月,峰高量较小,历时相对较短,暴涨暴落,水位变幅较大,具有山区性河流的特点。洪水过程以单峰和双峰为多,多峰型过程较少出现。一次连续降雨(3天5天)所形成的洪水过程一般历时约7天20天。北江洪水主要来自横石以上地区,下游防洪控制断面石角站年最大洪水的15天洪量中,
25、横石站来量占84。由于流域面积不大,一次较大的降雨过程几乎可以笼罩整个流域,加之流域坡降较陡,横石以上的干、支流洪水常常遭遇。横石以下支流的发洪时间一般稍早于干流,较少与干流洪水遭遇。石角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0 m3s(1994年6月),实测洪水中,经归槽计算后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000 m3s(1982年5月)。调查历史洪水的最大归槽洪峰流量为22000 m3s(1915年7月)。北江洪水与西江洪水在思贤滘遭遇,经重新组合与分配后,进入西北江三角洲河网区。3)东江洪水东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三大水系,东莞石龙以上的流域面积为2.70万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6.0%。东江洪水一般出现
26、在5月10月,以6月8月最为集中,洪水涨落较快,一次洪水过程历时约10天20天,多为单峰型。东江洪水主要来自河源以上,由于面积较小,干、支流洪水发生遭遇的机会较多。1959年支流新丰江上建成了新丰江水库,1973年和1985年又先后在干流及西枝江建成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三库共控制流域面积1.17万km2,占下游防洪控制断面博罗站以上流域面积的46.4%。三库建成后,东江流域的洪水基本得到了控制。经三库联合调洪,可将博罗站1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14400 m3s降低为11670m3s12070 m3s,接近20年一遇洪峰流量11200 m3s。博罗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2800 m3s
27、1959年6月),实测洪水中,经还原后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4300m3s(1966年6月)。2.1.3 1915年流域性洪水1915年7月,东、西、北三江同时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红水河迁江站洪峰流量21200 m3/s,柳江柳州站洪峰流量22000 m3/s,两江洪水遭遇后,黔江武宣站洪峰流量41000m3/s;支流郁江南宁站洪峰流量13500 m3/s,洪峰出现时间滞后于梧州站两天;支流桂江昭平站洪峰流量14700 m3/s,桂平至梧州区间的支流蒙江、北流河洪水也很大,干、支流洪水再次遭遇。7月10日,西江干流梧州站出现最高水位27.07m(珠江基面,以下高程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珠江基面),
28、洪峰流量54500 m3/s,为1784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洪水。北江横石站洪峰流量21000 m3/s,为17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东江洪水较小,在博罗单氏宗祠处调查到1915年最高洪水位为13.25m,改正到水文站断面的相应水位为13.19m。东江博罗站7月9日出现最高洪水位,稍先进入三角洲,西、北江洪水接踵而至,西江梧州、北江横石均在7月10日出现最大洪峰。三江洪水基本上同时于三角洲遭遇,适逢农历六月初一(7月12日)大潮,使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到前所未有的水灾。2.2 设计洪水本次规划将珠江流域各主要水文与潮位站的洪水与潮位资料系列延长至1997年(部分站点至1998年),对设计洪水与潮位进行
29、了复核。鉴于1994年6月西江中下游发生约50年一遇的洪水后,沿江两岸工情和水文情势发生显著变化,本次防洪规划分析计算了西江大湟江口、梧州、高要、马口和北江石角、三水等站在洪水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目前,在全力防守的情况下,西江干流沿岸及西北江三角洲堤防,大多具备防御1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少数重点堤防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因此,发生10年一遇的洪水时,浔江、西江及西北江三角洲基本上不会发生洪水漫堤的现象,河道洪水处于全归槽状态;当洪水大于10年一遇时,部分堤防将发生漫顶或溃决,河道两岸的滞洪作用逐渐加大,洪水呈部分归槽状态,且洪水越大,越接近天然状况;当浔江出现大于50年一遇的洪水、西江出现
30、大于100年一遇的洪水时,按堤防设计标准,沿江两岸将基本恢复天然条件下的蓄滞洪能力。本次防洪规划根据西、北江干流历年的堤防工程变化情况及规划选定的堤防标准,采用马斯京根法,对西江干流的大湟江口站和梧州站、北江石角站、西北江三角洲的马口站、三水站及思贤滘断面受堤防溃决影响的实测洪水过程线进行了全归槽计算,并通过建立各站天然(实测)洪水与全归槽洪水的峰、量相关关系,由天然条件下的设计洪水推求出各站全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根据沿江堤防规划标准和近年实际发生的水情,浔江大湟江口站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由该站天然条件下的5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全归槽情况下的10年一遇设计洪水内插求出;西江梧州站和高要站
31、西北江三角洲马口站、三水站和思贤滘断面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分别由各站天然条件下的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全归槽情况下的10年一遇设计洪水内插求出;北江石角站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在北江干流飞来峡至河口河段规划中进行过详细的分析计算,本次规划的复核结果表明,原有成果仍可继续使用。本次规划采用的主要水文测站的设计洪水成果见表2-1及附表4。表2-1 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水文站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流域水系河 名测 站集水面积(km2)资料统计年限各级频率(%)设计洪峰流量(m3/s)备注0.5123.33510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沾益608512448386341305245天然西桥33661
32、953年1997年135011901030909817660天然柴石滩4656285024402040175015301160天然红水河天峨1055351936年1998年251002320021200197001850016300天然迁江1289381936年1998年276002570023700222002100018800天然柳 江柳州454131936年1944年1946年1998年356003270029700275002570022500天然黔 江武宣1966551936年1944年1947年1998年578005360049200459004320038400天然郁 江南宁72
33、6561936年1939年1942年1998年221002020018400170001580013900天然浔 江大湟江口+甘王水道2885441936年1944年1946年1998年553005210048700466004460041200部分归槽西 江梧州3270061900年1998年557005270050400485004690044900部分归槽高要3515351932年1998年559005290050500486004700045000部分归槽北 江韶关146531951年1997年11400105009590890083407330天然横石340131953年1997年2
34、07001920017700165001550013800天然石角383631952年1997年204001900017600164001550013900部分归槽西北江三角洲三水1900年1998年172001600015000141001350012800部分归槽马口1900年1998年518004890046600444004330041800部分归槽思贤滘3998301900年1998年678006390060700582005610054400部分归槽东 江博罗253251954年1997年15800145001300012000112009650天然注:浔江大湟江口站50年一遇以上
35、的洪水为天然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50年一遇的洪水为部分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一遇以下的洪水为全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西江梧州站和高要站、西北江三角洲马口站、三水站和思贤滘断面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为天然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100年一遇的洪水为部分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10年一遇以下的洪水为全归槽条件下的设计洪水;北江石角站洪水为部分归槽情况下的设计洪水。2.3 潮汐特征及设计潮位珠江三角洲的潮汐均属不规则半日潮,日潮不等现象显著,月内有朔、望大潮和上、下弦小潮,约15天为一周期。在一年中,夏潮高于冬潮,最高、最低潮位分别出现在秋分和春分前后,且潮差最大,夏至、冬至潮差最小。径流量
36、和风暴对潮位有很大影响,最高潮位一般出现于汛期,高、低潮年际变化不大。本次规划对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潮位站的设计潮位进行了分析,计算资料系列为1952年(或建站时间)至1998年。东江三角洲设计潮位采用广东省水利厅1995年5月发布的广东省最高潮位频率计算成果。珠江三角洲主要潮位站设计潮位成果见表2-2。表2-2 珠江三角洲主要潮位站设计潮位成果表水 系站 名各级频率(%)设计值(m)备注0.512510西北江三角洲舢舨洲2.872.722.582.382.22珠江基面南 沙2.832.692.562.382.23万顷沙西2.782.652.522.342.20横 门2.772.632.492.3
37、02.15灯笼山2.622.482.342.141.99黄 金2.482.362.232.061.92西炮台2.602.482.372.222.09黄冲(长乐)2.912.752.582.352.17东 江三角洲大 盛2.482.412.342.232.14泗盛围2.442.372.302.192.112.4 主要防洪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武宣、大湟江口、梧州、高要、石角和三水、马口分别是西、北江干流和三角洲的主要控制水文站。经复核,武宣、大湟江口、梧州、高要、石角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不大,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仍可继续使用。三水、马口站因下游主要河道河床边界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同级流量水位下降
38、的现象。考虑到三水站、马口站附近河段的西、北江堤防已按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确定的设计水位修建,本次规划对两站分别提出上、下两条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实际运用时,可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取。两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上线均为原规划采用线,三水站的下线为1996年1998年的综合水位流量关系线,马口站的下线为1996年1998年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簇的下包线。2.5 设计洪、潮水面线本次防洪规划,根据新的实测河道地形资料、设计洪水成果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对各规划河段的设计洪水水面线进行了复核,并推荐采用复核成果。考虑到归槽洪水对西江干流大藤峡以下河段和北江干流飞来峡以下河段的影响较大,水面线复核采用了部分归槽情
39、况下的设计洪水成果。其中,北江干流设计洪水水面线复核成果,与目前北江大堤除险加固所采用的设计水面线及北江干流飞来峡河口河段补充规划报告所列设计水面线基本一致;受洪水归槽的影响,西江干流复核水面线高于原水面线。近年来,西北江三角洲河网区的河道断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部分水道洪水分流比随之改变,由于河道仍在变化中,为安全计,规划设计洪、潮水面线采用原水面线和复核水面线的上包线。2.6 泥沙特征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0.28 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9210万t。西江上游地区坡度大,植被较差,河流含沙量较大。其中以北盘江含沙量最大,上游大渡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0
40、0kg/m3;其次是南盘江的江边街站和红水河的天峨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05 kg/m3和1.01 kg/m3。西江中游地处广西盆地岩溶发育地区,主要一级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0.11kg/m30.56kg/m3之间。西江干流含沙量自上游向下游递减,武宣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45kg/m3,梧州站为0.36kg/m3,高要站为0.34kg/m3。北江和东江的含沙量比西江小,北江石角站和东江博罗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14kg/m3和0.12kg/m3。珠江流域的河流输沙量主要来自西江,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7490万t,占珠江流域年总输沙量的81.3%;北江石角站为597万t,
41、占6.5%;东江博罗站为288万t,占3.1%。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降水量及暴雨强度有关。西江上游汛期5月10月的月平均含沙量为0.46kg/m37.43kg/m3,非汛期11月翌年4月为0.02kg/m30.67kg/m3。最大月平均含沙量出现在5月或6月,北盘江大渡口站5月的平均含沙量为7.43 kg/m3;南盘江江边街站6月的平均含沙量为1.75 kg/m3;红水河天峨站6月的平均含沙量为1.91kg/m3。西江中下游及北江、东江在汛期4月9月的月平均含沙量为0.03kg/m30.70kg/m3,最大月含沙量在6月或7月,非汛期10月翌年3月的月平均含沙量为0.003kg/m30.25kg
42、/m3。由于汛期含沙量与径流量均大,因此输沙量高度集中,各水系4月9月的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90%以上,最大月输沙量多出现在6月或7月,约占全年的27.2%39.6%。泥沙的年际变化也很大,且输沙量的年际变化与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应,丰水年多沙,枯水年少沙。流域的输沙模数以西江为大,梧州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29t/km2a;北江次之,石角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156t/km2a;东江最小,博罗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114t/km2a。193 流域防洪形势3.1 流域防洪建设成就及现状防洪能力3.1.1 防洪工程建设成就自唐、宋代始,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即开始筑堤防洪,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流域尚无一
43、座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工程,已建堤防工程绝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堤防也普遍存在着堤线紊乱、小围众多、堤身矮小单薄等问题,防洪能力十分有限,1915年、1947年和1949年大水都给本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珠江流域的防洪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洪工程的建设。经50多年的不懈努力,珠江的防洪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灾害性洪水的影响范围及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大为减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流域已建江、海堤防工程12000多km,其中,本次规划范围内,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及保护耕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江、海堤防
44、235宗,总长5301km,保护总人口2532万人,保护耕地总面积1057万亩;1、2级堤防7宗,总长498km,保护人口956万人,保护耕地242万亩。同时,流域内已建大、中型水库388座,总库容471亿m3,调洪库容148亿m3,在综合利用水资源及调蓄洪水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分析计算,流域重点防洪保护区及主要防洪城市现状防洪工程产生的多年平均效益达145亿元。目前,西江水系仍以堤防防洪为主,已建干堤主要集中在南盘江中上游、郁江中下游、浔江和西江两岸,有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及耕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堤防953km,保护人口582万人、耕地260万亩。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中确定的西江干流龙滩水
45、库及郁江百色水利枢纽等控制性防洪工程已相继开工建设,并将在近期发挥防洪效益。东江自20世纪60年代初建成新丰江水库,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先后建成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后,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东江下游及三角洲已建有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及耕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堤防742km,保护人口462万人、耕地149万亩。北江中下游地区现有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及万亩以上耕地的干堤388km,保护人口636万人、耕地162万亩。北江中下游已初步形成以北江大堤和飞来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西北江三角洲现有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及耕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江、海堤围3151km,保护区人口8
46、02万人、耕地492万亩。3.1.2 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珠江流域在防洪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研究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总结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及珠江河口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防洪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或办法,建立健全了各级防汛指挥与防洪管理机构,落实了防汛抢险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及防汛抢险的统一指挥,对涉及防洪的水事活动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逐步将防洪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为依法防洪和规范水事行为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防洪非工程措施研究的深入,流域防洪法规、防洪区管理与防洪减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