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0657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计算机专业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非计算机专业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非计算机专业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计算机专业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计算机专业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非计算机专业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文章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相关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论述该课程的设置方法和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混合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对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关于教材选择、课程考核环节所涉及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进行阐述。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实施混合双语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C+知识的能力和素质,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应用程度的加深,社会对具有各类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客观上要求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必须掌握

2、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因此,目前各高校在本科生通识课程中一般都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甚至把通过有关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毕业的附加条件之一。 作为一种程序设计类课程,C+语言属于C语言的面向对象扩展,编译得到的可执行代码效率很高,运用该语言进行高效率软硬件设计都非常合适。因此,近年来在C语言程序设计通识课程基础上,很多理工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也逐步把C+程序设计当作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并逐渐向C/C+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式过渡。 2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双语教学 2.1课程设置 以C+语言为基础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知识的传达,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设置两门独立课程,即先设置C语言

3、课程,然后再设置专门的C+课程,也有的高校采用一门C/C+混合课程的方式,更有甚 者干脆摒弃C 语言课程直接开设C+课程。考虑到C语言本身涉及很多低端操作并具有使用灵活的特点,学习起来已经比较困难,而C+语言是C语言的超集,是C语言的面向对象扩展,与C语言相比,扩展的新知识点非常多,概念描述体系变化比较大,若将C语言和C+语言放在一门课程中学习,将使得课程显得比较复杂和庞大,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因此,将它们放在两门课程中的做法比较可取在C语言课程讲授中着重传达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算法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概念,而在C+程序面向对象设计的课程中除了进一步巩固C语言相关知识外,再重点进行面

4、向对象思想的传达和熏陶。这样既可以承前启后保证学习的延续性,又能有效传达产业界盛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念,从而为培养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2课程教学方法“混合式双语”教学法 计算机基本软硬件技术的孕育和发展绝大多数是由欧美发达国家完成的,大量的计算机文献资料和资源主要是用英语表达的,要想深刻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不断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英语专业术语进行专业资料的处理或查找是非常必要的。衡量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计算机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英语的熟悉和运用水平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比如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软件外包市场

5、能占领一席之地,除了政府政策扶植以及软件工程做得好等关键因素之外,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应该也是其中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对于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国际化素质,由此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需要。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于其课程特点非常适合采用具有双语特点的教学方式,原因有三第一,计算机语言和操作命令本身就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采用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第二,采用纯中文方式教学,学生往往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语法规则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自己编程时不会利用调试工具进行查错及改错,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看不懂各种英语提示信息以及各种帮助文件。第三

6、,由于计算机英文教材大多使用较简单的句式,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只有一、两千个,这对于已经具备基本听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进行双语式教学是可能的1。 目前,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双语有关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以中文教学为主,配以英语章节名称和专业词汇以及术语解释或说明;2)中英文教学并重,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授课,中文和英文授课比例基本差不多;3)以英语教学为主,仅用汉语作必要的辅助说明2。对于计算机类的本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素质培养的需要,一般可采用第三种方式;对于目前基础普遍较低的大中专院校学生,通常可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但对于绝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课程教

7、学,笔者建议采用上述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混合双语教学方式。 事实上,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建议采用第三种方式的近乎全双语教学的方式,因为计算机专业一般都设置了很多关联密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所涉及的概念、术语以及知识点都非常熟悉,采用双语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使得他们在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但对于非计算机类的其他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能力比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一般要相对差一些,而且近年来由于扩招和独生子女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生源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学习素养上总体来说有所滑坡。在传授新的计算机知识的时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

8、速度要相对慢一些,如果对于他们不加区别的也“一刀切”地推行双语教学,则不利于他们对面向对象思想的理解和对C+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的掌握,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而且对于他们而言,有关C+程序设计术语很难通过常规英语的学习来推测其具体含义,也未必会如计算机专业类学生那样设置专门的计算机英语课程来学习了解。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实施严格的双语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对于此类学生最好实施三种方式的有机混合式双语教学,即尽可能兼顾所有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情况,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和课程教学资源,从近汉语、半双语至全双语的范畴内让学生发挥自由选择的主动性,自觉针对自己的特点有目的地

9、选择相应学习方式,达到灵活的混合式教学效果。 2.3教材选择 现在国内外C+教材很多,有非常厚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教材,也存在很薄的手册性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成功的C+教学,非常重要。根据经验,对于如上介绍的混合式双语教学,笔者建议选用国外经典教材,同时也要注意翻译者的翻译水平是否符合信、达、雅的翻译要求。而且最好能够在国内同时有中文和英文影印版的教材,这样一方面对某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建议其直接阅读英文教材,另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学生让其阅读相应中文教材,同时对一般基础学生则便于进行“半双语”教学,可在中文和英文资源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素质差别大造成的教学需要。此外,还要注意选择

10、国内口碑很好的中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以保证互补性,因为国内的好教材一般考虑了国内学生的特点,在内容组织和各环节上更加适合国内的教学环境。至少指定一门参考教材也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因为重复复习一本教材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有讲述同样内容的不同教材作为参考对照,则可同时借鉴两本教材的长处,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经过仔细考察和比较,笔者建议选择Walter Savitch博士编著的国外经典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文翻译和影印版教材作为主导教材3,同时把谭浩强教授编著的C+教材作为参考教材4-5。两者都是C+程序设计教学中口碑非常好的教材,分别由中外名师编著,教材内容互相补充

11、,在教学过程中一主一辅,相得益彰。其中Savitch教材有大量的自测题,每一自测题都有答案,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概念,另外还有难度较高的编程实践题,前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适用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后者可以辅助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加深理解,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其中自测题量非常大,基本上每一个C+知识点都有所照顾,这对基本概念的回顾和训练非常有帮助。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编程实践题作为上机实验课所用的素材,其中部分难度比较大的实践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该教材还有一个较大的亮点就是C语言概念和C+概念的有机过渡和衔接。教师在基于该教材进行课程讲述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

12、情况酌情选择一些章节进行介绍,而其余章节可以留给同学自学,这样有选择、有取舍的教学使得该教材的使用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谭浩强的教材在国内一直以来都很受欢迎,自然可以作为本课程不可多得的参考教材之一。 2.4课程考核 由于C+知识点非常多、非常杂,很多东西需要在平时掌握,临时突击难以奏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在期末考试时则注重知识的全面、综合考查。这样对考核进行合理化的分配,有助于促进学生注重知识和学习的平时积累,避免临时抱佛脚,可大大改善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如前所述,对于笔者建议的Savitch教材,由于其中自测题量非常大,而且都相关于C+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

13、,在平时考核过程中笔者一般抽取其中典型题目进行适当修改后考核,这一方面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从多角度掌握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敦促学生加强对课程讲授过程中知识点的复习而自觉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自测题的练习,这对于C+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该课程的期末考核,笔者强调70%80%分值左右题目也是以自测题为基础进行适当改变得到的,而20%30%分值题目是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题目,这样一方面可以敦促大多数学生在考前进行全面复习巩固,加强课程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少数优秀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客观上形成一定的成绩激励机制。在上机考核中,基于所选定教材,笔者从教材的编程实践题目中选择一些较有趣味的

14、、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没有答案,在互联网上也搜寻不到非常具体的相关资料,这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独立思考,自觉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在课程设计考核环节中,笔者则一般布置综合性更强的、很难由单个人单枪匹马完成的题目,这些题目必须通过密切的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体会现代软件工程中的面向对象分工及协作的思想。 教学实践证明,笔者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兼顾基础不同的学生,真正跳出了为了考核而考核的怪圈,切实达到了以考核促学、促教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频度、多层次、多环节环环相扣的培养和考核,帮助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知

15、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结论和展望 对于非计算机类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来说,根据本课程的具体特点和需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建议最好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为了尽可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教学需要,并兼顾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注意选择合适、权威的国内外经典主教材和参考教材,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混合双语”教学,注重以多频度、多层次、多环节考核敦促学生平时学习并在期末进行全面复习,综合提高教学效果,并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教学资源,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合适、配套的学习和实践资料,充分协调教学方式单一性与学习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必要的教学方法,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该课程仅仅是C+语言的入门课程,要想在实际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所学C+面向对象知识进行开发和设计,往往还需要了解一种具体的图形用户接口集成封装环境,如Windows系列的MFC和类Unix系列的Qt,在教学中如何密切结合这些封装环境进行C+相关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是笔者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的问题。 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