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026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一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一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几百个民族中历史意识最强、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记录最丰富的民族。所以中国新史学之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讲:“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历史传统是一个民族(尤其是有历史意识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和积淀的精神财富。,.,传统本身就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它是由人类创造、经历史筛选而传递、延续下来,并在现代有生命力、对未来仍将有影响力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观念、信仰、信念、情怀、理想、风俗习惯、价值判断、生活方式、行为规范

2、。就我们国家而言,这种至少有六千年历史的传统,,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辉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与文明,也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给予足够的肯定。 当然,厚重的历史意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汗牛充栋的历史记录,随着历史的演进给我们的民族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形成喜欢回头看的习惯势力,,“殷鉴不远”、“奉天法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尚古”之风久传不衰。这一传统,近代以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它影响着我们民族对外部新鲜事物的接受,阻碍了社会改革前进的步履。对此,我们也不可回避。我们无法抛弃传统,谁也没有本事斩断与传统的联系。,第二

3、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尤其是我们出生于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与传统的关系属于那种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类型。这里我想引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1872-1970)1921年结束北大客座教授回国出版的中国问题中讲,“中国与其说是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个文明实体-一个惟一幸存的实体。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它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是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我遇见过对西方学术的了解和我们的

4、教授一样多的中国学者,,他们并没有失去平衡,也没有失去同他自己人民的联系。西方不好的东西兽性、不知足、随时准备压迫弱者、贪婪他们明白,因而并不打算吸取。他们希望吸取西方好的东西,尤其是科学。”,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中国文明的生存能力与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目共睹。中国人不会成为印度人(可惜罗素没能看到并指出中国文化把印度佛教改造成中国佛教),也不会成为欧洲人,他永远是中国人,这主要是文化的原因。,这一点罗素看得非常准,我们不得不叹服哲学家的深邃。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要对传统文化做一番审视,至少要把握它的基本特质。而首先要从了解它的早期特质开始。下面我们先从三个视角

5、进行梳理。,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一:自然环境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 我国位于东亚大陆,一面临海,三面陆环,中间有大片内河冲积平原的地理环境中。外围大封闭内部多元性,这些自然环境条件对我们民族形成自己文化传统特质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海洋对于我们的先民来说,就像北部与西北的沙漠一样,是难以逾越的屏障,是无法征服的怪魔。,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先民与古希腊罗马人对海洋的理解完全不同,希腊罗马人面对辽阔的海洋,得到的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商贸繁荣、财富增值的快乐(当然是用巨大的艰辛与牺牲换来的)

6、。海洋带给他们的是开阔的心态、冒险的精神、征服的勇气、进取的意识和竞争的信念。,这就形成了后来西方欧洲海洋文化的独特精神(其实欧洲文化至少有三个源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科学精神、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宪法思想、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超越精神)。,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希腊罗马人为了生存只能开拓海洋空间,因为他们背后的陆地狭窄而多山,没有条件开发出赖以生存的农业或牧业的经济模式。而我们的陆地环境条件与之不同,两条内陆大河黄河与长江形成了两大流域开阔的冲积扇平原。外围大封闭与圈内宽绰多样地形相结合,这对华夏文化后来形成主调明显而多元综合的特质有直接影响。,这里的中心区域不

7、仅便于耕作的土地充裕,而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处于冬天相对短、夏季相对长的亚热带与温带不缺雨水的区域,是个天然的农业文明环境。而西南逐渐延伸到青藏高原、西北与北部逐渐延伸到沙漠的南边的广阔的高原、山地又是适合发展游牧业的林草地带。,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华夏民族居于这个区域自然条件最优越的位置,因此孕育出了悠久而优秀的具有明显农业特色的古代文明。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流学者、多少年来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圣人,而且生活在离大海不远的地方。,可是综观论语,孔子关于海洋的言论,只留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奈海洋对他来说,只是躲避失败的地方,绝不是探险、创业的场所

8、。而实际上当他真的“道不行”时,他都没有去海边望洋兴叹,还是向陆地的纵深去“周游列国”。,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到底是圣人当时说气话,还是吹吹牛,真是不得而知。一百多年后亚圣孟子在观念上也没能超出孔子,对于海洋同样是无知和无奈,所以也只能留下一句“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望洋兴叹式 的无奈。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就很容易形成以中心平原区为核心的封闭的生存体系。,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而这块封闭的陆地有着广阔的空间回旋余地,中心的平原南北跨度很大、东西幅员辽阔,河流、湖泊、丘陵和山地交错分布,另外还有大面积的高原

9、、山地环绕、缓冲。所以,它虽然是个封闭的系统,但它绝不是一个单体生态圈,而是多元生态并存的区域。,“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种宽绰的回旋空间为这个区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具备了自生、再生、继承、吸收、调整、创新、提高、主调明显而多元综合的生命力。,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秦汉以前,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区域的文化与文明中心集中在黄河与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带来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保障,而且产生了自我中心、自我优越、范式天下、家园美好、故土情深等等心理感受,,造成了传统文化在早期最大的一个特质自尊、自大、自强、自信、自满和自恋的内陆封闭性。左

10、传定公十年“商不谋夏,夷不乱华”。孟子的“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都能反映华夏中心的观念。,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有学者说,这个地球上文化实际上就两类,一是海洋文化,二是陆地文化。这是从大类方面说。其实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又各有分类差异。就我们中国的陆地文化而言,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自我生育、自我繁殖、自我延伸、自我保护与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极强的文化。,我们知道,印度文化因为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为亚历山大入侵而希腊化、因凯撒入侵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入侵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由于日耳曼族的入侵而中断等等,仔细盘点文化学界所谓人类原生态

11、的“母文化”,而今只有中国文化是唯一的幸存者。,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自然条件方面,对外的地理隔绝性与内部宽绰的回旋空间,使中国文化在开始的时候就培育了自生、独立、主动、本位、自强的性格。文化的创造者、诠释者与传播者,把华夏文化视为天下唯一的优秀文化(而在很长的历史中,就我们祖先所能认知的空间范围内也确实如此),凡是没有被这种文化所同化的都属于未开化的蛮夷。,由于自然条件造成了中国文化在早期形成过程的自生自足、自强自立、相对稳定、自我调适、多元一脉、自成体系的机制,所以自秦汉以来直到近代,虽然历经边疆落后少数民族武力的猛力冲击与挑战,但

12、华夏文化从来没有出现过断裂。,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民族大批内迁和元朝、清朝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无论建立了地方性的政权还是全国性的中央集权,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改变华夏文化的主脉格局。而在这些过程中不仅同化了落后民族的文化,华夏文化还主动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并进一步完善自己,展示了更强的凝聚力(“种”孕育“文”而“文”统领“种”的关系)。,同样,虽然历经几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也不曾改变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与性格特征。如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佛教的挑战,明清时期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挑战,都没能摧毁中国本土文化(

13、“华”强于“夷”,“文”捍卫“种”)。,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相反,中国文化在回应这些冲击与挑战时,表现出了极强的凝聚力与包融性,既保持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主体性,又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进而丰富发展了自己。,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封闭自大、保守自傲与虚荣自尊,在近代与西方文化接触后有了充分的暴露,并吃了很大的苦头。,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二:经济模式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 我国社会早期的经济模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有大片的平原,肥沃的土壤,相对丰富的水资源,加上温湿的气候条件,这种优越的适合种植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为早期农业的出现

14、提供了保障。,所以在氏族社会就发明了耕作农业,如7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小米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水稻文化”,这都是人类史上的奇迹与辉煌。进入文明社会后承接了氏族社会的细胞结构,自然就形成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成熟的小农经济模式。,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就是这种小农景象的反映。小农经济模式必然引发出三对主要的矛盾:人与天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后来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争取“天时、地利、人和”的信条,其实它是源于小农经济模式而凝练成的文化传统。而处理这三者间的关

15、系的过程,便形成了中国文化早期的一些特质。,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尽管是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我们的先民在农业耕作中更多的是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和适应自然,只有人自身的自强不息,而极少有对自然的抗争。所以当时的农业虽然摆脱了自然,但也只是进入了自为,还没有达到自主的水平,,更谈不上自由的境界(工业阶段可以使人获得自主,服务业与金融业才能使人尝到自由的味道)。“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只能努力的去做事,辛勤的耕耘,但最后的收获如何?天的威力是不可估量的,而对此人又是无奈的。,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敬天命而

16、尽人事”。气温、阳光、雨量、风雪、冰霜等天象对农业的丰欠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在劳动中就逐渐培养出了对天的敬畏,和希望与天的和谐,由愿望变成了情感,由情感积淀成了信念。怨天是没用的,也是愚蠢的;忧人是无能的,也是无益的。所以辛勤劳动与敬天听命在中国农民的身上相统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当然最后确立这个命题的是北宋张载。传统文化完整的“天人合一”说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周公、孔子有天人一德的思想,孟子有性同天人的观念,董仲舒讲天人一类,到宋儒上升成“天人合一”,主体伦理变成了宇宙本体)的根基就在这里。,与天相比,农民与土地更亲近, 对土地更熟悉,而和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因为他们是

17、靠土地生存的。土地不能移动,与农民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农民也努力想使这种关系更稳定。,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这虽然是反映封建社会农民愿望的一句谚语,但是它表达了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无数农民的理想和愿望:有一小块地是一切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正是这种小块土地、简单再生产、年年重复、代代如此,便逐渐凝练出安土重迁、爱恋家园、保守封闭、不愿冒险、不想创新的文化观念。,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了这样一个格局:强大的社会公权组织与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单体的明显反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18、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王权和天一样高,与天一样大。而每个单体的小农是那样的微弱、脆软、渺小。,这样的格局就造成了小农在心理上的自卑,不敢抗争,缺乏创新、忍让苟且、温顺平静的性格。只求平安生存,不求改变生活;希望改善生活,却缺乏勇气创新生活。,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几千年的小农再生产模式就这样奇迹般的延续下来了。绝大多数经济单体都有这样的心理与想法,便又孕育出“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特殊心态。由于强大的王权组织与散弱的小农单体之间,既不存在均衡力量对抗的问题,又没有很好的沟通渠道。,所以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农民的政治心态一则是最大限度的忍让,再则是奋起反

19、抗、铤而走险。“君”便是“主”,“民”自然是主的“子民”,原生没有“民主”。,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谈判协商、妥协互惠政治从根上我们就没有。权力需要制衡,否则就是魔鬼,这样的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去想过。虽然讲人是最高贵的,但关于生命的平等,只是在主体人格方面喊“匹夫不可以夺志”,而在现实社会中到处都是“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处处灌输不平等的“礼”。这就难免出现“不再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两个极端。,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而从生命的本能讲,往往是在“死亡”前夕有挣扎的“爆发”。无数次的农民战争便是这种释放。这不是说我们的

20、祖先天生就有这种极端而有病态的性格,而是说脆弱的小农经济模式与强大的王权组织格局长期的不合理存在造成了我们民族政治性格中的一些不健康。,当然我们都知道,西周武王革命就是借着“天怒民怨”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天怒”只是一把旗帜,“民怨”才是真实的力量。所以当时的大政治家周公告诉王权集团“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因为在那个时代,管理者感受到了那些平日里忍让无限的小民竟能如此的怒不可遏、奋不顾身!当然一旦给了他们聊以生存的空间,他们的忍让苟且的主性格又就恢复如常了。所以这些“重民”“养民”“惠民”的“民本”呼唤,都是

21、在政权激荡的时代唱得最响,一旦政权稳定下来,听这种声音就很难了。,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完成了中国历史由“家”天下到“私”天下的一大变局,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构建起了彻底的中央集权君主独裁的体制,由贵贵而尊主。“君者,天下之父”,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他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家长。但由于急功好利、尚法无情、专横独断而暴政短命。,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继起者刘汉政权在政治体制上完全效仿秦朝,但在社会管理方面弃法家而用黄老,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抑制了社会的疮痍,恢复了

22、经济,积累了财富,增强了国力。到汉武帝时再也忍受不了君王要“清静无为”的陈词滥调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这里有“屈民而升君”的内容,立刻得到皇上的赏识,并着手落实(这可是“私”天下以来皇帝第三次选择统治思想:第一次是秦始皇选定法家,第二次是汉高祖以及文、景帝接受黄老之学,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独尊儒术”)。,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这一举动,刘彻可谓是业在当代,功在千古。他不仅为汉家皇帝,也为后来历代帝王“私”天下找到了最好的理论。因为在先秦诸子中,唯有儒家学说最能代表宗法制理念,对家长制伦理观念研究最透彻、最全面,刑德兼具、文教遍使,既有民本意

23、识,又能“屈民而伸君”。所以只要私天下不变、皇帝不倒、君主制不改,儒术就必尊。,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因此,无论是春秋以前,还是战国之后,我国的宗法制体制虽然有变,但宗法家长制的观念却一脉相承,而且公权组织更为强大、小农单体经济显得更弱小(郡县制以来均子析产的遗产制影响)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讲传统文化,一向是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近代烟片战争前。,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小农简单再生产的经济模式不变,强大的公权组织与散弱的小农单体生产的格局不变,那么这些观念就永远有肥沃的土壤和广大的市场。 至于第三种关系,在小农经济模式下的人与

24、人的关系,我们将在下一个题目中一并讨论。,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三: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 恩格斯接受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与文明的说法,进而指出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就是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但是在由野蛮进入文明的过程中,亚细亚式与欧洲古典式的不同,尤其是我们中国在由家庭、私产到国家的过程中,氏族的血缘并没有被公权之下的地缘政治所取代,而是很稳妥地以血缘宗法制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央王权集中与地方宗法密布的双重一体结构。从王权覆盖来讲,无论夏后、商

25、王,还是周天子,他们都是“天下”土地与百姓的拥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宗法密布看,三代的后王、天子们,除了自己直接控制京畿重地外,按照血缘宗族的亲疏把自己的家人、亲戚以及个别宠臣分封到不同的地区,形成众多的羽翼王畿的小国,实现宗法政治统治。,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地方诸侯以及更下一级的卿大夫同样照搬中央的模式,这种分封一直落实到每一个家庭。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完善与成熟是在西周。“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存所带来的隐患与祸乱最终被单一的“父死子继”、嫡长继承所取代。而且严格规定“立嫡建储”一要有嫡“以贵不以长”,二要无嫡“以长不以贤”。

26、,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就是靠着这套模式,春秋以前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在表面上的中央王权集中的大框架内填满了由血缘宗族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出来的无数的家族与家庭。,所以这个结构简言之,就是“亲贵”二字,亲是血缘,贵是政治。“亲亲,贵贵”说的非常好,血缘与政治密不可分,利用血缘维护政治,凭着政治强化血缘,而家庭是一切的基础。这是一个超稳定的结构。,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P12-13)中引卢作孚论中国家庭的一段话:“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位的社会生活,人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

27、就农业而言,一个农业经济单位就是一个家庭。就商业而言,外面是商店,里面就是家庭。就工业而言,一个家庭安了几部织布机,便是工厂。,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就教育而言,旧时教散馆是在自己家庭里,教专馆是在人家家庭里。就政府而言,一个衙门往往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官吏来了就是一个家长来了。人从降生到老死的时候,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你可以没有职业,然而不可以没有家庭。你的衣食住行都供应于家庭当中。,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你病了,家庭便是医院,家人便是看护。你是家庭培育大的,你老了,只有家庭养你;你死了,只有家庭替你

28、办丧事。家庭也许倚赖你成功,家庭亦帮助你成功。你须用尽力量去维持经营你的家庭。你须为它增加财富,你须为它提高地位。不但你的家庭这样仰望于你,社会众人亦是以你的家庭兴败为奖惩。最好是你能兴家;其次是你能管家;最叹息的是不幸而败家。,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家庭是这样整个包围了你,你万万不能摆脱。”当然这是讲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家庭状况,但是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实行宗法制以来直到传统社会解体前,中国的家庭在本质上基本没有大变化(家庭的一些核心特质迄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是纠缠着我们)。,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就是“三纲”-君臣、父子、夫妇,而且前为后纲。基本社会关系有

29、五种-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朋友。,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无论是主要社会关系,还是基本社会关系,其中的家族、家庭关系超过了三分之二。而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伸,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去理解。所以归结而言,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比较中国与希腊时讲,,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希腊人就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为在这种社会制度下,邦是用家来理解的。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但是在一个家邦里,

30、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的高于子的权威”。,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这一段话点到了要害中国宗法社会结构由家庭家长独裁必然衍生出社会君主独裁,由血缘而生的爱亲敬长之孝必然延伸出忠君信友的一套政治伦理观念。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血缘要延续,生命有源流。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那只是一种理想“玄德”。,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这里我们仅就以上关于宗法制社会结构的理解谈谈它对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形成的直接影响。 A:没有主体独立的我,只有群体关系中的我。在宗法制的家族、家庭的伦理网络里

31、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网结,我要孝顺父母长辈,我要慈爱子女晚辈,我要友善兄弟姐妹,我要忠实于王贵,我要取信于朋友等等,唯独没有我应该对自己如何。,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这种道德至上、伦理泛化的文化把任何一个个体都消融在了群体的关系中而没有了主体性。但这个群体又不是真正社会型的,而只是家庭外延型的,由血缘到情缘再到人缘的人情、人脉关系网。 这里延伸不出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利益服从契约、协议和法规)。我们需要培养“新六伦”,这是社会现代的基础。,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B:只许遵顺,不允创新,更不得叛逆的习惯。“百行,孝为先。”“自天子以

32、至庶人,壹以修德为本”。孝就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能养”那是动物的孝,还要“能敬”才是人之孝,但如果“能顺”那才是大孝。,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孝就是遵顺,遵顺父辈祖先,遵顺传统习惯。如果自作主张,创新变革,甚至违背传统,那就是叛逆。悖逆祖制,大逆不道。我们知道,在中国社会中,大家认同:王有王道、霸有霸道、盗亦有道。能够忍受强盗,因为强盗也有道。,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但是不能接受不

33、孝,因为不孝便是不道,为人所不齿。所以孝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把天尺。人们在它的面前,只能是顺从,不能有创新,如果违背传统,将被视为叛逆,那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C:讲究礼仪,关心家庭的传统。由于中国家庭比欧美家庭中的关系复杂的多,如在欧美家庭中,孩子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称呼就两个词,凡男性称 UNCLE,凡女性称 AUNTE,很简单。,可我们这里,父系的有叔叔、伯伯、姑姑以及对应的婶子、姑父,母系的有舅舅、姨姨以及对应的舅妈、姨父等。这么复杂,就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需要一套礼仪规则,从而形成了讲究礼仪的习惯,故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第二讲

34、: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另外,大的家族、家庭生活,虽然免不了矛盾冲突、勾心斗角,但同时也有人气旺盛、人情融融让人感到温暖幸福的一面,所以也培养了关心家庭、承担责任的传统。据说汤因比就很羡慕古中国的家庭温情。,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D:君父至上,臣子卑微的观念日渐强化。春秋之前、三代之际,由于有宗法制的实体,这种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重点还是在家族、家庭基础上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进而延伸到君臣、朋友的礼仪规矩。,然而秦汉以来,由于皇帝的独尊、独断、独霸,君父的尊严越提越高,家庭的伦理仁爱被朝廷的道德忠义渐渐所淹没,家庭中的人文情怀被

35、朝廷里的王权霸道所取代,家长至尊观念被君王神威的王权主义所置换。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相互配合,生活观念被意识形态化,整个社会趋于泛王权主义化。,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E:尊祖认宗、怀旧思乡。这种由氏族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视血脉延续的习惯日久形成了尊祖认宗的观念(到现在,海外华人的认宗认祖活动一直很活跃),而且在后来不断完善的仁孝礼义文化的熏陶下这种观念愈发浓重,“祖宗之法不可变”,以至于“法祖”上升到与“奉天”一样的高度。而宗法家庭与小农经济的结合,使土地与家庭捆绑在一起。,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父母在,不远游。”这不仅是圣人要求子女尽孝的观念,也是现实生产活动的需求,加上政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所以人口很难流动。从而形成了故土难离、家乡最好、不愿外出、不好闯荡、迷恋家园的恋旧情怀与乡土观念。“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就是对保守、懒惰心理的一种自我安慰。即使有少数人偶尔离开家乡一段时间,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二讲:自然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与早期思想文化特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挥不掉的乡愁,断不了的亲思。甚至还没出门那,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惦记着早点回来。正因为大家认可这种思乡念故的观念,感同身受,所以这些诗句才被千古传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