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闻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块乏牢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希临潼旁边)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夕卜,其余著作都已亡佚。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探讨。他喜爱巡游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
2、爱探讨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踪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阔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驾驭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巡游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状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学问,为他的地理学探讨和著述打下了基础。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比照、比较,发觉其中很多地理状况随着时间的消逝发生了很大改变。假如不刚好把这
3、些地理现象的变迂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改变。因此,应当对此时的她理状况进行具体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具体、精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确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状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状况记载不够具体、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驾驭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最终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明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柳己青崇祯二年,张岱道从镇江去兖州,
4、月夜途经金山寺,兴之所至,张灯火于大殿,锣鼓喧天,大唱戏剧,惊起一寺众人。唱完戏,山僧目送,“不知是人是鬼是怪”。金山夜戏,是张岱一生的一个隐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与梦,是解读张岱精神世界的两把钥匙,张岱的戏梦人生,戏是重重冲突冲突,梦是繁华落尽的空幻。张岱的一生就是一场戏,跌宕起伏,剧终之时,也即是梦圆之时。他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纨跨子弟,风流公子,超脱名士,世间隐土,山中遗民,他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至极致。最胜利之处,将一生书写成一个时代的落幕。繁华的背后是落实,喧闹的背后是苍凉。张岱的人生被分为两段,就在崇祯十七年发生震天动地的转折,随着清军入主中原,出身于官宦世家、癖好众多的玩家,成为
5、国破家亡,避迹山居”的遗民。“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张岱的后半生,追忆与书写交织在一起,繁华旧梦,前朝旧事,都被历史的洪流带走,但个人经验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成就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也成就了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精神和指向是故国家园,张岱的两重梦境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梁录一样,“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说起来,张岱这样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中绝不罕见,可以这样说,前朝遗老遗少的忠贞节义,成为朝代更迭的一条隐形的链条,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前朝梦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田横五百壮士杀身成仁;魏晋名士的“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6、之叹;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末元初的郑所南,改名思肖,隐居苏州,“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八大山人画笔,下的虫鱼鸟兽白眼向天;王国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作为文人的张岱,好文章,写的不是一代之兴衰,而是千秋之感慨。作为史家的张岱,明显想探讨明亡的深层缘由。腐败侵蚀到明朝的每一个角落,勤政的崇祯不行能挽大厦于将倾,面对天灾频现,群氓并起,张岱指出他的失误:“朝廷不知远瞻将来,开启粮仓赈济灾民。”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将自己家族和同时代的人纳入笔端,不过的他的着笔之处,是道德评论:“在铺陈斗争及朝代沦亡的全貌中,张岱企盼能阐释各人的生活样态朝廷的叛变者和
7、拥护者,殉国者、勇士和变节者,女儿和男人,贩夫走卒和冠盖之士,画家和阉官,而忠贞思想和意义和重要性始终是贯穿其间的要旨。”张岱一身集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趣味、审美旨趣和价值标准。文人与史家的双重身份,戏梦人生的冲突与空幻,吸引美国的汉学家史景迂写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当然,吸引他的是深化探讨明亡的缘由,明末士绅阶层在历史猛烈的变动之下的个人选择。“晚明是中国史上文化最繁华的时期。为了思索朝代之更迭,我须要新的着力点,但遍寻不得。直到接触到张岱的陶庵梦忆,我明白我已找到方向,能帮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张岱在明朝倾覆之际,披发入山,形同野人,陪伴他的是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
8、残书。还有梦,梦里是繁华,梦外是苍凉。面对国破家亡,他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反抗世事的变迂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张岱的前朝梦忆,是红楼梦的前奏,是隔代的共鸣。而史景迁用美丽的笔(墨营造张岱的梦,看得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史景迁是盗梦者,进入张岱的前朝旧梦。张岱自为墓志铭中说:“在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哀曲张岱不曾想到,三百年之后,晓他哀曲者,竟有金发碧眼的“野人假如张岱泉下有知,他会邀请史景迂喝兰雪茶。而史景迁也会有这样的梦吧,和张岱相对无言啜一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一一苏轼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吴战垒宋
9、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闻名文学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看法,而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在狱中四个多月,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她方军事副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事实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闲逛。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建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别心情。它似乎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烁着银色的寒光,
10、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下面分小段进行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O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军。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值秋末冬初,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入世的一切忧愁和苦恼吧!“欲睡”是想睡而还没有睡着。这当儿,“月色入户二月光静静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无聊,主动她来与他作伴,有意地安慰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欣然起行”,是诗人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挚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贬
11、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旧来探望他。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砍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比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富有人情味。例如闻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如同临歧执手的爱侣,欲去吩咐,频频回首,显得何等缱绻情深;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爱人”,这偷看人间私情密约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奇妙而羞怯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淘气而可爱。至于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入初岸。谁见幽人
12、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所描绘的那挂在梧桐上的一钩秋月,夜空中的缥缈孤鸿,已经与独往独来的“幽人”即诗人自己融为一体了。我们不妨说,孤鸿就是诗人的身影,而月光就是诗人的灵魂。这首诗与本文作于同一时期,也写月夜的心境和感受,不过情怀显得更为凄苦和苍凉了。让我们接着读下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诗人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共享喜悦,应当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砍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可是诗人在当时的境遇中,却“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赏月同乐的人。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深思,发出了低
13、沉的喟叹,文情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还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申说: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的孤独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挚友,也不敢与他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覆盖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一同赏月的应当是同心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而自己也不屑与之同赏的。那末可以与之赏月的又有谁呢?这是其次层意思。作者在孤独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下得特别轻淡,似乎毫不犹豫,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行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从文章的情势来说,上一句是“止二这一
14、句是“行”;苏轼自己形容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行不止”(答谢民师书)。像这种地方,看起来毫不经意,却显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寻张怀民”的“寻”字,也很值得玩味。它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揣想:面对如此好天良夜,张怀民肯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或许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在庭中玩月呢,还是出门步月。故此须要寻他一寻。这是“寻”的第一层意思。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似的迫切感,这就熨贴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迫心理。那末作者要“寻”的这位张怀民,又是一个何等样的人呢?张怀民,名梦得,又叫偃伦,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15、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他曾筑亭于居处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栽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挚友情怀相像;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他不必具体去写张怀民如何如何,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
16、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可以跟“无与为乐者”一句比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改变,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伸展,犹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闲逛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闲逛,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安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安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岁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苏轼借居在黄州东坡时,喜爱在月光下扶杖闲逛,他曾把这种闲逛点化成一首情趣盎然的小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其嫌荤(Iu6洛)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诗人在闲逛中领会月光的奇妙,
17、在闲逛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安静和纯净的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O早)若(xIng姓)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方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亮;用“藻、尊交横”四个字,来比方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可谓钩魂摄魄,精炼得无以复加。以水喻月,原来并不显得新颖,新颖的是作者不用一般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织着藻苻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动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英辩。正值读者恍惚迷惘地加以体会时,作者却轻轻
18、地点出:“盖竹柏景也”。于是茅塞顿开。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奇妙意境已宛若具现。另一方面来自真实的生活体脸,另一方面又出于超群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好谧之感;“藻、若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若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建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亮境界。这个透亮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正大、胎无尘俗的襟怀。月下的竹柏倒影,可能也有某种寓意:竹柏是耐寒之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的操守。月光投影于竹柏
19、不正是纯净而坚贞的象征吗?这一写景之笔,,看来不仅是记实,而且是一种含蓄的杼情。我们从“积水空明”的意境总体中,联系作者与友人庭中步月的活动,还可以形象地推衍出一个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隐喻:这一对步月的幽人,其非不就是悠游于“积水空明”中的鱼儿吗?庄子秋水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倏鱼,即白条鱼。)庄子濠上观鱼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当时那种逍遥自由的心情。只有在这时,他才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人间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清澈的透亮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奇妙的月光曲,也不妨说是一个透亮的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连发二问,却用不
20、着置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行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苦痛中又得到某种安慰的余甘。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奇妙景色,这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呢?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的。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出名无实,“闲人”二字,或许不无牢骚吧?但他自宽自慰,在作于同一时期的临皋闲题一文中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子。”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奇妙秀
21、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静。他发觉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在发觉自己,吟咏自己。美学中所谓“物我同一”的境界,在苏轼这类作品中得到了完备的表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终这一句慨叹,诚然有骄傲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悯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被罪之人,谪居的境遇,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无时无刻不缠围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心情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佛、老思想的影响,使他只能奏出这样清冷而悲凉的“月光曲”,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苏轼这类抒情小品,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渗透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他写来朴实自然,情理交融,行文之
22、际,“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明代王圣俞在选揖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这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它兼有魏晋文风的通脱和六朝小品的隽永,而又自出面目,代表了宋代小品文的最高成就。明代“公安派”的袁氏兄弟对苏轼特别倾倒,袁宏道说苏轼的文章最可爱的是小品文,假如没有小品文,而只有大文章,那末就不成其为苏轼了(见苏长公合作引)。袁宗道因为景仰白居易和苏轼,而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白苏”,把自己的集子题为白苏斋类稿。他们在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时,向苏轼学习杼情小品的写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建出一种清爽活泼的文风。从明代“公安派”的山水小
23、记,到张岱的陶庵梦忆,及至清代袁枚、郑板桥的散文,都可以看到苏轼杼情小品的深远影响。谢灵运:擅长攀岩的文学家翁礼华南北朝时期有个擅长攀岩的文学家,叫谢灵运。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格外省力稳当,这就是闻名的“谢公屐”。谢灵运385年诞生于始宁东山(今上虞上浦乡东山),母亲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父谢瑛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子。谢玄在泗水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康乐公,食邑2019户。年少时,谢灵运就展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他叔父赞扬其“文章之美,江左莫及”。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21岁的谢灵运进入官场。刘裕建立大宋朝后,对谢氏家族始终怀有
24、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谢灵运出口成章,喜爱与百姓以诗歌对话、闲聊。传闻谢灵运在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时,一次下乡夜宿景宁鹤溪客店,一个十五六岁的村姑前来送茶。谢灵运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谢灵运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惋惜口气有点轻飘,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棉被半床空?便道:“竹本无心,偏生很多枝节。”姑娘一听,知道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立刻答道:“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J谢灵运一听,知其刚才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有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姑
25、娘从容答道:“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答罢,泡好茶,带上房门下楼。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便朗声答道:“地辟村贫,莫嫌怠慢贵客。”谢灵运对这一村姑的才华特别敬佩,很多年后还记忆犹新,说乡间确有人才。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实行笼络政策,由于谢灵运名气很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敬重,事实上“惟以文义接见“,不久,悲观的谢灵运再次辞官返回故里始宁,与挚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鳌山攀岩。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被宋文帝刘义隆以
26、叛逆”罪名杀害于广州,死时仅49岁。一代文豪如同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刺眼的光线,倏然而逝。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苦恼,他只好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在不经意间成了中国登山攀岩运动的先驱,山水诗歌的开创者。陶弘景与陶山林元鹤相传南北朝时,闻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隐居多年,留下了很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陶山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在陶山区陶峰镇有一座小山,俗名屿山,高几十米,四周二里许,形像木鱼,又名木鱼山,因坐落于市集之内,又称市山。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曾在南齐任诸王侍读及太医
27、愤于朝政腐败,弃官如隐于江苏句容的句曲山。因此处靠近帝都,担忧被朝中发觉会请他重新出山。于是又游历江南名山大川,后来辍转到瑞安飞云江畔,爱上了这个小屿山,就住在这里采药、炼丹、行医、著书。他替人治病,妙手回春,且不计酬金,人们无不感恩戴德,交口赞扬,都尊称他为陶公。一日,忽有一老媪拄杖登1求医,自言是底山(沙门山)青石龙村人。陶公诊脉后,采来三味草药让她带回去煎服。老媪回家,药到病除。数日后前来道谢,报以木质方印一颗,并说以后如遇久旱,可将木印在呜山东北八角桥边红岩上盖三下,底山“头梳脑背”上即有乌云涌起,雨便沛然而至。后遇天旱,试之果真应验。不久,公将此印交地方长老保藏,百姓都说那个求医送
28、印的老媪就是沙门山的白龙娘娘。所以后来一遇天旱,人们就把通明寺内的陶公塑像抬出来祈雨。现在陶山河南村边还留有白龙庙,庙右有陶府庙,以志纪念。陶公在屿山数年,继而迂徒到沙门山,在獐儿岩(或称麻雀岩)结草庐隐居。一个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药篓,汗涔涔地来到十字坑的潭边,只听水声潺潺,见泉水下泻碧潭,如碎玉飞溅。他就坐在潭边树荫下的青石板上休息、纳凉。这时从山仁来了一个肩挑柴担的小伙子,气喘吁吁,汗流泱背,刚放下柴担.就“卜通”一声跃入潭里洗澡。陶公见状,大吃一惊,忙喊:“水太凉,快快上来!”陶公的徒弟也长叹一声:“不出三日当宪矣。”但樵夫却悠然自由地边洗澡边笑着说:“没关系,请放心。”他游了一会,上
29、岸来了,挑柴翻岭而去。陶公深为他的身体担忧。不料数日后,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飞,陶公特别惊异。樵夫说:“我日日如此,实无妨害。”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过太医令,行医数十年,自以为精通医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间尚有强身防病之术。”自感惭愧。便顺手将所采之药,倾筐倒入飞霞岭边的溪涧中。说来也怪,翌年春天,这里绿草如茵,万紫千红,长满各种药材。旁边百姓常常来此采药,人们都称这里为“药齐坑”,坑顶山头也取名“药齐顶”。陶公闻讯,感叹说:“竖子知其一,不知其二,岂医理不灵栽!”师徒接着行医,为民除病。又一年,当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制好的百药和多年炼就的丹药投入溪水中,溪水顺流而下,
30、陶公静默祈祷:愿饮到溪水的人太平无事。果真应脸得很,百姓安然无恙。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陶公,就把这溪水称做“福泉”,把陶公修炼的地方改建称做“福泉寺”了。陶公在獐儿岩寓居不久,又搬到福泉山深处十八亩坪隐居。由于常常有人来求医求药,名声愈来愈大,始终传到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的耳中,箫衍原与陶弘景交情甚笃。陶公挂冠神武门,辞官在句容茅山隐居时,萧衍(此时系雍州刺史)常常遣使问计,陶公为他出了不少好办法。现在,箫衍已即帝位,听说陶公在安固(即瑞安)福泉山中隐居,就派遣二位将军来征召他还都为相。两将军带着梁武帝所赐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将军说明来意后,陶公却婉言谢绝说:“请将军转奏皇上,言臣
31、担隐山野,潜心修道,精研医术,其志已决,求陛下勿怪。皇上馈赠甚丰,无以为报,有诗一首,聊表心愿。”并顺手写下一首诗,诗云:“山中何全部?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两位将军无奈,只好下山,可又觉得有负圣意,难以回京城旨,进退两难,便跳到獐儿岩边的深潭里,以身殉职。黎民百姓哀念这两位将军的忠贞,把这潭改名为:“将军潭”。大家都说陶公已在此成仙,又把沙门山改称为“仙门山”。陶弘景在屿山、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呜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儿岩外绿溪东首建贞白祠。这些寺、祠都用陶公的字号命名。福泉寺外,现尚留陶公修炼道术的遗迹,称
32、炼丹岩”。福泉寺里曾留有陶公的手迹,现在仅知道上联是:“福泉白水山山出J陶弘景的故事始终在陶山人民口头流传着。再次翻读张岱陶庵梦忆,平实余韵的文字不妨清爽层登袭人,尤其“梦忆”中的雪意雪情,格外醒眼。张岱雪意龚静湖心亭看雪自是扑面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独自看雪,意外邂逅更有痴雪者;龙山雪则浸身雪中,群友喝酒吹乐赏雪,有的“相抱”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日月湖中的某园有“雪浪”石,金山夜戏里形容“林下漏月光二“疏疏如残雪”;白洋湖写看潮,潮水“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一路涌来,“龟山一挡,轰怒特别,炮碎龙湫,半空雪舞”;闰中秋赏月薮山亭,将夜半”仅露髻尖而已”的山色,
33、叹为“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雪色还见之于诸物事的形容,天镜园春笋“形如象牙,白如雪”;鹿苑寺方柿,“生脆如咀冰嚼雪,目之为明”;自制的乳酪“雪腴霜腻”,“自是天供”。当然,自称“茶淫”的张岱所嗜之茶也与雪相关,那是他创制独特烘焙法的兰雪茶,茶香飘散于诸多写聚会饮食的篇什,蟹会上,“饮以玉壶冰,漱以兰雪茶”;露兄茶馆开张,“泉实玉带,茶实兰雪”。即便是酒,也不离雪,张岱写在雷殿乘凉,“每浴后拉秦一生、石田上人、平子辈作台上,乘凉风,携肴核,饮香雪酒”,夏天纳凉喝酒,香雪酒似乎该很凉爽,不知如何味道,或许又是宗子私房玉液。似乎张岱看到与雪色有所联系的物事,都会不自觉地以雪命名,如他豢养的“外祖”遗
34、物一头白骡,这头骡子曾经以尿治疗外祖任职之地寿州人所患疾病,且在张岱豢养期间自行出去觅食,颇为奇妙,后“失足堕濠堑死”,张岱“谥之日雪精(雪精);他记录下兖州的芍药异种一尺雪,“粉艳雪腴”;在王月生中形容这位“不喜与俗子交接”的南京妓女“如孤梅冷月,含冰傲霜”,也是一片雪意。而在“梦忆”压轴之文琅嫂福地,写夙有一梦,梦到的是一片志向安居之园,有松石奇木,杂以名花,精舍有之,亭阁有之,门前临河,登楼可望诸山,其中写到急湍洞溪,即是“水落如雪”。这样一个福地,可谓张岱之桃源,集中了他平生所好。水色如雪,当然清澈空灵。粗略数来,凡123篇的“梦忆”中,干脆间接涉及至雪竟17篇,且大多乃以雪喻物比人,
35、是张岱自然而然的比方意象,非感兹念兹恐不会如此频繁。雪色雪白,始终有多种象征系统,纯净纯净高洁颇为文人寓其心志;瑞雪丰年乃农耕文化符号,白雪一片遮盖了大地一切美丑,仿佛人间大同,抑或色空一如之原委圆满。雪,无论在士大夫文化还是民间民俗审美系统中,均有着奇妙高妙的象征系统,似乎现实之中的雪灾也无妨雪的审美。作为士大夫之一员,张岱对雪夜访戴的通脱超然不会生疏,况且这一历史故事已然牢记为士大夫文化传统的符号,与张岱素有交游的明代文人陈继儒(即眉公、麋公)一陶庵梦忆多篇提及,其小窗幽记一书亦雪意漫漫,“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卷一醒)是也,“莫恋浮名,梦幻泡影有限;且寻乐事,风花雪月无穷”(卷五素)
36、是也,“茶令人爽,琴令人寂石令人隽,雪令人旷(卷七韵)是也说来,陈继儒因常与官绅周旋为时人所讥,终究还是始终不入仕途,追求高远超脱的审美人生之人。不过,晚明文人不同于以往庙堂载道的传统,自李贽“童心说”阐扬,经公安三袁推崇“性灵说“,生命真性情乃晚明之文化气场,“扫雪烹茶,篱落边梅花数点”,此种生活审美浑然的境界或乃小窗之“琅媒福地”,亦张岱的雪境。张岱非传统的孤傲文士,他孜孜爱好于民间世俗人情的视察记录,湖心亭看雪中也欣然与“更有痴似相公者”的赏雪者一起“强饮三大白而别”,他的雪色雪意皆皴染了生活情致,是在此处,而非彼地的。他的雪色,是染了些许尘色的,既有薄薄的清冷,也有丰腴的世情。当然,这
37、份清爽清灵的雪意在张岱写作“梦忆”时已是前尘往事,惘然一梦,早年谈文畅游的知己有的拒清诱降而投水自沉若祁彪佳,有的出家为僧若陈洪绶,有的入山自尽若陈函辉,张岱自己避入峰县山中,起笔,“梦忆”,时年五十,自此至八十四岁离世,时有逃难,生活维艰,五十四岁那年某日见当年自己改良制作的“日铸雪芽”,“见日铸,不能买,嗅之而已”。如此再感雪与张岱胸次,自然非仅仅纯净漂亮而已,晚年宁愿受穷入山,也不与时局合作,当为张岱雪情之恰好注释,性灵在张岱不仅止于“极爱繁华”好人间美色的个人情怀,也不止于“人无癖不行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不疵不行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的真性情为生命追求,当有家国天下的底蕴,即便一生无意
38、入仕,寄情都会风景风情。同样是晚明文人,张岱好友、画家陈洪绶于明亡后在绍兴云门寺出家,自号悔迟、悔僧,丧国之痛、苟活之悔非青灯古卷能散,清顺治七年,当好友周亮工做了清朝官吏的消息传来,老莲百感交集,惋惜痛心之情无法言表,丹青以陶渊明归园田居为主题的如去来兮辞长卷送友,其中深意不言而喻。诗佛王维李兴濂王维(701761,周武则天长安元年至上元二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唐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书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绘画作品有山居图、三峡图等。王维在17岁时就崩露出风华之作,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为传诵后世喜闻乐见的佳句:“独在
39、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他的惜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一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后来谱曲为阳关三叠,是告辞场合必奏的动情之音。然而,王维却是以山水田园派一代诗宗的高大身影矗立在诗坛之上的。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也是一个佛教信徒。他生前,人们就说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他死后得到“诗佛”的称号。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很多富含了禅意,写出了蔡含禅理趣味的美丽的意境。鸟鸣涧一诗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夜静山空,清净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
40、她是何等的空寂!这首诗写出了人的心灵的静境。再看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远离尘世的喧嚣,只有一片自然的清寂,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伤。诗人在这样的境界中也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喜其开放,不伤其凋落。这首诗艺术池表现了“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无生”禅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安静的意境,对境无心,不生忧喜悲乐之情,
41、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看法来对往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安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神光佛影。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清寂,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因此,他在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中用喧闹的字眼透出幽静的意境,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超群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如终南别业一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最得理趣的名句,在欣赏行云流水之际,透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禅理。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调,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安静安祥,澹远空灵
42、禅机悟境,每每流露于字里行间。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偏僻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堂,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美丽、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安静、淡泊的心情。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会面。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衬托,独得其妙!佛教世
43、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有显著影响,禅宗思想深刻地浸润到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中。正是由于这点,所以他约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由的情趣。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他是盛唐闻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对祖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具有猛烈的艺术魅魅力。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的数字人生刘雪荣三组数字我们可以借用三组数字来概括苏东坡的一生。第一组数字:8341o苏东坡从政的主要经脸:“8”是“八州太守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鳌州、杭州、颍州、扬州、
44、定州8个州的太守。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大家比较熟识,密州在今日山东诸城,颍州在今日安徽阜阳,登州在今日山东蓬莱,定州就是今日河北定州。在密州、徐州、杭州的任期稍长,两年左右;最短的是鳌州,任期5天;其他地方都是几个月时间。“3”是“三部尚书”,先后担当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任期都不长,吏部7个月,兵部I个月,礼部9个月。“4”是“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俯州,汝州还没来得及到任。“1”是“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一职务由当时最出名望的学者担当,正三品。苏东坡在这一任上干了2年零6个月,起草了800多道诏书,干得特别精彩。总的来说,苏东坡从政40年,在地
45、方做官33年,在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是一个典型的能上能下的“沟通型干部其次组数字:三起三落。一起:步入仕途。I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与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用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其次,他的弟弟苏撤名列第五。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从八品,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当时38岁。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逐步被提拔重用。一落:I07
46、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I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想方设法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将他贬到黄州。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困落后。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二起:I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IO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太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鳌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I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二落:太皇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皇太后
47、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快乐,一再主动请辞外放。I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三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常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冲突的心态。三落:I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皇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I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2年零6个月后再贬,到更远的俯州,就是今日的天际海角。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第三组数字:
48、123456。这一组数字反映苏东坡的主要社会关系。“1”:一位如雷贯耳的宏大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2”:两位手足情深的兄弟。苏轼、苏辙是中国历史上感情最好的兄弟之一。他们是兄弟、师生、诗词唱和的良友,也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生活中相互照看、精神上相互勉励劝慰的知己。“3”:三任相濡以沫的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她去世IO年后,苏东坡在密州为官,写了一首催人汨下的江城子记梦。王弗去世后,苏东坡娶了其次任妻子王闰之,即王弗的堂妹,死后与苏东坡合葬在河南郑县。第三任妻子是王朝云。她始终跟随苏东坡,终身相伴,生死相依,死后葬在惠州。“4”:四位名垂青史的关门弟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出名。“5”:五位恩威并重的皇帝。苏东坡1036年12月19日诞生,1101年7月28日去世,享年66岁,一生经验了北宋5任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6”:六位肝胆相照的人生知己。苏东坡的挚友很多,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挚友都有。如文学上的恩师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