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276460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予树》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予树》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予树》教学反思.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给予树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反思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

2、松愉快了。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

3、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

4、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

5、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给予树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

6、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杨洺是这样写的:好心人,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是你给了我一个倾诉心事的好伙伴,是你使我不再孤单,是你让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真的谢谢你!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地有

7、感情地朗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时,我以请教的姿态让学生教我应当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不仅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还乐于示范。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

8、习惯的养成的渗透。给予树教学反思(3)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给予树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中,我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我先由学生质疑出发,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孩子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下,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同时也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

9、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低着头、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堂上,每个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娅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动,在感动中理解。另外,我紧紧抓住

10、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凸显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时,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为帮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

11、,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感觉还不错。给予树教学反思(4)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一、在

12、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妈妈的心情作为主线,一步一步带着孩子们走进金吉娅这个小女孩的内心,深入体会孩子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

13、论,交流,并把关联词的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矛盾心理,并用如果就来说句子;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通过对比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写的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

14、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我总觉得学生虽然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在朗读方面,老师可以更多一点指导或者示范,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让课堂成为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给予树教学反思(5)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

15、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在第一课时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进行了处理,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在设计这课时,我主要抓住以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为主线,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

16、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在这堂课上,抓住重点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用一个问题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引导学生找到了妈妈的情感变化:先是担心,而后又生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金吉娅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用给哥哥姐姐买礼物的钱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尽管她知道她这么做,可能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但她还是这么做了,初步显示出了她的善良。妈妈的心情变化,在文章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两个,一是金吉娅。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金吉娅说的最后一句话

17、,重点理解得到许多礼物和什么都没有,通过理解、想象、朗读,来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第二个人物是妈妈。通过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动作,来体会此时妈妈的激动以及对金吉娅举动的赞许。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揭示中心的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个环节,我没有过多让学生谈理解,重点放在了引读上,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充分感悟。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并进行了小练笔。课后

18、,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把对金吉娅感谢的话写出来,还写出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且条理清晰。这中练习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给予树教学反思(6)给予树是新教材第八组课文爱的教育专题下的一课,课文主要讲了小女孩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圣诞礼物的钱为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实现了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故事。我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通过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明确了,再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内容,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来达到。最后,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为: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

19、理。上完课,自我感觉一般。这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未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课后,老师们也肯定了这课的优点,指出了不足之处。一、突出了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上课时,始终不能忘记时刻要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从小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上给予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我发现,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卡片上写着:她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这正是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礼物的钱为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所在。于是,在教学

20、中,我以此为突破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纷纷想象卡片上的内容了。这时,我再出示一张设计好的卡片,卡片上写着: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又到圣诞节了,可是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父母,没人亲人。我多么盼望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会做它的妈妈,不让它像我这样孤单。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凄惨的生活所感动,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可以看到,他们已完全进入到与文本的

21、对话情境中去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这一教学环节的成功,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观点。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依据。但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材为唯一,而应当积极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环境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

22、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陈艳丹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三、亦师亦友,师生共同构筑生活化

23、课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老师不再是背着手在课堂上踱步,远远地观望,而是做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地有感情地朗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时,我以请教的姿态让学生教我应当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不仅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还乐于示范。四、 恰当的评价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上课时,我们老师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时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楚。其实,老师听同学回答问题

24、,关键要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改正。有时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帮他表达清楚;有时是不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给予纠正;有时是要对其看法进行肯定,表示赞赏。这样,学生的认识、表达等才能得到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

25、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学生方面,要考虑得很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老师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老师事先可以估计,列出几种可能,制订几种应变的方案,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应对自如,从容不迫。例如,我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理解完全失误的现象,有时是你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备课时,我就充分考虑了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自己该如何引导。因此,在现场教学中,当学生真的又再现这样的现象时,我才能做到不急不燥,沉着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去理解

26、课文内容。我认为,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迷惑,出现冷场时,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并不是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课就是好课,现在的课堂关键要看当学生不懂时你老师如何去引导。当然,对于事先没有想到的,课堂上才生成的东西,那就要靠老师的机智了。所以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五、不足之处:牵得太多,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后,很多老师提出了,在本课教学中老师牵得太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但为什么还是实施了呢?我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此次教学过程的。因为:首先,给予树是一篇说理的课文,编排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这样的课文,如果放在高年段,我会设计主题教学。而在中年段,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认为,牵一牵,让他们初步认识这种文章的特点,学会学习它的方法,在以后遇到同类课文的时候,再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就急于放会好。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这篇文章,如果放得太多,过半数的学生学习效果会交白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最终,是我的教学工作的目标。但一味求新、求异,而不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接受能力,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不应盲目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