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34022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病情病情观察观察项城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项城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玉荣张玉荣2018.6.7日日病情观察病情观察v是指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望诊、闻诊、问是指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方法,全面收集病情资料,诊、切诊的方法,全面收集病情资料,以诊察疾病。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以诊察疾病。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的发现病情中应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的发现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到变化,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治疗和护理提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治疗和护理

2、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依据。全面而准确的依据。v。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v1.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对待患者应一视同仁,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优质的服务。如血证患者,若患者自诉自觉咽喉部有血腥味,则为咯血或呕血的先兆,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病情观察的内容应重点明确 护理人员在进行病情观察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和审证求因的原则,通过望、望、闻、

3、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及时、准确、细致地进行病情观察,掌料,及时、准确、细致地进行病情观察,掌握疾病变化规律,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病情握疾病变化规律,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病情观察,发现患者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观察,发现患者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如肺痈患者应重点观通知医生或有关人员,如肺痈患者应重点观察咳嗽的性质及痰液的色、质、量等变化,察咳嗽的性质及痰液的色、质、量等变化,郁证患者应重点观察其情志变化。郁证患者应重点观察其情志变化。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3.病情观察的方法科学有效 病情观察的方法正确与否

4、将直接影响病情的判断以及护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病情观察是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其能力的高低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锻炼与培养,才能准确的掌握四诊法及其他方法,以及时、准确地发现 患者的病情变化。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4.结果记录客观真实 对观察结果要及时进行细致、准确的记录,准确使用中医术语,要善于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尽可能使用量化指标记录数量,如体温、尿量等;对不能量化的症状和体征的描述要客观、真实。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二)掌握证候传变规律v1.观察经络反映 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

5、变可以反映于外表。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的患者可见齿龈肿痛;手少阴心经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故胸痹心痛患者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而且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这些病变都是经络所属胀腑的病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胀腑,进行病情观察,以明确诊断和确定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的原则一、病情观察的原则v2.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 只有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才能掌握症候的变化规律,分清轻重缓急,辨明标本虚实,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护理。以肝为例“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肝受气于心”因肝藏血,心主血脉,心血充足

6、则肝有所藏,血脉通畅,肝得所养;若心血不足,肝血亏虚,不能制约肝阳,阴虚阳亢,则可见头晕目眩、手足发麻。v“传之于脾”,因肝藏血,脾主运化,肝血有赖于脾的滋生,脾的运化又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不畅,则脾失健运,可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v“气舍于肾”,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互相滋养,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至水不涵木,在病情观察时可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v“至肺而死”,因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气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若肝失疏泄影响肺气的肃降功能,可见患者胸满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等危重症候。二、病情观察的方法二、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

7、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指出:“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运用四诊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收集病情变化的资料,从而制定护理计划、实施辨证护理提供依据。(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病情(三)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及时修订护理措施。1.望诊望诊v望诊望诊: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如色、神、形、态、头颈、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1.望诊望诊-望神望神v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态。v得神:两目灵活而明亮有神,神志清楚,精神良好

8、面色荣润,言语清晰,呼吸平稳,动作灵活,反应灵敏。v失神:目光无神,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语言不清,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然昏倒,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1.望诊望诊-望神望神v假神:若患者危重久病,失神多日,突见病情似有转机,是临终前的预兆。目光无彩突然目光转亮;久病、重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好转;久病面色无华,突然面赤如妆;久病少气懒言,突然言语不休,或本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大增,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古人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1.望诊望诊-望面色望面色v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v青色: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v赤色:热证

9、v黄色:脾虚证、湿证。v白色: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v黑色:肾虚、寒证、水饮或瘀血。1.望诊望诊-望形态望形态观察形体和姿态v形体强壮,体形健美-人体五脏功能旺盛,抗病能力强。v体型肥胖,肤白无华,伴精神不振-阳气不足v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枯槁-阴血不足,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v喜动者-阳证;喜静者-阴证。v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喜加衣被-阴证、寒证、虚证v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阳证、热证、实证。1.望诊望诊-望头颈五官望头颈五官v观察头面形态、头发色泽等。v观察颈项外形和动态的变化。v观察五官,包括望目、耳、鼻、口唇等。1.望诊望诊-望齿龈、咽喉望齿

10、龈、咽喉v望齿龈主要观察齿龈的润燥、色泽和形态。v望咽喉主要观察咽喉部色泽、形态和分泌物 1.望诊望诊-望皮肤望皮肤v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以及斑疹的鉴别等。v斑:点大成片,形如锦纹,平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色红或紫暗。v疹:点小如粟米,高出皮肤、抚之碍手,色红或淡红。1.望诊望诊-望皮肤望皮肤v斑疹应注意辨别顺逆。v顺证:斑疹分布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渐及四肢,斑疹透出后,热退神清者。v逆证:斑疹分布不均,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渐及胸腹,身热不退,神志不清者。201.1.望诊望诊望诊望诊-望舌望舌望舌望舌望舌望舌望舌质望舌质望舌苔望舌苔望舌态

11、望舌态望舌形望舌形望舌色望舌色望舌神望舌神望苔色望苔色望苔质望苔质1.望诊望诊-望舌质望舌质v望舌质是通过重点观察舌体有神无神、舌色变化、舌形的改变以及舌体的动静姿态改变,以诊察脏腑病变。1.望诊望诊-望舌神望舌神v有神:舌质红润,舌体活动自如,虽病亦属轻浅,预后较好;v无神:舌体干枯,晦暗无华,属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1.望诊望诊-望舌色望舌色 v淡白舌:虚证、寒证。v红舌:热证。v青紫舌:寒证、瘀血、热证。1.望诊望诊-望舌形望舌形v胖大舌:胖大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v瘦薄舌: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气血阴液不足。v苍老舌: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干燥皱缩,舌色较

12、暗,多属实证。v娇嫩舌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色淡质嫩,多属虚证。v裂纹舌:舌面有明显裂沟,多因精血亏损,舌体失养所致。v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多因里热炽盛,邪热内结所致。1.望诊望诊-望舌态望舌态v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为热陷心包、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v舌体痿软,伸缩无力,为气血俱虚或阴液亏损。v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为肝风内动。v舌体歪斜,偏向一侧,多为肝风挟痰,痰瘀阻络。v吐弄舌,多为心脾有热;v舌体短缩,不能伸长,多属病情危重证侯。1.望诊望诊-望苔色望苔色v白苔:表证、寒证。v黄苔:里证、热证。v灰苔即浅黑苔:里热证或里寒证。v黑苔:里证、热证、寒证。1.

13、望诊望诊-望苔质望苔质v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病邪的深浅。v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v舌苔的腻腐主要反映体内湿浊的情况。v舌苔的剥落主要反映胃气的存亡,邪正的盛衰。1.望诊望诊-望排泄物望排泄物v是通过观察排出物(如痰涎、呕吐物、小便、大便)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以了解各相关脏腑的病变和邪气的性质。v色白质清稀者,多属寒证、虚证。v色黄质稠浊者,多属热证、实证。1.望诊望诊-望小儿食指络脉望小儿食指络脉v望小儿食指络脉是通过观察3岁以内的小儿食指内侧络脉的形色、浮沉、深浅、色泽、形状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性质及转归预后。30v听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各种声响,来判断疾病的寒

14、热虚实。v嗅嗅身体之气,其分泌物、排泄物之气以及所居病室之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2.2.闻诊闻诊闻诊闻诊闻诊闻诊听声音听声音嗅气味嗅气味31问诊的主要内容问诊的主要内容v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籍贯等)v主诉v家族史v既往史v现病史(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32v询问患者有无怕冷、发热的感觉及寒热出现的时间、轻重、持续的时间及伴随症状等,以辨明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等情况v恶寒发热: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为风热表证v但寒不热:患者只觉怕冷,而不发热,多为里寒证;久病畏寒,多为

15、阳虚证。v但热不寒:患者只发热,不恶寒,兼口渴便秘,多为里热证。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为壮热,属里实热)为壮热,属里实热证。证。v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属少阳病或疟疾。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寒热问寒热问寒热问寒热33v主要询问患者有无出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伴随症状等v有汗发热恶风:多为表虚证。v无汗发热恶寒:多为表实证。v自汗: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常伴有神疲乏力、畏寒等,多属气虚、阳虚。v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多属阴虚。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汗问汗问汗问汗34v主要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及伴随症状等。v头痛骤起,病势较剧,多属实证。

16、时痛时止,绵绵而痛者,多属虚证。腹痛拒按,喜冷,多属实证。绕脐腹疼痛者,多为虫积。v疼痛性质:疼痛伴有胀满的感觉,为胀痛,多因气滞引起;疼痛如针刺之感,为刺痛,主淤血;疼痛伴有灼热感而喜冷恶热,为灼痛,多因火邪窜络,阴虚热盛所致,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为窜痛,多因企及阻滞或风邪阻络所致;疼痛剧烈如刀绞,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疼痛较轻微,但绵绵不休,为隐痛,多属虚证,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减。为冷痛,多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所致。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疼痛问疼痛问疼痛问疼痛35v病程中食量渐减,多为脾胃虚弱。v食量渐增,为胃气渐复。v消谷善饥,为胃火炽盛。v饥不欲食,胃中灼热、

17、嘈杂者,多为胃阴不足。v口不渴,不欲饮者,见于寒证、湿证。v口渴多饮者,见于热证、燥证。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饮食口味问饮食口味问饮食口味问饮食口味36v长期黎明前腹痛泄泻,下利清谷,为“五更泻”,属脾肾阳虚。v腹痛泄泻,泻下酸腐,泻后痛减者,多为伤食泄泻。v小便短赤而急迫,多为热证。v清长而量多,伴形寒肢冷,多属虚寒证。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二便问二便37v主要询问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程度的深浅及伴随症状等。v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易醒,或彻夜难眠,也称不寐。v嗜睡:睡意浓深,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之欲寐,也称多寐。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睡眠问睡眠38v对女性患者除

18、常规问诊内容外,还须询问婚否、月经、白带、妊娠、产育等情况。v月经:主要询问月经周期、行经日数,月经的量、色、质等。v白带:主要询问带下的色、量、质等方面的情况。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经带问经带39v除一般内容外,还要询问幼儿出生前后的情况、家庭健康情况、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喂养方法、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发病前后详细情况。3.3.问诊问诊问诊问诊问小儿问小儿404.4.切诊切诊切诊切诊切诊切诊脉诊脉诊按诊按诊41v脉诊是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v浮脉多属于表证。v沉脉多属于里证。v脉数而有力,多为实热证。v脉迟而无力,多为虚

19、寒证。4.4.切诊切诊切诊切诊脉诊脉诊42v按诊是对患者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施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4.4.切诊切诊切诊切诊按诊按诊43v凡身热患者,按其皮肤,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表热证。v久按其热更甚,热自内向外蒸发者,为里热证。v腹内有肿块,按之坚而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为积,多属血瘀。v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者,为瘕为聚,多属气滞。4.4.切诊切诊切诊切诊按诊按诊二、病情观察的方法二、病情观察的方法v(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病情 通过望、闻、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应

20、按照中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应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在辨明疾病的病因、病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在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的基础上,确立症候,位、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的基础上,确立症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病因辨证、八钢辨证、胀腑辨证、六经包括病因辨证、八钢辨证、胀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在进行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在进行病情分析时,不同的病症,可采用不同的辨病情分析时,不同的病症,可采用不同的辨证方法。证方法。二、病情观察的方法二、病情观察的方法(三)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及时修订护理措施。在进行病情观察时,不仅要收集有关病情变化的资料,还应观察治疗与护理的效果及时评价,以便确定所制定的护理计划是否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使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符合病情变化的规律。如壮热患者,若体温逐渐下降,说明病情好转。若骤然下降,甚至低于正常体温,说明邪气旺盛,正气虚衰,为亡阳危象,应修改原护理计划,以回阳救逆,扶正祛邪为原则重新制定护理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