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食疗学中医食疗学中医学基本知识中医学基本知识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症,证,症,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一)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二)阴阳互根(三)阴阳消长(三)阴阳消长(四)阴阳转化(四)阴阳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
2、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治疗(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六)用于归纳药物的性能(六)用于归纳药物的性能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属性归类(一)五行属性归类(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相生:一行对另一行的资生,促进,助长的作用相生:一行对另一行的资生,促进,助长的作用次序:木,火,土,金,水,木次序:木,火,土,金,水,木母子关系母子关系2相克:一行对另一行的克制,制约,抑制的作用相克:一行对另一行的克制,制约,抑制的作用次序:木,土,水,
3、火,金,木次序:木,土,水,火,金,木所胜与所不胜关系所胜与所不胜关系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二)(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三)(三)用于综合四诊,推断病情用于综合四诊,推断病情(四)(四)用于确立治疗原则用于确立治疗原则抑木扶土,泻木清金,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抑木扶土,泻木清金,培土生金,滋水涵木,补土制水,泻南补北补土制水,泻南补北第二章,脏腑(藏象)第二章,脏腑(藏象)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胆,胃,大肠,
4、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一,心一,心(一)主血脉,其华在面,(一)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心气推动血液运行面色反应心的功能面色反应心的功能(二)主神志,为君主官(二)主神志,为君主官主宰,统帅各脏腑,主宰,统帅各脏腑,神志: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志: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狭义,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三)开窍于舌(三)开窍于舌二,肝二,肝(一)主疏泄:人体气机的调畅。(一)主疏泄:人体气机的调畅。1情志方面情
5、志方面肝气抑郁,肝气抑郁,“肝喜条达恶抑郁肝喜条达恶抑郁”2消化方面:协调脾胃升降,促进胆汁分泌消化方面:协调脾胃升降,促进胆汁分泌“肝胃不和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脾不和”3气血方面:气血运行气血方面:气血运行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二)主藏血:贮藏和调节血量(二)主藏血:贮藏和调节血量肝血不足,肝气横逆肝血不足,肝气横逆(三)主筋,其华在爪(三)主筋,其华在爪血不养筋,肝风内动血不养筋,肝风内动爪为筋之余爪为筋之余(四)开窍于目,(四)开窍于目,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火上炎肝火上炎三,脾三,脾(一)主运化,升清: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一)主运化,升清: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1运
6、化水谷精微,运化水谷精微,“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脾失健运脾失健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恶湿脾恶湿”3升清: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升清: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中气下陷,失中气下陷,失“固摄固摄”作用。作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二)主统血。(二)主统血。脾不统血,失血病症。脾不统血,失血病症。(三)主肌肉,四肢(三)主肌肉,四肢(四)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味异常。口味异常。四,肺四,肺(一)主气,司呼吸(一)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吐故纳新主呼吸之气:吐故纳新,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宗
7、气,(水谷精气宗气,(水谷精气+清气),积于胸中,清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行气血,司呼吸,行气血,“诸气者,皆属于肺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气不足肺气不足(二)主宣发,外合皮毛(二)主宣发,外合皮毛宣发:输布卫气和津液,以温润肌肤。宣发:输布卫气和津液,以温润肌肤。肺卫不宣,肺卫不宣,(三)主降,通调水道(三)主降,通调水道肺气上逆,肺气上逆,“肺为水之上源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提壶揭盖法)(四)开窍于鼻(四)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五,肾五,肾(一)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一)藏精,主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8、后天之精肾气肾气肾精:肾精:“肾阴肾阴”,“元阴元阴”人体阴液之根本、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肾阳:“肾阳肾阳”,“元阳元阳”人体阳气之根本人体阳气之根本“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二)主水(二)主水对体内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肾的气化作用)对体内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肾的气化作用)(三)主纳气(三)主纳气“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四)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四)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肾精不足,肾精不足,“五迟五迟”“齿为骨之余齿为骨之余”髓:脑髓,骨髓,
9、脊髓髓:脑髓,骨髓,脊髓“脑为髓之海脑为髓之海”“精血同源精血同源”,“发为血之余发为血之余”(血余炭)(血余炭)(五)(五)开窍于耳,司二阴开窍于耳,司二阴肾精不足,耳聋,耳鸣肾精不足,耳聋,耳鸣二阴:前阴,后阴二阴:前阴,后阴肾气虚,尿频,失禁,阳痿,早泄,五更泻。肾气虚,尿频,失禁,阳痿,早泄,五更泻。第二节,六腑第二节,六腑一,胆一,胆胆又属于奇恒之腑。贮藏精汁。助消化。胆又属于奇恒之腑。贮藏精汁。助消化。“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二,胃二,胃胃脘,受纳,腐熟水谷。胃脘,受纳,腐熟水谷。“胃者,水谷之海胃者,水谷之海”“胃气胃气”宜和降。宜和降。“脾主升,胃主降脾
10、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脾胃-“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三,小肠三,小肠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利小便,实大便利小便,实大便”四,大肠四,大肠功能:传导糟粕。功能:传导糟粕。五,膀胱五,膀胱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气化。膀胱气化。膀胱气化不利膀胱气化不利-(五苓散)(五苓散)六,三焦六,三焦“孤腑孤腑”功能: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功能: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为运行元气和水谷的通道。为运行元气和水谷的通道。上焦:心肺上焦:心肺中
11、焦:脾胃中焦:脾胃下焦:肾肝,膀胱下焦:肾肝,膀胱“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气化三焦气化第三节,奇恒之腑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一,脑“头者精明之府头者精明之府”中医中脑的功能多归属于五脏。中医中脑的功能多归属于五脏。二,女子胞二,女子胞胞宫,功能:主月经和孕育胎儿。胞宫,功能: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肾,冲,任脉密切相关。与肾,冲,任脉密切相关。与心肝脾密切相关。与心肝脾密切相关。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一,脏与脏(一),心与肝:(一),心与肝:心肝血虚,心肝血虚,情志疾病情志疾病(二)心与脾:(二)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血液
12、的生成和运行。“心脾两虚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归脾丸(人参归脾丸):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归脾丸(人参归脾丸)(三)心与肺:(三)心与肺:气与血的关系。宗气。气与血的关系。宗气。(四)心与肾:(四)心与肾:“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心肾不交心肾不交”,-(交泰丸)(交泰丸),“水气凌心水气凌心”-(真武汤)(真武汤)(五)肝与脾:(五)肝与脾:“肝脾不和肝脾不和”-逍遥丸(丹栀逍遥丸,黑逍遥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黑逍遥丸)(六)肝与肺:(六)肝与肺:气机升降气机升降“肝火犯肺肝火犯肺”“木火刑金木火刑金”(七)肝与肾:(七)肝与肾:“精血同源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
13、肾同源”“阴虚阳亢阴虚阳亢”(八)脾与肺:(八)脾与肺:肺脾气虚肺脾气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九)脾与肾:(九)脾与肾:先天与后天。先天与后天。“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十)肺与肾:(十)肺与肾:呼吸与水液化谢。呼吸与水液化谢。“肺肾阴虚肺肾阴虚”二,脏与腑二,脏与腑(一)心与小肠:(一)心与小肠:心火心火“移热于小肠移热于小肠”-(导赤散)(导赤散)小肠热循经上犯。小肠热循经上犯。(二)肝与胆:(二)肝与胆:“肝胆火旺肝胆火旺”“肝胆湿热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三)脾与胃:(三)脾与胃:脾为阴,主升,喜燥恶湿脾为阴,主升,喜燥恶湿胃为阳,主降,
14、喜润恶燥。胃为阳,主降,喜润恶燥。二者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不和脾胃不和”(四)肺与大肠:(四)肺与大肠:肺热肺热-大肠实热大肠实热(五)肾与膀胱:(五)肾与膀胱:肾气是膀胱气化和开阖的总司。肾气是膀胱气化和开阖的总司。第五节,气,血,津液第五节,气,血,津液一,气一,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一)气的分类(一)气的分类1元气:又名真气,原气,先天之气,元气:又名真气,原气,先天之气,为肾中精气所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肾中精气所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宗气:清气与水谷精微结合而成。气海。宗气:清气与水谷精微结合而成
15、气海。功能:一,出喉咙以行呼吸功能:一,出喉咙以行呼吸二,贯心脉以行气血二,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水谷精微之清者所化生。营气:水谷精微之清者所化生。分布于脉管之中,分布于脉管之中,功能:化生血液,营养人体的作用。功能:化生血液,营养人体的作用。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营血营血”“营阴营阴”4卫气:水谷精微之浊者所化生。卫气:水谷精微之浊者所化生。分布于脉管之外,分布于脉管之外,功能: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功能:护卫肌表,抗御外邪,调节体温,司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司汗孔开阖,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温煦脏腑,润泽皮毛“卫阳卫阳”(二)气的功能(二)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生长发育,血
16、的运行。推动作用:生长发育,血的运行。2温煦作用:正常的体温。温煦作用:正常的体温。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作用:护卫肌表4固摄作用:血液,汗液,尿液,精液。固摄作用:血液,汗液,尿液,精液。5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化生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化生脏腑的功能活动。脏腑的功能活动。二,血二,血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一)血的生成:以水谷精微,营气,肾精为物质基础。(一)血的生成:以水谷精微,营气,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脏腑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在脏腑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二)(二)血的功能:血的功能:“血主濡之血主濡之”,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是神志活动的物
17、质基础。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三)血的循行:(三)血的循行:心气是基本动力。肺主气,心气是基本动力。肺主气,“肺朝百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藏血。脾主统血,肝藏血。“心血瘀阻心血瘀阻”,“脾虚崩漏脾虚崩漏”三,津液三,津液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其中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其中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生成: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生成: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输布: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气化,三焦的决输布:脾的转
18、输,肺的宣降,肾的气化,三焦的决渎。渎。排泄:肺,肾,膀胱的气化,汗,尿。排泄:肺,肾,膀胱的气化,汗,尿。功能:滋润和濡养。功能:滋润和濡养。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为心之液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血汗同源”第四章,病因第四章,病因病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邪气:致病因素。邪气:致病因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第一节,六淫第一节,六淫六气:
19、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气候反常时,谓之六淫。气候反常时,谓之六淫。六淫致病的特点:六淫致病的特点:1,从皮毛,口鼻侵入,从外感受。,从皮毛,口鼻侵入,从外感受。2,与季节密切相关。,与季节密切相关。“时病时病”一,风。一,风。风为春季主气,为外感病之先导。风为春季主气,为外感病之先导。“风者,百病之始风者,百病之始”(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二)善行数变(二)善行数变游走不定,起病急,传变快。游走不定,起病急,传变快。(三)风性主动(三)风性主动“风胜则动风胜则动”“诸暴
20、强直,皆属于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二,寒二,寒“伤寒伤寒”伤于肌表。伤于肌表。“中寒中寒”直中脏腑。直中脏腑。(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伤卫,发热恶寒,无寒,头痛寒伤卫,发热恶寒,无寒,头痛寒邪直中:脾肾阳虚。寒邪直中:脾肾阳虚。“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二)寒性凝滞,主痛(二)寒性凝滞,主痛上焦阳虚,胸痹上焦阳虚,胸痹中焦脾胃阳虚,中焦脾胃阳虚,下焦肾阳不足下焦肾阳不足(三)寒性收引(三)寒性收引无汗,脉紧,无汗,脉紧,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屈伸不利三,暑三,暑(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二)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21、清暑益气汤)(二)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清暑益气汤)(三)暑多挟湿,(六一散)(三)暑多挟湿,(六一散)四,湿四,湿外湿:外湿:内湿:脾失健运。内湿:脾失健运。(一)湿性重浊:(一)湿性重浊:“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犯表(羌活)湿邪犯表(羌活)湿滞经络,关节湿滞经络,关节湿流下焦湿流下焦(二)湿性粘滞,不易速去(二)湿性粘滞,不易速去(三)湿为阴邪,阻遏气机,伤损阳气(三)湿为阴邪,阻遏气机,伤损阳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行气化湿法行气化湿法五,燥五,燥内燥内燥外燥(秋燥):分为温燥,凉燥外燥(秋燥):分为温燥,凉燥(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一)燥性干涩
22、易伤津液“燥胜则干燥胜则干”(二)燥易伤肺(二)燥易伤肺燥伤肺津:燥伤肺津:六,火六,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外火外火内火:五志化火内火:五志化火(一)火性上炎(一)火性上炎伤人上部,伤人上部,心火上炎:心火上炎:肝火上炎:肝火上炎:(二)伤津动血,生风(二)伤津动血,生风伤津耗液,口渴,大便燥结。伤津耗液,口渴,大便燥结。筋脉失养,抽搐。热极生风。筋脉失养,抽搐。热极生风。出血症,斑疹。出血症,斑疹。六,痰饮六,痰饮痰饮,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痰饮,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津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
23、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可导致多种疾病:痰饮可导致多种疾病:痰停在肺,咳,痰,喘。痰停在肺,咳,痰,喘。痰蒙心窍,心悸,神昏。痰蒙心窍,心悸,神昏。停于胃:呕吐,脘闷。停于胃:呕吐,脘闷。阻于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核,瘰疬,阻于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核,瘰疬,阴疽流注。阴疽流注。痰饮上扰,眩晕痰饮上扰,眩晕痰气郁于咽喉:梅核气。痰气郁于咽喉:梅核气。饮停胸胁:咳嗽引痛。饮停胸胁:咳嗽引痛。饮停肠间:腹泻。饮停肠间:腹泻。“百病多因痰作祟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怪病多痰”七,瘀血七,瘀血瘀血,又称蓄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理产物。瘀血,又称蓄血,是多种原
24、因引起的病理产物。原因:气虚,气滞,血寒,外伤。原因:气虚,气滞,血寒,外伤。瘀血形成后会产生各种病证:瘀血形成后会产生各种病证:1瘀阻心络:胸闷心痛,脉结代。瘀阻心络:胸闷心痛,脉结代。2瘀阻肺络:胸痛,咯血。瘀阻肺络:胸痛,咯血。3瘀阻于肝:胁痛,痞块。瘀阻于肝:胁痛,痞块。4瘀阻于胃:呕血,黑便。瘀阻于胃:呕血,黑便。5瘀阻胞宫: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瘀阻胞宫: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6瘀在肢体:肢体活动不灵。瘀在肢体:肢体活动不灵。瘀血的共同特点:刺痛,痛处不移,颜色紫暗,瘀血的共同特点:刺痛,痛处不移,颜色紫暗,瘀斑,瘀点,肿块。瘀斑,瘀点,肿块。第五章,诊法第五章,诊法诊法:简称
25、诊法:简称“四诊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包括望,闻,问,切。在临证时要在临证时要“四诊合参四诊合参”第一节,望诊第一节,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神的含义:神的含义:1,指精神意识活动。,指精神意识活动。2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有神:神志清楚,两眼灵活,反应敏捷。(一)有神:神志清楚,两眼灵活,反应敏捷。(二)失神: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二)失神: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意识昏迷,循衣摸床。意识昏迷,循衣摸床。(三)假神:又称(三)假神:又称“回光反照回光反照”,“残灯复明残灯复明”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
26、衰弱的病人。二,望色二,望色常色常色,病色病色面色鲜明荣润面色鲜明荣润面色晦暗枯槁面色晦暗枯槁(一)白色:主虚寒,失血。(一)白色:主虚寒,失血。面色白面色白阳气虚阳气虚面色淡白面色淡白血虚血虚面色苍白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阳气暴脱(二)黄色:主虚证,湿证。(二)黄色:主虚证,湿证。面色萎黄主脾虚面色萎黄主脾虚(三)赤色:主热证。(三)赤色:主热证。(四)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四)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五)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五)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颜面黎黑,肾阳衰微。颜面黎黑,肾阳衰微。两目暗黑,肌肤干燥,瘀血内停。两目暗黑,肌肤干燥,瘀血内停。六,望舌六,望
27、舌望舌:望舌质,望舌:望舌质,“舌体舌体”能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能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舌苔反映疾病的性质,病位,和邪正消长。舌苔反映疾病的性质,病位,和邪正消长。(一)舌与脏腑的关系(一)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舌尖,-心肺心肺舌中,舌中,-脾胃脾胃舌根,舌根,-肾肾舌两边舌两边-肝胆肝胆(二)舌诊的内容(二)舌诊的内容1正常舌象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2病理舌象与诊病病理舌象与诊病(1)望舌质)望舌质望舌色望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淡白舌:主虚证,寒证。舌淡白瘦小,舌淡白瘦小,-气血两虚气血两虚舌淡白而胖嫩舌淡白而胖嫩-阳虚寒湿阳虚寒湿红舌:红舌:主热证。主热证。镜面舌,镜面舌
28、津液耗伤。津液耗伤。舌尖红,舌尖红,-心火心火舌红少苔,舌红少苔,-阴虚火旺。阴虚火旺。绛舌:内热深重。温病,邪热入营血分。绛舌:内热深重。温病,邪热入营血分。内伤杂病见绛舌,内伤杂病见绛舌,-阴虚火旺。阴虚火旺。紫舌:主热极,寒证,酒毒,瘀血证。紫舌:主热极,寒证,酒毒,瘀血证。为血分热毒极盛。为血分热毒极盛。青紫湿润青紫湿润-阴寒阴寒(2)望舌苔(苔质,苔色)望舌苔(苔质,苔色)苔质:苔质:厚薄:反映病邪的轻重和病情的进退。厚薄:反映病邪的轻重和病情的进退。润燥:反映津液的盈。润燥:反映津液的盈。滑苔滑苔-水湿内停。水湿内停。燥苔燥苔-热盛伤津。热盛伤津。腻腐:腻腐:反映胃肠的湿浊程度
29、反映胃肠的湿浊程度。剥落:剥落:反映胃之气阴。反映胃之气阴。有根:有根:“真苔真苔”见于实证,热证。见于实证,热证。无根:无根:“假苔假苔”见于虚证,寒证,胃气不足。见于虚证,寒证,胃气不足。苔色:苔色: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证。灰苔:主里证。灰白而滑灰白而滑-寒湿内停。寒湿内停。灰黄而腻灰黄而腻-湿热蕴积。湿热蕴积。黑苔:主里证。多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黑苔:主里证。多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七七问经带问经带(一)月经:(一)月经:月经先期,月经先期,-血热,气
30、虚,肝郁,血热,气虚,肝郁,月经后期,月经后期,-寒凝,痰阻胞脉,血少,血瘀。寒凝,痰阻胞脉,血少,血瘀。暗经,并月,居季,暗经,并月,居季,月经过多:血热,气虚月经过多:血热,气虚月经过少:血虚,寒凝,血瘀。月经过少:血虚,寒凝,血瘀。(二)带下(二)带下白带量多,白带量多,-脾虚湿盛脾虚湿盛带下色黄,带下色黄,-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带下晦暗,腰酸痛,带下晦暗,腰酸痛,-肾虚。肾虚。第六章,辨证第六章,辨证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其中八纲辨证是总纲。其中八纲辨证是总纲。第一
31、节,八纲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表,热,实表,热,实证属阳。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里,寒,虚证,属阴。四,阴阳辨证:四,阴阳辨证:“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阴证与阳证:(一)阴证与阳证:1阴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阴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2阳证: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阳证: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
32、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二)阴虚与阳虚:(二)阴虚与阳虚:1,阴虚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于咽燥,阴虚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于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2,阳虚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少气懒言,阳虚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虚弱。舌淡,苔白润,脉虚弱。-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三)亡阴与亡阳:(三)亡阴与亡阳: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一,气病辨证:一,气病辨
33、证: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虚,气陷,气滞,气逆。(一)气虚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一)气虚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脉虚无力。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脉虚无力。-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二)气陷证: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二)气陷证: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虚弱。脱肛,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虚弱。-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三)气滞证(郁证):闷胀,时轻时重,走窜不定,(三)气滞证(郁证):闷胀,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后胀痛减。得嗳气,矢气后胀痛减。-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四)
34、气逆证:肺气上逆:咳,喘(四)气逆证:肺气上逆:咳,喘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二,血病辨证二,血病辨证(血虚,血瘀,血热)(血虚,血瘀,血热)(一一)血虚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血虚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舌淡脉细无力。甚至闭经,舌淡脉细无力。-四物汤。四物汤。(二)血瘀证: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二)血瘀证: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
35、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面色晦暗,口唇皮肤青紫,或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口唇皮肤青紫,或肌肤甲错,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三)血热证: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喜饮,(三)血热证: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喜饮,身热夜甚,舌红绛,出血证,或发斑,身热夜甚,舌红绛,出血证,或发斑,妇女月经量多,神志症状。妇女月经量多,神志症状。-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三,津液病辨证三,津液病辨证(一)津液不足证:唇舌咽喉皮肤干燥,肌肉消瘦,(一)津液不足证:唇舌咽喉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口渴,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36、口渴,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二)水液停聚证:(二)水液停聚证:痰证: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热痰,痰证: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热痰,寒痰,湿痰(二陈汤),燥痰。寒痰,湿痰(二陈汤),燥痰。饮证:痰饮(苓桂术甘汤),悬饮(十枣汤),饮证:痰饮(苓桂术甘汤),悬饮(十枣汤),溢饮(小青龙汤),支饮。溢饮(小青龙汤),支饮。三,脾与胃辨证三,脾与胃辨证(一)脾气虚,中气下陷: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一)脾气虚,中气下陷: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舌淡苔白,脉缓,-四
37、君子汤。四君子汤。中气下陷: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中气下陷: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小便频数,小便频数,-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二)脾不统血证:脾气虚(二)脾不统血证:脾气虚+出血证。出血证。-归脾丸。归脾丸。(三)脾阳虚: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脘腹隐痛,(三)脾阳虚: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脘腹隐痛,喜温喜按,白带清稀,苔白滑,脉沉迟。喜温喜按,白带清稀,苔白滑,脉沉迟。-理中丸。理中丸。(四)寒湿困脾:脘腹胀闷,不思饮食,腹痛溏泄,(四)寒湿困脾:脘腹胀闷,不思饮食,腹痛溏泄,头重身困,苔白腻,脉濡缓。头重身困,苔白腻,脉濡缓。第一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第
38、一节,中药的性能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一,四气五味(一)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一)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二)五味: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二)五味: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1,辛:能散能行,适用于表证,气滞证,血瘀证。,辛:能散能行,适用于表证,气滞证,血瘀证。2,甘:能补益,能和中,能缓急。适用于虚损病证。,甘:能补益,能和中,能缓急。适用于虚损病证。3,酸:收敛固涩。适用于久泻,遗精,多汗,带下等证。,酸:收敛固涩。适用于久泻,遗精,多汗,带下等证。4,苦:能泄(通泄,清泄,降泄),苦:能泄(通泄
39、清泄,降泄)能燥(燥湿),能坚阴(保护津液)能燥(燥湿),能坚阴(保护津液)适用于便秘,热毒,寒湿,湿热,阴虚证。适用于便秘,热毒,寒湿,湿热,阴虚证。5,咸:能泻下,能软坚。适用于痞块,瘰疬,瘿瘤。,咸:能泻下,能软坚。适用于痞块,瘰疬,瘿瘤。6,淡:渗湿利水。适用于湿阻,小便不利,水肿。,淡:渗湿利水。适用于湿阻,小便不利,水肿。二,升降浮沉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降浮沉:指药物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有发汗解表,升阳,催吐,作用。升浮药:有发汗解表,升阳,催吐,作用。沉降药:有降气,潜阳,敛汗,清热,泻下,止呕作用。沉降药:有降气,潜阳,敛汗,清热,泻下,止呕
40、作用。升降浮沉与性味,质地有关,与炮制,配伍也有关。升降浮沉与性味,质地有关,与炮制,配伍也有关。三,归经三,归经药物对人体某一部位,脏腑,经络起主要治疗作用。药物对人体某一部位,脏腑,经络起主要治疗作用。引经药。引经药。第二节:中药的用法第二节:中药的用法一,配伍一,配伍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二,禁忌二,禁忌(一)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十八反十八反”,“十九畏十九畏”(二)妊娠禁忌:(二)妊娠禁忌:(三)服药饮食禁忌:(三)服药饮食禁忌:三,中药的用量三,中药的用量(一)药物性质与药量的关系:(一)药物性质与药量
41、的关系:(二)配伍,剂型与用量的关系:(二)配伍,剂型与用量的关系:(三)病情,体质,年龄与用量的关系:(三)病情,体质,年龄与用量的关系:(四)季节,环境(四)季节,环境四,中药煎服法四,中药煎服法(一)煎药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一)煎药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二)服药法:(二)服药法:第二篇,食疗知识第二篇,食疗知识一,食疗的涵义一,食疗的涵义(一)食物与人的关系(一)食物与人的关系(二)药食同源(二)药食同源(三)食疗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三)食疗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二,食疗的内容二,食疗的内容(一)食饮有养(一)食饮有养(二)食膳以疗(二)食膳以疗
42、三)辨证食治(三)辨证食治(四)食饮有节(四)食饮有节(五)饮食宜忌(五)饮食宜忌三,食疗的特点三,食疗的特点(一)体现了中医医理(一)体现了中医医理(二)强调了辨证施食(二)强调了辨证施食(三)反映了整体观念(三)反映了整体观念(四)突出了健运调补脾胃(四)突出了健运调补脾胃(五)显示了食药结合、服用方便、美味可口(五)显示了食药结合、服用方便、美味可口第三篇,第三篇,名家名著篇名家名著篇1,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观点。,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观点。伤寒杂病论,此书熔医经与医方于一炉,伤寒杂病论,此书熔医经与医方于一炉,法度严谨,后世推崇为法度严谨,后世推崇为“众方之祖众方之祖”。创立六经辨证
43、体系,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仲景学说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仲景学说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专著。是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专著。后世尊其为后世尊其为“医圣医圣”。2,千金方的主要学术观点。,千金方的主要学术观点。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千金方。著有千金方。对中医学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发展了养生学说,发展了养生学说,千金食治主要介绍每一种食用药物的性味、千金食治主要介绍每一种食用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及配伍等。功用、主治及配伍等。3,食疗本草
44、的主要学术观点。,食疗本草的主要学术观点。孟诜是唐代医药学家。孟诜是唐代医药学家。食疗本草专论食物疗疾。食疗本草专论食物疗疾。是我国唐代一部著名的食疗专著。是我国唐代一部著名的食疗专著。在本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本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总结了唐以前的食疗成就。总结了唐以前的食疗成就。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有效,对后世影响较大。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有效,对后世影响较大。还记载了动物脏器疗法。还记载了动物脏器疗法。比前代同类著作有长足的进步。比前代同类著作有长足的进步。4,食医心鉴的主要学术观点。,食医心鉴的主要学术观点。昝殷是唐代著名的妇产科医家。昝殷是唐代著名的妇产科医家。食医心鉴是中医食疗学专书
45、食医心鉴是中医食疗学专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书中记载了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食疗方法。书中记载了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食疗方法。每一张食疗方均载有制作加工方法。每一张食疗方均载有制作加工方法。其中以粥方为最多。其中以粥方为最多。5,太平圣惠方的主要学术观点。,太平圣惠方的主要学术观点。王怀隐是宋代医学家。王怀隐是宋代医学家。按脏腑病症分类汇编而成。按脏腑病症分类汇编而成。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医疗经验,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医疗经验,为宋代医方巨著。为宋代医方巨著。6,图经本草的主要学术观点。,图经本草的主要学术观点。苏颂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医药学家。苏颂是宋代
46、著名的科学家、医药学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图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图本草。又名本草图经主要阐述药物的来源,又名本草图经主要阐述药物的来源,形态、鉴别、炮炙及应用,形态、鉴别、炮炙及应用,并将药物与方剂有机结合起来。并将药物与方剂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7,养老奉亲书的主要学术观点。,养老奉亲书的主要学术观点。陈直是宋代医药学家。陈直是宋代医药学家。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病学专著。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病学专著。主要内容是老年病的饮食疗法。主要内容是老年病的饮食疗法。首重脾胃,药宜轻缓,注意时病,强调护理。首重脾胃,药宜轻缓,注意时
47、病,强调护理。在食疗理论和方法方面有独到见解。在食疗理论和方法方面有独到见解。指出老年保健治法,重在注意饮食,注意生活起居,指出老年保健治法,重在注意饮食,注意生活起居,注意精神调节,其次才是用药。先行食疗,再行药疗。注意精神调节,其次才是用药。先行食疗,再行药疗。无论防病、治病都把饮食调理放在首位。无论防病、治病都把饮食调理放在首位。本书采用的方剂特点是药味简单,无副作用,剂型种类多。本书采用的方剂特点是药味简单,无副作用,剂型种类多。8食物本草的主要学术观点。食物本草的主要学术观点。李杲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补土派”的代表人
48、物。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为脾胃论。代表作为脾胃论。强调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重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以滋化源。治疗重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以滋化源。所创之补中益气汤至今为临床所常用。所创之补中益气汤至今为临床所常用。食物本草此书是研究药用食物产地、食物本草此书是研究药用食物产地、性能、作用、用法的专著。性能、作用、用法的专著。为历代食物本草之首。为历代食物本草之首。详细记载了各种水的药效,为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详细记载了各种水的药效,为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9,汤液本草的主要学术观点。,汤液本草的主要学术观点。汤液本草为中药专著。汤液本草为
49、中药专著。本书汇集了金元医家的药学理论。本书汇集了金元医家的药学理论。阐述功能简明扼要。并着重于性味、功效、阐述功能简明扼要。并着重于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畏恶、炮制等。主治、用法、畏恶、炮制等。10,饮食须知的主要学术观点。,饮食须知的主要学术观点。贾铭是元代养生家。贾铭是元代养生家。书中将饮食物分水火、谷、菜、果、味、书中将饮食物分水火、谷、菜、果、味、鱼、禽、兽鱼、禽、兽8类。简述性味、宜忌。类。简述性味、宜忌。11,饮膳正要的主要学术观点。,饮膳正要的主要学术观点。忽思慧是元代营养学家。忽思慧是元代营养学家。系统地总结了元以前宫廷和民间的食疗经验,系统地总结了元以前宫廷和民间的食疗经
50、验,在我国食疗营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食疗营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饮膳正要为我国著名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为我国著名的营养学专著。对各种营养性食物和补益食方及饮食卫生、对各种营养性食物和补益食方及饮食卫生、食物中毒均有深入的研究。食物中毒均有深入的研究。书中讲究个人卫生。书中讲究个人卫生。12,古今医统大全的主要学术观点。,古今医统大全的主要学术观点。徐春甫是明代医学家。徐春甫是明代医学家。古今医统大全是一部类书性的著作。古今医统大全是一部类书性的著作。论述了老年人饮食养生之道,论述了老年人饮食养生之道,各种食品的制法及治疗作用等,各种食品的制法及治疗作用等,具有研究参考价值。具有研究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