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622376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论文推荐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 37 个行业的实证研究于涛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辽宁大连(116023) E-mail: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从技术供给环境、技术供 给投入、技术供给产出和技术吸收消化四个方面评价了 2006 中国 37 个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并给出了中国各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综合排名,之后又对比分析了 2004、2005年各个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 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技术供给比较充足;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

2、制造业等行业,技术供给不足。本文从我国工业发 展特点以及工业行业自身特征剖析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提高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F121.31.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时代,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 增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世界各国经 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技术创 新是将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萨缪尔森 等经济学家对美国 1900-1996 年间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人均产出每年增长1.8%,大约有 1.5%来自于技术创新7

3、。近年来,我国的各个工业行业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也就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006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 38 个工业行业分类中,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气机械即器材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研发投入超过百亿1。 2006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 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到 330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8%。随着中国技术研发投入的不断增 加,中国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正在不断涌现,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产出显著增加 2006 年,中 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 69009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 25685 件,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4、 24.9%和 40.4%同时,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也大幅增加,2006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 拥有发明专利达到 29176 件,同比增长 27%2。然而,从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单纯 的研发投入并不是影响技术供给能力的唯一因素,技术供给能力的强弱也受到诸如市场结 构、企业规模等行业特征的影响3,国内学者也有指出,中国技术供给能力存在产业组织障碍, 市场集中度低,企业数量过多,导致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而达不到规模经济,从而影响到整个 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提高4。但是这都是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证的支持。本文从旨在通过评价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识别我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 能力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

5、并找到相应的造成技术供给能力差异的原因。回顾关于技术供给 的研究现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或者区域技术供给能力评价和微观层面 上的企业供给能力评价,对于中观层面即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研究也 往往聚焦于某一类行业,比如高科技行业和、先进制造业,而缺乏对整个工业行业内部的对 比研究。因此,从目前中国工业行业的特征出发,横向对比不同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 并找到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中国调整工行行业产业结构,提高工业行业竞争力。- 1 -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技术有效供给的源泉。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独有独占性、市场需求引导性等特点,所以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满足社会各界需求

6、,满足技术需求的过程,也就 是技术有效供给的过程所以要实现技术的有效供给,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另一方面,技术供给又极大的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的有效供给为技术创新输送各 种技术资源及信息,从而有力的推动技术创新技术供给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成果与社会实 际相对接的过程,实现了创新成果的使用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供给的最重要作用就是促进技术创新,不断的研发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从而技术的有效供给的实现技术供给能力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技术创新又是技术 供给的源泉,二者事实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现技术的有效供给,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从 而实现系持续、协调的发

7、展。2. 研究文献述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过程,大量的研究都论证了技术 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就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对研究技术供给提供了一 定的理论依据;技术转让理论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也可以为研究技术供给提供一定的借鉴意 义,但是以往的研究都聚焦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如何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为发展中 国家提供技术,而缺乏对于技术供给的专门研究;更缺少将技术供给与工业行业联系起来, 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目前,研究技术创新的文献很多,而研究技术供给的文献并不多从已有的文献看,一研 究的都是区域技术供给能力评价,在邹蔚(2006)的文章中,应用 DEA

8、方法研究了 2000 年世界上 8 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供给能力排名情况,并且找到了影响中国技术供给能力的 五个主要因素。4而邹蔚,万君康(2007)应用 DEA 方法研究了我国 31 个省市的技术供给能力排名情况, 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中国各省市技术供给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将中国各 个省市的技术供给能力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分析了制约这四个地区技术供给能力提高的因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5总的来说,从评价对象上看,目前对于技术供给能力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区域的间的 角度来进行评价,基本上是从微观的角度考虑的;从评价方法上看,目前研究

9、最常用的方法 就是 DEA 方法,也就是多投入和多产出的评价方法 本文想从上述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 拓展:首先是从宏观方面,也就是从产业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技术供给能力总体进行评价, 相关的研究还没有人做过其次,再评价方法方面,将 DEA 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 方法结合使用,在对中国各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排名的同时,力图找到中国各个工业行 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制约因素。本文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进行评 价,并且分析中国对各个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3.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评价体系3.1 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

10、力指标测度是技术供给能力和工业行业的结合一方面要从 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技术供给能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工业行业的特征,将二者合 二为一的进行整体考虑,本文主要是基于技术供给能力的投入和产出思想,来评价我国工业- 10 -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在指标选取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指标的真实性、权威性、全面性和可获取性为四个原则,这里提出了 EIOA(environment、input、output、absorb)测度指标体系, 将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分解为四个方面技术供给环境、技术供给投入、技术供给产出、 技术供给吸收的指标进行测度。(见表 3.1)(1)技术供给环境 技术供给环境是技术供给能力的社

11、会支持系统,是资源要素的重要载体和体制保障。衡量技术供给的环境应该从行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考虑。由于政府近些年不断为了促进 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不断加大对于工业行业科研投入,所以外部环境用政府投入来衡量; 技术供给的内部环境是工业行业内部的技术供给支持系统,从行业的层面上为技术供给提供 保障,本文选用各大工业行业拥有科研机构数来衡量技术供给的内部环境。技术环境指标就是由内部和外部环境组成的。(2)技术供给投入 一般来说,投入指标是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的。所以技术供给投入也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来考虑。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是技术供给的主体,并且在 能够极大的影响技术供给的

12、有效性。在人力投入指标的选择方面,选取 R&D 人员全时当量 这个指标作为衡量人力投入的指标;对于财力指标的选取,选用科研经费支出占工业总 产值比重作为衡量技术供给能力的财力投入指标;对于物力投入指标,选取科技活动中的固 定资产投资构建费用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作为衡量技术供给能力的物力指标。(3)技术供给产出 技术供给产出既是先前技术供给的结果,又是后续技术供给的投入,是技术有效供给的关键。技术供给的主要成果有论文呢、著作、专利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本文主要选取 了专利申请数和拥有专利发明数作为技术供给产出指标。(4)技术消化吸收 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对已有技术的再造,既能很好的利用了已有技术,又能

13、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找到不足,进行二次技术创新,进而完成下一步的技术供给,所以说对技术的消化吸 收技术供给能力的承前启后的环节,是实现技术有效供给的保障。故本文中选取技术改造经 费、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吸收经费作为衡量技术消化吸收的三个指标。本文主要依据2007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采用的中国工业行业分类标准,共分为38 个行业,其中“其他矿采选业”数据缺损,故选择其余 37 个行业数据为研究样本最终以 2005 年 37 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共选择了 10 个指标作为技术供给能力 评价指标依次为:X1:政府资金投入;X2:拥有科研机构数;X3:R&D 人员全时当量; X4:

14、科研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比;X5:R&D 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X6:专利申请数; X7:拥有专利发明数;X8:技术改造经费;X9:技术引进经费;X10:技术吸收经费(如 表 3.1 所示)。基础数据来源于2007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所得。由于表 3.1 中表 征技术供给能力测度指标收集的各项原始数据的数量单位不同,为了统一量纲,将所选取的 指标进行标准化,由于篇幅有限将标准化数据省去。表 3.1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测度指标体系Tab. 3.1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China industry technological supply compet

15、ence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技术供给环境1工业增加值万元2主营业务收入万元3从业人员数万人4生产经营用设备净值万元技术供给投入5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万元6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7新产品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8新产品开发费用占工业总产值%技术供给产出9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项10科技活动课题统计项11专利申请数项12拥有专利发明数项技术交流13技术改造经费万元14技术引进经费万元15技术吸收经费万元16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万元3.2 因子分析根据上文选取的 10 个指标,通过 SPSS 软件(version 11.5)对于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因子分析。(

16、1)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和贡献率。将原始数据初始化,根据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 运用统计软件 SPSS 软件(version 11.5),可以计算出个指标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等,由于前三个因子的贡献率已经接近 80%, 所以这三个主成分足以表征表 1 中 10 个变量。(见表 3.2)从表 3 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专利申请数、拥有专利发明数、技术引进经费、技术 吸收经费等指标上的载荷大,反映了技术供给产出和技术供给吸收状况,所以第一公因子可以定义为技术供给产出公因子;第二公因子则与固定资产投资构建费占工业总产值 比占工业总产值比、科研经费支出占工业

17、总产值比等指标上的载荷大,反映了技术供给投入状况,可以定义为技术供给投入公因子;第三主成分则与拥有科研机构数、政府资金投入等 指标上的载荷大,反映了技术供给环境状况,可以定义为技术供给环境公因子。根据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得到各工业行业的因子得分函数,结合 37 个工 业行业的原始数据,可以得到技术供给能力各个公因子的得分、技术供给能力综合得分和分 布情况。表 3.2 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Tab. 3.2 Component matrix, Eigenvalue,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

18、dings项 目X1X2X3X4X5X6X7X8X9X10特征 值贡 献 率累 积 贡 献 率F10.480-0.1020.7520.4190.0540.7230.8210.8140.9040.8795.51855.17855.178F20.253-0.0300.1410.7600.9390.2700.3050.1050.0010.2411.22212.22267.399F30.7380.6850.4220.256-0.0230.5740.053-0.160.2520.0431.15311.52878.928(2)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排名。为了对全面考察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对其进行

19、综合评价和比较,首先,由 SPSS11.5 的统计结果可得因子得分模型为:nfni = mniYi ,i=1,2,10;n=1,2,3(1)i =1式中 fni 为各工业行业的因子得分,Y1-Y10 为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据,Y1-Y10 前面的系数 mni 为 SPSS 分析结果中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 4)的数值。得到 f1i、 f2i 、 f3i 的数值以后,以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作为加权系数,计算各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综合评测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Zi = 0.463 f1i + 0.232 f2i + 0.152 f3i + 0.154 f4i Zi = 0.665f1i + 0.1

20、96 f2i + 0.139 f3iZi = 0.700f1i + 0.158 f2i + 0.141 f3ii=1,2,37 (2)式中 Zi 为各个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综合评测, f1i 、 f2i 、 f3i前面的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它是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 3 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的比值。 根据上表的计算公式可知,综合评测得分越高,表明该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越充足,该工业行业的技术资源越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通过比较综合得分的高低,可以排序处2006 年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高低。(见表 3.3)表 3.3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评价Tab. 3.3 Evaluati

21、on indexes system of China industry technological supply competence序号工业行业因子得分综合得分综合 排序绩效F1F2F3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20348-0.346850.079740.10011311较充足2食品制造业-0.38389-0.6086-0.39009-0.4196326中等偏 下3烟草制品业-0.38453-0.60816-0.38095-0.4186725较充足4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613140.88745-0.63238-0.3833623中等偏 下5家具制造业-0.32611-0.53

22、273-0.3995-0.3688522中等偏 下6造纸及纸制品业-0.237760.10332-0.57527-0.2341717中等偏 上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885553.91294-1.06372-0.167815中等偏 上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431210.08051-0.19094-0.3168121中等偏 下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1231-0.28117-0.38286-0.1080813中等偏 上10塑料制品业-0.55145-1.217510.15697-0.5512633较差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4161-1.33719-0.0806

23、-0.5098930较差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599040.53421-0.51159-0.4106224中等偏 下13金属制品业-1.00279-3.37561.76724-0.9661519中等偏 上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50641.65743-0.214690.1901610较充足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24361.402250.54110.4531777较充足1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27211.47912-0.936631.2299354充足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65732-0.55335-0.976660.2311058较充足

24、18农副食品加工业-0.54518-1.262210.09172-0.5633334较差19饮料制造业-0.64558-0.062610.05408-0.4530729中等偏 下20纺织业-0.379720.64359-0.64423-0.2597318中等偏 上2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899410.283580.31866-0.5382132较差22医药制造业-0.368990.35132-0.59684-0.2906120中等偏 上2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71076-1.592571.11653-0.5806635较差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7143-0.33622-1.287

25、342.356231充足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36349-0.968380.626560.1954589较充足26专用设备制造业2.43847-1.061031.491871.7578443充足27化学纤维制造业1.035361.29793-0.16750.9004415较充足28橡胶制品业-0.9609-0.868510.60164-0.7184536极差2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767120.164894.726381.9508262充足30通用设备制造业0.684750.56356-0.015670.5637046较充足3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248480.24557-

26、0.47458-0.2049116中等偏 上3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222520.4637-0.42629-0.1459114中等偏 上3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66516-0.732040.32319-0.5312337极差3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28624-0.42665-0.777490.02043712中等偏 上35非金属矿采选业-0.47896-0.01641-0.58078-0.4221327中等偏 下36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576860.28035-0.46627-0.4278528中等偏 下3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17648-0.462850.02

27、34670.10011331较差(3)结果分析:从表 3.3 的综合排名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几 个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综合排名较高,反映了这些行业的技术供给绩效较其他行业来 更高,技术供给能力较强;而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纺织服 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的技术供给绩效较低,技术供给能力较弱。从综合得分方面看,我 们可以看出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是存在巨大差距,行业间的发展不平衡性是显著存 在的。其中,技术供给能力较强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28、 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 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从 R&D 经费支出方面看,2006 年,上述四个工业行业的 R&D 经费 占我国工业总量的 58.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 业两个行业的 R&D 经费两个行业合计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就达到 30.8%。从专利申请方面看, 上述六个行业占全部工业行业比重的 80%,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个工业行业的整个工业相应指标的 45.7%。这些 技术供给能力较强的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投入和技术供给产出都相对较高,

29、表明这些工业行 业在整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中的重要地位。(4)不同年份技术供给能力绩效的因子分析动态比较。综合得分和排序的年际间比较。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计算处各个工业行业 2004-2005 年度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则可以进行年 际间的纵向比较,从而看出各个工业行业排名的动态变化过程。(见表 3.4)纵观 2004-2006 年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综合得分和排名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 出一些明显的变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技术供给能力提高的很快(从第 4 名到第二 名再一跃成为第一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近些年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产业,2006 年,中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销

30、售收入为 19791 亿元,同比增长 25.7%;利润总额 为 1100.7 亿元,同比增长 17.5%;工业总产值为 20160.0 亿元,同比增长 25.6%。2007 年1-2 月份,中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利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 80.1%,而 3-5 月份利 润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为 6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利润的高增长, 技术供给能力的提高在这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技术供给 环境、技术供给投入和技术供给产出的各项指标均处于所有工业行业的前列,而且呈现出逐 年递增态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行业内的企业约有 60%都建立了独立

31、的研发机构, 为各个工业行业之首;有些工业行业如木材和竹材采选业、煤炭选采业,虽然也从事技术开 发工作,但是设有自己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则很少。2006 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有 2414 项,在所有工业行业也处于前三位。这也就保证了化学原 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够有较强的技术供给能力。在这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技术供给能力排名也发生了比较大的 变化(从 12 名到 11 名再到第 3 名),“十一五”规划中,专用设备制造业被列为重点发 展的制造业行业。近些年,随着对于专用设备的需求逐年增加,专用设备制造业也得到 蓬勃发展。随着地方政府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32、专用设备制造业的 R&D 经费逐年增加,新产品开发项目和专利数也居各个工业行业前列。技术供给的消化吸收方面,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和改造费用居于各个工业行业之首,这充分反应该行业在大力引进 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还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吸收和改进,完成技术供给自主性、独立 性,所以也具有较强的技术供给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技术供给能力倒退的行业,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第 2 名 到 16 名再到第 14 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8 名到 24 名再到第 32 名)以及黑色金属 矿采选业(23 名到 19 名再到 35 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8 名到24 名再到第

33、32 名)。近些年,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 地位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近些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该行业 的技术供给环境、技术供给投入等多项指标,均呈现逐年锐减的态势,所有该行业的技 术供给能力下降的也很快。要摆脱该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就加大技术供给投入的力度, 才能使得该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得到提高。表 3.4 不同年份各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绩效比较Tab.3.4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china industry supply competence in different years序 号工业行业2004200

34、52006综合得 分综合排 序综合得 分综合排 序综合得 分综合排 序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221927100.28071790.100113112食品制造业-0.3334320-0.265718-0.41963263烟草制品业-0.4719530-0.5541637-0.41867254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4572828-0.4536729-0.38336235家具制造业-0.3073719-0.4682831-0.36885226造纸及纸制品业-0.4669829-0.4214827-0.2341717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4500826-0.3630622-0

35、.167815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0336513-0.0002313-0.3168121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3930822-0.3887224-0.108081310塑料制品业-0.065614-0.0667815-0.5512633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339736-0.5430134-0.5098930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467437-0.5540536-0.410622413金属制品业-0.5684333-0.3546321-0.9661519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98626-0.4514640.190161015电气机械及器材

36、制造业-0.443565-0.3780980.45317771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503574-0.4570931.2299354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592369-0.4969170.231105818农副食品加工业-0.1605117-0.2416317-0.563333419饮料制造业1.067771310.95526730-0.453072920纺织业0.540131350.3689333-0.25973182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2852718-0.4085726-0.538213222医药制造业-0.3565821-0.309720-0.290

37、61202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4104823-0.2701819-0.5806635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10248-0.0703722.356231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108402110.59813960.195458926专用设备制造业0.003162120.017403111.757844327化学纤维制造业0.42150470.093325100.900441528橡胶制品业0.88861250.91907328-0.71845362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75664830.77032351.950826230通用设备制造业2.16633612.766

38、42110.56370463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341171150.33067223-0.20491163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05333421.84860716-0.145911433纺织服装、.帽制造业0.25487634-0.3937425-0.53123373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41812240.00272120.0204371235非金属矿采选业-0.137716-0.0089814-0.422132736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5355832-0.5516435-0.42785283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4505727-0.47941320.1001133

39、14. 结论(1)技术供给能力行业间的差距非常明显。从中国 37 个工业行业的因子分析得到的技 术供给能力得分可以看出,37 个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存在巨大的差距。排名第一的化学原 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综合得分为 2.35623,排名最后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综合得分 仅为-0.53123。相差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2)排名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中国 37 个工业行业 20042006 年的技术供给能力综 合得分排名情况,可以清楚的看出各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动态变化。虽然有几个绩效 和排名上升较为突出的工业行业,比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但 是也有一些工业行业的绩效和综

40、合排名倒退较为明显的工业行业,比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但是在这些行业技术供给能力发生变化的时候,全国整体技术供给能 力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3)我们发现对于 37 个样本行业来说,技术供给能力较强的工业行业基本属于高 R&D 投资行业,且大都是机械制造业;而技术供给能力较弱的工业行业基本上低 R&D 投资行业, 大多数属于轻工业行业。但是,高 R&D 投资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并不一定比低 R&D 投资 行业更高,所以 R&D 投资并不是造成技术供给能力的根本原因,而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结 构才对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有着较强的影响。参考文献1安同良,施浩,等.中国制造业企业 R

41、&D 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6,(2):2130. 2李娟.中国产业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浅析J.当代经济,2006(9). 3王君.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J.宏观经济研究,2006,(11). 4万君康,凌丹,邹蔚.论技术有效供给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 5邹蔚,万君康.中国技术供给能力的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7,(3). 6吕铁.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及韩国经验借鉴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 7龚国平.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6(2):25-27.Differences in Technological Supply Competence-A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37 IndustriesYu Tao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AbstractAfter reviewing the researches in technology supply, current researches only focu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