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858974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可行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pdf(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英文题目: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o nt h eM o t i v a t i o no fF a r m e r s L i 堕亟i ! 堡丛! 堑i Q 塾二i 堕B 坠! 垒! 笪! 堑星垒墨Q S 垒塾堕曼! 蟹i 鱼,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C a s e 导师:猩佳送 专 论文提交 日 学位授予 日 Y 1 螋炒 9 9 9 9 邕驾 产权归属承诺书 硕士 程传兴 学位论文 是否保密 否l如需保密,解密时间年月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2、方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括为获得河南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 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 特此声明。 研究生签名j 0 告善 日期:2 1 1 年6 月 2 日 导师签名 日期:矽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及知识产权归属承诺 本人完全了解河南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 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本

3、人同意河南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本人完全了解( ( 7 - - 7 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有关规定,在毕业离开河南 农业大学后,就在校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发表的所有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河南农业 大学,试验材料、原始数据、申报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均归河南农业大学所有,否则,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磁翩虢钐谬貉领导签 日期:多1 1 年6 月p 日同期力侔f 锄仁R 同期:年 月日 成长。首先 我知识,而 且教我做人。他那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 等都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也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

4、论文的选题、框架的 设计、文献的采集、内容的指导到最终定稿,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向导师献上 最诚挚的谢意。 在日常学习和课题研究中,还要特别感谢赵翠萍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的指导和 无私的帮助。赵老师在我的研究进程中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论文写作中指点迷 津,精心点拨,引导我开拓思路。她的敬业精神也让我感动与钦佩。同时吴一平老 师、唐华仓老师、刘向华老师等也对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他们同其 他各位老师在我的学习中都给予了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各位研究生同学在三年生活学习中对我的帮助、支持与鼓励。我们像一个 小家庭,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与他们的相处与交流

5、使我受益颇多,我 们共同度过的时光也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正是他 们的关心与支持,让我不断进步,给予我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由于学识水平有限,论文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与错误,敬请各位老师、同学 批评指正。 二0 一一年六月 的调研分析 目录 摘要1 1 绪论2 1 1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2 1 1 1 研究背景2 1 1 2 研究意义2 1 2 研究对象3 1 2 1 农地与农村土地流转3 1 2 2 农户与农户行为3 1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4 L3 1 研究内容4 1 3 2 技术路线4 1 3 3 研究方法5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6 2

6、 1 相关理论6 2 1 1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与产权理论6 2 1 2 行为经济学理论7 2 1 3 地租理论7 2 1 4 规模经济理论8 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8 2 2 1 国外研究8 2 2 2 国内研究9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概况1 1 3 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沿革1 l 3 1 1 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1 1 3 1 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沿革1 2 3 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1 3 3 2 1 我国农村士地流转基本状况1 3 3 2 2 农村十地流转模式及创新1 5 的调研分析 4 2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分析2 2 4 2 1 农户土地流转的内外因探析2

7、 2 4 2 2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计量指标的描述性分析2 3 5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动因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三f J 峡农村为例2 4 5 1 河南省土地流转现状2 4 5 2 调研地区选取依据与土地流转现状2 4 5 2 1 调研地区选取依据2 4 5 2 2 三门峡农村土地流转现状2 5 5 3 实证分析2 5 5 3 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2 5 5 3 2 模型分析2 8 6 三门峡土地流转典型案例分析3 l 6 1 雷湾村花卉种植大户3 2 6 2 陕县二仙坡绿色果业山庄3 3 6 3 崖底苗木花卉休闲生态园3 4 7 结论与对策建议3 6 7 1 研究结论3 6 7 。2 推动农村土地

8、流转的对策建议3 6 7 2 1 建立产权明晰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3 6 7 2 2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市场3 7 7 2 3 提高农户对十地流转的认识,加大对农户的培训3 7 7 2 4 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探索新型七地流转模式3 8 7 2 5 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3 8 参考文献3 9 分析 4 2 4 4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一基于河南省- - f l 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摘要 作为农村土地问题的核心,农村土地流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背 景下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

9、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为切入点,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 农户的认知与决策,并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动冈,在 此基础上提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希望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实施 调控和监管提供依据和参考。 文章首先通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介绍以对农地流转有基本认识。进而对参与主体一 一农户在土地流转整个过程中的行为与决策进行分析。在流转模式不断创新、流转对象逐渐多 元、流转成效日益显著的背景下,由于农户认知与承担风险能力的不同,面对土地流转的决策 与选择不同。研究还总结了当前农户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观念陈旧不愿流转,存在土 地撂荒现象;二是流转机

10、制不健全,面临的流转环境差;三是流转不规范,权益得不到有效保 障;四是流转范围窄,存在短期性。 对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动因,首先通过描述性分析对推进农地流转韵内在动力和外部推 力进行归纳。进而通过对河南省三门峡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实证研究发现,推动农户土地流转 行为的最显著动因是农户对效益和利润的追求。最后根据模型回归,用计量的方法探索出经济 引力、农户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的增加等因素是调研地区农户参与十地流转的主要 动因。 在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和动因研究的基础上,观察到了农户行为的出发点和所把握的效益原 则以及影响农户行为的内部约束条件、外部环境因素和诱发农户行为的机理。认为要进一步推

11、动农村土地流转,就要改善内部约束,优惠外部环境。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建立产权明晰的 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提高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探索新型土地 流转模式;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户流转行为流转动因三门峡农村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基于河南省:f - j 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1 绪论 1 1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土地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角色。土地和劳动力

12、是农村 最主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农民依附在土地上,三农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改 革3 0 多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 0 0 6 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切实减轻了农 民负担,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后劲,但是“三农”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尤其是农村土地问题。 而作为土地问题的核心一农村土地流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也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 0 世纪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的 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并使农村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飞跃。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家庭承

13、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暴露出一些缺陷和负向效 应:该制度虽然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并奠定了工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但它没有 打破城乡二元制,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_ 土地虽然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但却不能 变成资本,不能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农村土地细碎、家庭经营规模小,阻碍了农业生产规 模的扩大,也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中国农村经济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 彩;农户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给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的传播带来困难,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户经营士地的直接经济收 益不高,而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对农户产

14、生极人的吸引力,促使农业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并向二、三产业转移,呈现出“半工半耕”的兼业化特征。尤其现阶段在我国十地对于农户来 说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农户“离乡不离土”,宁愿粗放经营或抛荒, 也不能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阻碍了土地资源市场配置,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为了克服不足,就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有 机结合。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 2 0 0 8 年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把主要议题放在农村士地问题上,并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 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15、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看出,党中央允许和推进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新一轮土地 流转改革确立了朱来深化改革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1 1 2 研究意义 农村士地使用权流转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只有让土地使用权流转起来,才 能盘活存量资源,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也必然引发包括农 村资本市场等其他要素市场的发育。深入、系统地分析农村十地流转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 对策建议促进农地流转,对进一步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2

16、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一基于河南省三l - J 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推动农业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经营以及实现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开启城乡一体 化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将土地改革放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以十地的 流转加速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通过农民增收的途径拉动8 亿农民的消费力,刺激内 部需求,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内需市场,无疑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农地经营和农地流转的主体,农户的行为对于一个地区的土地流转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而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发生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以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为 切入点,研究农

17、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农户的认知与决策,探索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动因,提出推 动农地平稳有序流转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实施调控和监管提供依据和参考。 1 2 研究对象 1 2 1 农地与农村土地流转 农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 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于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目前我国厶( 耕) 地关系 高度紧张,在小块土地上沉淀了大量的劳动力,有1 3 的省人均耕地面积少于1 亩,有6 0 0 多个 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 8 亩。农村土地己不仅局限于经济功能,也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 障。农村的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点

18、之一,而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十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士地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本 文所研究的土地流转主要指农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户之间,农户向种植大户、企业、专业经济合 作组织等的流转,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农地改变性质( 转变为建设用地及其他非农用 地) 的流转。 1 2 2 农户与农户行为 农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社会组织的构成单元,是农业部门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从 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现阶段,农户在我国农村、农业中占主体地位,在社会 经济活动中

19、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他们一方面要留在维生经济中进行自主经营, 另一方面要迈入市场面对竞争,其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受到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同收慢等特性 的影响,还受到资源、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来自于自然条件、市场的压力使农户常常处 于不稳定状态。经济利益是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 理解中国农户的行为,是理解中国农业、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关键。总的来看,我国农户 行为整体表现为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并存,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农户的行为决策主 要基于感知与经验,受到内因与与外力的双重约束,通过对农户经济行为的正确认识,理解农 户行为的逻辑出发点和农户行为所把握的效益原则,对农户内

20、部进行合理指导,对外部环境进 行有效改善,消除农户行为的不利后果,引导农户行为朝着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目 标迈进。此外,农户行为是评判政策绩效的依据,也是制定政策的关键,通过对农户十地流转 3 析 1 绪论。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分析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如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地租理论,通过分析对研究进行理论指导。通过国内外研究了解理论界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 研究进展与趋势;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概况。主要回顾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沿革,并 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使我们对农村

21、土地流转有大体认知; 4 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及动因分析。包括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决策、农户参与农地流转 的模式选择、农户土地流转的去向与用途等;同时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为切入点,进一 步引出对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的描述性分析; 5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动因实证研究。在对三门峡农村当前土地流转情况大体了解的基础 上,选取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对资料和数据进 行整理,研究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并建立模型,探析农户土 地流转的动因; 6 典型案例分析。在发放问卷的同时,通过走访的方式,获取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三种 不同模式的典型案例,通过

22、分析研究农户的参与行为,印证农户参与流转的动因; 7 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对今后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合理推动提出有效对策。 1 3 2 技术路线 4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一基于河南省_ - f - 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 1 r 理论研究 1r l I j l “ “。I 。 研 1 。密内农两框鲤 一一一一上一一一一 定 I I I l 量 实 I I冈 I。 分 证 I 资料搜集L - 一I 实地调研 I 素 析 I 分分 l 析 : 、 析 :分析i 门唤农户 鎏堕 l 选设 I1 1 - I 取置 l l - I 指模 l l I l

23、标型 l 探索三门峡农户土地流转的动因- I I 一一一一。I 。一一一一一一 发现行为诱发机理及 驱动力 农户土地 流转行为 I 1 一 I I 研究 一措 l 图1 - 1 技术路线图 1 3 3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搜集与典型调奄相结 合的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理论分析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地租理论等相关理 论基础,对课题研究进行分析与指导。 2 实证分析法,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和实地调查,对河南二门峡农户士地流转现状进行分析, 5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

24、的调研分析 并探讨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动因。 3 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与阅读,总结前人及当今学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进 展和已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4 典型调查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河南三门峡县市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 对农户土地流转情况开展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 5 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根据三门峡农村土地流转特点,构建指标 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动因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 相关理论 2 1 1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与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

25、制定出来的规则、 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之为“制度安排”。舒尔茨从“供给需求” 角度对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经济发展尤其是人的经 济价值的不断提高对制度产生了不断的新的需求,制度变迁则是为适应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而 做出的滞后调整”。新制度的产生是否定、改变或扬弃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 于存在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外部利润内在化就是 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过程。人们之所以对制度有需求,在于制度可为人提供服务。有效的制度能 提供公共信息,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有了制度,可提

26、 供激励机制,可为合作创造条件。制度变迁也可理解为收益更高的制度对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 代过程。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及十地逐步市场 化的探索,是赋予、保障并不断强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农村土地流 转是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创新,制度变迁原理证实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村社会保障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配套制度的改革,都有待于进 一步完善。 产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相关联,为界定人们利用稀缺资源 之间的权利关系而存在。产权不只是所有权,而是一组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

27、权、 让渡权、收益权等。科斯指出:“产权在法律上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只要产权不明确, 由外在性带来的公害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明确产权,才能消除或降低这种外在性所带来的伤害。 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就能有效地确认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相互负担的责 任”。1 明确界定的产权,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其内部不同权利的可分割和分离 性,有利于实现专业化分:【,提高经济效率;产权的可让渡性,使资源不断从利用效率和配置 效率较低的地方交换和流动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因此,产权的自由交易是使资源不断得剑优化 1 C o a s e ,R 1 9 6 0 T h eQ u e s t i

28、o no f S o c i a lC o s t 6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基于河南省- - I “ 1 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配置的过程。明晰的产权还界定了人们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行为边界、需承担的成本、收益的边 界及行为主体权责利关系,有助于人们在交易时形成合理预期,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激励, 促使人们有积极性去追求产权之利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 在我国农村土地市场上,土地作为交易客体,产权主体不清、界定模糊等因素制约着农村 土地市场的发育。而土地流转又使土地产权分解形成土地所有者、承包者、使用者等多元利益 主体。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如何界定,怎样保证各利益主体

29、权利的实现,怎样避免各种侵 权现象的发生,如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等问题都需要通过产权制度建设予以严格界定。明确的 土地产权内容有助于农户形成稳定预期,节约交易费用,产生约束与激励效应,引导农户的决 策动机和行为选择,进而产生制度绩效。因此,明确界定土地产权关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它是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2 1 2 行为经济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亚当斯密对此早有深入的讨论,但直到2 0 世纪 7 0 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才开始通过吸收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 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和经济科学有机结合,通过改造新古典

30、经济学中的效 用函数,建立起全新的个体选择模型,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行为经济学”。该理论修正了 主流经济学中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设的不足。与 传统经济学研究物的经济不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人 的行为决策可划分为“判断”与“选择”两个过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 益或效用最大化。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不仅考虑选择的期望,还要考 虑获得预期值的风险。基于人们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研究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 在“前景理论”中指出: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人们

31、 对损失更敏感。 土地流转是农地供需双方经济行为的选择与决策过程,也是通过对自身条件、社会经济等 因素的分析判断,最终对是否参与土地流转、转入还是转出土地、选择何种流转方式、风险应 对等行为做出选择。行为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农户土地流转驱动机理把握及农户土地流转动因探 索的重要理论依据。 2 1 3 地租理论 对于地租问题,经济学家分别在各自的经济学著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威廉配第 在赋税论中首次提出: “地租是劳动产品扣除生产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须后的余额,其 实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和剩余价值的真正形态”。2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对地租进行系统地 研究:“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支付给地主的价格,

32、其来源是工人的无偿劳动”。大卫李 嘉图运用劳动价值论研究了地租,他认为“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为使用 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产品,是由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付给十地所有者的部分”。萨 2 威廉配第,马妍译税赋论f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1 0 7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缪尔森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所付的代价。土地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因而地租量完全取决于 土地需求者的竞争”。马克思指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 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地租是以土地所

33、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一切地租都是与一定的土地所有权相联系的”。3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存在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经营使用单位 还有自己的局部利益。因而,土地所有权需要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与增值,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 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与取得应是有偿的,而有偿使用的实质就是收取地租。土地作为自然资源, 将其使用权让渡给他人利用,产生地租的实质就是凭借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向土地使用者索取报 酬。 2 1 4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 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亚当斯密作为规模经 济理

34、论的创始人,指出在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基础上劳动生产最大的增进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揭示了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马歇尔进一步研究了 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可通过购并活动使其资产、 管理能力等得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来实现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中小企业由于在成本较高的购并 过程中面临资金瓶颈,可通过聚集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在我国,规模经济理论在土地方面的研究应用较多、体现深

35、刻,尤其是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经济观点来看,大规模的耕种土地,比在小块的和分散的土地上经营农业 优越得多”。先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小,土地利用细碎化,导致规模化、 集约化经营受到阻碍,农业生产效率低、产出低;该现状也限制了农户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 对新技术的采纳,只有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这也是农地需求 者转入土地的重要动力。 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进程,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警现出规模加大、速 度加快之势。作为农村土地问题的核心、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实现方式、开辟城乡一体化的新路 径,农村土地流转越

36、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文献也大量涌现。 2 2 1 国外研究 在两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土地产权明晰,而且大部分国家的农 村土地为私人所有,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由市场进行调节和配置。因此,土地流转在国外被称 3 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M 】北京,人民f J ;版社,2 0 0 4 8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一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为土地买卖、租赁、抵押交易。 西方学者对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产权的研究较为系统。科斯作为产权理论的创始人,指出 产权的经济功能在于克服外在性,降低社会成

37、本,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D e m s e t z 和A l c h i a n ( 1 9 7 3 ) 对地权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稳定的地权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 键,这些权利受到的限制越多投资激励越弱;F e d e r ( 1 9 9 8 ) 、F e e n e y ( 1 9 9 3 ) 等认为产权清晰 的土地对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明确土地产权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把 生产要素配置给最有效率的农户,形成规模经营,最终提高农业生产力;中外学者联合在中 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中对英、美、德、日、印、中欧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产权制度进 行了研究,这些

38、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产权市场发展过程中土地可以自由交易、租赁或抵押,均通 过市场、行政管理、法律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政府对农地用途进行管制,强 制要求登记土地权利的变更,通过立法推进农地交易和租赁的发展。 从市场角度,C l a u d i oF r i s c h t a k ( 1 9 9 5 ) 提出政府干预会影响土地市场并导致其效率低下, 认为好的土地交易管理需具备完善的制度体制,主张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估价系统和地界 纠纷处理系统,提供土地价格、地租、附加投资等信息,鼓励土地登记,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 专门的土地技术支持等;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罗伊普罗斯特曼教授对我国农地的使用

39、形态和使 用期限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用计量模式分析农地市场化交易。国外的土地市场化研究还以微 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为基础,借助计量经济学为分析工具,建立了一套价格核算方 法和价格体系,如市场比较法、收益资本法、成本法等。 2 2 2 国内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农村七地流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研究 的角度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意愿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及动因研究;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等。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研究。当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选择 上。众多学者研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一般是

40、基于收入最大化这一“经济人”假设前提。但农户 既是经济单位又是社会单位。作为经济单位农户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主体,追求效益或效用 最大化;而作为社会单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是其唯一目标,还要考虑生存、就业等保 障。因此,影响农户生存、收入、就业的因素也构成了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重要影响。4 农村 社会各阶层对士地的依赖程度不同,并且在对士地价值的认知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的阶 层特点和阶层属性也使他们土地流转行为的选择迥然不同。农民一方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最大 化”,另一方面又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依赖。农村社会阶层的土地流转意愿和行为选择是农 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基础。5 农村土地流转受诸

41、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取决于土地供 求双方的农户决策行为( 林善浪,2 0 0 5 ) ;而作为农地经营的主体,农户的意愿与行为对一个 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及流转机制、流转模式的选择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何乐为,2 0 0 9 ) 。 4 张文秀等农户十地流转行为的影响闪素分析I J 】蕈庆大学学报2 0 0 5 ( 1 ) :1 4 - 1 7 5 陈成文,赵锦山农村社会阶层的士地流转意愿j 行为选择研究lJ J 湖北 会科学2 0 0 8 ( 1 0 ) :3 7 - 4 0 9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农户土地流转动因研究基于河南省三门峡农村的调研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

42、研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 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地流转形式中, 部分学者认为转包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租赁 土地也是主要方式之一( 戴中亮,2 0 0 4 )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转方式也由以转包为主的形 式向其他形式过渡( 史清华等,2 0 0 3 ) 。范迪军( 2 0 0 8 ) 提出农民要通过组织形成新的农民生产 合作社或土地合作社构成新的生产关系,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还

43、有部分学者建议 农地使用权股份化、证券化,增加土地的灵活性;随着农村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全国各地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模式。如河南沁阳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首开“公 开拍卖”模式,四川成都市、县、乡三级联网开展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山东省滕州市在全国 率先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 林经冠,2 0 0 8 ) ,信阳农户将农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 地银行”等。 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动因研究。姚洋提出在一个理想的新古典框架中,土地和任何 其他要素一样,自由流转总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能反过来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农业生 产效率的提高。6 史清华、贾生华( 2 0 0 3

44、 ) 根据对沿海苏、鲁、浙三省农地流转情况的实证分析, 将影响农地流转的根源动冈归结为“相对比较优势”的存在;诸多学者通过村级实证研究的调 查数据发现: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农户自身资源禀赋差异是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当非农就业机会出现后,农户家庭是否流转土地及其家庭经营特征又取决于家庭拥有的初始土 地资源、家庭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利益等因素( 钱忠好,2 0 0 8 ) 。重庆农 村土地流转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推动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源于不同流转主体的内在需求, 包括土地流转的新契机在于农村土地传统功能的明显变化;农村士地流转的主要动力在于农户 的土地资产通过流转实现

45、增值;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动因在于业主投资农业具有较好的资本增 值收益。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农业产出革命、将农户所掌握的资源尽可能的在 市场中利益最大化等是土地流转的新动因。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缺位,土地集体所 有权的边界不清,农民土地使用权性质也不清晰,土地财产性功能尚未发挥,农村土地集体所 有权需进一步界定。农村土地确实为村民小组所有,但基层政权对农民集体土地权利的干预过 多。有学者注意到,有一半农地流转是农民自发私下进行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强( 傅晨、范 永柏,2 0 0 7 ) 。2 0 0 5 年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的1 7 省农村土地调研发现:半 数以上的士地交易没有显化的市场价格,近半数的流转未约定期限,绝大多数流转未签订书面 合同。7 黄祖辉、王朋( 2 0 0 8 ) 通过对浙江5 6 个行政村农户的调查指出: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 主体、分散的流转形式、无序的服务中介组织以及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农 村土地流转,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规模化以及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等 6 姚洋中国农地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