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859334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A市B区c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二一三年八月项 目 名 称:A市B区c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建 设 规 模: D公顷建 设 内 容:农用地与未利用地整理工程、建设用地的拆迁、建设用地复垦及整理、安置小区建设投 资 总 额: 83378.44万元项目建设地址:B区c镇项目承办单位:A市E公司项目负责人:联 系 地 址: 目 录第一章 总则11.1 规划目标11.2 指导思想21.3 基本原则21.4 规划依据31.5 规划任务61.6 规划期限61.7 建设单位概况6第二章 工程区概况82.1 项目性质82.2 工程区位置82.3 工程区规模82.4 工程区自然、

2、社会经济情况92.4.1自然条件92.4.2工程区所在镇区社会经济状况102.5工程区基础配套设施状况112.5.1.骨干排灌系统设施112.5.2.交通设施状况152.5.3其他设施状况172.6 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172.7与相关规划的衔接182.8与其他规划及工程区内建设的衔接182.9工程区选址说明18第三章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203.1 工程区土地利用情况203.1.1土地利用结构203.1.2土地利用程度253.2新增耕地来源分析263.3 土地适宜性评价333.3.1主要种植作物的确定333.3.2评价单元的确定333.3.3评价因子的确定333.3.4土地适宜性评价343.3

3、.5评价结果分析353.4 水资源平衡分析363.4.1供水量分析363.4.2灌溉设计标准373.4.3需水量预测373.4.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38第四章 土地开发整理方案394.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目标394.2设计标准394.2.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标准394.2.2灌溉设计标准404.2.3排涝设计标准404.2.4道路工程设计标准404.2.5田间工程设计标准404.2.6农田林网工程设计标准404.2.7水质标准414.3工程总体布局414.3.1土地利用布局414.3.2土地利用方向414.3.3工程布局424.4工程设计444.4.1农用地整理工程设计444.4.2拆旧复垦

4、项目工程量654.5投资估算67第五章 拆迁和迁建方案705.1拆迁方案705.1.1工程区拆迁概况705.1.2安置区拆迁概况755.1.3基本原则775.1.4拆迁补偿费用775.2安置方案805.2.1安置方式805.2.2安置方案815.2.3安置区规划825.2.4 安置区选房计算845.3工程建设方案855.3.1 规划设计原则855.3.2 规划目标865.3.3 规划理念865.3.4建筑设计875.3.5 结构方案设计915.3.6 入口及绿化系统925.4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925.4.1 给排水925.4.2 电气设计945.4.3 暖通设计975.4.4 燃气设计975.

5、5 节能分析985.5.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985.5.2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995.5.3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1025.5.4 节水1035.5.5节能效果分析1045.6投资估算1055.6.1工程区拆迁补偿费用1055.6.2安置区拆迁补偿费用1075.6.3安置区征地费用1085.6.4 安置区建设费用1085.6.4 安置区购房款110第六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规划方案1116.1拆旧区规模1116.2 建新区规模1116.2.1 安置区规模1126.2.2 留用区规模1146.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1156.4 启动挂钩指标使用计划1176.4.1 启动挂钩指标117

6、6.4.2 先期拆旧区情况1176.4.3 先期建新区情况118第七章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1227.1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计划1227.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原则1227.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1237.4 便民措施1257.5 保障措施1267.6 组织领导126第八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1288.1 土地权属现状1288.2 土地权属调整原则1308.3 土地权属调整程序1318.4 土地权属调整内容1318.5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衔接1328.6权属调整的保障措施133第九章 农业人口安置方案1349.1工程区农业人口现状1349.2 农业劳动力安置1349.3 社

7、会保障措施1369.3.1社会保障1369.3.2收益保障136第十章 工程实施计划安排137第十一章 资金估算与筹措13911.1 项目投资13911.1.1拆迁补偿和安置费用13911.1.2土地开发整理费用13911.1.3工程总投资13911.2 资金筹措14011.3项目还款分析14111.3.1项目还款资金来源14111.3.2项目还款计划142第十二章 综合效益评价14312.1 社会效益14312.2 生态效益14412.3 经济效益144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14613.1行政措施14613.2经济措施14713.3技术措施147第十四章 建议149第十五章 测算表、附表、附件、

8、附图1508第一章 总则1.1 规划目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点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B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用地供需矛盾加剧,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B区在力保发展的同时,不断寻求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B区在土地开

9、发整理领域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奠定了基础。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下发后,B区积极响应,在2009年申报了以z镇和x镇为试点的A市B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为进一步利用和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经过实地调研和论证,决定在c镇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工程的实施将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凌乱、户均占地过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和矛盾,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

10、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1.2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通过大规模的农地整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现代化;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和享受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加快城市化进程。1.3 基本原则开展A市B区c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应在“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规划,统筹城乡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发展方针,坚持

11、科学统筹,发展规划的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节约集约,提高效率通过工程实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整合原有建设用地资源,缓解用地矛盾,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3、因地制宜,以农为主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确保建设工程实施后形成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实现规模经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4、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建设工程由区政府统一组织,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按照各自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进。5、规范操作,农民认可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获得农民认可,切实保障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

12、法权益,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社会稳定。1.4 规划依据(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6、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9、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38号);10、中共中央、国务

13、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11、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1047号);12、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24号);13、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二)江苏省有关法规、文件1、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3、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建200573号);4、关于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

14、相挂钩试点工作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6231号);5、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印发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8290号);6、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印发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9181号);7、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申报2010年度城乡挂钩实施规模及当前城乡挂钩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0125号);8、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复垦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0135号);9、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218号);10、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及其增减挂钩指标使

15、用有关事项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2516号)。(三)市、县相关法规、文件1、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扬府发201275号);2、A市征地补偿安置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暂行办法(A市人民政府令第44号);3、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通知4、关于印发A市区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技术细则的通知5、关于A市市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6、A市市区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7、B区土地志;8、B区水利志;9、B区统计年鉴(2012年)。(四)相关规划1、A市B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A市B区c镇土地利用

16、总体规划(20062020年);3、A市B区c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A市B区c镇水利规划;5、A市B区c镇农业规划。(五)行业技术标准1、全国土地分类;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96);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9、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

17、行);10、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试行)。1.5 规划任务1、划定工程区,确定工程区规模、范围、目标和任务;2、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和拆旧建设用地复垦可行性;3、编制土地开发整理方案;4、编制建设用地增减平衡方案,启动挂钩指标实施方案;5、编制搬迁补偿安置方案;6、调查工程区内土地权属,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7、编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8、编制工程区内农业劳动力人口安置方案;9、编制资金投资与筹措方案;10、编制工程实施计划;11、预估工程实施后的综合效益。1.6 规划期限A市B区c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划实施期限为3年,即2013-2015年。1.7 建设单位概况6第二章

18、 工程区概况2.1 项目性质该项目的建设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为主要目的,项目属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2.2 工程区位置A市B区c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工程区位于c镇东北部,分北片和南片两个片区。工程区北片位于c镇东北部,地处东经,涉及村、村和村3个行政村。工程区南片位于c镇东部,地处东经,涉及方集村1个行政村,工程区四至范围及经纬度坐标见表2.1,所示。表2.1 工程区位置情况表2.3 工程区规模2.4 工程区自然、社会经济情况2.4.1自然条件(1)气候工程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气候平均气

19、温10-22,从3月29日至5月31日,季长64天;夏季气候平均气温22,从6月1日至9月14日,季长106天;秋季气候平均气温22-10,从9月15日至11月17日,季长64天;冬季气候平均气温10,从11月18日至次年3月28日,季长131天。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连阴雨天气较多,风向多东南。夏季高温多湿,年平均梅雨期达22天,平均梅雨量248.8毫米,梅雨过后易出现伏旱,风向多南、东南。秋季气候凉爽,秋雨时多时少,冷空气活动加强,风向多东北。冬季气候寒冷,寒流出现次数多,降水量偏少,北风盛行。年平均日照2172.3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9%。(2)地形地貌工程区地处B区

20、西北部,形成于第四纪上更新世,为宁镇扬丘陵地区的东部边缘,丘陵、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其地面高程丘陵地区8m35m,平原地区2.9m8m,坡度在10以下。工程区地势整体较为平坦,部分地区起伏较大,南片高程7m22m;北片高程5m16m,塝坡坡度在10以下。(3)水文及工程地质工程区地质构造属于下扬子准地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苏北盆地的一部分,以甘泉山小纪镇断裂带为界,南部属隆起地区,北部属凹陷地区,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第三系。地表广泛覆盖着巨厚的第四系沉积层,无基岩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未见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而上更新统和全更新统则广布全境。上更新统下蜀组为一套冲积形成的河流相沉积,分布于境内中,北

21、部丘陵岗地上,一般标高20m30m,为棕黄色砂质粘土,夹褐黄色泥质粉砂层,底部为褐黄色泥质砂层和砂砾层,厚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工程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经钻探揭示,上部为浅层孔隙水,水位埋深2m5m,下部为承压水,水位埋深4m6m。(4)土壤工程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类,占总面积95以上。工程区土按亚类分有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脱潜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四种,按土属分有黄泥土、白肝土、河土、黑粘土和腐粘土。耕作层厚度平均在1520cm左右,质地砂壤或粘土,肥力中等,氮、磷、钾含量中等,比例不太协调,耕作稍差。2.4.2工程区所在镇区社会经济状况2.5工程区基础配套设施状况2.5.1.骨干排灌系

22、统设施工程区内主干河道有朱桥涧、白马湖、杨寿涧、南冲涧,干、支、斗渠与这些主干河道相连,并布置有泵站、水闸、涵洞等水工建筑物,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与主干河道共同构成工程区的排灌系统。其中:1、工程区北片工程区北片大小河道众多,主干河道有朱桥涧、白马湖、杨寿涧及其支流,工程区的支、斗渠与这三条大的水系相接通,有主干渠道16条,其中支渠3条,斗渠13条,其他土质沟渠若干(详见表2.5.1-1)。这些引排沟渠与主干河道及其支流等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系,另外工程区为低丘地区,区内坑塘密布,既是农田灌溉的水源,又是田块的涝水排放处。工程区内田块较为零乱,自流灌溉率约55%,近年进行了一些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

23、,灌排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区内主要渠道情况见下表。表2.5.1-1 工程区主要渠道统计表(北片)工程区北片现有泵站26座(包括排涝泵站10座,灌溉泵站16座),其中18座运行情况良好, 6座泵站因缺乏后期维护,需要重建, 2座泵站设备运行良好,但是泵房需要重建(详见表2.5.1-2)。表2.5.1-2 工程区主要泵站统计表(北片)工程区北片现有水闸11座,有8座运行状态良好,有3座有一定程度的破损,但不影响正常使用(详见表2.5.1-3)。表2.5.1-3 工程区主要水闸统计表(北片)2、工程区南片工程区南片以杨寿涧支流为主灌溉水源,以南冲涧为主排水通道。区内三条支渠与杨寿涧支流相连,引水斗

24、、农渠依次布置;涝水通过农沟汇聚到主干排水沟道,排入南冲涧,工程区灌排体系完善(详见表2.5.1-4)。表2.5.1-4 工程区主要渠道统计表(南片) 工程区内现有泵站3座(包括排涝泵站1座,灌溉泵站2座),其中2座泵站运转状况良好,有1座泵站有一定的破损需重建(详见表2.4.1-5)。表2.5.1-5 工程区主要泵站统计表(南片)2.5.2.交通设施状况工程区主干道路有东兴路、扬爱路、新龙路、杨寿涧堤顶路、白马湖固堤路、朱桥涧固堤路、裔杨路、陈庄路、汤庄路、胡庄路,同时配套田间道、生产路、桥梁,方便生产生活。1、工程区北片工程区北片,有东兴路、扬爱路、新龙路、杨寿涧堤顶路、白马湖固堤路、朱桥

25、涧固堤路等主干道路,路面为4.5m-5.5m宽的水泥路,使用情况良好,有30余条田间道与这些主干道路相连,还有生产路连接田间道方便生产人员、生产资料下田,这些道路共同构成了工程区北片的交通道路体系,但道路布局错综复杂,稍显凌乱,需要对其进行归并整理、重新布局,以完善交通道路体系。详见表2.5.2-1。表2.5.2-1 工程区主要道路统计表(北片)工程区内连通主干道路的桥梁共有6座,分别为俞坝桥、南江坝桥、宏星大桥、南庄桥、吉隆桥和新龙桥(详见表2.5.2-2),这些桥梁目前使用状况良好。表2.5.2-2 工程区主要桥梁统计表(北片)2、工程区南片工程区南片有裔杨路、陈庄路、汤庄路、胡庄路等主干

26、道路,田间道与主干道相连,生产路连接田间道,方便下田。工程区现有道路使用情况良好,但是需要补充田间道和生产路,使得工程区南片形成完备的田间道路体系(详见表2.5.2-3)。表2.5.2-3 工程区主要道路统计表(南片)工程区内主要桥梁有4座,分别为方庄桥、花园桥、花园二桥和双力桥,这四座机耕桥均位于工程区南面的南冲涧上,目前使用情况良好(详见表2.5.2-4)。表2.5.2-4 工程区主要桥梁统计表(南片) 2.5.3其他设施状况工程区电力设施条件较完善。工程区电源取自华东电网,同时,A市供电公司已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各乡各村均具有高质量的输供电网络。目前工程区内电力设施配套齐全,10

27、kv输电供电网络能够覆盖整个工程区域,380v低压电力线路能够到达工程区各灌排站,并有专职人员管理,能满足工程区建设的用电需要,保障电力供应。2.6 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2.7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工程区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于整治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本次规划安置区共三个地块,都靠近镇区,周边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学校、菜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距离较近,适合集中居住,安置区全部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内,符合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和商住混合用地的用地性质。留用地块将依据A市B区c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具体位置。2.8与其他规划及

28、工程区内建设的衔接工程区田水路林和安置点的规划结合了乡镇农业区划、交通规划、电力规划及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田水路林的布局充分结合现有的基础设施,符合上述相关规划。2.9工程区选址说明选取c镇的4个行政村的部分土地作为万顷良田试点工程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工程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工程区选址符合c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土地利用情况良好,农田集中连片,权属清晰,无权属矛盾;区内配套设施较为齐备,周边环白马湖、朱桥涧,杨寿涧纵穿工程区,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2、工程区农用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户均占地大等问题和矛盾突出,结合B区区划调整

29、后的发展新目标和新定位,各级政府迫切希望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城乡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3、工程区内多数农民在外务工,目前只有26%左右的农民仍在务农,而且今后选择务农人员越来越少,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民都希望改善生产及生活条件,80%的农民希望能到居住条件、公共设施较好的镇区或集中居住区定居。4、工程区紧邻z万顷良田范围区,z万顷良田工程实施效果显著,为c镇提供了示范和引导作用,区内群众对万顷政策较为熟悉认可,实施意愿

30、强烈。另外,政府积极性高,承诺为工程实施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为工程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5、工程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达便捷。综上所述,结合c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工程区位置,并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支持,工程实施有保障。13第三章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3.1 工程区土地利用情况3.1.1土地利用结构3.1.2土地利用程度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工程区土地利用率为95.39%,土地垦殖率为44.36%,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19.77%。3.2新增耕地来源分析工程区土地总面积D公顷。通过工程的实施,可以新增加耕地面积132.5211公顷,其中:(1)通过对荒草地的

31、开发,可增加耕地面积2公顷;(2)通过对废弃坑塘的填埋,可增加耕地面积公顷;(3)通过对田坎的归并,可增加耕地面积公顷;(4)通过对村庄的整治,可增加耕地面积公顷;(5)通过对采矿用地的整治,可增加耕地面积公顷;(6)通过对道路的归并、补充新建,将占用耕地面积公顷。(7)通过对渠道的归并、补充新建,将占用耕地面积3公顷。综上所述,通过工程的实施,可以新增加耕地面积1公顷,其中:工程区拆旧复垦面积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13公顷;农用地整治面积7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公顷,新增耕地率%(占总面积),详见下表。工程区分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见附表。113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工程区内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

32、工程区复垦整治土地,合理确定工程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3.3.1主要种植作物的确定现阶段工程区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为耕地,种植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在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时候,以水稻作为评价对象。3.3.2评价单元的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是土地质量性状相对一致的地段。不同的评价目的,不同的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不同的评价单元。工程区土壤主要以水稻土为主,土壤类型,土壤特征空间变化不大,因此评价单元将主要根据土壤性状分析采样点所代表控制的区域进行划分,兼考虑自然地貌的影响,亦即由此将工程区按片区划分两个评价单元。3.3.3评价因子的确定农业用地的适应性评价主要考虑农作物的生态要求、

33、经营管理要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及区位投入水平等。工程区以灌溉水田为主,因此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其特定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情况与种植作物对土地质量的要求,根据当地有经验农业技术人员的建议,选取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土壤PH值、耕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对外道路交通条件等评价因子。同时,根据各参评因子的优劣,对各个参评因子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构分为S1(高度适宜)、S2(中度适宜)、S3(勉强适宜)、N1(中度不适宜)、N2(完全不适宜)五个级别,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选取参评因子以后,根据各参评因子的重要性,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Wi),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综合打分。

34、在此,我们选用特尔菲法,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权威人士所提出的参评因子的权重加以分析、整理、综合,并经几次反复,使确定的权重趋于一致。由此确定的工程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如表3.2.3。表3.3.3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表评价因子权重评价标准54321排水条件0.20 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灌溉保证率0.20 90%80%75%60%50%土壤PH值0.11 6.06.55.56.0或6.5-7.07.07.57.58.58.5或17cm1517cm1315cm1013cm10cm有机质含量0.12 3.03.52.03.01.02.00.61.00.6土壤类型0.12

35、中壤、重壤重壤、轻壤砂壤、粘土粉砂、重粘土砂土对外道路交通条件0.10 优越较好一般差很差3.3.4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作物和土地评价参评因子确定后,根据工程区各评价单元内各项参评因子的实际情况,对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表,对其各项参评因子赋分(Mi)。此后利用以下公式得出工程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得分。然后,根据工程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得分结果,确定其适宜性程度,分别为:S1(高度适宜,45分)、S2(中度适宜,34分)、S3(勉强适宜,23分)、N1(中度不适宜,12分)、N2(完全不适宜,1分以下)五个级别。根据评价成果,工程区内各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如表3.2.4-1所示。表3.3.4-1

36、工程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单元工程区北片工程区南片排水条件一般一般灌溉保证率85%90%土壤PH值5.5-6.05.5-6.0耕层厚度1517cm1517cm有机质含量1.02.01.02.0土壤类型中壤粘土、砂壤对外道路交通条件较好较好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对照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表,求得工程区内各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程度如表3.2.4-2所示。表3.3.4-2 各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单元工程区北片工程区南片排水条件分值33灌溉保证率分值34土壤PH值分值44耕层厚度分值44有机质含量分值33土壤类型分值53道路交通条件分值44单元适宜性分值3.713.573.3.5评价结果分析通过

37、以上综合计算,工程区种植水稻土地适宜性评价各评价单元综合得分别为3.71分、3.57分,均在34分之间,评价结果为“适宜”。其中部分单元排水条件、灌溉条件、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等因子得分较低。由此可知,规划工程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条件为排水条件、灌溉条件、有机质含量、土壤等因素。因此,规划工程区土地整理时,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改善灌溉条件,结合土壤改良,将使之更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3.4 水资源平衡分析3.4.1供水量分析工程区农业用地主要规划为耕地,水资源平衡分析时主要考虑农业用水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工程区内大小河道众多,其中主干河道有朱桥涧、白马湖、杨寿涧、南冲涧。丰富的水

38、资源为工程区的农作物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工程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水质良好。为保证工程区内农业用水的要求,即工程区在一定的保证率的前提条件下可供水量大于工程区的用水量,有必要对工程区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1)地表径流量根据当地水文资料,按90保证率的设计典型年降雨量为679.10mm。降雨径流系数取0.35,蓄水利用系数取0.6。工程区北片集雨面积按工程区土地总面积计算为617.8446公顷,则地表径流可利用量为(工程区内部河沟坑塘的调蓄利用量):(679.10mm1000)0.350.6617.8446公顷1万1万=88.11万立方米。工程区南片集雨面积按工程区土地总面积计算为2

39、50.2302公顷,则地表径流可利用量为(工程区内部河沟坑塘的调蓄利用量):(679.10mm1000)0.350.6250.2302公顷1万1万=35.67万立方米。(2)过境水量计算根据B区水利局颁发给工程区涉及到的各村的取水许可证,工程区北片和工程区南片可取水量分别为397.9万立方米、210.6万立方米(按面积比例将各村工程区外可取水量扣除后)。(3)可供地下水量 由于工程区内部自产水量和外来水量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本次设计中不考虑引用地下水资源。3.4.2灌溉设计标准工程区所在地区参照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属于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区。考虑到工程区水源条件较好,结合灌溉

40、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设计保证率取90,渠系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田间水利用系数田0.95。3.4.3需水量预测工程区农用地整理主要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因此主要考虑农业灌溉用水需求。(1)用水保证率的选定根据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工程区灌溉保证率设计标准应在8590。通过征询当地农业和水利部门的意见,本次规划中灌溉设计保证率取90%。(2)灌溉定额的确定水稻的灌溉制度可以分别针对水稻的育秧期、泡田期及插秧后的生育期进行设计。根据当地水稻育秧经验,水稻插秧以后的生育期灌溉定额430.4m3/亩,水稻育

41、秧期灌水定额为120m3/亩,而每亩秧苗可以移栽15亩大田,因此折合大田的灌水定额为8 m3/亩,泡田定额为100 m3/亩。工程区水稻灌溉定额合计为430.4+8+100538.4 m3/亩。另根据当地种植经验,小麦灌溉定额一般在108 m3/亩左右,本次设计取108 m3/亩,则工程区总灌溉定额为:538.4+108646.4 m3/亩。(3)灌溉需水量计算灌溉需水量按下式计算:式中: 灌溉需水量 灌溉定额灌区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3)工程区北片规划后耕地面积为4公顷,工程区灌溉总需水量为410.25万立方米。工程区南片规划后耕地面积为顷,工程区灌溉总需水量为194.39万立方米。3

42、.4.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工程区水源十分丰富,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工程区内供水量大于需水量(见下表)。因此,工程区内水资源补给量完全能满足需求,在水源保证方面完全可行。工程区水利工程布置的重点在于合理分配工程区现有水资源,在保证灌溉的同时,及时排出积水。表3.3.4 工程区水量平衡计算 单位:万m3片区需水量供水量小计供需差额地表径流量过境水量北片410.2588.11397.9486.00+75.76南片194.3935.67210.6246.28+51.88第四章 土地开发整理方案4.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目标4.1.1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科学

43、利用土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4.1.2通过工程区农用地整理,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挡、排、降、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使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完善工程区内的水利设施,修整河道,既使工程区内农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又防治旱、涝灾害,使得工程区农作物保持高产稳产。4.1.3通过工程区农用地整理,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农作物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为工程区的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使之适于现代化农业耕作、农产品运输以及居民生活的要求,显著提高居民生产生活的效率。4.1.4通过工程区农用地整理,沿农田、河渠、道路种植生态防护林,加强工程区林网建设,合理布局,既绿化环境,防治风害,改善

44、农田生态环境,又可以为农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4.1.5通过工程区农用地整理,对工程区内农村建设用地、废弃坑塘、养殖水面等的复垦,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增加耕地面积;结合田、路、沟、渠、林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村民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4.1.6通过工程区农用地整理,在工程区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开展多种生产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4.2设计标准4.2.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标准土地平整应满足工程区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同时,土地平整应符合水稻、小麦等精耕细作的要求。耕地田面平整尽量做到内部土方平衡。4.2.2灌溉设计标准工程区灌溉形式采用渠道提水灌溉,工程区属水资源充足地区,作物种类水稻为主,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结合江苏省农村水利建设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4.2.3排涝设计标准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