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876320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52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可可行行性性研研究究报报告告 设计单位 二 O O 七年八月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 *村 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董事 长:a 总经 理:a 总工程师:a 项目负责人:a 参编人员:a 设计单位 二 O O 七年八月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4 1.1 项目名称、地点及主管建设单位.4 1.2 编制依据.4 1.3 编制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5 1.4 编制范围.6 1.5 项目所在地概况及自然条件.6 1.6 建设内容.12 1.7 投资估算.12 1.8 效益分析.12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

2、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项目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13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13 2.2 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5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7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20 3.1 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20 3.2 项目的技术情况.21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23 4.1 建设内容.23 4.2 建设规模.23 第五章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目标.24 5.1 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24 5.2 排水管网系统目标.24 5.3 垃圾收集转运系统目标.25 5.4 项目考核指标 .26 第六章第六章 工艺方案选择工艺方案选择.29 6.

3、1 排水管道改造工程.29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3 6.2垃圾收集及转运设施41 第七章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5 7.1 项目的投资估算.45 7.2 资金筹措.47 第八章第八章 项目实施及管理计划项目实施及管理计划.49 8.1 项目的实施49 8.2 项目的运营.50 8.3 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51 第九章第九章 综合效益分析综合效益分析.52 9.1 环境效益.52 9.2 社会效益.52 9.3 经济效益.53 第十章第十章 结论和建议结论和建议.54 10.1 结论54 10.2 建议.55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4 第一章第一章

4、总总 论论 1.11.1 项目名称、地点及主管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地点及主管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建设地点:*村 (3)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1.21.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国家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6.10 (7)C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8)CJJ17-200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9)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物控制标准 (10)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11)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2)GB/T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

5、准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对策 (国家建设部、环保局、科技部 2000) 1.31.3 编制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编制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以试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5 点示范为先导,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生 活与生产环境,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环境安全保障。 主要的编制原则如下: (1)突出污染防治,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针对项目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先解决当地突出的生

6、活垃圾 污染、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重点保障项目区开展污染防治必需的生活污水 处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与利用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全面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 (3)坚持科技先行,多方筹措资金 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重点选择低成本、高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选 择满足要求并适合当地条件、管理简单、运行可靠、节约能耗、运行费用 低的工艺方案,建立保障“行动计划”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6 1.41.4 编制范围编制范围

7、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述了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际村污染整治项目建设的 必要性,并对拟建项目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建设规模、工艺方案选 择、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和实施进度安排、项目效益、环境影响分析及对 策、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项目进行了方案设计。 1.51.5 项目所在地概况及自然条件项目所在地概况及自然条件 1.5.11.5.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1.5.21.5.2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1.1.地质、地貌地质、地貌 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峰、洞、谷、梁、岭、壑众多,奇石、古 木常见,构成了地貌的基本轮廓。 中低山。为强烈侵蚀地貌,多在泗溪一片,平均海拔高度 900 米,山

8、 顶呈圆形或尖形,山坡角度多为 40 度50 度。 2.2.气候气候 *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 4538.5mJ/m2,年日照数 1815.9h,日照率 41%。年平均温度 15.9,无霜期 230 天。常年平均降雨量 1779.9mm 左右, 年降水日数 161 天,且年降水量的 75%集中在春夏两季。区域年蒸发量 1226.9mm,相对湿度年平均为 79%。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3.3.水文水文 4.4.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状况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7 1.61.6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 污染整治项目由以下 3 部分组成

9、: (1)排水管网建设:通过现有管网改造,实行雨污分流,建设独立的 雨水及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2)污水中继提升泵站(污水进入宏村镇污水处理总管):服务整个 村庄,服务人口 1400 人。 (3)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立垃圾收集和转运系统,服务整个村 庄,服务人口 1400 人,日处理量 2.5 吨。 1.71.7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 301.5 万元,计划项目法人自筹资金 221.5 万元,申请项 目专项资金 80 万元。 1.81.8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国家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文 件精神,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造福社会的环境保

10、护工程,主要效益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小康 环保行动,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示范点,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 展的道路。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8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项目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2.12.1 项目建设的背景项目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 来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在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 ”目标的今天,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 的当务之急。 当前较为突出的农村环境污染可以归结为以下

11、3 类: 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 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 600 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 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 造成人居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 “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 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 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

12、行性研究报告 9 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 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 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 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 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 20 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 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 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

13、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 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 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 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 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 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 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 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 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 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 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村环境综合治理

14、可行性研究报告 10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 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 1978 年的约 4000 平方公里增加到 2003 年的 3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灌 溉面积的 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 1300 平方公 里。 农村环境污染已经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明 显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近 3 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 60是由于 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 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 1988 年的 0.0952上升到 2000

15、 年的 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2.22.2 项目建设的目的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和意义 但由于环保基础设施的缺乏,环保管理能力的欠缺,村民环境意识较 差,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由于旅游的发展,大量宾馆及农家乐产 生大量的含油废水、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 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 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不仅影响了村庄的形象,还影响了 村民的身体健康。 (餐饮及生活污水现状图如下)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餐饮废水餐饮废水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

16、2 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 2.32.3 项目建设的必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要性 2.3.1 项目的建设是治理发展地区农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村镇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的污水量不断增多,由于污 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已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 2.3.2 项目的建设是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 *村随着规模扩大,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多, “污 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的习惯尚未改变, 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卫生和村民身体健康。为有效地控制生活垃圾及其 它生产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尽量使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提高村民 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质量,必须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

17、运设施,根据村 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 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 圾转运工具、中转站。从而较为彻底地解决垃圾的消纳出路问题。 2.3.3 项目建设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以全面、协调、持续的方式,为人 民群众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全适性的生活条件。项目建设将完善村镇环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保基础设施,净化美化环境,为村民创造了洁净优美、生态健全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 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是落实

18、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2.3.4 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具体行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关于 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 号),明确要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国家环保总局经过认真筹备和组织,编制完成了“国 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行动计划”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坚持以土壤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 治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19、,以试点示 范为先导,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 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清洁水源、 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 安全保障。 *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的文件精神,创造条件开展新农 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工作,希望通过项目的建设改善村民的工作和生活环 境,为全县的农村环保工作带来示范作用。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3.13.1 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 (1)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本项目已经完成项目的立项,

20、 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将进一步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核、论证、评估。 (2)设计委托 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后,将按照定点及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要求,本着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设计单位进行初步方案设计。 (3)初步设计论证报批 初步方案做好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审定后报建管部门审批,并 按建管部门要求征求消防、市政、环保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 (4)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将建管部门及各行业部门审查意见通知设计单位调整、修改方案后照 图申办、报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招投标 规划许可证批准后,通知设计单位做施工图,并根据工程要求编写招 标文件。按照安徽省招投标管

21、理办法进行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揭 标后通知中标单位,双方签订施工合同。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6)签订施工合同 按照单位工程要求及中标通知书,由中标单位草拟施工合同,经审查、 各有关部门会签后,报有关领导审定无误,签订施工合同。 (7)申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签订施工合同后,办理质监站等有关部门手续后,到市建委办理建设 工程施工许可证。 (8)放线、验线、开工 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约请地质勘察部门按建设规划批准的方 案放线,经规划管理人员现场验线后开工。 3.23.2 项目的技术情况项目的技术情况 目前,小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技术已有成熟的应用和经验, 本

22、可研将依据国家环保厅发布的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根据宏村镇际 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工艺方案和治理技术。 污水处理管网铺设: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际村区域西北高、东 南低的地势,污水管道主干管埋设在际村街,由北向南最终通过中途提升 泵站进入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系统:污水进入宏村镇污水处理总管道。 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按照“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中处置”的模式进行规划。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的城乡生活 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和规模 4.1

23、4.1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 表 4-1 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序号项目分类项目分类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1 排水管道整修 通过现有管道改造,完善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2 污水提升泵站 建设一座污水提升泵站,将*村居民生活污 水纳入*镇的污水主管网。 3 垃圾收集转运设 施 服务整个村庄,服务人口 1400 人。建立垃圾 收集和转运系统。 4.24.2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表 4-2 项目建设规模一览表 序号序号项目内容项目内容单位单位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1排水管道改造米3500 2检查井座110 3污水处理提升泵站米 3/天 2000 4 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吨/天2.5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18 第五章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目标 5.15.1 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 本项目实施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 动计划文件精神,围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村面 临的主要问题,有效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 差”的问题,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通过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引导当 地农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速推 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将宏*村建设为*省生态示范村。 5.25.2 排水管

25、网系统目标排水管网系统目标 村内已建污水管道,但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为了确 保服务范围内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及处理,必须在现有污水管道的基础上建 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本工程在污水处理站建设的同时需要完成污水系 统管网的建设。 *村区域为非古民居保护区,根据现状及规划建设条件,可按常 规方案收集镇区污水,即:按照规划路网结合现状情况敷设重力流污水管网, 将水墨*村等按分流制建设的新区的污水收集经中途提升泵站输送至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污水处理厂,对于尚未改造的老居住区,有条件的将其原有渗坑改造、污 水接入管网,暂时无法改造的,也为其留有接管条件,以方便其尽快排污 至

26、城镇污水系统。 5.35.3 垃圾收集垃圾收集转运系统目标转运系统目标 通过垃圾收集和转运系统的建设,*村的居民生活垃圾将得到合 理处置,居民的生活环境将有极大的改善,村庄的整体形象将有根本改变, 符合生态村的指标要求。 现有垃圾收集设施现有垃圾收集设施 5.45.4 项目考核指标项目考核指标 *村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解决村内目前面临 的主要环境问题,生活污水得到治理,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生活垃圾合理处置,村容村貌将会得到较大的改观,基本解决农村“脏、 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环 境意识将有较大的提高,最终实现安徽生态村

27、的各项指标。 表 5-1 生态村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序号考核指标指标值 1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地方(县、市、区) 平均水平 15% 2 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90% 3 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农村社会 经济发展 4 清洁能源普及率 80% 5 改水改厕改圈普及率 90% 6 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 70% 7 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 85% 8 农药使用强度 3kg/hm2 农村环 境质量 9 化肥使用强度 280kg/hm2 10 农用地膜回收率 45% 指标解释: 1、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 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

28、,可直接用于 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 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农民家庭纯收入、既包 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 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 入。 2、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行政村辖区内居民饮用水水质符合 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程度。 3、清洁能源普及率。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 再生能源,主要指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29、沼气) 、风能、地热能、液化 气能等。计算公式: 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全村农户总数 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全年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占当年作物秸 秆产生总量的比率。 秸秆综合利用包括粉碎还田、速腐还田、过腹还田、用作燃料、秸秆 气化、建材原料、食用菌生产、编织材料等。露天燃烧、田头堆放或暂存 等,不作为综合利用计算。 5、改水改厕改圈普及率,指实施改水改厕改圈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的 农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比例。 6、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指村庄内生活垃圾不随意 乱倒,集中堆放到指定的地点,之后交由有关卫生部门处理或自行进行无 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指卫生填埋、 焚

30、烧、制造沼气和堆肥) 。计算公式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送到指定地点集中堆放的垃圾量/全村垃圾实际 产生量 7、农药施用强度。指经折纯后的单位面积化学农药施用量,计算公式: 农药施用强度=全村化学农药施用总量(折纯量)/全村耕地总面积 8、化肥施用强度。指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 钾肥和复合肥)与耕地总面积之比。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折纯 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成份 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9、农用地膜回收率。指当年回收、利用的不可降解的地膜量占全村使 用的不可降解的地膜

31、总量的比率。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第六章第六章 工艺方案选择工艺方案选择 6.16.1 排水管道改造工程排水管道改造工程 6.1.16.1.1 管网布置原则管网布置原则 管网布置时,主要本着以下原则进行: (1)保护水质,力求通过工程措施,控制水污染; (2)根据宏村镇的总体规划及排水规划要求,充分考虑其地貌条件, 力求做到技术方案上可行、经济合理; (3)合理确定污水干管的位置,使污染控制效果良好; (4)结合地形特点布置管道和泵站,尽量减小管道埋深和提升泵站的 数量及规模。 (5)管道的覆土深度应首先考虑满足服务范围内的收水要求以及相互 间的衔接,并考虑为其它市政管线予留

32、适当的竖向空间。 (6)污水管道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且尽量减少与河道、 铁路及各种地下构筑物交叉,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 (7)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 6.1.26.1.2 污水管道布置污水管道布置 根据*村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污水管道主干管埋设在际 村街,由北向南最终通过中途提升泵站进入县城污水处理厂。考虑*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镇域的污水收集,在相应的道路预留支管,其高程需满足*镇域所有 污水自流排入的要求。 管网布置详见附图。 6.1.36.1.3 污水管道的计算及设计标准确定污水管道的计算及设计标准确定 目前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仍有用均匀流公式。常用

33、的公式为: 流量公式:Q=WV 流速公式:V=R i /n 式中: Q:流量 W:过水断面面积() V:流速 R:水力半径 i: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 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的粗糙系数 n 取 0.014 a设计流速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如果污水在长时间内低速流淌,固体杂物就会在管内沉积,这样不仅 会减少过流断面,还会对管道造成腐蚀。因此污水管道设计时应使污水流 速大于最小不淤流速。设计污水管道坡度是确保在半满流的情况下最低流 速不小于 0.6m/s。虽然建设坡度大的管道费用比维护相对坡度缓和的管道 费用要高,为便于管理设计中采用稍大的具有自清流速的坡度。 为了防止管道不因流

34、速过快而受冲刷造成管道损坏,管道最大平均设 计流速控制在 2.53.0m/s。 b设计坡度 *地势较为复杂,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分平坦区和非平坦区进行分 别设计,对于地形平坦区,如果设计管道坡度较大,虽然可以减小管径, 埋深、挖方量增加使其并非经济。经比较,管道的经济坡度在I=(0.53) 之间;对于地形高差较大区,如果设计管道坡度较大,虽然可以减小管径 及埋深、方便施工,但坡度过大同样流量下的流速必然增大,流速过大易 造成管道损坏,相应增加了管道的日常维护费用,对于这样的地区管道坡 度在选择时根据管道的最大流速来确定管道坡度,局部不满足区,考虑采 用跌水等措施来解决流速过大问题。 c.c. 设计

35、充满度 h/D 我国规定污水管道按不满流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h/D1)进行设计,其最大设计值充满度的规定如下: 管径(D)或暗渠高(H)(mm) 最大设计充满度(h/D 或 h/H) 200300 0.55 350450 0.65 500900 0.70 1000 0.75 d管道设计埋深 本设计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以保证管道承受一定的外部荷载,并处于 冰冻线以下为原则。在车行道下,一般不宜小于 0.7m。为了避让现有或待 建的供水管、煤气管和电缆,同时考虑支管接入,一般将污水管道的覆土 深度至少为 1.00 m。 管道也不宜埋深太深,因为埋得越深,建设成本相应就越高,同时

36、运 行和维护成本也就越高。一般埋深 7.5 m 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埋深超 过了 7.5 m,可以考虑建造提升泵站。 6.1.46.1.4 污水管道工程量污水管道工程量 根据近期管网工程的服务范围,污水管网工程量情况见下表: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7 *镇污水工程污水管道工程量表镇污水工程污水管道工程量表 管道性质材料 管径 (mm) 数量(单位: m) d3002000 自流管道PE 管 d400600 钢筋混凝土 管 d800500 检查井800110 座 压力管道 钢管DN100400 合计3500 6.1.56.1.5 管材管材选用选用 污水管道的管材选择应从工程的规模、

37、重要性、管径及工压的要求、 工程地质、地形、外荷载状况、工程的工期要求、资金的控制等方面进行 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一般而言,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管、PE排水管、UPVC排水管都是普遍 采用的管材。 开挖敷设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管,按有无钢筋分为混凝土管(CP) 和钢筋混凝土管(RCP);按外压荷载分级,混凝土管分为I、II两级,钢 筋混凝土管分为I、II、III三级;按照接口方式分为平口管、企口管、承 插口管、双插口管。管道生产质量由国标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GB/T118361999控制;施工质量由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8 国家标准设计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16控

38、制。 顶管施工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管,按管道强度等级分为II级、III级;按 接口方式分为企口管、钢承口管、双承口管。管道生产质量由国标顶进 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1999控制;施工质量由国家标准 设计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16控制。 PE和UPVC排水管是国内近年来启用的新型管材,管道生产分别执行国 标埋地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双壁波纹管材GB/T18477- 2001、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一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 管GB/T19472.1-2004、国家建设行业标准高密度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 材CJ/T165-2002;管道按钢环度分级分别是S

39、0/S1/S2/S3四 级、SN2/SN4/SN6.3/SN8/SN12.5SN16六 级、SN0.5/SN1/SN2/SN4/SN6.3SN8SN16七级;施工质量由中国工程建 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122:2001、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2004控 制。 钢筋混凝土管防腐能力较强,不需做特殊防腐处理,有较好的抗渗性 和耐久性,是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管道。缺点是管道重量大、质地脆、装卸 和搬运不便,但近年来随着新图集(04S516)的发布使用、管道柔性接口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29 技术的日益成熟,污水管道基本都采用柔性

40、接口,这样,开槽法施工的污 水管道的基础相应采用柔性的砂石基础,管道接口采用滑动橡胶圈(或滚 动橡胶圈);顶管施工的管道接口采用滑动橡胶圈,并采用聚硫或聚氨脂 密封膏,不仅施工速度大为提高,而且管道闭水性能能够得以保证,所 以,是目前国内最为广泛运用的污水管材。 PE和UPVC排水管特点是:具有较为优良的耐腐蚀性,使用寿命较长; 管道内壁光滑,摩阻系数低,具有很好的耐磨性;重量轻,运输便捷,管 道接口一般采用电熔和热熔焊接,安装快捷方便,闭水性能好,承内压标 准较高。但由于其材料性质所限,承受外压荷载能力较差,尤其是管径越 大,其承受外压荷载能力约较之钢筋混凝土管为低、管材价格较之钢筋混 凝土

41、管为高。故大管径、大埋深的条件下,开槽法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管仍 处于优势。 由于本次排水管管径均小于等于400mm,根据综合比较后确定,排水管 材采用PE管。顶管法施工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管,F型钢承口、胶圈接口。 6.1.66.1.6 施工方法施工方法 大部份污水管可按开挖施工考虑;部分管道埋深较大,超过6米左右, 开挖施工不便,可采用顶管施工;另外,管道穿越国道、河沟等局部地段 也采用顶管法施工。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30 (1)开槽法 开槽法是排水管道施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在管线位置上开挖沟槽, 然后进行管基础制做、下管、稳管、接口、闭水试验、质量检查与验收等 施工项目。 根据每条

42、管线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采用开槽法,如管道埋深、管径大 小、地质情况、拆迁或破路情况、现况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等等。沟槽开 挖采用机械开挖或人工开挖,挖出的土暂时堆在沟边以备回填,余土外运 处置。 正确选择沟槽断面可以为管道施工创造便利条件和保证施工安全。沟 槽底部的开槽宽度可按下式确定: B=D1+2(b1+b2+b3) 其中:B沟槽底宽(mm) D1管道结构的外缘宽度(mm) b1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mm) b2管道一侧的支撑宽度(mm),一般可取150200mm。 b3现场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道一侧模板的厚度(mm)。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31 沟槽开挖应合理组织。采用何种

43、开挖方式应根据沟槽的断面形式、地 下管线的复杂程度、土质坚硬程度、工作量和施工场地的大小以及机械配 备、劳动力等条件确定。 沟槽应分段开挖,并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应由底向高 处进行,当接近地下水时,先开挖最低处土方,以便在最低处排水。 机械开挖要严格控制高程,为防止超挖和扰动槽底面,槽底应预留20- 30cm厚的土层暂时不挖,待铺管前用人工清理挖至标高,并同时修整槽 底。 沟槽开挖需要井点降水时,应提前打设井点抽水,将地下水位稳定在 槽底以下0.5m时方可开挖,以免产生挖土速度过快,因土层含水量过大支 撑困难,不能及时支护导致塌方危险。 沟槽开挖需要支撑时,挖土应与支撑相互配合。机

44、械挖土后及时支 撑,以免槽壁失稳导致坍塌。 对与工程相关的现况地下管线必须挖出使其外露并采取吊、托等加固 措施,同时对机械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如无把握,应改为人工挖土。 人工开挖时施工人员不应分布过密,以间隔5m为宜,在开挖过程中和 敞沟期间应保持沟壁完整防止坍塌,必要时支撑保护。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32 在街道、厂区、居民区及公路上开挖沟槽,无论工程大小,应在沟槽 两端设立安全设施和警告标志,如护栏、路障及危险旗,路口处应设交通 疏导人员,夜间应悬挂红色警示灯。 (2)顶管施工 顶管法是管道不开槽施工的方法之一,排水管道施工经常采用。采用 这一方法不需要在地面全线开挖,在工作坑内

45、进行暗挖即可在地下铺设排 水管道。适用于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地面建筑物众多、现况地下管线复 杂、穿越铁路、河道等工程场所,以减少对交通、市民正常生活的干扰, 减少房屋拆迁等。 在铺设管道之前,首先在管线一端建造工作井。然后按照设计管线的 位置和坡度,在工作坑底修筑基础,基础上设置导轨,管道放在导轨上用 顶镐机顶进。管道最前端安装工具管,顶镐机顶进时管道以工具管开路, 进入工具管的泥土不断被挖掘排出管外。当顶镐机达到最大行程后缩回, 放入顶铁,顶镐机继续工作。一节管道顶完后再放入另外一节,如此循环 施工直至顶完全程。 工作坑的位置根据地形、管线设计、障碍物种类等因素确定,通常设 置在检查井的位置

46、。工作坑按顶进方向分为单向坑、双向坑、多向坑、转 向坑、交汇坑。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33 相邻工作井的设置根据要采用的顶进长度L确定。按照顶进距离的长短 可分为中短距离(L300m)、长距离(300mL1000m)和超长距离顶管 (L1000m)。一般顶管长度L=300m左右采用中继间。 为减少管壁和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可以使用触变泥浆。在管壁外压注 触变泥浆,形成一定厚度的泥浆套,利用触变泥浆的支撑作用不使土体坍 塌,利用触变泥浆的润滑作用减少管壁与土体的摩擦力。 (3)下管 开槽法施工中需要下管。下管方法分机械下管和人工下管,需要根据 现场情况选择。 机械下管采用汽车式起重机、

47、履带式起重机、下管机或其它起重机械 进行。下管时,起重机沿沟槽开行,当沟槽两侧堆土时,其一侧堆土与槽 边应留有足够的距离,以便起重机开行。起重机距沟边至少1米,保证槽壁 不坍塌;缺乏机械或施工现场狭窄,机械不能到达沟边或不能沿沟槽开行 时,采用人工下管。人工下管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人工立管压绳下管。实 际施工中有条件的可采用机械下管,位于道路狭窄街道上的支线根据情况 采用人工下管。 (4)基础 开槽法施工的管道基础可分为混凝土管基(座)及砂石基础。混凝土 *村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34 管基做法是在管道铺设前需浇筑管基,稳管后浇筑管座。按管座包角分有 900、1350、1800几种,也可按

48、照设计的具体要求制做。 (5)检查井 检查井分砖砌检查井和钢筋混凝土检查井。一般采用砖砌检查井。采 用的砖应符合GB510185中的规定;砌体不得有竖向通缝,必须为上、下 错缝,内外搭接。管道端头井壁须发璇加固;砌筑井内踏步时,应随砌随 安装,位置准确;砌筑检查井的预留支线时,应随砌随安,预留管的直径、 方向、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管与井壁衔接处应严密不得漏水。施工完成 后,预留支线端头应用砖砌堵并用水泥砂浆抹面,达到严密不漏水。 井盖的高程在现况路面时应与现况路面平齐,在规划路面时应与规划 路面平齐,在绿地内应高出地面20cm。 6.1.66.1.6 提升泵站提升泵站 为控制管道埋深及穿越沟、渠需要,需建设污水提升泵站。主要构筑 物和设备如下: 1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