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B/T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国家粮食局 发布-实施-发布粮油储藏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第2部分:技术操作规程Grain and oil storage-Technical regulation of aeration for grain storagePart 2:Technical regulation of aeration(征求意见稿)LS/T 1202LSICS备案号:ILS/T 目 次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储粮通风的工艺分类35 储粮通风的工艺要求46 储粮通风的操作条件87 储粮通风的管理11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绝对湿度、相对湿度
2、露点温度与空气饱和水气量查定方法14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主要粮食的平衡相对湿度、平衡绝对湿度查定表27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储粮通风窗口理论应用方法33前 言LST XXXX-2016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是在原国家粮食局2002年发布的LS/T 1202-2002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基础上制定的。LST XXXX-2016代替原国家粮食局2002年发布的LS/T 1202-2002。LST XXXX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1部分:系统技术要求。第2部分:技术操作规程。第3部分:能效评价和测试方法。本部分为LST XXXX-2016的第2部分。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
3、草。本部分的附录 A、附录B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0)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本部分参与起草单位: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武汉轻工业大学、北京西南郊粮库、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LS/T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第2部分:技术操作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储粮机械通风操作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储粮通风的工艺分类、储粮通风的工艺要求、储粮通风的操作条件、储粮通风的管理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原粮、油料及非粉类成品粮、半成品粮等储藏过程中的机械通风。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
4、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9890-2013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GB/T 26880-2011 粮油储藏 就仓干燥技术规范GB/T 26882.1-2011 粮油储藏 粮情测控系统 第1部分:通则GB/T 25229-2010 粮油储藏 平房仓气密性要求GB/T 26881-2011 粮油储藏 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基本要求GB/T 17913-2008 粮油储藏 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GB/T 18835-2002 谷物冷却机LS/T 1204-2002 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LS/T 1201
5、2002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LS/T 1207-2005 粮食仓库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3.1 储粮机械通风 aeration for grain storage一定条件的外界气体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差作用下沿着粮堆中的空隙穿过粮层,从而改变粮堆内气体介质参数,调整粮堆温度、湿度等,达到使粮食安全储藏或改善加工工艺品质的目的。3.2 竖向通风 vertical aeration通风气流沿垂直方向穿过粮堆的通风方式。3.3 横向通风horizontal aeration通风气流沿水平方向穿过粮堆的通风方式。3.4上行式通风 upward aeration外
6、界空气从底部风道进入粮堆向上流动,穿过粮层后排出仓外的通风。3.5 下行式通风 downward aeration外界空气从粮堆表面进入粮堆向下流动,穿过粮层后由仓底风道排出仓外的通风。3.6双向通风 bidirectional aeration利用可逆转式通风机使外界空气在仓内或粮堆内双向流动的通风。3.7压入式通风 blowing aeration通风机向粮堆内正压送风,粮堆内为正压的通风。3.8吸出式通风 drawing aeration通风机从粮堆内吸出空气,粮堆内为负压的通风。3.9串联式通风 tandem aeration粮仓的空气入口端由通风机正压送风,粮仓空气出口端由另外的通风
7、机负压吸风的通风方式,适用于粮层较厚、阻力较大的场合通风或防止粮面及仓内结露的通风。3.10 环流通风 circumfluent aeration从粮堆吸出的空气通过环流系统重新送入粮堆,使粮堆温湿度和水分等参数分布趋于均匀的通风。3.11均温通风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aeration以均衡粮堆温度为目的的通风。3.12保水通风 no-moisture losing aeration 在降低粮温的同时保持储粮水分基本不变或变化较小的通风。4 储粮通风工艺分类4.1 降温通风工艺将低于粮堆平均温度的空气送入粮堆,降低粮温的通风操作,主要用于:a) 在低温季节进行通风降
8、低粮温;b) 处理发热粮或高温粮;C) 降低机械烘干后粮食温度。降温通风按照通风时是否需要改变储粮水分,分为降温降水通风和保水通风两类。4.2 降水通风工艺将湿度较低的自然空气或适当加热、除湿处理的空气送入粮堆,以降低粮食含水量的通风操作。主要分为:a)自然空气降水通风将湿度较低的自然空气送入粮堆,以降低粮食含水量的通风。b)加热空气降水通风将外界空气适当加热升温后送入粮堆,以降低粮食含水量的通风。c)除湿加热降水通风将外界空气除湿降低湿度再适当加热升温后送入粮堆,以快速降低粮食含水量的通风。4.3 调质通风工艺在粮食出库之前,储粮失水严重时,将湿度较高的空气送入粮堆,在粮食储藏安全水分范围内
9、适当调节粮食含水量,以改善粮食品质的通风操作。主要分为:a)自然空气调质通风将湿度较高的自然空气送入粮堆,适当增加粮食含水量,以改善粮食加工工艺品质的通风操作。b)加湿空气调质通风通过人工的方法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将提高湿度后的空气送入粮堆,适当增加粮食含水量,以改善粮食加工工艺品质的通风操作。4.4 防结露通风工艺为缩小粮堆内外和层间温差,防止水分转移和粮堆内部或表层结露而实施的通风操作。4.5 排积热积湿通风工艺利用轴流风机使仓外和仓内空间气体进行交换,排除仓内空间积热积湿的通风。4.6 散气通风工艺利用仓房上的轴流风机或环流风机,对粮堆进行强制通风换气,快速排除粮堆内的异味或熏蒸及充氮
10、气调后的有害不良气体的通风操作。4.7 环流均温通风利用粮堆内部的自然冷源,或粮仓内安装的空调或仓外的小型谷物冷却机提供的冷气进行粮堆环流,降低高温区的粮温,控制最高粮温和平均粮温,均衡粮堆内温湿度和水分的通风操作。5 储粮机械通风的工艺要求5.1 降温通风5.1.1 在秋冬季节,应充分利用自然低温进行降温通风;通风时机多的地区,宜采用分阶段通风,逐步降低粮堆温度;通风时机有限的地区,应充分利用每次冷空气南下的短暂时期通风降温。5.1.2 高温入仓的粮食,宜利用外界环境低温及时进行降温通风。在粮食入仓过程中,在外界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边入粮边通风;外界温湿度不满足降温通风条件时,应采用谷
11、物冷却机进行冷却降温通风。5.1.3 秋季第一次通风时,应连续通风使冷锋面移出粮堆后才能停止通风,防止结露层停滞在粮堆内部。5.1.4 在气温较低、通风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降温通风宜采取轴流风机负压吸风。5.1.5 对于竖向通风系统,中上层粮温偏高时,宜采用上行式降温通风,下层粮温偏高时,宜采用下行式降温通风。5.1.6 应根据气候条件、度夏粮温要求、节能保水要求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目标粮温。表1为按照不同生态储粮区推荐的降温通风目标粮温。表1 不同生态储粮区推荐的降温通风目标粮温 单位: 生态区第一、二、三区第四区第五、六区第七区目标粮温Tv500510155.1.7 应根据气候条件、度夏粮温要
12、求、节能保水要求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单位通风量。表2为按照不同粮种和生态储粮区推荐的降温通风单位通风量。保水通风时,宜选用较小单位通风量通风。表2 不同生态储粮区降温通风单位通风量推荐表 单位:m3/(ht) 粮种通风形式第一、二、三储粮生态区第四储粮生态区第五、六储粮生态区第七储粮生态区保水降温通风小麦横向通风353646568竖向通风364748510玉米大豆横向通风364748586竖向通风364748510稻谷横向通风4748596910竖向通风474859610注:1.本表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和储粮特点列出了七个典型储粮生态区的平房仓推荐参数。各地粮库可根据自己所在地域参考上述典型地区参数
13、选择。2.保水通风宜选用表2中对应的较小单位通风量。3.浅圆仓、筒仓参照表2中横向通风的单位通风量选取。5.1.8 保水降温通风时,宜选择在夜晚、凌晨等湿度较大的时机通风。5.2 降水通风5.2.1 仓房应符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GB/T 29890-2013)5.1中对粮仓的有关规定。5.2.2 粮食应基本无虫,无发热、发霉、杂质含量宜不高于1。5.2.3 不同水分含量粮食的堆粮高度应符合就仓干燥技术规范(GB/T 26880-2011)附录A的规定。5.2.4 降水通风时粮食水分不应超过以下值:a) 早稻谷:16%(亚热带地区:15%);b) 晚稻谷:18%;c) 玉米:20%(亚热带地区:
14、16%);d) 小麦:16%;e) 大豆:18%;f) 油菜籽:10%。粮堆高度超过6米时,一般不允许超过2%安全水分的粮食直接入仓。5.2.5 风网途径比宜不大于1.3,通风管网应符合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LST xxxx.1-2016)的相关规定。5.2.6 单位通风量应符合表3规定。表3 降水通风单位通风量推荐表粮食水分141618竖向、横向揭膜通风单位通风量152020303040横向通风单位通风量6108155.2.7 通风前或通风过程中可在粮堆通风死角和通风阻力较大、风量偏小的部位增加导风管。5.2.8 秋季干燥宜在日平均温度不低于10前完成,春季干燥宜在13平均温度达到22前完成
15、5.2.9 中、下层粮食宜采用上行式通风干燥。当中、下层粮食已完成干燥且上层粮食水分含量不高于安全水分15个百分点时,可采用下行式通风将上层粮食干燥到安全水分含量以内。5.2.10 应配置符合GB/T 26882.1-2011要求的粮情测控系统,宜配备温度、湿度和水分检测系统及具备通风决策软件的通风自动控制系统。5.2.11 环境湿度较高的地区,宜配置辅助加热设备或除湿加热设备,加热能力至少能使空气升温5。5.2.12在入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杂质聚集。5.2.13 完成人仓的时间宜控制在安全干燥期的25之内,应确保在就仓干燥技术规范(GB/T 26880-2011)附录B规定的安全储藏期内
16、完成降水通风。5.2.14 每通风24 h至少检测一次粮食水分含量,干燥较快和干燥较慢的部位应设点扦样检测,干燥较快的部位可适当缩短水分检测间隔时间。5.3 调质通风5.3.1 调质通风应在粮食出仓前一个月内进行。5.3.2 进行调质通风时,平均粮温应不高于25,调质后粮食水分应不超过储粮安全水分。5.3.3 调质通风只能把温湿度合适的湿空气送入粮堆,不允许把含有明水的空气送入粮堆。5.3.4 当环境大气温度等于或高于粮温时,可采用把环境湿空气直接送入粮堆的方法进行调质通风。5.3.5 当环境大气温度低于粮温时,应采用环流通风方法进行调质通风,缓慢提高粮食水分。5.3.6 调质通风宜采用下行式
17、通风方式,当上层粮食水分较大时可采用通风缓苏的方法均衡水分。5.3.7 当水分峰面已超过三分之二粮堆,进气和出气层粮食水分梯度较大时,可改变通风方向进行调质通风。5.3.8 应配置符合GB/T 26882.1-2011要求的粮情测控系统,宜配备温度、湿度和水分检测系统及具备通风决策软件的通风自动控制系统。5.3.9 每通风24 h至少检测一次粮食水分含量,调质较快和较慢的部位应设点扦样检测,调质较快的部位可适当缩短水分检测间隔时间。5.3.10 调质通风的单位通风量应符合表4规定。表4 调质通风单位通风量推荐表 单位:m3/(ht) 粮种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单位通风量81065.4 防结露通风5.
18、4.1 夏季新入粮或过夏的热粮到秋季后,当仓温降低接近表层粮食露点时,应及时进行防结露通风。5.4.2 当粮堆层间温差接近露点温差时,应及时进行防结露通风。5.4.3 在通风过程中,应正确判断通风条件,确保仓温、粮堆表层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差小于结露温差。5.4.4 防结露通风冷峰面移出粮堆前不宜停止通风;在每阶段通风结束前,应确保粮堆内层间温差、粮堆与仓间温差小于结露温差。5.4.5 采用下行式通风可以有效防止粮堆表层和仓内璧结露。5.4.6 采用上行式通风时宜开启仓上轴流风机及时排除仓内积热积湿。5.4.7 防结露通风的单位通风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5.5 排积热通风5.5.1 在气温变化季节
19、应及时排除仓内积热。5.5.2 轴流风机的总风量应使仓内空间的换气次数为48次/h。5.5.3 宜开启离风机最远处的仓窗进行排积热通风。5.5.4 在不进行排积热通风时,应及时关闭通风窗,做好储粮害虫和鸟类的预防。5.6 散气通风5.6.1 采用仓上轴流风机进行散气通风时,应先开启通风口,关闭仓上的所有窗户。5.6.2 采用环流风机进行散气通风时,应关闭通风口和仓上的所有窗户,开启环流风机排气阀门并关闭环流风机出口的环流阀门。5.6.3 散气时仓房应设置警戒标示,人员应远离散气口。5.6.4 根据检测到的粮堆和仓内不良气体浓度确定散气时间,浓度减小到安全浓度之前不宜停止散气。5.7 环流通风
20、5.7.1 当粮堆温度和水分存在较大梯度和不均匀性,但又不满足降温通风的大气条件时,可以采用环流通风方法均衡粮温和水分。5.7.2 当粮堆冷心蓄冷量大时,可以只利用粮堆冷心的冷量进行环流均温均湿。5.7.3 当粮堆冷心蓄冷量较小时,需利用空调或小型谷冷机补充冷源进行环流均温均湿。5.7.4 当仓温明显高于粮堆温度时,应采用膜下环流均温方式。5.7.5 环流通风应选择适宜的方向和参数条件预防粮堆层间结露。当表层粮温较高时,不补冷环流通风宜采用下行式,补冷环流通风宜采用上行式。5.7.6 进行环流均温通风时,单位通风量应6 m3/(ht)。6 储粮通风操作条件6.1 空气饱和水气量、空气和粮堆绝对
21、湿度、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查定方法按附录A确定。6.2 粮堆平衡绝对湿度、相对湿度与平衡水分和温度的关系数据由附录B确定。6.3 通风操作条件6.3.1 降温通风根据降温通风的气流方向和目的,满足表5中允许降温通风的所有条件时,可以开始降温通风;当通风过程中大气温度与粮堆平均温度的差值小于表6中允许暂停通风的差值时,暂时停止通风,通风条件满足时继续通风;当满足表5中结束降温通风的所有条件时,可以结束降温通风;降温通风操作条件应符合表5规定:表5 机械降温通风的操作条件条件类型通风模式允许通风条件暂停通风的条件结束通风的条件温度条件所有模式t粮T目标t粮-t气T初始 t粮-t气T停止t粮T目标t出
22、t进T极差层间温度梯度1/m结露条件上行通风t粮下 t气露下行通风t粮上 t气露横向通风t粮低 t气露湿度条件降温降水P气湿ARH解吸 粮堆水分梯度0.3%/mW出-W进W降温保水P气湿kARH解吸注:表中t粮粮堆平均温度,t气大气温度, t进,t出进气和出气层粮温,t粮上,t粮下,t粮低粮堆上层平均粮温,粮堆下层平均粮温,粮堆水平截面最低粮温层的粮温,t气露大气露点温度, P气湿即时大气绝对湿度, ARH解吸即时粮温下的粮堆平衡解吸绝对湿度,ERH解吸即时粮温下的粮堆平衡解吸相对湿度,W进,W出结束通风时粮堆气流进和出气截面水份,T初始允许通风的粮温与大气温差, T目标通风需要达到的目标粮
23、温,T停止停止或结束通风的粮温与大气温差,T极差结束通风时进气和出气层粮堆温差,W结束通风时粮堆进气和出气层水份差,k保水通风湿度控制系数,k=0.71,k值越接近1保水效果越好;表5中各项参数推荐值见表6。表6 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降温通风控制参数推荐值生态区T初始T目标T结束kT极差W平房仓竖向/横向浅园仓立筒库平房仓、浅园仓立筒库第一、二、三区8-5040.73/5101.5%第四区80540.83/5101.5%第五区81040.853/5101.5%第六区61030.853/5101.5%第七区61530.93/5101.5%6.3.2 降水通风粮食水分高于当地储粮安全水分,需进行机械降
24、水通风时,操作条件应符合表7规定表7 机械降水通风的操作条件允许通风条件通风结束条件温度条件t粮t气露粮堆温度梯度1/m湿度条件P气湿ARH解吸-1%干燥区前沿移出粮堆且水份梯度0.5%/m注:P气湿即时大气绝对湿度,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ARH解吸-1%按粮食水分减一个百分点后的水分值和即时粮温(即时大气温度)值所查得的平衡绝对湿度(mmHg)。ARH解吸-1%采用即时大气温度查定,当大气温度高于平均粮温时,按照气温查得的ARH解吸-1%大于按照粮温查得的ARH解吸-1%,不满足Ps1ARH解吸-1%;但当大气温度低于粮温时,按照气温查得的ARH解吸-1%小于按照粮温查得的ARH解吸-
25、1%,因此,满足Ps1ARH解吸-1%。因此按粮食水分减一个百分点后的水分值和即时大气温度值所查得的平衡绝对湿度(mmHg)适合于气温等于或小于粮温的降水通风。例如:大气温度为t气=25,大气相对湿度为50%,小麦粮堆平均粮温为t粮=15,水份为12.5%,问此时能否进行降水通风?解:查得大气绝对湿度为P气湿=11.9mmHg。大气露点温度为t气露=14。满足温度条件:t粮t气露1、 按照即时平均粮温15和小麦水分减1%为11.5%,查得此时小麦粮堆的平衡绝对湿度为ARH解吸-1%=6.1 mmHg。因为P气湿ARH解吸-1%,所以不能进行降水通风。2、 按照即时大气温度25和小麦水分减1%为
26、11.5%,查得此时小麦粮堆的平衡绝对湿度为ARH解吸-1%=12.6 mmHg。因为P气湿T初始 t粮-t气T停止t粮T目标t出-t进T极差层间温度梯度1/m结露条件上行通风t粮下 t气露冷却峰面移出粮堆:下行通风t粮上 t气露横向通风t仓-t膜下露点3第七区t仓-t膜下露点2t粮低t气露湿度条件所有模式无粮堆水分梯度0.3%/mW出-W进W注:表中t仓仓内空间温度(),t膜下露点粮面膜下粮温对应的露点温度(),t粮粮堆平均温度(),t出出风侧垂直截面平均粮温(),t气大气温度()。表9 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防结露通风控制参数推荐值生态区T初始T目标T停止T极差W平房仓竖向/横向浅园仓立筒库平房
27、仓、浅园仓、立筒库第一、二、三区6-5033/5101.5%第四区60533/5101.5%第五区61033/5101.5%第六区41023/5101.5%第七区41523/5101.5%6.3.4 排积热通风实施排积热通风作业时。应符合以下规定:开始通风条件:第一、二、三、四生态储粮区:t仓t气3第五、六、七生态储粮区:t仓t气2结束通风条件:t仓t气1t仓、t气仓温和大气温度()。6.3.5 调质通风调质通风只能利用温湿度合适的自然空气并应在粮食出仓前一个月内进行通风操作。利用自然空气进行调质通风时,应符合表10规定。表10 自然空气调质通风的操作条件允许通风条件通风结束条件温度条件t粮-
28、2t气25粮堆温度梯度1/m湿度条件P气湿ARH吸附+1%粮堆水份安全水份且水份梯度0.5%/m注:P气湿即时大气绝对湿度,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ARH解吸+1%即时粮温和粮食水分增加1%条件下的粮堆吸附平衡绝对湿度(mmHg)。6.3.6 储粮通风操作条件窗口理论使用方法按照附录C确定7 储粮通风管理7.1 通风前的准备工作7.1.1 粮食入仓前要全面检查通风系统是否完好,通风道内不得有积水和异物;地上笼通风道的衔接部位要牢固合缝,装粮后风网内不得漏入粮食。7.1.2 采用“一机多风道”的平房仓机械通风系统,装粮前应将各支风道的风量调节到基本一致。7.1.3 在粮食入仓过程中,要采取减
29、少自动分级的措施,并随时检查通风道在粮食入仓过程中的完好情况,粮食入仓结束后要平整粮面。7.1.4 粮仓通风前应按照GB/T 26882.1-2011粮油储藏 粮情测控系统 第1部分:通则和GBT 29890-2013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规定,安装埋设粮情检测和气体检测装置,并确保检查系统工作正常。7.1.5 通风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粮情状况以及所要达到的通风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通风操作方案,并检测粮食的温度、水分以及大气的温度、湿度,按照与通风目的对应的通风操作条件的规定,判断能否通风。7.1.6 首次通风前,应对通风系统风量、风压、单位通风量、风机实际功率、效率及通风均匀性等参数进行测定。
30、7.1.7 通风机的电气连接应可靠,必须设有漏电保护和过载保护装置,电缆线应无破损并防止碾压,通风前应检查通风机转向符合通风方式的要求; 7.1.8 采用移动式通风机进行作业时,移动风机与风道口的连接宜使用牢固、密封的软连接,确保通风过程中风管不变形;通风机应放置平稳并进行位移锁定。7.1.9 根据通风方式的要求打开或关闭门窗,以便于气体的交换,减少通风时仓体的压力载荷或防止气流短路。7.1.10 粮面覆膜竖向通风时,应揭开薄膜,再实施全仓通风。7.1.11 采用横向通风或揭膜方法进行机械通风时,在通风前应将薄膜覆盖于粮面上,通风机运转后,要检查薄膜的完好情况,对查出的漏气孔隙要及时贴补。7.
31、2 通风过程中的管理7.2.1 机械通风系统的机械和电器的使用管理按LS/T 1207 的规定执行。7.2.2 多台通风机同时使用时,严禁几台通风机同时启动。7.2.3 采取吸出式通风作业时,其通风机出风口要避免直接朝向易损建筑物和人行通道,必要时在通风机出口处安装散风板以改变气流方向。7.2.4 设备自动停机时,应先查清原因,待故障排除后再重新启动;电机升温过高或设备振动剧烈时应立即停机检修;不允许在运转中对通风机及电器设备进行检修。7.2.5 在通风过程中,应按时检查记录各部位粮温和水分变化。对通风后粮温或水分不下降或下降缓慢的死角部位,应采取插入导风管、使用单管或多管通风机组等有效处理方
32、法对其进行散湿降温处理,以确保全仓粮温或水分的均匀性。7.2.6 冬季机械通风降温时,若出现粮面或局部结露现象,应继续通风,必要时辅以粮面或粮堆局部翻动,使结露现象逐步消失。 7.2.7 通风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停电和风机故障的发生;应加强对粮情、仓房门窗和设备运行情况的巡查;采取吸出式通风还应经常观察通风机出风口是否有异物或粮粒被吸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3 通风前后及通风过程中的粮情检查7.3.1 整体通风开始前、通风进行时和通风结束后的粮情检测项目,测点和取样点的布置均按GB/T 29890-2013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执行。7.3.2 局部通风开始前、通风进行时和通风
33、结束后的粮情检测项目,测点和取样点的布置可根据粮情状况和通风目的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和布置。7.3.3 通风前应检测大气温湿度和粮堆温度及水分;通风过程中至少每4小时检测一次大气的温湿度和粮堆的温度,每12小时检测一次粮堆的水分,按照6.3要求判断是否继续通风;通风结束时应检测粮堆和大气温湿度;通风结束24小时后应检测粮堆温度和水分。7.4 通风结束后的管理和维护7.4.1 关闭门窗,用防潮、隔热物料封闭风道口,在气温回升前做好粮堆的隔热密封工作。7.4.2 通风结束后,应对通风设备应进行检修、保养和防腐处理。固定式通风设备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淋,移动式通风设备应存放在库房内或罩棚下妥善保管。 7.4
34、3 按LS/T 1202.3-2016能效评价和测试方法的规定评估本次通风的能效情况,并按其附录A的格式详细填写储粮机械通风作业记录卡。7.5 通风操作人员的要求 通风的操作管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机电设备使用、维修和储粮通风专业知识,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附录 A(规范性附录)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与空气饱和水气量查定方法A.1 空气的饱和水汽量查定方法表A.1 空气的饱和水汽量查定表温度()饱和水汽量(g/m3)温度()饱和水汽量(g/m3)温度()饱和水汽量(g/m3)-201.07815.1762219.220-191.17025.5382320.353-181.2
35、6935.9222421.544-171.37546.3302522.795-161.48956.7612624.108-151.61167.2192725.486-141.88277.7032826.931-131.94288.2152928.447-122.03298.8573030.036-112.192109.2393131.702-102.363119.9343233.446-92.5481210.5743335.272-82.7411311.2493437.183-72.9491411.9613539.183-63.1711512.7123641.274-53.4071613.50
36、43743.461-43.6581714.3383845.746-33.9261815.2173948.133-24.2111916.1434050.625-14.5132017.11704.8352118.142A.2 大气绝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查定方法PS图A.1 大气绝对湿度曲线图图中纵坐标为空气绝对湿度Ps(水蒸汽分压,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横坐标为空气温度(),曲线Pb为一个大气压(760 mmHg)下的大气饱和绝对湿度曲线(即相对湿度RH=100%的曲线)。大气露点温度的查法:就一定RH的大气,针对一定温度下的平衡绝对湿度值作平行温度轴的直线,与饱和蒸汽等湿线PS相交,交点对应
37、的温度值就是该条件的大气在该温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如图A.1,A点大气温度为25C,RH为60%,过A点作垂直线与大气饱和绝对湿度曲线Ps的交点B对应的饱和湿度压力值Pb为23.5 mm Hg, 过A点作平行线与大气饱和绝对湿度曲线Ps的交点C对应的绝对湿度压力值Pa为14.0 mm Hg, C点对应的温度值16.5C是A点大气的露点温度,Pa=PbRH=23.560%=14.1 (mm Hg)。A.3 粮堆平衡绝对湿度、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查定方法PS图A.2 粮食平衡绝对湿度与露点查定示意图图中纵坐标为绝对湿度(水蒸汽分压,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横坐标为粮食温度(),曲线Ps为一个大
38、气压(760 mmHg)下的大气饱和绝对湿度曲线(即相对湿度RH=100%的曲线)。粮食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反映了粮食的平衡绝对湿度随温度、水分变化的规律。图中点A在纵坐标和横坐标的投影,分别为该点的绝对湿度压力值Psa和温度ta;过A点的垂直线与曲线PS的交点C为ta温度下的大气饱和湿度点,饱和湿度压力值为Pba;过A点的水平线与曲线PS的交点B为A点的露点,露点温度值为tla,比值Psa/Pba是A点的相对湿度值RHa,即RHa=Psa/Pba。如果A点处在粮食水分为m%的平衡绝对湿度曲线上,则Psa、RHa及tla分别代表了该点的粮食平衡绝对湿度压力值、平衡相对湿度及粮堆露点温度。不同的粮种
39、在相同的温度、水分情况下,其平衡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及露点温度都是不同的,因此讨论具体通风条件时应当区分不同的粮种。A.4 粮堆平衡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曲线图A.3 小麦解吸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4 小麦吸附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5 小麦解吸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6 小麦吸附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7 稻谷解吸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8 稻谷吸附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9 稻谷解吸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10 稻谷吸附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11 玉米解吸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12 玉米吸附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13 玉米解吸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14 玉米吸附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15 大米解吸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16 大米吸附
40、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17 大米解吸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18 大米吸附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19 大豆解吸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20 大豆吸附绝对湿度曲线图图A.21 大豆解吸相对湿度曲线图图A.22 大豆吸附相对湿度曲线图附录 B(规范性附录)主要粮食的平衡相对湿度、平衡绝对湿度查定表B.1 主要粮食的平衡相对湿度查定表表B.1 粮食解吸平衡相对湿度与平衡水分和温度的对应关系粮种粮温各种相对湿度下的解吸平衡水分(%湿基)20%30%40%50%60%70%80%90%小麦356.317.668.9410.2411.6613.3415.5319.03稻谷356.587.939.2010.4811.8
41、613.4515.4618.43大米356.678.109.4210.7512.1713.8015.7918.59玉米355.977.318.579.8611.2612.8914.9918.21大豆353.804.956.077.278.6810.5313.56-小麦306.818.139.3810.6512.0413.6915.8319.27稻谷307.078.399.6310.8912.2513.8215.7918.71大米307.188.589.8811.1912.5914.1916.1618.92玉米306.557.879.1110.3711.7513.3515.4018.57大豆304.545.626.677.799.1110.8513.72-小麦257.258.559.7711.0212.3914.0116.1119.49稻谷257.518.8110.0411.2712.6114.1516.1018.98大米257.639.0210.3011.6012.9814.5616.5019.22玉米257.078.379.5910.8312.1813.7615.7918.91大豆255.116.147.148.219.4711.1313.86-小麦207.668.9310.1411.3712.7214.3016.3819.70稻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