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诊断学课程目标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适用于中医学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教学目的是:培养“为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专门人才”。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论断学的基础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辨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
2、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堂内外对十项实习项目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辨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病案讨论、实验室模拟教学、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辨证”、“辨病”、“病”、“证”、“症”、“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2 .能力目标:具有理解和运用中医诊病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能力。3 .素质目标:1)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
3、医事业。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献身精神。教学要求1 .简介“诊断”、“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2 .讲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概念,重点介绍“症”、“证”、“病”三概念。3 .重点阐明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4 .一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复习思考题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上篇四诊第一章望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D掌握望诊的概念和注意事项;掌握望神、望色、望形、望态、望头面、望五官、望皮肤、望舌象的方法,观察内容
4、观察要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特征与临床意义;色泽变化与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常见异常形体与姿态的表现及主病;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2)熟悉望神诊病、望色诊病、售形诊病、望态诊病、望舌诊病的原理;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部位、观察耍点、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舌的结构、舌面分布及舌诊注意事项。3)了解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排出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2.能力目标:D理解并记忆上述要求掌握和重点掌握的内容。2)具有运用望诊的知识、方法接诊病人和诊察疾病的能力。3)具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的能力。3.素质目标:具有严
5、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献身精神。概说(0.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望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 了解望诊的概念、临床意义和基本内容。第一节全身望诊(3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望神的要点;面部色诊的诊断学意义;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耍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以及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形态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的临床意义;姿态异常(颤动、抽搐、撮空理线、痿、痹)的临床意义。2 .熟悉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方法、观察内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3. 了解望神、望色、望形、望态的概念。第二节局部望诊(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望头、囱门、面肿
6、头发、口眼涡斜的临床意义;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目形、目态及主病;望齿与龈的临床意义;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斑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 .熟悉望鼻的色泽、形态及鼻内病变的临床意义;望口唇色泽、形态、动态的临床意义;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腰背部的生理及病理表现;望四肢、望二阴及皮肤形态与色泽异常的临床表现。3. 了解局部望诊的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第三节望排泄物(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观察痰涎、呕吐物的临床意义;观察二便色、质、量变化的临床意义。2 .熟悉痰与涎、呕与吐的基本概念。3. 了解望排泄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第四节望小儿指纹(0.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望小儿指纹的
7、方法及小儿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2 .熟悉小儿指纹的概念、部位、注意事项及诊断意义。第五节舌诊(3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舌象胃、神、根的含义;望舌质之舌色变化、舌形变化、舌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望舌苔之苔色变化、苔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及舌诊的临床意义。2 .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方法及内容、正常舌象的生理差异。3.了解舌诊的概念及其诊断学价值。复习思考题1 .何谓失神?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是什么?2 .五种病色各主何病?3 .舌质的变化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4 .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
8、的哪些方面?各有何临床意义?5 .常见的舌色变化有哪些?其临床意义如何?第二章闻诊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D掌握闻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咳嗽、哮、喘、呃逆、暧气、喷嚏、澹语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3) 了解口气、汗、痰、二便、带下及病室之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 .能力目标D具有运用闻诊方法诊察疾病的基本能力。3 )具有分析各种症状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理的能力。第一节听声音(1.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音哑和失音,澹语与郑声,独语、错语与语骞,咳嗽、喘、哮与上气,短气与少气,呕吐、呃逆与暧气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2
9、 .熟悉听声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正常声音的特征。第二节嗅气味(0.5学时)教学要求一般介绍病体之气和病室之气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述口气与病室之气的临床意义。复习思考题1 .何谓哮喘?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袁现是什么?2 .常见的语言异常有哪些?其临床表现和病机各是什么?3 .如何根据病室气味的一般特点,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及性质?第三章问诊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D掌握问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常见现在症的内容。2)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3) 了解问诊的意义及发展简史。2 .能力目标D理解记忆中医“十问”的基本内容。3 )具有熟练运用问诊方法和技巧诊察疾病的能力。第一节问
10、诊的意义和方法(0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 .了解问诊的意义。第二节问诊的内容(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问主诉与现病史的内容。2 .熟悉问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及家庭史。第三节问现在症状(3.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问寒热: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问汗:表、里证有汗或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问疼痛: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尤其要鉴别胀痛与窜痛,刺痛与绞痛,掣痛、灼痛与冷痛,隐痛与空痛,窜痛与重痛的辨证要点与临床意义;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脱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
11、义;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问睡眠:问失眠的要点: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失眠时惊症的临床意义,问嗜睡的要点:困倦易睡、朦胧易睡症的临床意义;问饮食口味:重点讲述口渴多饮与渴不多饮,多食易饥与饥不欲食,口味异常(口淡、口甜黏腻、口中泛酸、口中酸馍、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问二便:问大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便次、性状、气味、排便感),问小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尿次、性状、气味、排尿感);问妇女: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2 .熟悉:寒热的概念及类型;问汗的意义及汗出的生理病理概说;产生疼痛的病因病机;身重、麻木、疲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目痛、目昏、雀盲、歧视的概念及临
12、床意义;口不渴、食欲减退、厌食、饮食偏嗜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3 .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问小儿的内容及意义。复习思考题1 .何谓但热不寒?临床分为哪几型?各型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是什么?2 .询问病人汗出情况有何临床意义?3 .试述“因实致痛”与“因虚致痛”的病因病机。4 .何谓泄泻?临床常见哪几型?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是什么?5 .试述耳鸣、耳聋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6 .何谓饥不欲食、多食易饥?两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第四章切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指法,脉象要素、平脉特征及意义。重点掌握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长、短、细、洪、微、
13、濡、花、弦、紧、滑、涩、缓、弱、结、代、促等22种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临床意义。2)熟悉脉诊注意事项,平脉的生理性变异,病脉革、伏、牢、疾、动、散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从舍的含义。熟悉按诊的其他方法及按手足、胸胁、腌穴的临床意义。3)了解脉诊发展简史,遍诊法、三部诊法及真脏脉的概念;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2.能力目标1)理解与记忆28种脉的脉象特征及按诊的内容。2)具有识别常见22种重点脉象的能力。3)具有应用脉诊及按诊的知识与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第一节脉诊(4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寸口脉与五脏的关
14、系,切脉指法,平脉的概念,脉象胃、神、根的含义;28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类比与临床意义。2 .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3 .了解:相兼脉及主痛、真脏脉、诊妇人与小儿脉、诊脉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第二节按诊(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2 .熟悉:按诊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按诊的内容。复习思考题1 .平脉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是什么?2 .试述脉象形成的原理及构成脉象的要素。3 .试述结、代、促三脉脉象特征及主病有何异同。4 .试比较弦、紧、长脉脉象特征及主病之异同。5 .如何通过按诊鉴别腹满的
15、虚实?第五章八纲辨证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D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重点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的临床表现;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3) 了解半表半里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表现,各纲证型的证候分析。2 .能力目标D理解记忆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和证候辨证(鉴别)要点。3 )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4 )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的能力。第一节八纲的基本证候(2.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基本概念
16、临床表现、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及其机理。讲述。2 .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归类方法及临床指导意义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表、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出入),寒、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虚、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以及表里、寒热、虚实证之间的关系(表虚证、表实证、表寒证、表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寒证、里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2 .熟悉:八纲证候的证候相兼、证候转化、证候真假的主要内容,包括各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复习思考题1 .表里辨证为什么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表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17、2 .恶寒与寒证,发热与热证的关系是什么?3 .形成实证或虚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4 .试述鉴别虚实真假的要点。第六章病因辨证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D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外感六淫辨证、内伤七情辨证、劳伤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2)熟悉疫历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 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 .能力目标D理解记忆病因辨证的基本内容。3 )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4 )具有初步学会对实际病例进行病因辨证的能力。概说I.掌握:“三因学说”的病因学范畴与辨证学范畴的区别。2. 了解:外感病因辨证
18、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2 .熟悉:疫方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 了解:六淫之邪的致病特性,外感六淫与“内生五淫”的关系。第二节内伤七情辨证(0.2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七情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临床表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及其辨证要点。2 .熟悉:内伤七情及其辨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第三节劳伤辨证(0.2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劳力、劳神、房劳及过逸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 .熟悉:劳伤辨证的
19、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致病特点。第四节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0.25学时)教学要求1 .熟悉:食积与虫积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简述2 .了解:食积与虫积辨证的概念、致病特点。第五节外伤辨证(0.25学时)教学要求1 .熟悉: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2 .了解:外伤辨证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复习思考题1 .风邪主动的临床袁现主要概括为哪两个方面?2 .伤津耗气是哪些邪气的共同特点?3 .过逸少动造成虚实病证的主要机理是什么?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20、2)熟悉气血津液辨证及其兼病辨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和性质。3) 了解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辨证意义。2 .能力目标D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3 )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4 )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的能力。概说(0.2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特点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2 .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意义。第一节气病辨证(0.7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2 .熟悉气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第二节血病辨
21、证(0.7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述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2 .熟悉血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第三节津液病辨证(0.7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讲述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阳水证、阴水证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痰证和饮证的临床表现。2 .熟悉津液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第四节气血津液兼病辨证(0.5学时)1 .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滞津停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气不摄血、血热与瘀血出血证的鉴别要点。2 .熟悉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
22、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复习思考题1 .试述气滞的常见原因及其临床表现。2 .试述血虚的常见原因及其临床表现。3 .简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4 .试述痰、饮、水、湿之间的异同。第八章脏腑辨证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D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病机特点。重点掌握脏腑辨证与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熟悉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熟悉脏腑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成因及证候分析。3) 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2 .能力目标D理解并记忆脏腑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3 )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及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4 )具有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
23、理论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的能力。5 说(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基本内容。2 .了解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第一节心与小肠病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内容为: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证、心火亢盛与小肠实火证的比较。2 .熟悉心与小肠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3 .了解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第二节肺与大肠病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肺气虚与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风寒束肺
24、寒邪客肺、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的比较;风热犯肺、热邪壅肺与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肠虚滑泄证的鉴别要点。2 .熟悉肺与大肠病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3 .了解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第三节脾与胃病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胃阴虚、胃热、胃寒、食滞胃脱证的临床表现。2 .熟悉脾与胃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3 .了解睥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第四节肝与胆病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肝火
25、上炎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三证、肝血虚与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肝气郁结、寒凝肝脉、肝胆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2 .熟悉肝与胆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3 .了解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肾阳虚与肾阴虚的临床表现,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肾病五证的比较。2 .熟悉肾与膀胱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3 .了解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第六节脏腑兼病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心肾不交与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肝
26、胃不和与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与脾肾阳虚证,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与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鉴别比较。2 .熟悉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3 .了解脏腑兼病辨证的概念,讲清脏腑兼病辨证的三大要领。复习思考题1 .心阴虚证、肺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2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成因及临床表现有何异同?3 .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三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4 .简述肾阳虚、肾精不足的病因及临床表现。5 .何谓心肾不交证?其临床表现如何?6 .肝郁脾虚证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是什么?第九章其他辨证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六经辨证、卫气营血
27、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和内容。重点掌握三种辨证各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以及直中、传经、合病、并病、逆传的概念。2)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以及各具体证候的证候分析。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代表作、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2.能力目标D理解并记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3)具有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第一节六经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合病、并病、传经、直中的概念。2 .熟
28、悉六经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传变规律。3 .了解六经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1学时)1 .掌握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卫气营血辨证的特殊传变。2 .熟悉卫气营血各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一般传变规律。3 .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第三节三焦辨证(1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2 .熟悉三焦辨证的概念、成因。3 .了解简述三焦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复习思考题1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
29、的病机与临床表现如何?2 .何谓“直中”?何谓“逆传”?3 .营分证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是什么?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D掌握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要点,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逻辑思维、辨证的基本内容,疾病诊断的概念、方法、途径和意义,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辨证的步骤和辨证的基本内容。2)熟悉四诊与辨证、辨病的关系及其诊断的基本思路,病名诊断的方式。3) 了解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的有关内容。2 .能力目标D具有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3 )具有熟练运用辨证思维的法则、方法和内容、步骤进行辨证的能力。4 )具有运用辨病的理论进行辨病,并同步进行辨证与辨病的能力。5 说(0.5
30、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2 .了解四诊与辨证、辨病在诊断过程中的关系。第一节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0.2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辨别病情资料属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2 .熟悉评价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准确性与客观性一致性的概念、评价标准及临床意义。第二节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1学时)教学要求熟悉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及概念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思维要点、辨证的基本内容与步骤。第三节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0.2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疾病诊断(辨病)的概念、方法、与途径,辨病的诊断学意义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断学意义。2 .熟悉病名诊断的概念、方法与正确运用
31、复习思考题1 .简述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2 .辨证的思维法则、思维方法和思维要点有哪些?3 .简速辨证的基本内容。4 .简述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5 .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诊断意义有哪些?第十一章病案书写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D掌握病案书写的概念与基本内容,中医病案书写通则,基本格式与要求及重点内容,住院病历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2)熟悉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及病案示例。3) 了解病案书写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2 .能力目标D理解并记忆病案书写的基本格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3 )具有初步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4 )具有初步学会书写住院病历的能力。5 说(O.25学时)教
32、学要求1 .掌握病案书写的概念。2 .了解病案的概念及其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一节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0.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病案书写通则及重点书写内容。2 .熟悉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第二节中医病案书写格式(0.25学时)教学要求1 .掌握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体格检查基本内容。2 .了解门(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复习思考题1 .何谓病案?何谓病案书写?2 .请默记住院期间的病案内容排列顺序和出院后病案内容装订顺序。3 .试述如何确定主诉及主诉的正确书写?4 .简述现病史的书写要求。5 .简述病案中“诊断”的内容及书写。实训课标准问诊、辨证练习(2
33、学时)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问诊的方法。2 .提高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实验内容1 .教师课前准备两个比较典型、与教材知识结构接近的病案,编号为1和2,各打印15份。2 .一个小班30人,随机分为两个小组,编号为A组和B组,每一位A组的同学与一位B组的同学结成对子。3 .下发给A组每人1份“病案I”,并告之相应B组同学患者的主诉,即停。4 .B组同学开始有的放矢的问诊(因无现场病人,舌、脉、面色等资料均由询问获得,由A组同学直接提供,但只应B组同学的要求而提供,不主动述及)。A组同学对每一个问询,依据手上病案资料,回答“有”“没有”“好像还好”“说不太清”等。5 .B组同学将所问问题、所获信息逐条记录在实训报告上,并写清每一句问话的目的。6 .最后,B组同学觉得不必再问、或无问题可再问时,对该患者作出中医证型诊断。并综合写出此辨证的理由。7 .教师回收B组同学的实训报告。8 .下发给B组每人I份“病案2”,并告之相应A组同学患者的主诉,即停。以下步骤同上。并回收A组同学的实训报告。9 .教师进行初步讲解,并接受学生当场提问,教师当场答疑后,课程结束。参考书目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 .季绍良等.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