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5034327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WENSHANTEACHERSCOLLEGEVoL19No.3Sep.2006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壮族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

2、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关键词稻作文化;民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K2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303(2006)03000105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其人工栽培的历史长达1200020000年左右.至今尚未发现超过这一年代的考古遗物.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这个民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是,在历史的脚步迈人追寻现代化的

3、今天,稻作农耕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出来.我们的任务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扬长避短,促进壮族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一,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发明权,世界曾经争论了200年之久.由于全世界多半人口的餐桌上以大米为主食,且有扩大之势,哪个民族不想把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声誉安放给自己的祖先?1881年,德国农业史家康德尔撰文认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应当是中国人.1884年他在作物起源一书中推测,中国江南应当有野生稻.1917年,英国农业史家墨里尔沿珠江主流西江做田野调查,果然发现了野生稻

4、.19261933年,中国着名农业史家丁颖多次沿西江调查,发现了野生稻的广泛分布.他们下结论:中国应当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国家.但上述论点由于还没有考古材料做依据,因而还得不到世界的承认.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得以大规模开展,硕果累累.1965年,在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发掘出9000年前的用于农业的石环等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还出土了用于储存和加工谷物的陶器,以及人工饲养的6o多头猪的炭化骨.19631973年,在南宁地区的14处贝丘遗址中也发掘出了1000011000年前的石杵,石磨棒等谷物脱壳工具和大量陶片,其中南宁市区邕江南岸亭子圩遗址经测定为11000100年

5、.14处贝丘遗址辐射的范围,实际达到百色市和文山州,说明一万年前岭南直到文山的壮族祖先就已经种植水稻.不过因种种原因,这两处遗址都没有留下炭化稻谷,故有的专家对当时是否已有人工栽培稻表示怀疑.1973年,在浙江河姆渡发掘出了大量炭化人工种植稻谷,经年代测定为6700200年,震动了全世界.河姆渡在杭州与宁波之间,是古代于越人聚族之地,人们公认,世界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是江南中国的越人.但20年后,这一年代又被打破,19931995年,在壮族强大的苍梧部故地湘东南道县紧靠广西边境的寿雁镇玉蟾宫,发掘出了四粒炭化稻壳,兼具野生稻和人工稻混合特征,说明为驯化不久的栽培稻,初步测定为12000年.后

6、来经国家文物局再次测定为1800022000年,消息刊于1996年4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国内史学家论定,苍梧是壮族五帝时代的称谓,苍梧部是壮族祖先一个强大的部落,其分布范围北到洞庭湖之南,西到广西今贺州市和桂林市东部,东到广东西北部的西江,北江的肇庆,韶关,连山一带.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收稿日期20060819作者简介梁庭望(1937一),男,壮族,广西马山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第l9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第3期壮族祖先按壮人习俗安葬他,殡以瓦棺,也就是二次葬.在湖南零陵地区,战

7、国以前的墓葬明器全是越式,战国以后才是越汉混合,说明战国以前零陵是苍梧人的天下.至今广西的梧州市和苍梧县名称,盖源于此.我根据以上材料,于1998年发表了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一文,指出世界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是中国越人的祖先,也就是现在江南许多汉族人和壮侗语族各族祖先;从道县考古成果看,越人中的壮族祖先苍梧部又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壮族祖先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观点,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新华社将我的文章缩写为专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发往新华社设在全世界的160多个点,产生很大的影响.广西日报等报刊也作了转载.由于有考古材料为据,国外没有人敢于反驳.二,稻作农耕对壮族社会的深刻影响水稻种

8、植初期,渔猎仍占主要地位,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分量逐步增加,到6000年前的顶狮山四期文化层,螺壳堆积没有了,说明壮族祖先的经济生活已经基本完成从渔猎向稻作农耕的转变.到春秋战国时期,稻作农耕已经占绝对优势.在广西花山崖画上,犬是狩猎经济向稻作经济转化的符号(神话中狗为人类偷得稻种),但数量已经很少;而代表稻作文化的符号蛙神像则占了绝对的优势.说明先秦壮族的经济生活已为水稻所占据.经过漫长的稻作农耕,形成了浓浓的稻作文化氛围,对壮人的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大米影响.1.以水稻为中心的农副业生产链水稻占据壮族生活的中心,一切生产活动便以其为中心安排.在一年的粮食生产里,水稻种植为重中之重,压倒一切.从

9、开春到晚稻收割,人们的心思主要都放在育秧,插秧,耘田,保苗,防虫,防旱,防涝,防倒伏上,早晚必到田间查看,不敢稍有疏忽.所以壮族谚语说:Gyaezhaeuxcixcoenznaz,gyaezbazcixcunzdaiq.(爱米勤查田,疼妻勤探丈母娘.)在安排好水稻生活的前提下,才安排豆类,块根类,杂粮类生产,包括玉米(因缺水而被迫改种玉米另当别论),但一般不种小麦.副业生产主要围绕水稻进行.牛马等畜类的饲养为的是水田翻耕,壮人一般不食牛马肉.肉类主要是猪,鸡,鸭,鹅肉,它们都是大米的转化物,是用剩饭和稻糠拌菜饲养而成的.鱼虾养于池塘或烂泥田里,塘用于防天旱,塘田鱼密不可分,所以壮人把财产称为塘

10、田(daemznaz,tamna).菜园多在水田之旁,或利用田埂种菜,便于浇水.这样,壮人的生产格局便以水稻为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系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2.以大米为中心的饮食结构壮人一向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红薯,木薯,芋头,饭豆,南瓜,玉米,三角麦,小米,挂面等.其中以大米的花样最多,图示如下:米饭系列干饭,糯饭,豆饭,五色饭,竹筒饭,南瓜饭,菠萝饭米粥系列白粥,肉末茴香粥,螺蛳粥,大米玉米面粥,糖粥,鱼粥米粉系列汤粉,炒粉,卷筒粉,鱼生粉,肉丝粉,螺蛳粉,榨粉,酸粉粽子系列驼背粽,锥粽,牛角粽,黑粽,枕头粽,状元粽,马杆脚糍粑系列饼状糍粑,三角糍粑,藤粑,褡裢粑,方糍粑,油团粑米糕系列沙

11、糕,油堆,炸糕,素米糕,油团,五色糕,炸塑糕米花系列米花,糖米花,米花糖,阴米汤圆系列汤圆,元宵,方元宵饮料系列米酒,甜酒,公鸡甜酒,蛤蚧酒,药酒灌肠系列龙棒,灌猪肚米肉系列酢肉,腌米粉肉,腌酸肉,米粉肉米饼系列各类月饼,米饼,食撒拉大米食品约有100多种.从以上各系列可以看出,大米在壮人的饮食中占有主导地位.肉食的猪,鸡,鸭,鹅,鱼虾,多为大米转化物.壮人过去一般不吃牛肉,有的地方现在还禁食.蔬菜以带叶菜为主.总之是以大米及大米转化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乡村壮人一般不吃馒头等面食,但有的吃面条,或将面条煮熟后加肉,菜炒成一道菜.面食在壮人生活中可有可无,但不能没有大米.23.稻作浇灌的人生礼仪壮

12、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稻米,人生礼仪,浇灌了浓浓的稻作文化意蕴.婴儿出生,要以大米饭和猪,鸡,鸭肉敬祖先.三朝外婆家和亲戚要送大米或大米食品.有的地方外婆来祝贺要撒大米花.长大举行成丁礼,过去要打掉一颗门牙,此俗源于乞求雷公下雨灌田.相亲时,要问婆家是卖米的还是买米的?卖米表示富有,买米表示贫寒.接亲时,礼梁庭望: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品中一定要有大米和猪肉;新娘上轿出发,有的要撒米花表示祝福;婚宴一定得有大米饭,过去绝对不能用玉米粥,薯类待客.生病酬神,节日敬神,只能用大米饭及其转化物,壮人绝对禁止用牛羊马驴狗肉祭神.待客以大米饭为上,贵客绝对要招待大米饭和白斩鸡.人过五十,安个寿米缸,

13、里面装大米,表示延寿.人去世,棺头小桌上供一碗大米饭,整个丧葬过程不能撤.出殡有的要一路撒米花,有的还向坟坑撒大米.有的要以镰刀等种田农具做陪葬物,意为让逝者在冥界继续种田.4.稻作文化浸润的民俗经过漫长历史的浸润,壮族民俗熏染着浓郁的稻作文化氛围.以服饰民俗而言,传统衣饰以蓝黑色为基调.源于水稻茁壮成长时的浓绿颜色.颜色以蓝靛,蛇藤汁加胶质等混合印染,不褪色,不怕粘泥;宽裤脚,下田时方便挽起,这些都为适应水田作业.生产民俗中,习惯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以适应水稻耕作为中心,计有犁耙锄镰等耕种工具16类20多种;水筒车,笕,龙骨车等灌溉工具10多种;打谷桶,打谷槽,碓,磨,水碾等稻谷加工工具10多

14、种;牛车,扁担,箩筐,船等运输工具10多种;木仓,竹仓,缸,熏伐等储藏工具10多种.这一工具系列,是经过稻作筛选而形成的.劳动组合方式沿用氏族时代的集体劳动,形成无偿互助方式,俗称打背工.广西靖西一带,插秧与歌圩同时进行,男女青年一面插秧一面对歌,不管谁的田,一概插过去,插完一峒换一峒.有的地方则是白天对歌晚上插秧,饶有兴趣.插秧前还有仪式,如祭禾神,开秧门,有福之人插头把,忌穿白衣下田等.居住干栏是壮人的古老习俗,干栏结构除了防潮防热防兽,最主要的是适应种稻需要,干栏二三层一般晾禾把,放稻谷,可以烘干防潮.下层畜养禽畜,便于喂养,其粪便是稻田主要的肥源.节日民俗包括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

15、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其中生产性节日如插秧节,牛魂节,礼田节,尝新节,洗小铁节等等,大都与水稻生产有关,占50多个节日的一半.其他节日虽然不是源于稻作农耕,但过节的食品和祭神的祭品都必须是大米制品和大米转化物,不得闪失.也就是说,不管节日来源如何,其过节仪式都纳入了稻作文化体系.其他民俗也是如此,不复赘述.5.为稻作所用的宗教信仰壮族的宗教有三个层次:(1)原始宗教;(2)原生性民间宗教,即麽教和师教;(3)人为宗教,即道教和佛教.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大抵只是残余形态,它们既受到渔猎文化的涵化,也受到稻作文化的涵化;惟有祖先崇拜比较顽强,并且被纳入稻作文化系统之中.

16、祭祖先的目的在于祈求人丁兴旺,老少泰安,稻谷丰登,禽畜繁衍,也同样用稻米制品及其转化物去祈求两种生产的繁荣.至于原生性民间宗教和人为宗教,其教义和仪式的中心也都是祈求人丁兴旺,老少泰安,稻谷丰登,禽畜繁衍,也同样用稻米制品及其转化物去祈求两种生产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都纳入稻作文化系统.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收入的29种经书中,物的生产部分是以水稻为中心的,各部在造天地之后,便造田,菜园,干栏,牛,泉水,水车,谷仓,跟着便先招稻魂,然后招牛马魂,猪魂,鸡鸭鹅魂,最后招鱼魂,水稻的中心地位明显.6.稻作文化涵化的文学艺术壮族的文学艺术有浓郁的稻作文化氛围,首先是神话,古越人崇蛙,尤其壮族,蛙是全民

17、族最尊崇的图腾.神话说,壮族三大神是三兄妹,大哥雷公是天神,二哥布洛陀是地神,三妹图额是水神(鳄鱼,犀牛,河马合体),大哥与三妹私通,生了个怪胎蛙神.它本与父亲住在天上,后来被派到人间作天使,田间有虫它捉虫,田间缺水它叫父亲放水.后来被尊为祖先,壮话称它为龚叟(gungqsou,ku-qSOIl),意思是你们的祖爷.三兄弟显然是渔猎文化的代码,蛙则是稻作文化的代码,这里用神话来演绎壮族从渔猎经济到稻作农耕的演变.壮族稻种来源的神话叫做狗偷稻种,说稻种是狗到天上偷来的,所以从前广西西北部壮人新谷登场的第一顿米饭,得先打一碗喂狗,感谢它偷来稻种的功劳.这折射出壮族先民带狗在打猎中发现狗身上粘上野生

18、稻粒,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发明稻种.又,在壮族的洪水神话布伯里,起因是雷王制造天旱导致田裂,布伯上天强迫雷王下雨,雷王制造洪水报复.至于在传说故事,民歌和各类艺术中,与稻有关的作品比比皆是.花山崖壁画上人身蛙形的蛙神图像,铜鼓上的蛙立雕,都是稻作文化的体现.7.稻作文化民族深层心理的积淀由于水稻在壮族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壮族的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心理.(1)稻米高贵观念:壮人认为稻米来自天上,非人间作物,因而在一切粮食作物中,稻米等级最高.故祭祀,宴请贵客一定要大米食品;(2)稻魂观念:人们认为,田有田神,禾有禾神,开耕前要祭祀,减收要招禾魂;(3)稻人互渗观念:中

19、国古代普遍有天人感应思想,这种意识灌注在整个周易之中.国外典型的是法国列维一布留尔的互渗说,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可以通过想象的接触,转移,感应,远距离作用,产生神秘的联系和互相影响.壮族对水稻就保留这样的观念.古时歌圩,要让男女青年在田间模拟交媾,认为这样禾苗灌浆才饱满.插秧时3第19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第3期如果让穿白衣人先下田,不仅失收还要遭到报应.有的地方认为歌圩上唱歌越多禾苗越高兴,越丰收.还认为稻草或禾苗可以避邪,挂一把于门外可辟百鬼,有的人挂-d,把稻草在腰间,可辟野鬼,走路时心中有安全感;(4)稻米即生命的观念:壮人普遍认为稻米代表人的生命,故以之添寿.壮族老人的寿米缸

20、里,生日要由子女在师公诵经中往里面添新米,故壮人把做寿称为补粮,里面的米可以掏出一点熬粥补寿,但绝对不能掏空,否则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不吉利.所以把人的幸福长寿就叫做稻米命,苦命就叫做(野)菜命.这些神秘观念到现在也没有很大改变.稻作文化在壮族中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故而并不止上面的七个方面,但是,仅从这七个方面,我们已经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壮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盈着浓浓的稻作文化氛围.也就是说,这些民族的稻作文化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即从表层到深层都浸透稻作文化.而这只有亲身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族群,才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奇观.三,稻作文化的评估及对策稻作农耕对壮族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是提供了比较稳定

21、的食物来源.壮族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日照时间长,一年四季农作物都可以生长,水稻可以两熟到三熟.因此,壮人的基本生活比较有保障.壮族地区在历史上饿殍于野的情况或许有过,但不多,也不严重.所以过去壮人极少有流浪要饭的,当然宗族也不让族人去要饭,怕丢脸面.皇帝饿饭的时候,便想到壮人,唐书?食货志(三)载:贞元初(785),官辅宿兵,米斗千钱.太仓供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吓得后妃直哭,皇帝急命增江淮之运,浙江东西岁运米七十五万石.而岭南米亦百二十万石.比浙江多五十万石.史称运米之船舳舻千里,宛如长龙卧波.可见壮族稻米不仅养育壮人,也是朝廷的粮仓.稻谷稳产,也就带动了自然经济时代壮族经济的发展

22、.所以文山依支系壮人俗语云:稻谷黄,依人狂.稻作文化还使壮族社会相对稳定.壮族地区远离中央政权,历史上瘴疠令北方人谈虎色变.侬智高所据有的包括富宁在内的广源州中国土地,宋王朝就曾经想丢给越南.由于僻远,当中原战乱的时候,壮族地区就较少受战乱的影响.历史上像草原文化圈那样毁灭性的大战不多,所以壮族地区比较安定,北方汉族人一遇战乱就跑到岭南来,被称为客家.不过壮族地区的稳定主要得益于稻作文化.水稻是一种比较娇气的作物,要有稳定的水源,怕旱,怕涝,怕虫,怕风,更怕兵慌马乱将田块践踏稀烂.因季节性特强,一过季节便往往失收.所以壮人需要社会相对稳定,4邻里和睦,有难相帮.人们用传扬歌来规范社会道德,通过

23、寨老来调解矛盾,以便保持稳定.现在我们提倡和谐社会,其实历史上壮族人早就努力营造这样的社会环境.社会相对稳定,对壮族的发展是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时代,在水稻提供稳定主食的前提下,壮族的养殖业,水果业,林业糖业,渔业,纺织业,陶瓷业,手工业等,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内部自给自足.经济的一定发展,促进了壮族文化一定的繁荣.历史上壮族歌圩的规模很大,常达到几千几万人,歌圩场所周围的壮人家,都会自动用大米食品款待参加歌圩的男女青年.如果没有经济实力,这是做不到的.水稻种植需要耐心,细心,恒心,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砺了壮人的性格,形成了温和内向,吃苦耐劳,耐心忍性,互助礼让,绵里藏钢的民族性格.水稻是一种比较

24、娇气的农作物,种植需要经过整秧田,浸种,育秧,耙田,插秧,返青,分蘖,幼穗分化,孕穗,抽穗,乳熟,黄熟,完熟等十多个大小阶段和程序,从秧苗如针开始的几个月里,人们就必须像抚育婴JLN样精心护理,随时注意气温,排灌,催肥,耘田,防虫,防病,防倒伏,收割期还要防禽畜祸害和霉雨天气,耐心细致,急噪不得.水田和旱地不同,要选择阳光充足,地面较平,靠近水源,不旱不涝的地方,不是随便找一块地就可以耕田,因而要求人们的居地相对稳定,尽量减少流动.这就形成了人们温和内向,不喜流动,不爱张扬,耐心忍性的性格.吃苦耐劳本是各民族都有的特点,但壮族不同,他们分布的地方主要是岭南及西南东南部和南部,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桂

25、林山水,八宝风光,殊不知古代这些地方森林环绕数百里无日色,炎热多雨,瘴气弥漫,虫蛇怪兽遍地横行,并非是人类理想的生存之地.宋代,广西仍被称为大法场(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唐宋元明,都是贬谪犯人的地方.唐诗人沈俭期流放路过广西北流时写道: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此地无人老,迁流几客还?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要冒酷热瘴气泡在水田里,其辛苦可想而知.天长日久,壮族人磨练出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表面温和,内心很顽强.不富于攻击性,但在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十分勇敢.所以赤雅说:假兵鸷悍天下称最.这就是绵里藏刚.壮族又是谦恭礼让的族群,汉族是农业民族,壮族也是农业民族,在文化上容易相通,所以把儒家的温良恭谦让学

26、过来了.壮族甚至把二十四孝改编为24部长诗,这在中原也没有见到.这样,壮族便以礼让的姿态与别的民族交往,不与他族交恶.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首先是经济结构单梁庭望: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一,缺乏活力,经营理念陈旧.围绕水稻种植,以此为各业的重中之重,其他各业处于很次要的地位,仅维持在保障最基本生活条件的水平上,养成了稍饱即安的惰性.尤其缺乏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壮人还没有养成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孚梁买茶去的那种狠心,缺乏闯荡商海的勇气,敢在商场上冒风险的人至今也还不多.大明一统志(卷85)说壮人不知商贾,惟务农耕.耕种纺织,讴歌为乐.大清一

27、统志说壮人居民力田,不事商贾.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壮人男妇专事耕种,无别生活.这种状况至今也还没有根本改变.壮族地区自古即有圩场,但唐宋以降,在圩场上设商铺的壮人也有,就是不多,主要是客商(汉商),壮人主要在圩场上以农产品和土特产换盐等日用品.传统农副业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仅凭经验的积累和家庭传承.生产规模很小,仅限于家庭供给.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人们难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至今农副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依然比较低.而壮族漫长历史积累下来的稻作文化优秀传统,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经济结构的单一,思想观念的陈旧,稍饱即安的惰性,科技含量偏低,市场观念的淡薄,使得壮族当今的发展滞后,不尽如人意.要克服稻作文

28、化的弊端,下面的几条可供思考:(1)保护优秀的传统稻作文化:经过上万年历史积累,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稻作文化遗产.这其中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千百年来开辟的梯田,灌溉设施,保泉山林;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耕节日,歌圩,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歌曲调,经诗,崖画,铜鼓,等等,都式珍贵的文化遗产,要保护,有的还要申遗.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是可以产生旅游经济效益的.(2)改变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逐步调整水稻生产与副业生产的比例;调整农副业生产与乡镇企业牛产的比重;改变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模式,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调整乡村人口与小城镇人口的比例,将影响到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壮族地区没有自己的

29、大小中心城市,其城市化主要方向在扩建圩场.(3)克服惰性,转变观念:壮人一年四季都在干活,劳动强度在各民族中是比较繁重的,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相比,壮人享受现代文明却很少,生活质量难以和劳动强度成正比.问题的关键是惰性,观念陈旧,不敢寻求新的经营门类,不敢改变经营模式.尤其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当今时代的生产应当脱离传统的家庭需要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不是为了自给,而是为了卖.壮人应当向市场寻求高质量的生活,并为此而敢在商海中打拼.(4)科技兴农:在今后的生活中尽管主食的份额将减少,但不能没有.乡村壮人仍将种植水稻,驯养禽畜,培植水果,但必须向现代农业推进,不断增加农业的科技

30、含量,这是使传统的稻作文化现代化的唯一出路.现在世界一些地方,已经在试验农业工厂生产模式.在这种封闭的空间里,空气,湿度,温度,光合作用,液体肥料等,一切都由电脑控制,植物栽培采用基因分裂法,作物生长实现程序化,数字化,自动化,整个过程像数控机床一样由电脑控制.水稻的无土栽培也正在试验之中.随着科学技术对水稻的种植及其转化物的驯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总有一天,全新的稻作文化将会出现在壮乡的土地上.RiceCultureandSocialDevelopmentoftheZhuangPeopleLIANGTingwang(CentralUniversityforN

31、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ZhuangEthnicGroupisoneoffnstgroupstodevelopcultivatedriceplantingintheworld.Thelongtimericeagriculturehasproducedaprofoundandlastingimpactonthework,life,custom,personalityandinnermentalityoftheZhuangpeople.Duringaculturalsocietywherethemodelofselfsufficiency

32、continuouslypredominatedChinesee.conomicmodel,ricecultureboostedthedevelopmentoftheZhuangpeople.However,riceculturewasnothingmorethantheproductionofnaturaleconomywhosedisadvantagecameoutgraduallywithsocialdevelopment.Theexplorationofapproachestounitingriceculturewithmodernization,riceculturewithsocialistmarketeconomyisexpectedtobebeneficialtothemoderndevelopmentoftheZhuangpeople.Keywords:riceculture;nationality;modernization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