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13.060.10CCSZ04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XXXX-202X河湖保护治理及功能健康评价Regulationforriverandlakehealthassessment(征求意见稿)202X-XX-XX发布202X-XX-XX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前言31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44评价原则55 评价流程56 评价指标67指标赋分标准78河湖(库)健康调查监测239评价3410分级标准36H河湖(库)健康报告编制3712河湖(库)健康评价表编制38附录A39附录B40附录C42附录D43附录E45附录F46,Z,1刖5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
2、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规程。本规程由陕西省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陕西省渭河流域治理保护中心)提出并负责解释。本规程由陕西省水利厅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陕西省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陕西省渭河流域治理保护中心)、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禹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景天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本规程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陕西省渭河流域治理保护中心)电话:029-61835895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七路198号江河大厦邮编:7100041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陕西省河湖(库)健康评价原则、评价流程、指标体系、指
3、标赋分标准、河湖(库)健康调查监测、权重赋予、分级标准及河湖(库)健康评价报告编制。1.2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流域面积200km2及以上河流、常年水面面积Ikm2及以上天然湖泊、等别为小(1)型及以上水库的健康评价。流域面积小于200km2的河流、常年水面面积小于Ikln2天然湖泊、小(2)型水库及淤地坝的健康评价可参照本规范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4、GB50201防洪标准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L16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SL395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T712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DB61/T1418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及保护范围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水评价Waterqualityandquantityassessment对河、湖(库)水量水质展开的评价。3.2 盆评价ASSeSSmentofhydromorphologicalintegrity对河、湖(库)形态结构完整性的评价。3.3 常流河Perennialriver河道中具有永久性水流
5、即常年维持一定流量的河流。3.4 季节性河流Seasonalstream又称间歇性河流、时令河,指一年中某一季节或3-9个月内干涸无水的河流。3.5 底泥污染Sedimentpollution(可要可不要)水域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污染物会以沉淀和颗粒物吸附的形式蓄存在底泥中,在适当条件下重新释放出来,成为二次污染源,这种污染称为底泥污染。3.6 河湖保护管理Riverandlakeprotectionandrestoration指通过工程、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维护河流、湖泊(水库)的生态健康,并致力于保障河湖(库)的社会功能可持续性的系统性行动。3.7 生态堤岸Ecologic
6、alembankment自然岸线与人工生态堤岸的合称。自然岸线是指未经过人工干扰的河湖岸线,仍保持自然原始形态的水陆分界线;人工生态堤岸是指采用人工生态修复的办法构筑具有自然岸线属性的堤岸。3.8 岸线利用管理指数岸线利用管理指数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岸线利用率,即已利用岸线长度占河湖岸线总长度的百分比;已利用岸线完好率,即已利用岸线经保护恢复原功能(或符合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的长度占已利用岸线总长度的百分比。3.9 陕北关中陕南NorthernShaanxiCentralShaanxiSouthernShaanxi陕北指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区,主要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陕南指陕西南部的秦
7、巴山区,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关中指陕西中部的关中平原区,主要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4评价原则4.1 科学性原则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清晰地指示河湖健康对环境压力的响应,能识别河湖健康状况并揭示受损成因。所选择的监测水域及其断面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完整地描述河湖健康状况。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应统一和标准化,准确反映河湖(库)健康状况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趋势。4.2 统筹性原则评价要统筹考虑河湖的资源属性、生态服务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处理好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障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4.3 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应根据河
8、湖(库)环境条件以及评价指标特点,选择效率高、成本适宜的调查监测方法。4.4 目的性原则评价结果应为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体现普适性与功能、区域差异性特点,为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河湖健康评价相互参考比较提供支持,评价结果表述兼顾专业性和公众需求。4.5 流程5.1 评价工作流程为:前期准备、调查监测、健康评价和报告编制,流程详见图1。5.2 前期准备开展资料收集与踏勘,基于河湖(库)的地理位置、本底条件和主要功能等特点,针对性选择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制定专项调查监测方案与技术细则,形成河湖(库)健康评价工作大纲。5.3 调查监测根据制定的监测方案和
9、技术细则,组织开展现场监测和采样工作,获取原始数据和记录。对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的数据,开展样品采集、测试和鉴定分析。5.4 健康评价系统整理分析各评价指标调查监测数据,参照赋分标准和权重标准,计算河湖(库)健康分值,评价河湖(库)健康状况。5.5 报告编制基于河湖(库)健康评价结果,分析河湖(库)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和保护对策,编制河湖(库)健康评价报告。调查与踏勘两介工作网与技穆则前期准备河湖图健康评价评价对象评价对象评价对象评价工作大纲与技术细则-河湖(库)健康评价报告编制河湖(库)健康资料基本情况河湖(库)健康评价方案河湖(库)健康调查检测河湖(库)健康评价结果河湖(库)健康问题
10、分析与保护治理措施河/湖(库)健康综合评价河/湖(库)健康状况赋分河段/湖(库)区健康赋分亚颉层赚分_Jl指标赋值调查监测水文完整性态构整生形结完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会务能持性社服功可续河湖画健康评价河湖(库)健康状况指标值图1河湖(库)健康评价工作流程图6评价指标6.1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亚准则层和指标层,详见表1。6.2 目标层为河湖(库)健康,是河湖(库)生态系统状况与社会服务功能状况的综合反映。6.3 准则层包括“水”、“盆”、生物及功能。6.4 亚准则层包括水文水资源、水质状况、形态结构、水生生物、保护管理、社会服务功能。6.5 指标层为具体评价项目,分为必选指标与备
11、选指标,其中备选指标可根据河流或湖(库)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是否选择。表1河湖(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表目标层准则层亚准则层指标层指标类型河流湖泊水库河湖(库)健康“水”水文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必选指标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最低生态水位满足程度下泄生态基流满足程度必选指标水体流动性指数口门畅通率有效库容利用系数备选指标流量过程变异程度入湖流量变异程度入库流量变异程度备选指标目标层准则层亚准则层指标层指标类型河流湖泊水库水质状况水质优劣程度水质优劣程度水质优劣程度必选指标-营养状态营养状态必选指标-底泥污染指数底泥污染指数必选指标水体自净能力水体自净能力水体自净能力必选指标
1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备选指标t.形态结构河流连通指数-必选指标岸带稳定性岸带稳定性岸带稳定性必选指标岸带植被覆盖率岸带植被覆盖率岸带植被覆盖率必选指标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必选指标水土保持率湖泊面积萎缩比例库容淤积损失率必/备选指标生物生物水生鱼类保有指数鱼类保有指数鱼类保有指数必选指标浮游植物密度浮游植物密度必选指标水鸟状况水鸟状况水鸟状况必选指标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备选指标水生植物群落状况水生植物群落状
13、况水生植物群落状况备选指标-大型水生植被覆盖度-备选指标功能保护管理河流管护指数湖泊管护指数-必选指标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利信息化管理必选指标生态堤岸保有率生态岸线保有率生态岸线保有率必选指标河流管理/保护范围划定率湖泊管理/保护范围划定率水库管理/保护范围划定率备选指标会务能社服功公众满意度公众满意度公众满意度必选指标岸线利用管理指数岸线利用管理指数岸线利用管理指数必选指标防洪达标率防洪达标率防洪达标率必/备选指标供水保证程度供水保证程度供水保证程度备选指标水文化旅游价值指数水文化旅游价值指数水文化旅游价值指数备选指标7指标赋分标准7.1水文水资源7.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7.1
14、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河湖(库)地表水供水量占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评价时期为评价年全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按照公式(1)计算。WSWURI=Xlo0%(1)WR式中WUR/一河湖(库)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WS河湖(库)流域地表水供水量(m3);WR河湖(库)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m3)o7.1.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赋分标准见表2,并采用区间线性插值赋分(0分、100分除外),下同。表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赋分标准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陕北4050677590关中3040536275陕南2030405060赋分100805020O7.1.2 生态流量满足程度7.1.2.1
15、对于常流河,应分别计算10月翌年3月及4月9月最小日均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对于季节性河流,有批复生态水量保障实施方案的河流,直接采用批复成果中的生态水量指标值,无批复的,可参考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T712)确定生态流量指标,根据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分别计算满足生态流量的天数占各水期天数的百分比。7.1.2.2 对于常流河,应取10月翌年3月及4月9月二者的最低赋分值为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赋分;对于季节性河流,应取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三者的最低分为生态基流满足度赋分。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赋分标准见表3。表3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赋分标准表河流类型指标分级及赋分常流河(10月翌年3月)最
16、小日均流量占比()30201055赋分100804020O(4月9月)最小日均流量占比()5040301010赋分100804020O季节性河流(12月翌年2月)满足天数占比()201055赋分1008040O(3月4月及10月11月)满足天数占比()30201055赋分100804020O(5月9月)满足天数占比()504030100.20.10.050.010赋分10080502007.1.6 口门畅通率7.1.6.1 口门畅通率表征入湖河流与湖泊水域之间的水流畅通程度,为入湖畅通口门数与入湖总口门数的比值。按照公式(3)计算。NEFR=-1OO%(3)M式中EFR口门畅通率;N入湖畅通口
17、门数,即不受闸坝控制、与湖泊水域自然连通的入湖敞开口门数,单位为个;M入湖总口门数,单位为个。7.1.6.2 应按照口门畅通率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7。表7口门畅通率评估赋分标准表口门畅通率赋分90%10070%80550%60N30%40210%2010%O7.1.7 有效库容利用系数7.1.7.1 有效库容利用系数采用评价年水库供水总量(供水和灌溉水量)占正常蓄水位对应库容(兴利库容)的多少表示,按照公式(4)计算。NPU=丛(4)%式中NPU一有效库容利用系数;取一评价年水库供水总量(m3);外一水库兴利库容(n?)。7.1.7.2 有效库容利用系数赋分标准见表8。表8有效库容利用系数赋分
18、标准表有效库容利用系数1.41.210.80.60.4赋分10090807060407.1.8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7.1.8.1 无水文观测资料的河流原则上可不选此项指标。对有水文观测资料的河流,河流流量过程变异程度指评价年内实测月径流量与天然月径流量的平均偏离程度,按照公式(5)和公式(6)计算。血=愎(K-Z)/一Vm=l_1122=m1,m=l式中FD/流量过程变异程度();如一评价年内第机月实测月径流量(m3s);Q,“一评价年内第根月天然月径流量(m3s);2评价年内天然月径流量年均值(m3s)o7.1.8.2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赋分标准见表9。表9流量过程变异程度赋分标准表流量过程变异
19、程度()陕北0.050.10.31.55关中0.040.10.31.54.5陕南0.030.10.31.54赋分10075502507.1.9 入湖(库)流量变异程度7.1.9.1 入湖(库)流量变异程度统计环湖(库)河流的入湖(库)评价年内实测月径流量与天然月径流量的平均偏离程度,按照公式(7)公式(Io)计算。一&网2(7)Vm=NEr”(8)n=lNRm=R,(9)n=l_112R=-LSX(io)1O4-m1乙m=式中FLI入湖(库)流量变异程度();%所有入湖(库)河流第相月实测月径流量(m3s);此一所有入湖(库)河流第根月天然月径流量(m3s);所有入湖(库)河流天然月径流量年均
20、值(m3s);4一第n条入湖(库)河流实测月径流量(n?/s);R“一第n条入湖(库)河流天然月径流量(m3s);M所有入湖(库)河流数量;机一评估年内月份的序号。7.1.9.2入湖(库)流量变异程度赋分标准见表100表10入湖(库)流量变异程度赋分标准表入湖(库)流量变异程度()陕北0.050.10.31.55关中0.040.10.31.54.5陕南0.030.10.31.54赋分10075502507.2水质状况7.2.1 水质优劣程度7.2.1.1 水样的采样布点、监测频率及监测数据的处理应遵循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相关规定,水质评价应遵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相关
21、规定。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有多个断面监测数据时应以各监测断面的代表性河长作为权重,计算各个断面监测结果的加权平均值。7.2.1.2 水质优劣程度评判时水质参评项目选择应符合各地水质指标考核的要求,一般河流选取pH、溶解氧、高镒酸盐指数、氨氮、总磷5项指标为必评项目,其他河流可以根据本底情况增水质参评项目。将评价时段内最差水质项目的水质类别作为该河湖(库)的水质类别,并根据项目实测浓度值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水质类别标准值和赋分阈值进行线性内插得到评分值,赋分标准见表11。当有多个水质项目浓度为同级别最差的水质类别时,分别进行评分计算,取最低分值。对于直
22、接采用生态环境质量公报中各断面水质类别,无具体监测数据的,按本规程表11,取中值进行赋分。表11水质优劣程度评价赋分标准表水质类别I、IIIIIIVV劣V赋分90,10060,90)40,60)40,60)0,40)7.2.2 湖(库)营养状态7.2.2.1 湖(库)营养状态采用湖泊营养状态指数表示,依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的相关规定,按本规程表12采用线性插值法将水质项目浓度值转换为评价项目赋分值,按公式(11)计算湖(库)营养状态指数(ED,根据营养状态指数确定营养状态分级。EI=EEN(11)n=l式中EI湖(库)营养状态指数;En为评价项目赋分值;N评价项目个数。
23、7.2.2.2 湖(库)营养状态分级及赋分标准见表12、表13,最终赋分采用线性插值方法得到。表12湖(库)营养状态分级赋分表营养状态分级(El=营养状态指数)评价项目赋分值(En)总磷(mgL)总氮(mgL)叶绿素(八)(mgL)高镒酸盐指数(mgL)透明度(m)贫营养(0EI20)100.0010.0200.00050.1510200.0040.0500.00100.45.0中营养(2OEIW5O)300.0100.100.00201.03.0400.0250.300.00402.01.5500.0500.500.0104.01.0富营养轻度富营养(50EI60)600.101.00.02
24、68.00.5中度富营养(60EI80)700.202.00.064100.4800.606.00.16250.3重度富营养(80EI100)900.909.00.40400.21001.316.01.0600.12表13湖(库)营养状态赋分标准表湖(库)营养状态指数(EI)1042506570赋分10080601007.2.3 底泥污染状况7.2.3.1 底泥污染状况采用底泥污染指数表示,即底泥中每一项污染物浓度占对应标准值的百分比,污染物浓度标准值参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o7.2.3.2 底泥污染指数赋分时选用超标浓度最高的污染物倍数值,赋分标准见表14。最终赋分采用线性插值
25、方法得到。表14底泥污染指数赋分标准表底泥污染指数5赋分10060402007.2.4 水体自净能力7.2.4.1 水体自净能力采用水中溶解氧浓度表示。7.2.4.2 水体自净能力赋分标准见表15,最终赋分采用线性插值方法得到。饱和值与压强和温度有关,若溶解氧浓度超过当地大气压下饱和值的110%(在饱和值无法测算时,建议饱和值是14.4mgL或饱和度192%),此项赋分0分。表15水体自净能力赋分标准表溶解氧浓度(mgL)饱和度290%(7.5)63220赋分10080301007.2.5 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7.2.5.1 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达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26、地(地表水)的个数占评价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数的百分比。其中,单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采用全年内监测的均值进行评价,参评指标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24个基本指标和5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补充指标。评分对照本规程表见表14,按照公式(12)计算。DB=%xlOO%(12)pTN式中DBp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DBn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个数;TN评价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数。7.2.5.2 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赋分标准见表16。表16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赋分标准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958070605
27、06075极高密度覆盖1007.3.4 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7.3.4.1 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综合考虑了河湖取水口规范化管理程度、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和河湖“四乱”状况,采用各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各指标权重可参考表20。其中,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为备选指标。表20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指标权重表序号名称权重权重*1河湖(库)取水口规范化管理程度0.20.42入河湖(库)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0.23河湖“四乱”状况0.60.6*当入河湖(库)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不参评时的权重7.3.4.2河湖(库)取水口规范化管理程度采用规范化管理的取水口数量占评价取水口总数量的比值评价和赋分。应
28、按照公式(15)计算和赋分。FLDE=1OO(15)RL式中FLDE取水口规范化管理程度指标赋分;RAL规范化管理的取水口数量(个);RL取水口总数量(个)。7.3.4.3 规范化管理取水口指有取水许可证、按审批的水量范围取水、计量设施正常运行等。当河湖(库)无取水口时,河湖(库)取水口规范化管理率指标赋分100分。7.3.4.4 河湖(库)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评价入河湖排污口合规性及其混合区规模,赋分标准见表2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应分级,取其中最差级别确定最终得分。表21入河湖(库)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赋分标准表分级入河湖(库)排污口设置情况赋分1评估水域无入境排污口。10021)饮用水源一、
29、二级保护区均无入境排污口;2)仅排污控制区有入境排污口,且不影响邻近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其它水功能区无入境排污口。8031)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均无入境排污口;2)河流:取水口上游Ikin无排污口:排污混合区长度小于Ikn1,或宽度小于1/4河宽;3)湖(库):单个或多个排污口形成的排污混合区面积总和占水域面积的1%5%。604D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存在入境排污口;2)河流:取水口上游0.5lkm内有排污口:排污混合区长度为l2km,或宽度为1/41/2河宽;303)湖(库):单个或多个排污口形成的排污混合区面积总和占水域面积的5%10%。51)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存在入河排污口;2)河流:取水口
30、上游50Om内有排污口:排污混合区长度大于2km,或宽度大于1/2河宽;3)湖(库):单个或多个排污口形成的排污混合区面积总和超过水域面积的10%。07.3.4.4河湖“四乱”状况无“四乱”状况赋分为100分,扣分时应考虑其严重程度,赋分标准见表22。“四乱”问题的主要来源包括:上级部门交办转办反馈问题;河湖长批示交办及巡查调研发现问题;河长办组织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和成员报告问题;社会、媒体、群众报告问题。河湖“四乱”问题及严重程度分类见附录D所示。表22河湖“四乱”状况赋分标准表类型“四乱”问题扣分标准(2019年之前存在问题)一般问题较严重问题重大问题乱采-5-25-50乱占-51)临水边界
31、线以内,-251)临水边界线以内,-502)临水边界线以外,且河湖管理范围以内,-102)临水边界线以外,且河湖管理范围以内,-30乱堆-51)临水边界线以内,-251)临水边界线以内,-502)临水边界线以外,且河湖管理范围以内,-102)临水边界线以外,且河湖管理范围以内,-30乱建-51)临水边界线以内,-251)临水边界线以内,-502)临水边界线以外,且河湖管理范围以内,-102)临水边界线以外,且河湖管理范围以内,-30*2019年1月1日后出现增量问题扣100分7.3.5 水土保持率7.3.5.1 水土保持率是指评价年度内河湖所在区域非水土流失面积与河湖所在区域总面积的比值,按公
32、式(16)计算。R=AXIo0%(16)SA式中Rs水土保持率();4河湖所在区域非水土流失面积(km2);A河湖所在区域总面积(km2)o7.3.5.2 水土保持率的赋分标准见表23。表23水土保持率赋分标准表水土保持率()赋分陕北关中陕南709095100608590805075806040657030305060O7.3.6 湖泊面积萎缩比例7.3.6.1 湖泊面积萎缩比例采用评价年湖泊水面萎缩面积与历史参考年湖泊水面面积的比例表示,按照公式(17)计算。ASJr=1-100%(17)IARj式中ASI湖泊面积萎缩比例();AC评价年湖泊水面面积(km2);AR历史参考年湖泊水面面积(k
33、m2),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规定禁止围湖造地,宜选择1988年湖泊面积作为对照。7.3.6.2 湖泊面积萎缩比例赋分标准见表24。表24湖泊面积萎缩比例赋分标准表湖泊面积萎缩比例()510203040赋分100603010O7.3.7 库容淤积损失率7.3.7.1 库容淤积损失率采用截至评价年总淤积损失库容占总库容的百分比表示,按照公式(18)计算。STcW=x00%(18)TCR式中VSI库容淤积损失率();SLC截至评价年总淤积损失库容(n?);TCR总库容(m3)O7.3.7.2 库容淤积损失率赋分标准见表25。表25库容淤积损失率赋分标准表库容淤积损失率()10152030
34、40赋分100603010O7.4生物完整性7.4.1 鱼类保有指数/鱼类多样性指数7.4.1.1 一般情况下,对鱼类保有指数进行评价赋分;无法获取历史鱼类种类资料的条件下,可对鱼类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赋分;对于鱼类保有指数、鱼类多样性指数数据获取、计算存在较大困难的河湖,可采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指标替代。季节性河流无水期、河湖冰封期可不纳入评价范围。鱼类保有指数评价现状鱼类种数与历史参考点鱼类种数的差异状况,按照公式(19)计算,对于较大型河流,可分区查询历史参考值和监测现状值。对于无法获取历史鱼类监测数据的评价区域,可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调查鱼类种数不包括外来鱼种。鱼类调查
35、取样监测可按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等鱼类调查技术标准确定。F0f7=-100(19)FE式中FOEI鱼类保有指数();FO评价调查获得的鱼类种类数量(剔除外来物种)(种);FE1980年以前或历史评价河湖的鱼类种类数量(种)。7.4.1.2 鱼类保有指数赋分标准见表26,最终赋分采用线性插值方法得到。表26鱼类保有指数赋分标准表鱼类保有指数()1007550250赋分10060301007.4.1.3鱼类多样性指数评价河段(湖区)的鱼类多样性指数,按照公式(20)计算,赋分标准见表27.H=-2(20)式中H,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采样面积内第i个鱼种的个体数量占采样面积内所有鱼的数量的比值(剔除外来物种)表27鱼类多样性指数赋分标准表H取值赋分H31002H3601001H,22060H,l0-207.4.2 浮游植物密度浮游植物密度指标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参考点倍数法或直接评判赋分法,采集方法依据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SL/733)执行。湖泊冰封期可不纳入评价范围。浮游植物密度指标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下列方法:7.4.2.1 参考点倍数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