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方法A.1能源活动A,1.1单位能耗碳排放A.1.1.1指标定义单位能耗碳排放指园区范围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定值范围=0.3oA.1.1.2指标计算单位能耗碳排放计算如公式(A.1)所示:式中CIE单位能耗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吨标准煤(tC02tce);CEm统计期内,园区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m统计期内,园区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ee)。A.1.1.3评分取值Sc1e=20-min(Ce,0.3)30(A.2)A.1.2单位产值综合能耗A.1.2.1指标定义a)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指园区内企业单位产值所消
2、耗的综合能耗量,限定值范围=0.5。b)单位产值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下降率指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近三年(含成立不足三年)未发生严重质量、安全、环保等事故,完成国家或地方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对于已成立超过一年的园区,其单位产值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宜大于0.03oA.1.2.2指标计算a)单位产值综合能耗计算如公式(A.3)所示:式中ECGDP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煤每万元(tce万元);ECm统计期内,园区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ee);GDPm统计期内,园区年产值,单位为万元。园区产值总量GDP为园区各单位年产值之和,对于主营业务为制造业的企业,
3、按生产法计算年产值;对于主营业务为服务业的企业,按收入法计算年产值。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生产法公式的“总产出”和“中间投入”项目,应考虑该企业在统计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活动,包括已销售产品、寄售品、库存、在制品、样品、委托加工品,及在途、退货待处理和报废产品,及工业性质作业价值。计算方式为:总产出=(成品数量X单价+半成品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性质作业价值b)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计算如公式(A.4)所示:gdp=C*C/AGDP(A.4)口AGDP式中:RAGDP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Cgdp统计期
4、内,园区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准煤每万元(tce万元);Cgdp上一统计期内,园区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准煤每万元(tce万元)。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计算如公式(A.5)所示:CECgdp=s-(A.5)gdpJGDPm式中:Cgdp园区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为吨标准煤每万元(tce万元).CEm统计期内,园区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ee);/GDPrn一统计期内,园区产值增加值,单位为万元。A.1.2.3评分取值SECGDP=7-min(ECgdp,0.5)14+min(Tgdp,0.05)20(A.6)注:园区参评第一年只考虑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
5、第二年考虑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其中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小于等于。得。分,大于0.05得1分。A.1.3绿色电力供应占比A.1.3.1指标定义绿色电力供应占比是指园区年度绿色电力供应量与园区年度电力消费总量的比值。依据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及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一绿色电力交易专章(发改能源12024)1123号)。A.1.3.2指标计算Res=A(A7)NtotaI式中Pges绿色电力供应占比;Egreen园区年度绿色电力供应量,单位为兆瓦时(MWh);EtOtal园区年度电力消费总量,单位为兆瓦时(MWh)。园区年度绿色电力供应
6、量是指园区通过实施绿电直连项目、参与绿电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的年度绿色电力供应总量,单位为兆瓦时(MWh)。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园区企业电力用户供给的绿电以及园区企业参与绿证绿电交易认证的绿色电力。n(A.8)E=S(瓦.t+Et八.+Ef.r.)green/direct/trade/certificateJz=l式中Egreen园区年度绿色电力供应量,单位为兆瓦时(MWh);Edirecu第i个园区企业绿电直连项目绿电供应量,单位为兆瓦时(MWh);石trade?第i个园区企业绿电交易量,单位为兆瓦时(MWh);certificafcz.第i个园区企业
7、绿证交易量,单位为兆瓦时(MWh);vetLiiIVc,cn园区企业数量。园区年度电力消费总量是指园区边界内所有用能单元在统计年度内消耗的电力总量,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办公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等全部电力消费,单位为兆瓦时(MWh)。mtotal=Z;(A.9)j=式中Etotal园区年度电力消费总量,单位为兆瓦时(MWh);Ej第/类用电单元的年度电力消费量,单位为兆瓦时(MWh);m园区内用电单元的总类别数。A.1.3.3评分取值SPGES=7Pges(A.10)A.1.4清洁能源消费占比A.1.4.1指标定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是指园区内年清洁能源消费总量与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依据国家发
8、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A.1.4.2指标计算PCTce=SCCIean(A.11)JJotal式中PCTce-清洁能源消费占比;SCaean一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ee);5Cotai年总综合能源消费量,单位为吨标准煤(tce)o年清洁能源消费量指园区范围内每年度实际消费的清洁能源的总和,单位为“吨标准煤”。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通过绿证/CCER认证的电力。SeQean=(耳此)(z=l式中Ei第i类清洁能源的实物消费量;ki第i类清洁能源对应的折标煤系数,参照GB/T2589及园区所在地区能源折算规定;n清
9、洁能源的种类数。年综合能源消费量指园区范围内每年度实际消费的各类能源的总和,单位为“吨标准煤”。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电力、热力、清洁能源等各类能源。SC0m=f(Fjkj)(A.13)1式中Fj第/类能源的实物消费量;kj第/类能源对应的折标煤系数,参照GB/T2589及园区所在地区能源折算规定;n各类能源的种类数。(A.14)A.1.4.3评分取值SPCE=max(PCTE-0.6,0)17.5A.1.5可再生能源配储使用率A.1.5.1指标定义可再生能源配储使用率是衡量零碳园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通过储能系统有效存储并释放利用的比例,反映储能系统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实际贡献。A
10、1.5.2指标计算(A.15)PCTes=EESSEGzESSEl0Q%式中:PCTes一一可再生能源配储使用率;EESSEG园区年度储能系统充电量,单位为kWh;7esse储能系统能量转换效率;EREC园区年度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单位为kWh。储能系统充电量指在统计周期内,储能系统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如光伏、风电)接收的电能。储能系统通过能量管理系统(EMS)数据记录实时充电功率及电量。储能系统能量转换效率指的是储能系统在充放电循环中的整体能量损耗,通过EMS记录的周期内总放电量/总充电量比值。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指园区内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年度总发电量,包含直接消纳
11、和上网电量。A.1.5.3评分取值(A.16)SPcTES=(PCTes,0.2)X25可再生能源配储使用率小于等于。得。分,大于0.2得5分。A.1.6需求响应能力A.1.6.1指标定义需求响应,是指应对短时的电力供需紧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困难等情况,通过经济激励为主的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需求自愿调整用电行为,实现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响应能力,定义为统计期内预测的某一时刻园区需求响应资源负荷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最大值与园区年最大用电负荷的比值。A.1.6.2指标计算需求响应能力计算如公式(A.11)所示:式中:
12、PCTal需求响应能力,单位为;Px统计期内,预测的某一时刻园区需求响应资源负荷最大值,单位为千瓦(kw);统计期内,预测的某一时刻园区需求响应资源负荷最小值,单位为千瓦(kw);/Tax统计期内,同一时刻园区年最大用电负荷,单位为千瓦(kw);T为统计期内,时间间隔为15分钟或1小时的时间间隔数量。A.1.6.3评分取值SPeTKL=Irin(PC北LX4(A.18)得分工需求响应能力5%X2,需求响应能力小于等于。得。分,需求响应能力占比超过5%得2分。A-2循环利用A.2.1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A.2.1.1指标定义固废综合利用是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
13、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的往年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在统计周期内(通常为一年),连续运行的园区中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与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比值。其中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如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等)、能源固体废弃物(如尾矿、粉煤灰、煤肝石、退役风机叶片等)、建筑固体废弃物(如建筑垃圾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如秸秆等)。A.2.1.2指标计算100%(A.19)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GSW+SRCUSWGCSSW+GCUESW+GCUCSW+GCUASW(GIS
14、W+SRCUIsw)+(GESW+SRCUEsw)+(GCSW+SRCUCsw)+(GASW+SRCUASW)式中:一一园区内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为;GCUSW一一园区内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吨(t);GSW园区内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单位为吨(t);SRCUSW园区内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单位为吨(t);GCUkW园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吨(t);GCUESW园区内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吨(t);GCUCSW园区内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吨(t);GCUASW园区内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吨(t);GkW园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单位
15、为吨(t);GESW园区内能源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单位为吨(t);GCSW园区内建筑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单位为吨(t);GASW园区内农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单位为吨(t);SRCUISW园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单位为吨(t);SRCUESW园区内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单位为吨(t);SRCUCSW园区内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单位为吨(t);SRCUASW园区内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单位为吨(t)0A.2.1.3评分取值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分),评分取值公式如下:S77sw=77swX4(A.20)A.2.2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A.2.2
16、1指标定义余热利用是指把由烟气、废气废水、冷却介质、化学反应、高温产品和炉渣等产生的余热资源直接或间接利用,如生产蒸气、发电或为其他工艺流程供能、供暖等。工业系统余热资源根据不同的载体类型,以温度为表观特征,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品位。其中,高温余热回收利用方式包括产生动力拖动风机水泵或驱动汽轮机发电等,中温余热回收利用方式包括工艺加热或区域供暖等,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方式包括直接利用或采用热泵技术用于供热等。余冷利用指对工业生产或能源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低温冷能进行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常见于能源回收和工业降温领域。余冷回收利用方式包括LNG气化冷能利用、采用液氮/液氨气化余冷回收装置实现冷量回收、用于
17、锅炉补水和电脱盐注水的蒸汽冷凝水回收等。余压利用是指通过回收工业生产中多余压差能并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的技术。余压回收利用方式包括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蒸汽/气体余压发电等余压发电技术,机械驱动,为减少外部能源消耗利用余压直接驱动压缩机、泵等设备,以及在化工、钢铁等领域,利用余压调节工艺参数等工艺优化应用场景。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是用于衡量生产过程中对热能、冷能和压力能的回收利用程度,综合利用率是三类能源综合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A.2.2.2指标计算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w=NErh+NErc,NErpX100%(A.21)ERH+ERC+ERP式
18、中:w园区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单位为;cp)园区已回收利用的余热(余冷/余压)资源量,单位为千焦(kJ);ERH(ClP)园区余热(余冷/余压)资源量,单位为千焦(kj)oA.2.2.3评分取值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4分),评分取值公式如下:w=77wx4(A.22)A.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A.2.3.1指标定义工业重复用水指园区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水量、串联水量和回用水量。其中,循环水指用水单元或系统产生或使用后,直接再用于同一单元或系统的水;串联水指用水单元或系统产生或使用后,直接再用于另一单元或系统的水;回用水指用水单元或系统产生或使用后,经适当处理被回
19、用于其他单元或系统的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在统计周期内(通常为一年),连续运行的园区中,工业生产过程中重复利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比值。A.2.3.2指标计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7wr=100%(A.23)式中:11IWr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为;匕Wr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匕W园区工业用水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3)。A.2.3.3评分取值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分),评分取值公式如下:Sn=mm77,1)4HWrIWr(A.24)A24危险废物利用率A.2.4.1指标定义危险废物是指工业企业年度实际产生的危险废物。危险
20、废物利用量是指当年本园区(单位)从危险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中消纳危险废物的量。包括本单位自行利用本单位产生的和送往持证单位利用的危险废物量,不包括接收的外单位危险废物的量。危险废物利用率,指在统计周期内(通常为一年),连续运行的园区中危险废物利用量与危险废物产生量(包括利用往年贮存量)的比值。A.2.4.2指标计算危险废物利用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_woo%,hw.CUhW十QHCMlW(A.25)式中:hwGCUhWSHCUhWGhW园区内危险废物利用率,单位为;园区内危险废物利用量,单位为吨(t);园区内利用往年危险废物贮存量,单位为吨(t);园区内
21、当年危险废物产生量,单位为吨(t)oA.2.4.3评分取值危险废物利用率(2分),评分取值公式如下:Sk=2(A.26)A.2.5生物质燃料替代率A.2.5.1指标定义生物质能源指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城市有机垃圾等),经物理、化学或生物转化技术制得的可再生能源,涵盖生物质发电、生物燃气、液体生物燃料(乙醇、柴油、航煤)及生物基材料四大核心领域。生物质燃料替代率,指在统计周期内(通常为一年),连续运行园区内的电厂、锅炉等稳定运行设备,通过生物质燃料等效热值向替代的化石燃料量占“若不采用该替代方式时所需消耗的化石燃料总量”的比值,它反映了生物质燃料对化石
22、燃料的替代程度。A.2.5.2指标计算生物质燃料替代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mNbC100%(A.27)式中:bm园区内生物质化石燃料替代率,单位为;Nbm园区内被生物质燃料等效热值替代的化石燃料量,单位为吨(t);Nbc若园区不采用生物质燃料替代,需要消耗的化石燃料总量,单位为吨(t)oA.2.5.3评分取值生物质化石燃料替代率(2分),评分取值公式如下:Srt=2(A.28)IbtnbmA.3交通建筑基础设施A.3.1新能源车(船)占比A.3.1.1指标定义零碳园区,新能源车(船)占比限制值要求100%。新能源车(船)占比是衡量园区交通绿色化的关键指标,指其中新能源车型(
23、船)数量与对应全部类型车(船)数量的比值,包含但不限于园区注册运营的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叉车、接驳车、作业车等车辆及船舶(电动货船、氢能轮渡等)等,反映园区内新能源交通设备的应用情况。新能源车(船)应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车辆,或船舶动力系统以清洁能源为主(非传统燃油)。A.3.1.2指标计算新能源车(船)占比,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PCTnev=空100%(A29)sv式中:PCTnev新能源车(船)占比,单位为;Snev一一新能源车(船)总数,单位为辆;Sv注册车(船)总数,单位为辆数据来源:如园区车辆管理系统、海事管理台账等注册登记车辆(船舶)的系统。
24、A.3.1.3评分取值新能源车(船)占比X指标赋分。新车船比0.2时,得0分,其他区间线性得分。SPCTNEV=rmx(jPC7ev,0.2)3.75-0.75(A.30)A.3.2新能源车枪比A.3.2.1指标定义所有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不含船舶)的总量,与园区公用充电枪(快充、慢充等)数量之间的占比值。A.3.2.2指标计算新能源车枪比,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HNEV=E型XlO0%(A.31)sCG式中:RNEV园区新能源汽车的总量与园区公用充电枪数量的比,单位为;Snev一一园区新能源汽车的总量,单位为辆;Scg一一园区公用充电枪数量,单位为把;充电枪统计范围:包括园
25、区内公共停车场、建筑配建停车场、专用充电站的直流充电枪(DC)和交流充电枪(AC),不含报废或长期停用(3个月)的设施。注:规划中的充电桩不纳入统计,车枪比不等同于桩位比。A.3.2.3评分取值SHNEV=mx(5-min(RNEv,2)(A.32)A.3.3建筑单位供热量碳排放量A.3.3.1指标定义园区建筑单位供热量碳排放量,指建筑各类供热方式碳排放量与建筑供热系统供热总量的比值。A.3.3.2指标计算园区建筑单位供热量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鬻(A.33)式中:Ih单位供热量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千瓦时(tCChe/GJ);Ch)i统计期内,园区建筑供热
26、系统第i种供热方式的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Qi统计期内,园区建筑供热系统第i种供热方式的供热量,单位为吉焦(GJ)。A.3.3.3评分取值园区建筑单位供热量碳排放量分值2分,零分值为O.11tCO2GJ,满分值为OtCO2/GJ,指标取值方式如下:SIh=租Q%0,讥(2,22(A.34)A.3.4建筑电气化率A.3.4.1指标定义建筑电气化率,指电力占园区建筑终端能源消耗总量(折算到等效电量)的比重。A.3.4.2指标计算建筑电气化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ReIeC=(EeiecEe)X100%(A.35)式中:ReIeC园区终端电能占比();Eelec
27、认证园区电能消耗量,单位为千瓦时(kWh);Ee认证园区能源消耗量,单位为千瓦时(kWh)oA.3.4.3评分取值建筑电气化率指标分值3分,指标取值方式如下:a)工业建筑:零分值为18%,满分值为35%。SReleC=mx0,mi7i(3,3ReleC18%、)XFH(A.36)b)非工业建筑:零分值为45%,满分值为65%。SReIeC=77IaX,讥(3,3ReIeC45%)XfH(A.37)A.3.5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筑面积占比A.3.5.1指标定义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筑面积占比,指园区获得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或零能耗建筑认证面积与园区总建筑面积的比值。A.3.5.2指标计算超低/近零/
28、零能耗建筑面积占比指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指标取值方式如下:RIeb=(4助/)*100%(A.38)式中:Rleb园区获得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或零能耗建筑认证面积占比();Aleb园区获得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或零能耗建筑认证面积,单位为平方米(itf);Ab园区总建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而)。A.3.5.3评分取值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或零能耗建筑面积占比指标分值3分,指标取值方式如下:a)园区建筑获得超低能耗建筑认证:零分值为0%,满分值为20%。SRIeb-rnin3,max(,RtegX15)(A.39)b)园区建筑获得近零能耗建筑认证:零分值为0%,满分值为10%。SRl
29、eb=in3tmaxrRlegX30)(A.40)c)园区建筑获得零能耗建筑认证:零分值为0%,满分值为5%。SRleb=in3fmaxrRlegX60)(A.41)注:若园区同时存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或零能耗建筑,可按单类型建筑面积计算后取最高值,也可将获得高等级认证的建筑面积计入获得较低等级认证的建筑面积进行计算(零能耗建筑面积可计入近零能耗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近零能耗建筑面积可计入超低能耗建筑面积)。A.4能碳管理水平AAl园区能碳管理能力A.4.1.1指标定义园区能碳管理应基于信息通信及数智化技术,建立能碳管理平台,平台应具备能碳监测、能碳预测、能碳分析、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决
30、策能力。A4.1.2指标计算依据能碳管理平台是否包含必须的软件功能模块,该类功能模块是平台具备能碳监测、能碳预测、能碳分析、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决策能力时必要的模块。A.4.1.3评分取值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指标分值3分,指标取值为以下1-9项得分总和:a)具有园区园貌呈现或数字李生功能,得0.2分。b)具有负荷实时监测功能,得0.4分。c)具有负荷预测功能,得0.4分。d)具有负荷调配功能,得0.4分。e)具有能耗碳排放换算功能,得0.2。f)具有碳排放分析功能,得0.3分。g)具有碳排放实时监控功能,得0.3分。h)具有碳排放分类统计功能,得0.4分。i)具有能碳全流程可溯源功能,得0.4分。A.
31、4.2数字化能碳管理降碳率A.4.2.1指标定义数字化能碳管理降碳率:园区能碳管理平台系统建立对园区建筑碳排放总量降低贡献比例。A.4.2.2指标计算数字化能碳管理降碳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式中:d数字化能碳管理降碳率,单位为Sb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建设前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Sa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建设后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A.4.2.3评分取值数字化能碳管理降碳率指标分值2分,指标取值方式为1-3项中最大值:a) 胫20%,得2分。b) d10%且ciW20%,得(Tld-OD*20分。c) d10%,得0分。A.4.3数字化能碳管理覆盖率A.4.3.1指标定义纳入园区能碳管
32、理平台的企业数量与园区内企业总数比例,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ZjOA.4.3.2指标计算Enp=y(A43)式中:p纳管平台占比,单位为En接入园区能碳管理平台的企业数量,单位为个Ei园区企业总数,单位为个数字化能碳管理覆盖率指标分值2分,数字化能碳管理覆盖率指标取值方式如下:snp=nP*2(A.44)A.4.4能碳数据接入水平A.4.4.1指标定义a)平台故障时间占比:在计划运行时间内,能碳管理平台因故障中断运行的时间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例。b)终端数据采集覆盖率:各类采集终端接入管理平台的数量占总采集终端数量的比例。c)数据传输可靠性:一定时间内、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在一定条件下
33、无故障地执行指定功能的能力或可能性。A.4.4.2指标计算a)平台故障时间占比,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式中:e故障时间占比,单位为Te在计划运行时间内,系统或平台因故障中断运行的时间,单位为小时Ta计划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A.46)b)终端数据采集覆盖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Termr,-Terma式中:c终端数据采集覆盖率,单位为Termr已实现采集终端数,单位为套Terma终端总数,单位为套c)数据传输可靠性(A.47)数据采集成功率。计算方法如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Trans=1ra11t式中:s在一定条件下无故障地执行指定功能成功比例,单位为Tr
34、ans在一定条件下无故障地执行指定功能成功次数,单位为次Trant在一定条件下执行指定功能总次数,单位为次数据传输过程中具有重要数据识别、分级防护功能。A.4.4.3评分取值能碳数据接入水平指标分值3分,能碳数据接入水平指标取值为以下2项得分总和:a)(1.0-e)+c+s*5b)数据传输过程中具有重要数据识别、分级防护功能(0.5分)A.4.5先进适用技术应用A.4.5.1指标定义:为鼓励园区在能碳数据管理数智化方面的技术贡献,在系统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创新实践等超出基础职责的创新,对具备与外部系统数据对接能力、具备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力、具备动态展示能力能力的能碳管理平台评价项额外加分,评
35、分结果计入能碳管理平台评价总分,能碳管理平台评价项总分不超过10分。A.4.5.2指标计算依据能碳管理平台是否包含必须的软件功能模块,该类功能模块是能碳管理平台与外部系统数据对接能力、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力、动态展示能力必要的模块。A.4.5.3评分取值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指标分值3分,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指标取值为1-5项得分总和:a)具备与园区内管理信息系统互通能力,得0.6分。b)具备与生产监控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互通能力,得0.6分。c)具备源网荷储系统互通能力,得0.8分。d)具备各级能碳管理相关平台对接能力,得0.6分。e)具备大屏展示或移动端展示能力,得0.4分。A.5零碳管理A.5.
36、1领导作用、管理方针、目标A5.1.1领导作用和承诺园区应证实其对碳中和管理的领导作用和承诺。应确保园区相关碳中和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得到分配、沟通和理解。A.5.1.2碳中和管理方针A.5.1.2.1园区管理者应在界定的碳中和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碳中和方针,园区碳中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a)坚持系统观念;b)立足发展实际;c)分步有序推进d)标准规范引领e)持续优化改进。管理方针应:a)适合园区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等;b)为制定碳中和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d)包括持续改进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承诺。注:承诺通常可包括采用绿色能源、低碳产品和服
37、务、节能减排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A.5.1.2.2碳中和方针应a)可获取并保持成文信息;b)在园区内得到沟通、理解和应用;c)可为相关方获取。A.5.1.3碳中和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A.5.1.3.1碳中和管理目标园区应针对其相关职能、层次和碳中和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建立碳中和管理目标。园区应保持碳中和管理目标的文件化信息。A.5.1.3.2实现碳中和管理目标的措施的策划园区应策划如何实现碳中和管理目标。考虑如何能将实现碳中和管理目标的措施融入其业务过程。A.5.2碳核算管理A5.2.1碳中和核算的策划A5.2.1.1碳排放量核算的策划园区应:a)确定碳排放量核算边界;b)确定碳排放
38、量核算周期;c)确定合理、适宜的碳排放量核算方法d)确定碳排放量核算的方式。e)园区应保留碳排放量核算的文件化信息,并为相关方所能获取。注:碳排放量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核算。A.5.2.1.2碳汇的策划根据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源,园区应:a)确定适宜的碳汇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节能技术、提效技术、减排技术、清洁能源替代技术;b)确保实现碳汇所需的资源;c)对碳汇量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核算。d)园区应保留碳汇量核算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所能获取。A.5.2.1.3碳抵消量核算的策划园区应:a)确定实现碳抵消的路径,包括但不限于碳配额、碳信用或碳汇等方式;b)确保碳抵消所需的资源,包括但不限
39、于碳交易员、节能减排技术、碳捕集技术等;c)确定合理、适宜的碳抵消量核算方法;d)确定碳抵消量核算的方式。e)园区应保留碳抵消量核算的文件化信息,并为相关方所能获取。A.5.2.2碳核算管理文件园区的碳核算管理文件应包括:a)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如:管理手册、程序文件;b)确定的实现碳中和管理体系有效性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如:作业文件、管理记录。管理文件的形式可以结合企业管理需求确定,须满足本文件要求形成文件和记录的规定。A.5.3零碳管理实施A.5.3.1碳中和的策划和控制A.5.3.1.1总则园区应建立、实施、控制并保持满足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实施所识别的措施所需的过程,通过:a)建
40、立包括设施、设备、生产和能源使用等过程的有效运行准则和维护准则;b)按照运行准则实施过程控制,包括根据准则运行和维护设施、设备、生产等过程;c)宜保留过程控制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过程按照策划得到实施的证据。d)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A.5.3.1.2碳排放量核算与报告园区应进行碳排放量核算,并确保核算和报告的数据与预期量或碳配额相符。碳排放量的核算与报告应执行中电联标准零碳园区核算技术规范的规定。A.5.3.1.3碳排放交易如适用,园区可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实现碳配额或碳信用的再分配与再补偿。A.5.3.1.4碳抵消园区可根据碳排放量核算和报告确定与实施碳抵消活动
41、抵消方式包括:a)碳信用;b)碳汇;c)其他经论证可行的抵消方式等。园区应保留必要的程度的文件化信息,以确定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碳抵消的核算应执行中电联标准零碳园区核算技术规范的规定。A.5.3.2园区绿色低碳管理园区应加强自身碳排放管理,研究绿色低碳路径。A.5.3.2.1规划设计园区在进行规划建设时,相关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宜改进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的设计,开展相关绿色能源规划、能源结构规划、绿色能源系统设计、交通物流系统规划、低碳建筑系统规划管理。园区应确保新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园区应参与相关新能源统规划、设计的评审工作。A.5.3.2.2计量器具及管理平台的管控园区及入驻
42、企业应配备用于测量能源相关数据的计量器具,应结合重点耗能设备配备计量设备,并建立计量设备管理台账。园区应建立能耗与碳排放的管理平台,并实现智能化管控的功能。A.5.3.2.3绿色招商和采购园区的招商和采购预期对碳中和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入驻企业、能源类型、设施、设备和服务时,应建立并实施采购准则。园区招商时,绿色低碳控制要素应体现在相关材料文件中。在采购时,应告知供应商采购准则。适用时,应明确:a)采购的产品为低碳产品;b)采购的能源为绿色能源。A.5.3.2.4碳减排管理控制园区碳减排控制可包括以下方面:a)按照准则生产设备设施运行和维护规定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光伏发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应符合中电
43、联标准光伏发电站运行维护管理规范(T/CEC417)的规定;风力发电场运行维护管理应符合中电联标准风力发电场运行维护服务管理规范(T/CEC891)的规定。b)园区应推动碳减排管理方案的实施,包括但不限于: 工艺设备更新; 产品升级换代; 燃料转换或替代; 能效提升活动。园区及入驻企业应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运行监控和工艺控制,监控可以人工监控也可以通过系统监控。在工艺过程的设计开发中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如太阳能和地热能等。A.5.4零碳管理绩效评价和改进A.5.4.1绩效评价园区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碳中和绩效。A.5.4.1.1合规性评价园区应定期对合规义务进行管理,应:a
44、确定并获取与碳中和有关的合规义务;b)确定如何将合规义务应用于园区;园区建设运营的合规性要求,包括安全生产、污染物达标排放、危废处理以及每年确定园区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园区应该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碳中和管理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其他要求的合规性进行评价。园区宜保留合规性评价结果和所采取任何措施的文件化信息。A.5.4,1,2管理评审园区管理者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对园区的碳中和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性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园区应至少保留年度管理目标及指标完成情况、合规性评价情况、园区碳中和管理绩效,作为管理评审结果的证据。A.5.4.2改进A.5.4.2.1总则园区应确定和选择改进机会,实现其碳中和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A.5.4,2.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发生不符合时,应在适用时实施纠正措施。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项造成影响的重要程度相适应。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证据。表A.5零碳管理评分表指标评价内容一评分值零碳管理方针和目标(1.5分)1 .领导的作用与承诺应公开、部门职责(0.5分)D领导承诺在管理手册中发布(0.2分)2)部门职责制度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