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博物院简介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国立大型综合博物馆,它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万余平方米,两座陈列馆(历史陈列馆和艺术陈列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均为仿辽宫殿式建筑,黄瓦红柱,巍峨壮观。院内草木葱茏,各种石刻文物点缀其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南京博物院藏品种类划分l漆器l玉器 l瓷器l书画一、漆器雕漆御座高140厘米长150厘米宽90厘米御座即皇帝坐的宝座。木胎,雕红漆。整体呈长方形,下有底座相连,前面设一脚踏。椅背方形,上方有一弧起的靠枕。整个宝座满雕龙纹、蝠纹、勾连云纹、回纹及贯套纹、石磬纹等,做工细腻,雕刻精细,富丽堂皇。椅背中心及背面和两
2、扶手侧面还用黑漆描金勾绘莲纹。该件雕漆龙福祥云宝座,原存放承德避暑山庄,为热河行宫内皇帝的御座,系清代晚期江南扬州两淮盐政的贡品。描彩漆如意形经盒高65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木胎,如意形盒,原存放经书。盖面寿字,双胜,花果纹,外壁一圈八吉祥纹。清高65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木胎,如意形盒,原存放经书。盖面寿字,双胜,花果纹,外壁一圈八吉祥纹。清高12口径13厘米木胎,碗心包铜皮至口沿,内外金漆地,腹部外为团花纹,如意云头,贯套纹,足部璎珞纹。v清长37宽12厘米木雕金漆,折枝牡丹三朵盘屈而成,寓意富贵吉祥。清乾隆高51长126厘米正方形,剔红,海水波涛纹上有海马四只。盖内“泽马宝盒”,盒内
3、大清乾隆年制”款。清乾隆高51长126厘米正方形,剔红,海水波涛纹上有海马四只。盖内“泽马宝盒”,盒内“大清乾隆年制”款。v清高255腹径34厘米圆盒,未地剔黑,盖顶婴戏纹,腹部开光两组四爱图西汉江苏仪征龙河公社长春大队出土通高15杯长20宽15厘米木胎,内外绛褐色漆,底连一扁形十字架铜座。雕漆山水人物纹盒v高25厘米,腹径42厘米,厚木胎,入手很沉。葵瓣形,分盖和身两部分,上下同大。盖面雕山水人物图,一百余间亭台楼阁,长廊相连。另有百余人物穿行其间。四壁波涛汹涌,立龙,行龙各九条,呼之欲出。盖面上方有大清乾隆年制印款。这件漆盒漆层极厚,雕工精细,立体感极强,是漆器工艺中雕漆的代表作之一。其
4、制作方法是在器胎上层层髹漆,每髹一层,就放入特制的窖室,令漆凝结,髹到一定厚度才开始雕刻花纹。此盒盖面髹漆多达一、二百屋。一件盒子制成需花二、三年时间,其费工、费时,珍贵程度可以想见。彩绘宫闱燕居图尊v抗日战争时湖南长沙出土。高14.5口径14厘米。金陵大学教授商承祚收集,1932年由教育部收购并赠与中央博物院即南京博物院前身收藏。开始时叫作奁,断为战国楚器,后来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漆器定为西汉早期,并因该器有足,有钮,有鋬,又改为樽。原物初出土时器形完整,色泽如新,因当时设备条件不够,不易保存,开始收缩变形,色彩剥落。为能保持器物原貌,于1934年聘请漆艺专家依照原件仿制模型,其大小、形状、所
5、用材料、油漆颜色、胎体结构、画法、均经试验后小心施工,成品与原件可说无丝毫差异。这件漆器自出土后,著录引用,传播甚广,为考古学家、艺术家同所重视,是因为它上面有一幅人物画,十分出色。它用了8种不同的颜色画了十一位女子,或坐或立,或行或止,姿态各异。表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活动场面之一,很有考据价值v1953年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南宋墓葬出土。高6.8厘米,口径18厘米。直口,扁腹,平底。出土时口沿原有破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器用极薄木片条圈叠胶接成形,然后表面用细密麻布粘住,缠绕绷紧,抹上用瓦灰调和的漆灰,再在其上刷漆,经过打磨抛光,表面光洁如镜,就制成了。这件漆缽表里均髹黑漆,古色敦朴,精光内蕴
6、外壁有一行朱漆铭文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临安府为南宋首都,指该漆器产地,壬午年在南宋或为公元1162年或公元1222年,是制造时间,符家为生产作坊或店铺,真实上牢为宋代广告语,宣传产品货真价实,这段铭文对研究宋代漆器制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3年江苏盐城三羊墩一号汉墓出土。高8厘米,口径27厘米。夹紵为胎,即用麻布和漆灰在一定形状的内模上涂粘成型,待干后脱去内模,再髹漆而成。口沿镶饰一道鎏金铜扣。器身内外黑漆为地,朱红漆勾勒纹饰。各种匀称柔劲的线条辅以其它色彩,组成各式云纹图案。尤其是盘心微凹,以大官两字为中心,环形云气纹将之分割成三组以熊为主体的纹饰,精美异常。盘心边缘还用朱漆书有上
7、林二字。大官即太官,是汉代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上林,指宛名,即皇家公园,里面饲养各种动物,供皇帝春秋两季狩猎时用。百宝嵌是镶嵌类漆器的一种,做法是直接在漆地上或者木胎上挖出浅凹槽,将金、银、宝石、珊瑚、碧玉、水晶、玛瑙、象牙、蜜蜡、骨头等各种材料,制成所需形状,粘嵌进去,色泽十分华美。这件挂屏即是用各色青玉在黄色漆地上嵌出竹子、绶带鸟以及湖石、竹笋、灵芝、菊花等,构图清新大方,选料精细,嵌工严密,是一件百宝嵌的精品之作。明高175长7宽3厘米六面皆雕漆纹饰,正面双蛇纹,两边北斗七星纹,其余各面为蛇形符箓。高6厘米长9厘米1970年江苏省吴县灵岩山毕沅墓出土青玉。冠作花瓣状,系将玉料开膛挖空,外
8、雕双层绽开花瓣,顶镂雕出两片合瓣而成。冠下端两侧对钻有双凤,插入一束冠发簪。簪为碧玉,作云头如意状,时代略晚。二.玉器v清通高17厘米口径149厘米炉仿作圆簋形,盖呈覆圈足圆碗形,圈顶四侧各拱一镂雕翔风,簋喇叭颈,溜肩双耳,镂雕作变体挂凤,挂于左右两侧的口沿和腹上,腹前后侧饰衔环铺首,喇叭形圈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芙蓉石是一种淡粉红色深玫瑰色的块状石英晶体,又称“蔷薇石英”。因含微量的锰和钛元素而致色,可切磨产生“猫眼”或“星光”效应。因其透明度较高,可产生强的透射星光。具猫眼效应的,称芙蓉石猫眼;具星光效应的,则称为星光芙蓉石。芙蓉石亦被称为芙蓉玉”,呈油脂光泽。优质的芙蓉石不仅色深而美观,
9、而且完全透明。在国外,优质的芙蓉石产于巴西,芙蓉石要求其粉红色愈深愈好,透明,无裂纹、无杂质,才可列入优质。良渚文化公元前2500年江苏武进市寺墩出土典型良渚文化玉琮,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四角为中心,琢磨简化兽面花纹,从上至下共饰八组简化兽面纹。良渚文化公元前2500年江苏省吴县市草鞋山出土这是良渚文化小型系列玉琮最为精致的一件,呈圆柱形,中间对钻圆孔,器表依饰纹分为两节,以四角为中心,琢磨精细兽面花纹。v从现有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
10、份的象征。玉剑饰的材料主要是以玉为主,包括玉剑首、玉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四种。汉代的玉剑饰在战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造型比战国时期的略高,边角抹圆也更加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镂空的工艺,这在玉剑饰的历史上还是前所未见的。汉代玉剑格的纹饰多以兽面纹为主,同时还流行一种高浮雕的蟠螭形象。玉玉饰饰清清通高通高1111厘米厘米 宽宽7 75 5厘米厘米白玉。器作佛手形。佛手一白玉。器作佛手形。佛手一大三小,同生于一盘枝上,大者大三小,同生于一盘枝上,大者居中,小者和枝叶居边,正好以居中,小者和枝叶居边,正好以中者的高大之状凿孔为插,造型中者的高大之状凿孔为插,造型十分巧妙自然。十分巧妙自然。v西
11、汉后期长4.8厘米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七号墓出土羊脂白玉,晶莹润泽。器体扁薄,两眼外突,以汉八刀子法在正面磋出双翼,背面琢出腹部,线条流畅、简练,做工细致精巧,为汉玉雕蝉珍品。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v清高3.9厘米长128厘米宽9.2厘米器雕作双体洗,一大一小,由双桃雕空而成,
12、其同生于一枝上,形似子母。双桃之侧,不仅分别长出一双石榴和一对佛手,还分别立着一只鹊鸟。清高6厘米长15.3厘米宽113厘米青玉。玉雕作簇花花瓣形,乃取花瓣为洗,外簇梅花为饰而成。洗不仅,沿雕出花瓣形,洗内还雕有花筋,共五瓣。外簇之梅花,系镂雕而出,其绕洗大牛圈,下盘根错节,上花开团簇,花间还有一蟠螭游向洗池,别具风味。翡翠的颜色等级的差别,反翡翠的颜色等级的差别,反映在价值上相关很大,在鉴映在价值上相关很大,在鉴定评价翡翠时,一定要分清定评价翡翠时,一定要分清它的颜色,它以红、绿、紫它的颜色,它以红、绿、紫色为主,单色翡翠中的绿色,色为主,单色翡翠中的绿色,浓艳纯正的紫色、红色都是浓艳纯正的
13、紫色、红色都是翡翠中的高档颜色,尤以绿翡翠中的高档颜色,尤以绿色为最贵。翡翠的绿色,要色为最贵。翡翠的绿色,要以浓、阳、俏、正、和为好。以浓、阳、俏、正、和为好。绿色品种以宝石绿、玻璃绿、绿色品种以宝石绿、玻璃绿、艳绿与秧苗绿为最佳。艳绿与秧苗绿为最佳。v清清v长长276厘米厘米高高22.1厘米厘米厚厚115125厘米厘米器作扁平圆角长方形,重器作扁平圆角长方形,重2660克,安置在红木插座上。由翡翠琢磨克,安置在红木插座上。由翡翠琢磨制成,正面琢刻描金人物山水图,利用黛、绿、青、制成,正面琢刻描金人物山水图,利用黛、绿、青、白等色块,顺色巧白等色块,顺色巧设。设。画面取材于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画
14、面取材于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核舟记核舟记中的苏东坡夜游赤壁场景,中的苏东坡夜游赤壁场景,受吴门画派风格影响。此件插屏属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民间作坊翡翠受吴门画派风格影响。此件插屏属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民间作坊翡翠玉雕珍品。玉雕珍品。战国通高7.5厘米琮射径6.3厘米孔径5.5厘米1965年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琮系西周制品,黄玉受沁,形呈扁方柱体,外方内圆,光素无纹,有矮短的圆口的射。上覆圆形银盖,顶心粘嵌扁圆弧凸水晶一枚,盖沿一周透穿四组八个小孔;下配四鹰足鎏金银座,鹰作张口、展翅、站立壮,遍饰精刻纹饰。盖、座系战国制品,出土于西汉墓中。器内有烟熏残迹,系作香熏用。这件银缕玉衣出土于196
15、9年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全长170厘米。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在“玉衣”内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整件“银缕玉衣”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罩,包括全部头顶和后颈,长27厘米,由230片玉片组成。顶部为一璧形玉片。脸盖包括额部至下腭以及左右两耳,长23厘米,由105片玉片组成,眼、鼻、嘴部的玉片都是特制的,以便显示人脸逼真的形象。如两眼呈橄榄形、下腭呈半月形。鼻子是用15片小条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圆形玉片组成。上衣、裤子、手套和鞋等部位的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月形、三角形等。整件玉衣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
16、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v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发展,器物造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釉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v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釉里红花卉纹盘。v在瓷器藏品中,釉里红和青花格外受藏家喜爱,南京博物院旧藏的一只釉里红大盘,为明代洪武官窑出品。这件釉里红大盘高10.2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35.4厘米。胎体厚重,方沿折唇,弧腹浅圈足,内外斜削,足端平切,砂底。盘内外施白釉,釉下绘三重釉里红图案。盘心绘山石和折枝牡丹,盘内外壁均为缠枝四季花卉(牡丹、茶花、菊花、石榴),盘沿绘卷
17、草纹。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明成化(1465-1487)青花菜菔菜纹盘v明正统(1436-1449)青花孔雀牡丹纹梅瓶明隆庆(1567-1572)黄地青花云龙纹卧足碗。清朝瓷器书画欣赏v 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v书,即是俗话说的所谓的字,但不是一般人写的字,一书,即是俗话说的所谓的字,但不是一般人写的字,一般写字,只求正确无讹,在应用上不发生错误即可。倘若图般写字,只求正确无讹,在应用上不发生错误即可。倘若图书馆和博物馆把一般人写的字收藏起来,没有这个必要。图书馆和博物馆把一般人写的字收藏起来,没有这个必要。图书馆和博物馆
18、要保存的是字中的珍品。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书馆和博物馆要保存的是字中的珍品。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写的真迹,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造或独具一格的,我们称写的真迹,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造或独具一格的,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价值很高的,才有资格进入图书馆之为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价值很高的,才有资格进入图书馆和博物馆。我国的书法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和博物馆。我国的书法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经过历代书法名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经过历代书法名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今天图书馆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
19、今天图书馆和博物馆保存它,鉴别它,其目的是使来者更好地继承和发和博物馆保存它,鉴别它,其目的是使来者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以期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创造出更新的艺术扬这份遗产,以期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创造出更新的艺术风格,尽快地在风格,尽快地在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园地里开放出更多更美好的花朵,园地里开放出更多更美好的花朵,焕发出它的绚丽的青春。其表现形式有焕发出它的绚丽的青春。其表现形式有书画院书画院,书画家书画家等等 沈尹默书杜子美赵之谦行书信札册吴昌硕行书七言绘画艺术红梅图轴 柳枝喜鹊图轴 锦石秋花图轴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