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3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北京针灸学会)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及其在全民健康促进中的预防保健优势,规范并提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治疗服务,引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合理、规范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北京针灸学会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组织穴位贴敷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编写了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为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三伏贴服务指导。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将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有机结合的中医“治未病”重要手段,是
2、根据中医理论,选用辛温类具有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以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敷贴,以防病治病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本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或寒湿伏邪者,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接受,副作用小、效果持久的特点,并可减轻很多内服药物对人体功能、器官的损害,历经几千年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中医治未病疗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是在疾病的前、中、后3个阶段中,运用中医药干预方法,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己病防变、疹后防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诊治思维。冬病,是指在秋、冬、春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
3、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多为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夏治,是指在夏季藉自然界之旺盛阳气和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治或食疗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在秋、冬、春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一、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中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素问宝命全形论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气生存,随四时变化规律而生长化收藏;疾病的发生亦随四季、节气的变化而不同,其治
4、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己病治未病”等理论,利用“伏天”疾病未发之时,通过药物、敷贴、艾灸、食疗等方法,去除其疾病的必发条件(主因或诱因),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和阳气,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伏”,最早见于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古人认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伏藏,即藏阴气于炽热之中。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按五行理论,夏季属火,而庚日属金,合于肺,火克金,故伏天是温煦肺经阳气和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期。我国古代一直采用“干支纪日法”,每逢日干为“庚”者
5、为“庚日”,庚日按10天干顺序每10天循环一次。“三伏”以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含“庚”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夏至与立秋之间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若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最早提出在三伏时服药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增损肾沥汤,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靖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蜿以蓟印其中颠”。即是以芥子泥敷于头顶(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至明、清时期,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开展,在三伏天熏涂、贴敷治疗疾病得到应用。明末名医张璐张氏医通中载
6、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蛰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全面论述了贴敷法的适应症、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清徐大椿:“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膜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阐释了穴位贴敷法的作用机理与特点。二、2025年贴敷药物的组成和制备根据北京市中医药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025年在全市调配使用首
7、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温阳化痰穴贴”(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110007)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消喘膏”(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06322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补肺咳喘贴”(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180008),为全市经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审批通过的医疗机构中统一调剂使用。“温阳化痰穴贴”的基本药物组成:炒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在专用制剂室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加工制成油润、气味清香、黑褐色扁圆形固体状物,需密闭,防潮保存。用时除去衬纸和边胶,直接敷贴即可(图1)。图1温阳化痰穴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每袋3贴
8、每次用2袋/6贴,每伏贴3次)“消喘膏”的基本药物组成:炒白芥子、麻黄、草芨、白芷、生姜、石菖蒲等。在专用制剂室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加工制成带生姜香气的棕黄丸状物(图2)。需密封,置阴凉处(不超过2(C)保存。用时需提前放置至室温后使用。图2消喘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每盒6丸,每次1盒,每伏贴1次)“补肺咳喘贴”的基本药物组成:肉桂、生白芥子、炒白芥子、麻黄、细辛、延胡索、生姜、薄荷脑等。在专用制剂室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加工制成深棕色扁圆形固体状物的无纺布贴剂(图3)。需密封,置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用时需提前放置至室温后使用o图3补肺咳喘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9、每包装袋12贴,每次4贴,每伏贴3次)表1三种贴敷药物的比较药名基本药物包装保存应用皮肤反应温阳化痰穴贴(无纺布贴剂)炒白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等每包装袋3贴,每次用2袋(6贴),每伏6袋/人常温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伏贴3次较少出现皮肤发泡等现象消喘膏(丸剂膏状物)炒白芥子、麻黄、草芨、白芷、生姜、石菖蒲等每盒6丸,每次/伏1盒/人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伏贴1次多数患者会出现局部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局部或出现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刺痛、瘙痒感,或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等贴敷后正常反补肺咳喘贴(无纺布贴剂)肉桂、生白
10、芥子、炒白芥子、麻黄、细辛、延胡索、生每包装袋12贴,每次4贴,每伏1袋/人密封。阴凉处,(不超过20)保仅适用于成人,每伏贴3次姜、薄荷脑等应一一需提前告知患者为保证临床疗效和医保规定,各医疗机构不得将物理、化学方式制作(含“械”“健”字号),不含中药成分的穴贴(如红外贴、磁疗贴等)做“三伏贴”使用;不得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收费。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适应病症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食药监局、医保中心等主管部门确定,根据2025年“冬病夏治三伏贴”仅限于以下病症。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1、2 .过敏性鼻炎。3 .小儿、老人(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同时,需符合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的禁用与慎用人群(一)禁用人群1 .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2 .咳吐黄色浓痰、咯血、蚂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3 .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4 .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5 .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二)慎用人群1 .孕妇。2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 .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
1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 .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 .2岁以下婴幼儿。五、冬病夏治三伏贴操作方法各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选用的市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冬病夏治三伏贴”药物,规范执行“温阳化痰穴贴”或“消喘膏”或“补肺咳喘贴”的操作方法。(一)“温阳化痰穴贴”的操作方法1 .贴敷选穴辨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膈俞、膏肓,手太阴肺经的中府,奇穴定喘(均为双穴);督脉的大椎,任脉膻中(均为单穴)。选用大椎时可配膻中。心功能不全者可选用心俞,脾肾阳虚者可选用脾俞、肾俞。每次选用34个月俞穴(6个贴敷点),轮流选用。推荐首选大椎、膻中、肺俞、膈俞穴。2 .贴敷时间传统
13、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一般为初伏、中伏(及闰中伏),末伏每伏的第一天开始。目前为每伏的任何一天均可,一般以晴天的10:0017:00为佳。2025年的“三伏”为30天,按每K)天为一伏计。成人:每伏连贴3天,每天1次,每次贴敷68小时。每伏间隔7天。儿童: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根据年龄不同,每次贴敷14小时(表2)。表2”温阳化痰穴贴”不同年龄者穴位贴敷参考时间表年龄(岁)233661010141416161818岁以上时间(小时)11.51.5222.52.5333.53.54.06.03 .贴敷方法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胸及背部,贴敷背部时上身微前倾,双臂自然放松垂于身
14、体两侧。先用干毛巾或纸巾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擦拭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待皮肤干燥后,将温阳化痰穴贴的背纸和边胶揭除,放在选取的月俞穴上,按压固定。(二)“消喘膏”的操作方法1 .贴敷选穴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双侧的肺俞、心俞、膈俞,共3个月俞穴(6个贴敷点)。2 .贴敷时间成人:每伏贴1次,每次贴敷46小时。每伏贴敷间隔9天。2025年的“三伏”为30天,按每10天为一伏计。儿童: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每伏贴1次,根据年龄不同,每次贴敷054小时(表3)。每伏贴敷间隔9天。2025年的“三伏”为30天,按每10天为一伏计。表3消喘膏”不同年龄者穴位贴敷参考时间表年龄(岁)4-668
15、810101212141416161818岁以上时间(小时)0.5l1-1.51.5222.52.5333.53.5-4463 .贴敷方法患者端坐,充分暴露背部,双上肢相拥,肘部置于膝上,含胸拔背,充分暴露背部。用纸巾擦干汗液后,将药物压按成饼状放到腌穴上,以胶布覆盖,按压固定。(三)“补肺咳喘贴”的操作方法1 .贴敷选穴选取任脉的天突、膻中(均为单穴)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双穴),共3个月俞穴(4个贴敷点)。若上述月俞穴出现皮肤反应,可用定喘或膏肓替换。2 .贴敷时间“补肺咳喘贴”仅适用于成人。每伏连贴3天,每天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2025年的“三伏”为30天,按每10天为一伏计。3
16、 .贴敷方法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胸及背部,贴敷背部时上身微前倾,双臂自然放松垂于身体两侧。用75%的酒精棉球/棉签擦拭贴敷局部皮肤,待皮肤干燥后,将补肺咳喘贴的背纸和边胶揭除,放在选取的月俞穴上,按压固定。六、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 .“温阳化痰穴贴”因其药物组成和制作工艺,较少出现皮肤发泡现象。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或既往用药曾出现红斑、水泡等反应者,应缩短贴药时间。2 .“消喘膏”和“补肺咳喘贴”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局部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难以忍受,应将药物及时取下,用清水冲洗局部。3 .
17、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并应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4 .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5 .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6 .取下贴敷药物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7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长短等,贴敷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刺痛、瘙痒感,或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多数敷药处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一般对小的水疱,不必特殊处
18、理,仅需保持局部干燥,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待其自然吸收即可。8 .由于患者体质情况或贴敷时间较长,贴敷后可偶发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或皮肤过敏等一些不良反应。如水泡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泡,用消毒棉球吸干水泡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水泡体积较大,或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需到专业医院诊治。附件三伏贴推荐瑜穴图与定位天突膻中4tST21,a.正面b.背面图4三伏贴推荐脸穴图天突(Tiantu)定位颈前,胸骨上窝中央,前正
19、中线上。中府(ZhongFu)定位胸部,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简便取穴法: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云门穴)下1寸。膻中(Danzhng)定位胸部,胸剑结合中点处,前正中线上(图23)。简便取穴法:平第4肋间隙,男性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大椎(Dazhui)定位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定喘(DingChUdn)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简便取穴法:大椎穴旁开0.5寸。肺俞(feishu)定位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膏肓(gohuang)定位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简便取法:正坐垂肩,肺俞穴下1椎,约在肩胛骨内侧缘。心俞(Xinshu)定位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膈俞(Geshu)定位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简便取穴法:正坐垂肩,约与肩胛下角平,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PiShii)定位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ShGnShti)定位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