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生课程设置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上三门任选一门,1学分);硕士生英语(4学分,必修)。课程 回课程名称编R授课教师或团队学分课程类别(转型期课程、专业核 心课程、方法实践类课 程、交叉前沿类课程)课程简介(300字左右)B外国语文通论0502B0100待定2转型期基础课程本课程为我院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各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旨在介绍外国语 言、文学、文化、翻译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扩大外国语学院 各专业研究生的知识面,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理论水平。由各专业研究生导
2、师以 讲座形式开设。要求课前预习讲座大纲,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课上耐心听讲,积 极思考;课外认真阅读,提高兴趣。课程考核方式为提交课程论文,要求如下: 本课程只要求一篇论义,论义应当严肃、规范,统一包括以下几部分:摘要100 150字;关键词35个;正文5000 8000字;必须有引文,注明出处(参考 书目);论文行文必须符合出版要求;做论文时鼓励打通各个讲座内容,不必拘 泥家;课程论义需在讲座范围内,且不向于本人研究方向;严禁抄袭,抄袭 者按/、及格处理。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0502B0200朱刚2转型期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介绍二十世纪西方人文思潮在文艺文化领域里的发展,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课
3、程涉及西方主要国家(英、美、法、德、俄)二十世纪文艺文化批 评理论的主要流派(俄苏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 义,后殖民主义,性别研究,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等),阅读代表,庄文本,讨 论其发展逻辑、分析其矛盾或不足之处。要求研究生细读文本,掌握背景,理解术语、概念、主旨,完成思考题和讨论题,力求融会贯通,尽量融入中国批评视 角,力近西古今融会打通。本课程有助于把握外国文学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它 的理解,掌握语言学、翻译学、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手段和方 法,提高硕士论文撰写的质量。翻译通论0502B0300许钧、曹丹红、 刘玄虹、身方2转型期基础课程“翻译通论”
4、主要面向外国语学院 MTI全体一年级学生和外院翻译方向学术型研 究生,也允许跨院系选修。课程围绕对“翻译”的理解,从宏观角度讲述翻译活 动的历史、本质、过程、功能、研究,既为初步接触翻译研究的学生奠定理论基 础,亦为从事翻译实践的学生提供理论支撑。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令学生全面认 识翻译、理解翻译,对翻译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有所了解,进而形成关于翻译的本 质、过程、对象、主体、影响因素、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功能等方面的系统认识, 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翻译、思考翻译,逐步培养学生的翻译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外国语言学0502B0400陈新仁、孔德 明、
5、常玲玲、 范洁清、李锦 花、周丹丹、 张翼、李斌等2转型期基础课程本课程简要介绍一百多年来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及当代认知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其中重点评述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 国描述语言学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主 要内容、基本思想、研究方法,介绍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旨在扩大学生的知 识面,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教学要求: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必须 做到不迟到,不缺席,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外按照要求阅读指 定材料,期末按质按量完成书面作业。C德语语言学导论050204c01孔德明、王露杨3转型期课程本课程为
6、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德语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掌握德语语言学领域中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专业术语,学习德 国语言学家在不同语言学分支取得的研究成果,了解语言学发展趋势,为今后从 事德语语言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由两大模块组成,第一部分为德语 语言学基础理论学习,内容包括德语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流派和主要 代表人物;第二部分为德语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学习和学术性论文的研读讨论。课 堂上采用理论展示、理论学习、方法讨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和整理文献学习理论,课上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再带着问题意识学习文 献中的理论应用方法,逐步培养从理论到实践
7、的科研习惯,形成适应德语语言学 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的研究思路。德语文学导论050204c02张辛仪、外教3转型期课程本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德语文学研究的基本框 架,掌握德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专业术语与概念,了解 德语文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在教授文学研究基本理论知识以外,通过对各 类文学文本的阅读与分析,使学生掌握不问文类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之进行分析的 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研究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为 今后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可分为几大模块:诗歌、戏剧、小说等重要义学体裁的介绍,义艺理论和方法,文学技巧,经典与
8、文学评价,文 本分析等。教学方法包括课前学生预习、课堂上师一起研讨、课后完成习题和 书面报告等。跨文化学术 语篇分析050204c03孔德明、李双志、卢盛舟3转型期课程本课程为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在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框架下以中德学术话语交际为主题开设的一门课程,具有专业训练导向,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跨 文化学术话语交际的基本策略并对存在问题予以积极反思。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跨文化学术交际问题。对中德和德中人文社科知识传播和转达的个案分析,将展示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对知识的跨文化生产及转变过程的影响,以及学术交际的国际性与本土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将以多 语学术杂志的
9、内容提要为例,讨论当前中德学术活动中具体的跨文化学术交际实践方案。第二部分将衔接第一部分的理论探讨,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考察学术写作 的不向视角、形态和可能性,并以学位论文写作的具体实例为参照,引导学生既 独立自主又跨文化互助地开展学术语篇写作实践。D汉德对比翻译研究050204D20陈民、常晅2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为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和德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首先学习了解中德早期翻译思想,然后就新闻报刊类、文学类(诗歌、戏 居小说)等的汉德翻译进行对比研讨,并进一步从译介学的角度对德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以及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与接受进行分析,以个案作家及作品为例,从而不仅对翻
10、译学的一些重要理论有所学习,也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研 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介绍翻译学相关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参 与者将选择相关研究方向和兴趣点,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并根据相关翻译和译 介理论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对跨文化研究和翻译学有所了解和研究。教学方式为 每周一次课,每次二个课时,由双学位中德研二学生和其他方向研一学生组成, 学生选择相关课题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老师及其他同 学展开研讨。作家作品专题研究050204D06张辛仪、卢盛舟、陈民2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指导德语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对德语经典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的 阅读并结合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当下研究的
11、热点进行文本分析。在作家选择上,会选取各个不向时代和文学时期的作家,既包括德语文豪如歌德、席勒等, 也不忘当下的德语文坛新秀;既包括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托马斯?曼、卡夫卡、布莱希特、格拉斯等,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国尚未获得足够重视的德语大家 如克莱斯特、毕希纳等;兼顾德瑞奥三个德语国家,尤箕是瑞士作家迪伦马特、 奥地利作家本恩哈德以及一系列优秀移民作家等;也考虑到作家的性别平衡,尤 其像重要女作豕如 Annette von Droste-H u Ishoff、Ingeborg Bachmann. Elfriede Jelinek等。在选取作品时会兼顾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授课形 式
12、主要是老师启发式提问、讲解、点评,学生课后阅读、课堂报告、共同研讨。学术研究与方法(德语)(新增)常玲玲、孔德明、卢盛舟、王露杨、李彬2方法实践类课程、交叉前沿类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德语语言义学专业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了解语言学研究的 基本概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为学生进行论文研究工 作打下基础。本课程介绍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基本概念、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 用、选题、文献回顾、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我们将利用德语系现有的 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的资源,定期邀请德国语言研究院或大学的教授专家走进课堂来讲学(
13、已有协议),包括对兄弟院系教授的邀请。课程会时常摘遗L些重要 学术刊物上的相关论文与学一起分析、讨论作者在方法上运用的经典之处。启 发学生会把握语言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去处理不问的语言现象。中德文化专题050204D31孔德明、常玲玲、李双志、钦文2专业核心课程、交叉前沿类课程本课程为跨文化双学位的中德双方硕士研究生开设,也供国内德语系研究生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帮助跨文化方向的研究生了解和反思中德文化的核心部分、 认识其特色和深蕴,感受二者的差异与交融。本课程的重点不在于全面介绍中国 和德国文化,而在于对中德文化中某些专题进行对比考察,如:民族特性、宫廷 建筑、艺术、音乐、宗教、民俗等。学生主要通过
14、相关阅读、参与专题讨论、作 课堂报告、撰写学期论文等,提高对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及文化交融与交流 的认识。参考书目有德国义化概论,中国义化概论,中国2术论十讲,佛 教与东方艺术中国文化要略,德国文化史等。德语句法学050204D10常玲玲2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将学生导入现代句法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全面介绍句法学的基本概念、句法范畴和判断、分析句法现象的一系列检测方法,训练学生对理论方 法的运用;介绍当今最主要的句法学理论流派和方法,辅之对中德文献的阅读, 就主题、论点、论据以及论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句法学 领域关注的课题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
15、学生 的思辨能力,发掘自身的潜力。课后布置思考题。同时还以学生课堂报告的形式 锻炼学生的论文撰写和表达能力。媒体形象学050204D21钦文2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通过对德国媒体(报刊、影视、书籍、网络等)中与中国直接相关的 文本的研读和分析,使学生习得批判性分析媒体文本的策略和方法,并在此基础 上掌握媒体形象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从事相关或相近研究打下基 础。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研读教师推荐的基本文献,并自主选择分析对象。 课堂上,首先由学生展示初步研究成果:结合相关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 批判。随后是讨论环节,报告人要对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答辩和进一 步的阐述。之后由教师
16、做评估,对报告的得失提出意见并给出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就所涉及的主题做总结或补充性的陈述,在理论和文献上做进一步的拓 展。篇章语言学050204D02孔德明2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介绍和学习篇章语言学,这一语言学分支的特点是超越孤立的单句框架,将视野扩大到实际交际活动中连贯的话语中去,从而为语言学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引入篇章语言学的产生、发展、主要研究领域、描写模式、研究方法后,重点讲解篇章形式接应、语义连贯和篇章主题发展、篇章功能以及实际语篇的分析方法。同时将分析讨论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和学习具体的分析研究方法和思路。参与者必须有很好德语语言水平, 能读懂德文原文,德语表达流利,能用德
17、语参加课堂讨论,课堂报告展示,用德语撰写论文。本课程采用课堂精讲 和集体讨论等授课形式,学生全程介入;原版教材及参考数目必须课前阅读,课 堂参与,课后研究,论文必须独立完成,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050204D07李双志2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研究的研究生基础课程将系统介绍20世纪初以来主要在德国学术语境中产生并得到运用的重要文化理论:文化人类学、大众文化 研究、性别研究、媒体研究和后殖民理论。在梳理德国本土理论资源的同时兼顾 国际文化研究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德国文化研究理论的创新特色。在阅读理论原 著(选段)的基础上将以十九、二十世纪德语文学经典文本为实例,引导学生
18、将 文化理论与文本分析和文学研究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文化研究范式下的文学研究途径。本课程采用导论、研讨和课堂报告配套的授课形式,既辅导学生建立 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并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也督促学生自己进行文本细读,进 一步积累对德语理论著作与文学文本的阅读经验,为日后研究奠定更好的基础。德汉语后对比与跨文化研究050204D17常玲玲2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跨文化双学位的中德硕士研究生、国内德语系研究生以及高年级的本科生。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和实证等研究方法,从词汇、句法、语用、认知、实证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对德汉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其两种语言差异的认知理据和文化根源。课程具体通过
19、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专题讨论启发学生运用和把握语言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去处理不问的语言现象;通过指导作课堂报告和撰写学期论文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其文献综述、论文撰写和思想表达的能力。德文论文研讨与写作050204D18孔德明、常玲 玲、陈民,张 辛仪,H.2方法实践类课程本课程是专为双学位硕士论文开题和撰写而开设的论文研讨课,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和写作研讨。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和研讨跨文化研究方面的如何开题、如何 提出问题、文献研读的各种方法等。第一部分着重具体的论文撰写,确定论文结Mitschian,B. Dengel, 王建斌、姚燕构、研究问题的论证和阐述、论文规范、论文格式等论文写作的具体研讨和指导。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介绍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参与者将 自己的论文选题带入课堂,共同研讨研究题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的制定、相关文 献的研读、阐述论证论点直到论文规范和格式撰写;最终训练论文撰写的思路和 方法。教学方式为不定期集中研讨,由双学位三校合作方教师共同承担,春季学 期两次集体研讨,研讨课是约为36课时。专为双学位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