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doc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92906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136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2017年12月修订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体系目 录一、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组织机构及职责7二、 血液透析及血液净化诊疗技术规范 8第一篇 血管通路的建立8一、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8二、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14三、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5四、移植血管搭桥造瘘术18第二篇 血液净化的抗凝治疗20一、评估血液净化治疗前患者的凝血状态20二、抗凝剂的使用禁忌21三、抗凝剂的合理选择21四、抗凝剂剂量的选择21五、抗凝治疗的监测22六、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与处理 23第三篇 血液透析 24一、定义及概述24二、患者血液

2、透析治疗前准备24三、适应证及禁忌证25四、血管通路的建立25五、透析处方确定及调整 25六、血液透析操作27七、透析患者的管理及监测30八、血液透析并发症及处理30九、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估35第四篇 血液滤过 37一、 定义及概述37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7三、治疗前患者评估38四、治疗方式和处方38五、血管通路38六、抗凝38七、血滤器选择39八、置换液39九、操作程序及监测 39十、并发症及处理41第五篇 血液透析滤过41一、定义及概述 42二、适应证和禁忌证42三、治疗前患者评估42四、治疗方式和处方42五、血管通路42六、抗凝42七、血滤器选择42八、置换液42九、操作程序及监测42十、

3、并发症及处理 44第六篇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45一、定义及概述45二、适应证和禁忌证45三、治疗前患者评估45四、治疗时机45五、治疗方式和处方46六、血管通路46七、抗凝46八、血滤器或血透器选择46九、置换液46十、操作程序及监测47十一、并发症及处理48第七篇 单纯超滤48一、定义及概述48二、适应证和禁忌证48三、治疗前患者评估48四、设备选择48五、血管通路48六、透析器或血滤器选择48七、治疗方式和处方48八、抗凝 49九、操作程序及监测49十、并发症及处理50十一、注意事项50第八篇 血浆置换50一、定义及概述50二、适应证和禁忌证51三、操作流程51四、并发症及处理53第九篇

4、 血浆吸附 54一、定义及概述54二、适应证和禁忌证54三、操作流程54四、并发症及处理55第十篇 血液灌流 56一、定义及概述56二、适应证和禁忌证56三、血管通路的建立56四、操作流程56五、影响疗效的因素58六、并发症及处理58第十一篇 操作流程60一、费森血透机操作流程61二、百特血透机操作流程62三、贝尔克血透机操作流程63四、尼普洛血透机操作流程64五、贝朗Dialog上机操作流程65六、贝朗Dialog上机操作流程66七、威高日机装血透机操作流程67八、威高日机装透滤机操作流程68九、贝朗床旁机操作流程70十、AQUARIUS床旁机操作流程71十一、血液灌流器预冲流程72十二、血

5、液透析护理流程图73三、血液透析应急预案 74一、停电应急预案 75二、停水应急预案76三、透析机故障的应急预案77四、火灾的应急预案 78五、地震的应急预案79六、无肝素透析凝血的应急预案 80七、患者坠床/跌倒的应急预案81八、血液透析管路脱落的应急预案82九、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 83十、患者猝死的应急预案84十一、失窃的应急预案85十二、深静脉置管出血的应急预案86十三、患者抽搐的应急预案87十四、动静脉内瘘穿刺出现皮下血肿的应急预案88十五、医院感染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89四、血液透析质量控制规程90第一篇 血液净化室(中心)人员资质标准90第二篇 血液净化室(中心)场地规范90

6、一、血液净化室(中心)建立及资格认定90二、血液净化室(中心)结构布局90三、血液净化室(中心)管理规程91第三篇 血液净化室(中心)设备质控规范 92一、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与保养92二、血液净化设备的日常维护92三、机器的清洗和消毒操作92四、透析液配制93第四篇 血液透析感染控制规范 94一、血液透析室(中心)感染控制基本设施要求 94二、治疗前准备94三、工作人员着装及个人保护装置穿戴94四、工作人员手卫生95五、治疗物品转运95六、透析机消毒95七、透析消耗品使用消毒处理95第五篇 血液透析经血传播性疾病的监测95一、患者经血传播性疾病的监测95二、医务人员感染监测及防范 96三、传染病

7、报告96第六篇 血透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的监测96一、透析用水的水质监控 96二、透析液的水质监控 98第七篇 血透室物体表面和空气监测98一、透析机表面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98二、环境微生物监测98第八篇 血液净化质量控制监测98第一章 :血液透析检测指标及检测频率98第二章 :贫血的规范性治疗100一、 铁剂的应用100二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101三、 维生素的应用103第三章 :CKD-MBD的规范性治疗103 一、高磷血症的治疗103 二、低钙血症的治疗107 三、高钙血症的治疗108四、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治疗109五、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治疗113六、 继发性

8、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介入治疗115第四章 :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诊疗规范 117第五章 :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估 118一、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及其标准 118二、采取措施达到充分透析119三、Kt/V 测定及评估119四、质控相关事项122第六章:营养不良的治疗122第七章:左卡尼汀治疗123第九篇 血液透析护理规范123第一章、血透导管护理123第二章、 动静脉内瘘护理126第三章、 高位动静脉内瘘护理131第四章、人造血管技术及护理133第五章、健康宣教 135五、血液透析登统系统和网络建立136136一、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 .组织结构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设

9、中心主任1人,副主任2名、秘书1人,其他专家成员10人。并下设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和专家组。主 任: 刘 斌副主任: 杨 玲 孙继梅秘 书: 姜晓岚办公室主任: 孙继梅 办公室工作人员: 闵 锐 李 黎 白 帆 张乐航 何国勇 何 英专家组成员 组 长 贾 农 刘 斌(执行组长) 首席专家 王晋文 副组长 杨 玲 孙继梅 成 员 医疗组:白云凯 王晋文 罗惠民 余月明 周 竹 袁红伶 冯志坚 蒋红樱 曹礼应 潘丽萍 殷玉敏 张 曦 伍云松控感护理组:孙继梅 施 茜 何 英 罗海芸 杜 萍 黄 波 (二)岗位职责1.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职责:(1)负责组织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

10、制的日常工作; (2)组织本质控中心成员学习贯彻执行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医疗卫生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指南和标准; (3)组织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制订与修订昆明市血液透析质控规划与实施计划,建立、健全质控指标体系和信息流通体系,制订与落实质控实施方案; (4)负责昆明市血液透析医疗质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对质控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抽查复核; (5)组织研究和学习、推广国内外本专业质控工作的先进经验和适宜新技术、新方法; (6)定期报告本专业质控情况、存在问题、对策、意见和建议; (7)完成市卫计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2.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职责: 协助、配

11、合中心主任负责组织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的日常工作;3. 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秘书职责:(1) 在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中心具体事务和组织、安排、实施及日常有关质控工作的处理。(2) 在主任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制定每年度工作计划,质控队伍建设计划以及全省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3) 建立我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的档案。(4) 负责每年度质控中心的年度工作总结,并整理上报。(5)参加质控中心的各种会议,做好会议记录,上传下达。(三)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工作职责:1. 在昆明市卫计委的领导下,负责制定、修改及具体实施昆明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标准,加强血液透析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2. 组

12、织制定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并赋予实施。年中向昆明市卫计委汇报工作具体执行及进展情况,年终进行最终总结。3. 负责指导昆明市卫计委医疗单位的血液透析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血液透析专业队伍的专业水平。4. 规范血液透析技术,实现血液透析资源共享,确保医疗安全。5. 负责收集省内外血液透析技术的新信息,研发血液透析材料及新技术,推广应用血液透析新成果,促进血液透析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6.按时昆明市卫计委下达的工作任务。二、血液透析及血液净化诊疗技术规范第一篇 血管通路的建立一、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中心静脉导管是各种血液净化疗法的血管通路之一。主要有单腔、双

13、腔和三腔导管,目前双腔导管最常用。导管置入的部位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一)适应证1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2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加重。4内瘘成熟前需要透析的患者。5内瘘栓塞或感染需临时通路过渡。6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临时血液透析。7其他原因需临时血液净化治疗。(二)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1广泛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穿刺局部有感染。3凝血功能障碍。4患者不合作。(三)术前评估1患者能否配合。2是否有可以供置管用的中心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及锁骨下静脉。3根据条件选择患者的体位和穿刺

14、部位。4必要时可采用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穿刺。5操作可在手术室或治疗室内进行。6操作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完成。(四)器材及药物1穿刺针。2导丝。3扩张器。4导管 分单腔、双腔、三腔导管三种,各种不同类型导管各有其优缺点。(1)单腔导管:血流从单一管腔出入,可行单针透析,目前已很少用;也可以将单腔导管作为引出血液通路,另外找周围静脉做回路。(2)双(三)腔导管:“死腔”减少,再循环减少,导管相对较粗,穿刺难度增加。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双腔导管。因为三腔导管感染机会增加,不推荐常规使用。5肝素帽。6注射器、缝皮针、缝线、小尖刀片、无菌纱布、透气敷料等。72%利多卡因5 ml、肝素100 mg和生理盐水

15、200 ml。(五)操作方法以常用的钢丝导引置入法(Seldinger技术)为例。1根据穿刺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如颈内静脉采用头低仰卧位 (Trendelenburg体位)。2穿刺部位皮肤消毒,铺无菌巾。3戴无菌手套。40.5%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5采用穿刺针或套管针静脉穿刺,穿入静脉后有静脉血液抽出。6固定穿刺针并插入导引钢丝;如用套管针者,先将套管针拔出,将套管留置在中心静脉内,沿套管插入导引钢丝,并拔出套管针。注意插入引导钢丝困难时,不可强行插入。7应用扩张器沿导引钢丝扩张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及中心静脉。8插入导管 取相应的导管,导管各腔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沿导引钢丝插入中心静脉

16、9抽出导引钢丝。10分别检查导管各腔血流是否通畅。11用2040 mg/dl肝素生理盐水充满导管各腔,并盖好肝素帽。12将导管缝合固定到皮肤上。13局部行无菌包扎。(六)拔管指征和方法1导管拔除指征(1)不能控制的导管周围或导管内感染。(2)导管失去功能,如血流量低。(3)导管内有血栓形成并不能抽出。(4)导管周围出血不止,压迫也不能止血。2导管拔出方法(1)导管局部消毒。(2)术者戴无菌手套。(3)取无菌剪刀,将固定导管的缝合线剪开。(4)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拔管时,患者应取卧位。(5)拔除导管。(6)局部压迫止血。(7)局部包扎。(七)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1适用范围见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

17、管术,但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颈部较大肿瘤者不选用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2优缺点(1)优点1)颈部易于保护,不易感染,使用时间相对较长。2)颈内静脉压力较低,容易压迫止血。3)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发生的机会少。(2)缺点1)穿刺时对体位要求较高。2)不够美观、影响头部活动。 3穿刺部位 因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且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右侧无胸导管,故首选右颈内静脉插管。根据穿刺点的不同分前、中、后三种路径,以中路最为常用。(1)前路法1)定位: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旁开0.51.0 cm。2)进针:

18、针干与皮肤冠状面成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径位置高,颈内静脉深,合并气胸机会少,但易误入颈总动脉。(2)中路法1)定位:胸锁乳突肌三角(以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端作为穿刺点,距锁骨上缘35 cm。颈总动脉前外侧。2)进针:锁骨内侧端上缘切迹作为骨性标志,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穿刺时左拇指按压此切迹,在其上方35 cm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5,针尖略偏外。此路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机会大。(3)后路法1)定位: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35cm)。2)进针:针干呈水平位,在胸锁乳突

19、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窝。4操作方法(1)器材准备:2040 mg/d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针、扩皮器及双腔管。(2)体位:以右颈内静脉穿刺为例,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左侧,肩背部垫一薄枕,取头低位1015。(3)穿刺点选择:选择中路法进针部位。(4)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做穿刺点局麻。(5)用含一定量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冠状面成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进针过程中边进边回抽。有突破感后如见暗红色回血,说明针尖已进入静脉内,如不能确定是否为静脉,可拔出注射器,保留针头,观察血液流出速度。如血液喷射状,或呈鲜红色,可能误穿动脉。(6)进针深度一

20、般1.53 cm,肥胖者24 cm,置管长度男性1315 cm,女性1214 cm,小儿58 cm。(7)保持穿刺针固定,由导丝口送入导丝。(8)导丝进入1520 cm后拔出穿刺针,将导丝留在血管内。(9)沿导丝将扩皮器送入皮下扩皮,如皮肤或皮下组织较紧,可以小尖刀侧切小口。(10)拔出扩皮器,将已预冲肝素生理盐水的导管沿导丝插入颈内静脉,导管进入后即拔出导丝,关闭静脉夹。(11)分别回抽导管动静脉两端观察回血是否顺畅,再于两端分别注入肝素生理盐水35 ml,冲净残血,肝素帽封管。(12)用皮针与缝线将导管颈部的硅胶翼与皮肤缝合,固定导管,再以敷料覆盖包扎。(13)建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了

21、解导管位置。5注意事项(1)颈内静脉穿刺较股静脉穿刺并发症相对要多,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并签知情同意书。(2)如患者曾行同侧静脉插管,可能会存在颈内静脉狭窄或移位,可行血管超声定位。(3)颈内静脉穿刺对体位要求较高,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前提;但心衰较重难以平卧的患者建议做股静脉置管。(4)定位欠清晰时可先用5 ml注射器探查,穿刺针穿入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入静脉的可能大,如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但心衰患者静脉压较高,而低氧血症患者动脉血颜色较暗需要注意鉴别。(5)当需要穿刺左侧颈内静脉时,因该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左头臂静脉后形成一定角度,注意扩皮器进入不要太深

22、以免损伤血管。(6)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变换不同部位,以减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7)如穿刺针误入动脉或难以确定是否静脉,则应拔出穿刺针充分压迫,一般穿入动脉需压迫20 min左右,确认无出血后再继续穿刺,但建议改换其他部位。6并发症及处理(1)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部压迫即可。(2)误穿动脉:常见于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处理:立即拔出穿刺针,指压20 min,否则易发生血肿。(3)气胸及血气胸: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少见,大多发生经锁骨下或锁骨下凹切迹穿刺患者。1)原因患者不配合。胸廓畸形,胸膜有粘连。穿刺点过低。2)临床表现一般发生局限气胸,患者可无症状,自行闭合。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胸

23、片确诊。3)预防及处理:防止穿刺点过低,避免扩皮器进入太深,发生后可按一般气胸处理。(4)空气栓塞:少见,但可致命。1)临床表现:突发呼吸困难、缺氧。2)诊断心尖部可闻及水轮样杂音。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应与心律失常、大面积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压塞鉴别。3)处理左侧头低位。经皮行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抽气。呼吸循环支持,高浓度吸氧。(5)感染:远较股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但长期留置可增加感染的机会。1)临床表现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尤其是透析过程中。局部压痛和炎症反应。白细胞数增高,血培养确诊。2)处理:严格无菌操作;确诊后即应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应用抗生素治疗。(6)心律失常1)原因:

24、导丝插入过深或导管过长。2)临床表现:多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且为一过性;存在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有时可引起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3)预防:对于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应避免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操作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7)窒息1)原因:穿刺过程中损伤颈内静脉后压迫不准确,或者误刺动脉后继续操作造成大出血压迫气管。2)临床表现:皮下血肿进行性或急骤增大,短时间内压迫气管,造成窒息甚至死亡。3)处理:对持续性增大的血肿切开皮肤减压并压迫或缝合出血点,如患者已出现严重的窒息症状,应及时做气管插管,必要时立即行气管切开。避免当日透析,如确实需要,应采用无肝素透析。(8)导丝断裂或导丝留在血管内1)

25、原因:操作不当,或患者配合不当。2)处理:请血管介入科或血管外科协助解决。(八)经皮股静脉置管术1适用范围(1)操作较容易,所以适合新开展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单位或术者。(2)卧床及全身情况较差者。(3)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颈内、锁骨下静脉插管有困难者。(4)无需长期留置导管或即插即用者。(5)插管后需紧急透析者。2优缺点(1)优点1)操作简单、安全。2)适用于需紧急抢救,神志不清、不能主动配合及不能搬动的患者。(2)缺点1)邻近外阴、肛门,易污染,感染率较高,保留时间短。2)易误穿入股动脉。3)导管易折,且不易固定。4)下肢活动相对受限。3操作方法(1)双腔管,导管长度1920

26、cm。(2)腹股沟穿刺处常规备皮。(3)体位:患者仰卧位,屈膝、大腿外旋外展45,特殊患者如心衰,不能平卧可采用半坐位。完全坐位或前倾位则不宜行股静脉置管。(4)穿刺点选择腹股沟韧带下23 cm,股动脉内侧0.51 cm处。(5)其余操作步骤同颈内静脉穿刺操作方法。4注意事项(1)股静脉穿刺为有创性的治疗措施,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征得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2)如患者血管条件差,术前触摸不到股动脉,应做血管超声检查。如有条件可在超声引导下操作。(3)预冲导管时应注意避免混入气泡。(4)如定位欠清晰或术者不熟练,穿刺前可予5 ml注射器探查血管。(5)穿刺针穿

27、入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入静脉的可能性大,如再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6)如穿刺针误入动脉或难以确定是否静脉,则应拔出穿刺针充分压迫。(7)导丝进入过程中如遇阻力切勿强行推进,转动方向后再进。如仍有阻力,则需退出穿刺针和导丝,重新选择穿刺部位。(8)扩皮器扩皮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将导丝压折。(9)插导管前注意留在体外的导丝长度应长于导管,沿导丝插管时应及时打开静脉夹使导丝露出。(10)需要较长的导管,一般股静脉临时导管的长度至少应为19 cm。(11)由于股静脉影响患者活动,易感染,不宜长时间使用。5并发症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包括腹膜后),局部血肿压迫处理即可,腹膜后大血肿需要

28、外科处理。其余同颈内静脉置管术。(九)经皮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由于该方法合并症严重,一般不推荐应用。1优缺点(1)优点不易感染,可保持较长时间。活动不受限,易于固定,不外露,患者耐受性好。血流量较高。(2)缺点穿刺技术难度较高。并发症严重。2操作方法(1)锁骨下径路1)体位: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头低足高15,肩后垫小枕(背曲),使锁肋间隙 张开,头转向对侧。2)穿刺点定位: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1.0 cm。3)皮肤消毒:按胸部手术要求消毒皮肤上至发际,下及全胸与上臂,铺洞巾。4)穿刺:先用0.5%1%利多卡因做穿刺点局麻;右手持连结注射器之穿刺针,保持针尖向内偏向头端直指锁骨胸骨端的后

29、上缘进针;针干与皮肤表面成2530,进针35 cm。余步骤同前所述。(2)锁骨上径路1)体位:肩部垫小枕、头转向对侧、暴露锁骨上窝。2)穿刺点定位:胸锁乳头肌锁骨头外侧缘,锁骨上约1.0 cm。3)穿刺:针干与锁骨或矢状切面成45,在冠状面针干成水平或略前偏15,朝向胸锁关节进针1.52.0 cm。余同前。3注意事项(1)尽量保持穿刺针与胸壁呈水平位,贴近锁骨后缘。(2)锁骨下静脉走行弯曲,扩张器扩皮时进入血管不宜过深,一般以23 cm为宜,以免损伤血管。(3)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成角较大,甚至接近直线,因而导丝容易进入头部颈内静脉。此时患者可能感觉到同侧颈部或耳部不适,此种情况下应退出导丝5

30、10 cm,再轻柔地重新插入。(4)如有条件,可用超声引导插管,以增加成功率,减少并发症。4并发症及处理(1)血气胸:是锁骨下静脉穿刺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预防及处理:穿刺时尽量避免刺破胸膜,一旦出现该并发症应立即拔出导管,对严重病例应行胸腔引流。(2)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穿孔、纵隔出血、心脏压塞:主要与解剖变异,导管质地较 硬,不光滑,扩张器进入过深有关。(3)心律失常:见颈内静脉插管。(4)胸导管损伤:胸导管汇入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连接处,在左锁骨下静脉插管时偶可引起乳糜胸或淋巴瘘,有时可见乳状液体从穿刺部位漏出。(5)锁骨下静脉狭窄:属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且临床

31、意义大。1)原因:锁骨下静脉内膜增生肥厚和(或)血栓形成。2)表现:轻度狭窄者一般不引起症状,但如在该侧上肢建立动静脉内瘘后,由于静脉回流量增加,可出现上肢不同程度的水肿。而程度较重的锁骨下静脉狭窄患者中,可直接引起上肢水肿。3)处理:可将内瘘结扎或在狭窄的静脉处应用球囊扩张或放入支架治疗。二、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一)适应证1肢体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2心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患者。3部分腹膜透析患者,因各种原因需暂停腹透,或短期可以行肾移植,用血液透析过渡,可选择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4病情较重,或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患,预期生命有限的患者。(二)禁忌证无绝

32、对禁忌证。1手术置管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存在破损、感染、血肿、肿瘤。2患者不能配合,不能平卧。3患者有严重出血倾向。4患者存在颈内静脉解剖变异或严重狭窄甚至缺如。5既往在预定插管血管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三)置管部位1首选右侧颈内静脉。2其他部位 左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四)器材及药物1静脉穿刺包,包括穿刺针、注射器、导丝、隧道针、留置导管、扩张器、撕脱鞘、手术刀。2静脉切开包。其他同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五)操作步骤1操作一般在手术室进行,有条件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在放射介入科进行,在X线下调整导管位置。2以右侧颈内静脉插管为例,患者仰卧位,头略偏向左,充分暴露右侧

33、颈部三角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及锁骨上缘组成的三角区)。3术者戴帽子、口罩、穿刺区局部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单。4用0.5%1%利多卡因局麻后,以此麻醉注射器试穿。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与皮肤成3045进针,注意进针过程中保持注射器内轻度负压,如成功进入静脉,记住方向、角度及进针深度后拔出试穿针。5以穿刺针沿麻醉针穿刺方向进针,保持注射器适当负压,当有突破感后,回抽血流通畅,推注压力不大,血液颜色暗红,可判定穿刺针进入静脉中。6由穿刺针导丝孔送入导丝后,拔出穿刺针。7于体表标记好长期导管的出口位置,使导管的涤纶套在出口内12 cm处,并使导管尖端位于右侧胸骨旁的第3、4肋间。8用0.5%1%利多卡因局麻后,于做好标记的长期导管出口处皮肤切2 cm左右的小口,沿切口向上分离皮下组织,形成皮下隧道至导丝出口处,并于导丝出口处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