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7).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181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是国计民生,事关千家万户。“十四五”期间,县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小县大教,学在畲乡”发展目标,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明显进步,成绩喜人。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突破瓶颈,破解难题,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从“小县大教”向“小县强教”转变的发展战略目标,努力打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区,成为我县教育发展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面临的基本任务。为此,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以及市教育提

2、质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订本规划。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省市县地处瓯江源头,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全国唯一自治县,2019年被评为全国唯一民族团结示范区。现有户籍人口17万,常住人口11万,其中,人口占11.5%0全县现有学校53所,其中小学15所、初中4所、普高1所、职教1所、特教1所,幼儿园25所,教育类别齐全,投入充分,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体制机制不断改进,农村教育发展硬件设施优良,是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十四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如下基本成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小班化、小规模学校改革发展之路;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快速推进,普惠

3、性幼儿园达到100%,等级园覆盖率96%,公办园占比76%,幼儿教师持证率达98.1%,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54%;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自2012年起,实现高考成绩“九连增”;职业教育加强专业建设,职高上本科线人数逐年提升,特殊教育“从无到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成人教育“从弱到强”,格局不断优化,社区教育机构网络逐步健全;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发展、大提升、大优化,被教育部列为“民族教育智能化试验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98.13%,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专科

4、及以上分别达到99.17%、97.2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4.53%;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民办初中的扶持和发展,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实现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不同的功能定位上的优势互补。“十四五”期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同时,积极探索了引入“第三方”评估,推动了放管服、管办评的适度分离,在学校治理结构上推动了章程办学、校长负责机制的探索实践。总之,“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加速了体制机制改革,小班化教学、”新教育实验”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现,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5、教育信息化水平极大提高,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初显。面临的形势与主要问题:义务教育段办学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优质资源偏少,且存在生源流失危机,初中段是明显的短板;学前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特色不够鲜明;高中教育质量持续提升遇到挑战;队伍建设遭遇困境,校长、骨干教师及班主任、教研员、学校中层干部及后勤管理人员、教育局职能部门均需要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家长和家校共育能力都亟待提升;“数据赋能”需要新格局,已有信息化设施的实用性、操作性不强,“民族教育智能化试验区”“智慧校园”的创建均急需更先进的技术力量支持;教育评价方式单一、仅关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不够充分;现代学校制度运作体系与

6、机制不够畅顺;优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各学校学位供给不够充分等。“十五五”期间,我县教育将面临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新的中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入、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转型加快、普惠性学前教育内涵提升、数字赋能教育升级迭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加快等一系列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此对标,要系统梳理上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症结,确立未来5年我县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和策略。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回应人民的迫切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来提升教育的

7、育人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以教育的“共同卓越”来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努力打造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基础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享有优质高等教育,让畲乡孩子“学得好、出得去、回得来”,为畲乡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二)基本理念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以立德为根本,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

8、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保障每个人人平等受教育权利,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面向人人,体现的是教育平等,而注重因材施教,是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对待,面向人人与因材施教结合,完整体现了教育公平。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评价导向,绿色发展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要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质量”,坚持有益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可持续”质量。为保证绿色发展,需要正确的评价

9、导向。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尤其要注重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共建共享,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多元参与,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校际均衡,学段衔接,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我县作为全国唯一的自治县,要在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县域各级各类教育的共生发展、教育与社会的

10、协同发展、不同民族教育文化的融合发展。数字赋能,创新发展针对县缺少平台,资源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实施数字化发展路径,在教育治理、招生、智慧校园、教学质量反馈评价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动数字赋能的迭代升级。针对教育改革中的机制建设薄弱,推动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学校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特邀督学机制”“名师工作室机制”“对接帮扶机制”“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机制”“优质课程共享机制”“绩效奖励机制”等,多种机制创新和建设路径,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凝聚合力,统筹发展在县委、县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以“小县强教”为出发点,

1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县人口不多、教育规模较小,便于整体设计,能以合理的总体规划,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有效引领全县教育整体发展。在一体化设计基础上,发挥资源统筹优势,包括物质资源、时间资源、活动资源、智力资源、名师资源等,在家校融合,产教融合,家、校、社融合等方面,促进办学要素的有机融合,发挥其合力效应,提高办学的集约化效应。在一体化规划和实施的同时,要有办学力量、体制创新、供给保障等方面的多元化探索,统筹推进“十五五”各项基本任务和战略举措,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总体目标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高质量发展建

12、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小县大教”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打造成优质均衡、普及普惠、智慧赋能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区,全县教育综合水平居于全市前列,教育发展水平达到省26个加快发展县中上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2026年前建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2)2022年前建成全国民族教育智能化试验区;(3)2023年前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4)着力打造两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两所初中,通过5年持续建设成为高质量示范学校/园,带动所有学校幼儿园的优质发展,产生出应有的引领和辐射效应;(5)达到市“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指标,教育现代化

13、发展指数达到70-80之间。具体体现在如下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中(见表1)。表1“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OJ指标2025年省市规模指标幼儿园在园人数(万人)195.67.67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万人)536.420.02高中段在校生数(万人)155.26.67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100O25普及指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298.5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9998.64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98.198.3315年教育普及率(%)/98.77适龄持证学前段9088.47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义务段9896.99高中段8078.8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年)14.7914.8

1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7310.2均衡指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比例()/0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比例(%)0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42.03省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65.4幼儿教师持证率()/99.4学前教育集团化覆盖面(%)/45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面(%)/82.03义务教育校际优质均衡系数小学段0.3050.38初中段0.2770.249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比例(%)/85.12保障指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6.46一般性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建有新型教学空间学校比例(%)78.252.76智慧校园覆盖率(示范校

15、优质校、达标校)()/3.26/10.12/63.8普通教室交互式多媒体配备率(%)53.4975.41网络万兆到校千兆到班接入率(小规模学校除外)()/建有录播教室的学校比例(%)92.296.01区域网络安全感知平台/建设比例(%)校园物联网覆盖率(%)/初中学校实验智慧考试系统覆盖率()/教师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水平全落实全落实骨干教师比例(含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校长、名校长)()/7.5区域名师比例(含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学名家、教育管理名家)(%)/0.12新招聘优/17秀毕业生比例(%)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的比例(%)初中5.71.5

16、普高13.97.5中职/8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5.885质量指标省现代化学校比例(%)/2.25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占比(。)31木玩游戏教育覆盖面(%)/6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5.5355.71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52.67备注: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分学段)1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2025年学前教育500元、小学750元、初中950元、职高2500元、普高1200元、培智学校8000元。2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2030年学前教育700元、小学850元、初中1050元、职高2500元、普高1200元、培智学校9000元。生均一

17、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学段)1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2025年学前教育26147元、小学27392元、初中21441元、职高21195元、普高29746元、培智学校20689元。2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2030年学前教育27147元、小学28392元、初中22441元、职高22195元、普高30746元、培智学校21689元。三、基本任务(一)坚持益童惠民,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优化城乡幼儿园布局,推进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城西幼儿园,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第四轮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贯彻落实省学前教育条例,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

18、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持续推进城乡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保持在95%以上。加快幼儿园等级提升,Io0%幼儿园成为等级园,省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0%以上。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学前游戏教育,覆盖面达到100%,落实市里打造全国游戏教育示范区。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化管理,覆盖面达到80%以上。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乡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实行科学保育和教育,全面推进家园共育,实施“携手儿女共成长工程”。加强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和过程监管,确保活动有品质、生活有质量。加强幼儿园日常管理的标准建设,建设园本课程,鼓励特色办

19、园,研制园本课程实施手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营造自然、活泼、温馨、和谐的保育保教氛围。加大学前教育教师定向培养力度,稳定幼儿园招聘数量,优化结构,幼儿园专任教师100%持有教师资格证。创新人才引进制度,积极拓宽幼儿园高层次人才入职渠道。强化教师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确保职中培训质量。实施“学前教师十年过关”“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整体提升教师保育能力。依托普及普惠县创建,做强做亮学前教育品牌,建立民族教育联盟。与发达地区合作,大力推动民办幼儿园补短工作(资金、教师、园舍),推动学前教育走在民族地区前列。专项1:落实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

20、到2023年,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7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93%以上,省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0%以上。幼儿园教师持证率达到100%,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基本实现同工同酬,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年度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50%以上。专项2:学前游戏课程推广与开发计划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探索,开发特色的畲乡儿童游戏课程,逐步提高在全县的覆盖率。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打造全国游戏教育示范区。专项3:打造学前教育民族地区专项品牌开发民族教育资源,拓展

21、和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以游戏、生活、人文等主题,通过课程群和特色社团课的方式,开发富有民族特点的高质量园本课程,突出融合课程的教育价值,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教育专项品牌。(二)坚持提质增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小学、初中城乡学校差异系数分别小于0.3和0.25,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保持在100%。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继续开展“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工作,促进城乡课堂同步同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温馨畲乡校园”。持续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开展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托管型等四种模式城

22、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管理、资源、教研等要素流动,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覆盖面尽量达到100%,乡村学校城乡共同体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初中“壮腰”工程,积极推进初中强校建设,着力提高公办初中办学水平。深入开展小学阅读教育,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全覆盖。深化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改革,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促进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以义务教育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关注后20%学生的分层教学和课余辅导,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深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关心关爱特殊教育群体,促进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

23、员子女等群体健康成长。专项4: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托管型等四种模式在县域内推进公办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落实市要求,2022年中小学城乡教育共同体乡村学校实现全覆盖。2030年,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托管型比例不低于80%。专项5: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阅读工程统筹推进“书香校园”考核,到2022年,实现“书香校园”全县覆盖。推广“阅读工程”基础书目,构建具有特色的阅读课程体系。推动学校搭建阅读活动平台,基本完成中小学阅读中心建设,开展全科阅读、深度阅读、海量阅读实践,整体推进“阅读”行动。专项6:促进初中洼地崛起的“壮腰”工程统筹实施初中强校行动三年规划,派出专家

24、团队,实施强校培育学校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开展初中强校督导团巡回督导,建立大数据质量监测体系,推进初中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在全市培育2-3所左右的“初中强校”。建立后20%学生帮扶制度,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和学业辅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不让一个初中学生掉队。(三)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建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新课程培训基地学校,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积

25、极开展校园社团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推进高中段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主动适应高考招生改革,紧密对接强基计划、三位一体等招生制度,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升学考试改革。强化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培养,加强对前5%优秀学生的培养,健全初、高中有效衔接机制,实行初高中“双导师”制度,加大与高校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力度,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质的突破。专项7: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开发以市级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开发研究为引领,统筹推进高中学段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项目校试点。引导学校认识和理解跨学科项目,整合相关专家资源组建区域指导专家和研究联盟领衔专家团队,构建跨学科项

26、目化学习实践共同体、教研共同体,探索开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挖掘试点校优秀典型案例,创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自治县样本。专项8:普通高中特色创建计划为了推动本市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五年专项计划的实施,打造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和地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又有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独特办学风格的特色普通高中试点校。专项9: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域统筹健全初、高中有效衔接机制,健全基础教育优秀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探索前5%优秀人才的培养路径,开发针对前5%优秀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培养一批擅长初高中衔接与

27、培优的优秀教师,进一步提升优秀人才培养能力。(四)坚持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发展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市“一校一特”为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从“扩大规模”向“提质培优”转变。创新“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X”证书制度,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全面实施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推进文化统测、专业监测,构建特色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中职技能水平,实现省职业能力大赛获奖人数比例达到省中等位次。拓宽升学渠道,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到80%以上。探索产教融合,积极对接的主导产业,培育3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高精尖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8、10个。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探索引厂进校、引校进厂、前店后校等合作形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专项10:实施职业技能大赛专项依托省机电集团及建设技师学院的平台与专业资源优势,全面优化提升职业高中专业技能水平,积极建设建设技师学院民族分院省级建筑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组建建筑技能大赛集训队,依托合作使职业高中学生参与省一级、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实现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人数比例达到全省中等位次,力争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奖牌。专项11:中等职业

29、学校“双高”(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创建计划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依据市“一校一特”目标,把职校打造为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力争建设2-3个高水平专业。专项12:职业高中迁建和技师学院的创建计划力争2023年完成职业高中整体搬迁,优化专业建设,全力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大力支持建设技师学院民族分院建设,2026年开始招生,充分运用“一县一策”民族政策优势,通过3-5年的努力,把职业教育中心打造成在校生达3000人以上,年培训学员5000人次以上规模的省现代化中职校。(五)强化全纳教育理念,推进特殊教育加速发展建立完善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开展示范

30、性资源教室评定,推进随班就读工作规范化开展。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升级,富余资源全部用于启智教育高中部。健全学前、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学段衔接机制,落实高中段融合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特殊教育方案,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创办特教班。拓宽特殊教育教师招聘渠道,引进医学康复、言语康复、自闭症康复、心理健康等专业师资。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级各类培训,加强名优教师师徒结对工程,定期开展名优教师送教活动。积极开展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教师轮训,建立随班就读教师、随班就读班主任及随班就读学校普通教师必修特殊教育课程制度,让普通学校的教师掌握特教技能,让康复、福利机构的教师掌

31、握普通学校教育技能。专项13:培智学校提升工程完成培智学校迁建工程,新办特殊教育高中部,建成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达到现代化特殊学校标准,满足我县特殊儿童少年“有书读、读好书”的需求。(六)聚焦终身学习,推动成人教育系统发展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明确社区学校职能定位,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探索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职称评审和待遇问题,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培育2个省市级学习型社区,建成省现代化社区学校2所。推进职工继续教育。发挥院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对社会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积极推进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年培

32、训量保持在全日制学生数的1.2倍以上。到2030年,依托“电大”,中等职业学校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到2030年,经常性参加老年教育人口比例达到25%。运用“第三年龄学堂”平台,引导老年人网上学习,老年学位培训成果全部存入学分银行,全年存入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数(按人次计)比例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14%。专项14:现代化社区学校建设计划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课程,提升社区学校办学能力,发挥社区学校在社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强化在职学历教育,建设成人教育中心,2030年前创建省现代化社区学校2所。专项15: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组织创

33、建计划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为目标,打造学习、生活、工作一体化的学习型社区,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行为,培育建成2个学习型社区。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参加学习型组织建设,树立全民终身学习意识,提升知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夯实学习型城市基础。专项16:老年教育智能技术运用计划整合科协、卫健等各部门资源,形成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学校、老年学校、乡镇成校及教学点优势,多种形式开展老年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消除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享受智慧生活,建成2所省级老年教育优质校。(七)坚持政策导向,促进民办教育

34、规范发展遵照将要出台的市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办法,实施按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符合民办学校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大力推行民办学校教师编制报备员额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事业”身份,保障教师享有同类公办事业单位同等待遇。积极引导民办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首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和育人模式,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教育需求。督促民办学校依法制定章程,按规定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行政机构和监事会,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实行举办者与办

35、学者相分离,实现民办学校内部科学、民主管理。遵循即将出台的市民办学校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与银行联手监控学校资金。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按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足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专任教师,确保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师资力量。健全教育、发改、民政、公安、财政、人力社保、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联络机制,加强督政、督学,建立定期通报制度,通过“互联网+”等智能手段改进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定期表彰奖励为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宣传民办教育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专项17:民办学校转型发展在学生公民同招背景下,通过教师队伍原额报备,突出

36、公益性的民办事业型学校的发展,大力推动社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实施民办学校体制机制转型发展,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新增长模式,扩大教育普惠性的优质供给。四、重点打造“八大”工程(一)落实立德树人,完善五育融合体系落实国家中小学德育指南要求,建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品格养成为核心工作目标,以五育并举为基本要求,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发展主线,以课程思政一体化为关键抓手,融入“四史”教育,建立“以德为先、综合育人”的课程体系,探索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的新机制、新路径,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具体任务是:(1)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养成教育体系建设;(2)

37、初中阶段聚焦人生理想和思想道德境界教育;(3)高中阶段着力开展责任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和理想教研。专项18:基于文化体验的思政课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县独特的文化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等,发掘其育德、益智、健体和审美功能,将其融入各校课程体系,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促进五育融合,同时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入手:(1)梳理各学校特色课程,形成特色课程定位,打造特色课程系列,进而形成品牌,通过特色与品牌完成课程升格。(2)基于农村教育的本源性(根植乡土)、现实性(寄宿在校)、发展性(学在小班)特点,以新乡村教育的“乡土味、小班味

38、家园味”(即“乡土味”的乡土课程、三美环境、特色品牌,“小班味”的个性时空、四互课堂、学习评价,“家园味”的家校共育、五好生活、品行评价等)为主要载体,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开发乡土课程群,让孩子们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内外活动中体验、传承、宣导和播撒乡土文化。(3)结合各校历史传统和环境文化资源,创建主题式校园文化,使其成为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育人功能的“潜在课程”。专项19:监测预防近视的健康专项启动护眼工程,保护年轻一代视力,努力降低近视率。建立监测、跟踪、预防的有效防控近视的工作机制和相关措施;通过教育,养成学生正确用眼习惯,开发养眼、护眼的中小学课程,保证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专项2

39、0:心理健康专项建设班级、校级、社区心理健康中心以及医院四级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探索积极健康的课程学习方式如心理剧、艺术治疗、哲学治疗等课程功能,有效发挥降低焦虑,疏导压力,减缓负担,化解冲突,有效调整和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心育”方面展开新的探索。专项21:“三色”德育专项通过“三色”德育,落实红色传承、绿色生活、古色记忆的“三色”教育,以红色树魂、绿色赋能、古色立根为原贝I,形成特色教育。专项22:生命与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保证一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普及全员运动会,学生参与率达100%。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55%以

40、上,合格率义务教育达到96%以上、普高(职高)达到95%以上。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普及率,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研员,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100%,小学达到60%。每年复核(新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20个,民办中小学标准化达到100%。家长亲子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60%o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组建县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探索心理高危儿童青少年教卫联合干预机制,组建10所教卫结合试点学校。针对家长,打造提前判断并干预的本土特色课程,同时借鉴大城市资源进行对接。(二)健全评价模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

41、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细化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方案,完善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方法。具体任务是:(1)以改进结果评价为目的,探索从单一到多元的学生素养发展与学业质量评价改革路径;(2)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宗旨,探索教师发展评价与考核制度;(3)以提升校长领导力为主旨,探索校长任期制管理与评价;(4)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出发,深化常态性评价的改革,重点是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5)以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为导向,探索和健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评价。还可尝试开展学校特色发展评价的试点研究。专项23:民族特色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与评价工程以推进民族特色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为宗旨,尝试探索各级各类学校

42、现代化发展的“特色化”(作为共性的民族特色)和“差异化”评价,重点围绕“公平”“优质”“赋权”和“生态”等教育现代化价值维度设立一些“柔性指标”,体现对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拒绝一刀切,采用共性指标(占比60-70%)与个性化指标(占比30-40%)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学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各有特色地发展提供选择的空间(如从给定的评价项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评价项,如文化建设、项目化学习、课程改革等),鼓励学校特色发展。专项24:教师/校长专业发展与考核制度改革计划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校长队伍是关键,因而要深化教师校长专业发展与考核制度的改革。首先是要健全教师职称和岗位评价制度,包括优化教师

43、岗位设置结构,细化层级,完善各级各类教师职称评聘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是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双师型”教师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探索校长任期制管理与评价,根据任期目标开展考核评价,定期开展校长办学绩效评估,完善优胜劣汰机制。(三)着力素养提升,加快教师队伍锻造教师队伍是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县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县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力量。注重师德师风教育,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关注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锻造一支“敬事业、爱学生、善学习、讲奉献

44、的教师队伍。具体任务是:(1)继续加强人才引进机制建设,推进人才聘用制度创新,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2)注重“内培提质”队伍培养机制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各级各类名师培养”“专任教师学科能力素质建设培养”“新进教师素质提升”的梯队建设,有层次、有步骤地促进教师队伍优化和完善;(3)加大“校长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及“学校管理后备力量建设”,促进领导管理素质能力提升;(4)加强干部聘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促进学校领导以及中层干部管理意识和能力提升,强化党员干部在教育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支思想先进、勇于担当、能迎接挑战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队伍

45、建设。2.引进、培养、打造名教师。3.创新教师队伍成长机制。4.大力完善教师队伍激励考核机制。专项25:畲乡名师、干部全员进阶计划启动“双名”培育工程;实施畲乡数字化教师学院建设计划;确立“畲雁归巢”教师储备库制度;实施后备干部墩苗计划等。专项26:师德师风建设专项以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指导原则,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师为师德师风培训框架,探索新时代教师形象,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师发展自觉,养成敬业爱岗,不倦怠、不懈怠的工作作风,培养一支拥有职业尊严和专业自觉的新型教师队伍。专项27:教师考评激励保障专项探索教师激励新机制,以绩效考评、过程激励和增值评价的方式,形成激

46、励教师的有效评价机制,探索教育基金会的方式,为教师的待遇、晋升、社会美誉度等提供资源保障和舆论保障。上述三个专项,将由教师队伍建设子规划具体落实。(四)聚焦数据赋能,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在教育信息化2.O规划“三全两高一大“注】政策引导下,在县域智慧校园前期建设的基础之上,抓住创建民族地区智能教育实验区的契机,大力推动数字化水平,做好”数据赋能”规划。在“十五五”期间,着力解决:(1)制定基础教育信息标准与统一管理体系;(2)建立民族教育云与大数据中心;(3)网络硬件与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周期性更新迭代;(4)深化智慧校园的建设,建立一批精准教学示范性应用场景;(5)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与考核

47、机制,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专项28:以“民族教育云”为载体的民族教育智能化试验区建设计划从试验区试验校建设的十大方向中遴选以下内容作为重点建设项目:方向一,民族教育云(云端学校)-构建民族地区师生学习、工作、成长的云端精神家园;方向二,智能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方向三,创新实验室(创新梦工厂)-利用大数据课堂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如市“十五五”期间启动教育“魔方”工程(软件平台建设),该专题可尽量对接。专项29:打造智慧校园建设专项积极建设智慧校园,探索数字校园,开发智能校园,打造未来校园,拓展学习时空,改变学教方式,变革教学模式,提供高标准的智慧校园建设,配齐现代课程实验室、语音室等“八室一站三系统”为背景,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建设数字化校园,大数据驱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资源网络的“互联网+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专项30:教育装备迭代专项“十五五”期间,学生生均装备值、生均图书册数均有明显增长,班级教学多媒体交互式一体机全覆盖,创客教室、学科教室和实验室配齐配全;学校有线网络上下行带宽翻倍,无线网络覆盖到班;完成县域学业质量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